《後出師表》:看看你的項目計劃書,有沒有說清楚這幾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臨表涕零,言辭懇切。
然而,比起眼淚,職場更相信實力。
板上釘釘的事實是,錯失街亭後,第一次北伐只能草草收場。
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揮淚斬馬謖,上疏自請降職三等。
與強國曹魏的首次交鋒以這種結局收場,對蜀漢來說是很不利的。
在第一次北伐前,因為魏蜀之間多年沒有發生戰事,魏國的防守已經鬆懈。
這也是北伐前期蜀軍勢如破竹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一擊不中,魏國提高了警惕,重新布防,最好的戰機已經喪失。
就在這個時候,諸葛亮聽聞,陸遜大破曹休,魏軍調集重兵,陳於東線,關中空虛。
於是再次興起了北伐的念頭。
可是,蜀國乃是小國,滿打滿算也就那麼點家底兒,經不起再揮霍了。
因此對於諸葛亮再次北伐的提議,朝野上下充滿了反對聲,「多言未可輕動」。
面對質疑,諸葛亮心裡明白,要想順利出征,必須先統一全公司上下的認識。
於是,劃定北伐大計的又一封項目計劃書橫空出世,這就是《後出師表》。
對於繼續北伐這樣一個全公司上下都充滿了反對情緒的項目,應當如何論證才能打消朝野懷疑?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如同一個優秀的項目經理,將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項目資源、風險預判逐項予以論證,清楚闡釋了北伐國策。
如果說《前出師表》是以情動人的話,那《後出師表》就是真正的以理服人。
必要性分析
與《出師表》開頭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樣,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里依然是一開頭就抬出劉備,把劉備定位為蜀漢北伐的「靈魂支柱」和興復漢室的「精神教父」。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將北伐討賊定位為企業使命,無疑為北伐增添了不可駁斥的正當性。
有了企業使命作為基礎,再講「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的道理,就顯得更順利成章了。
打是死,不打也是死,如果因為敵人強大,我們就畏縮不前,不參與競爭,那不是坐以待斃嗎?只有打,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這時的諸葛亮,把北伐變成了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使項目的開展具有了充足的必要性。
隨後,諸葛亮開始舉例:
漢高祖英明蓋世,手下的謀臣張良、陳平老謀深算,但還是經歷了萬般辛苦危難才安定天下;咱們君臣更比不上人家了,指望靠長期相持,安安穩穩地取得天下,怎麼可能呢?
劉繇、王朗占據州郡,割地自守,講起策略來也都頭頭是道,旁徵博引,結果不還是讓孫策慢慢坐大,吞併江東?
這無疑是在告訴朝野上下,據守自保,是沒有出路的!
可行性分析
但是,接下來問題來了,雖然北伐很重要,可第一次北伐準備那麼充分,還是以失敗告終。
北伐究竟有沒有希望呢?
面對這一質疑,諸葛亮又開始拿曹操舉例子:
曹操智謀超群,用兵如神,但在戰爭中也屢屢遭遇險情,好幾次差點把命都丟了。
經歷了那麼多的艱難困苦,最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
我們想不冒風險就得天下,怎麼可能呢?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沒有成功。
這麼一個能人,還屢屢挫敗。
我們的才能比不上他,要想保證百戰百勝,怎麼可能呢?
如果說劉邦、張良的事跡已經比較久遠,競爭環境有所差異的話,那麼曹操是諸葛亮曾經直面的競爭對手,說服力無疑更強。
回顧曹操的事跡,無非是要告訴朝野:勝敗乃兵家常事,經歷過那麼多挫敗的曹操最終也崛起了,只要堅持北伐,最終是有希望興復漢室的。
項目資源分析
然後,諸葛亮給劉禪算了兩筆帳:
第一筆:就這一兩年,蜀漢已經喪失了七十多位將官,一千多位精兵,這都是多年以來積攢的精銳,再這麼損耗下去,仗恐怕更難打。
言下之意是:考慮到資源的折舊率,現在就該實施項目了。
再往下拖,就不划算了。
第二筆:眼看這戰爭是停止不了,反正都要備戰,主動進攻和被動防守所耗費的資源是一樣的。
不趁這個時候主動進攻,而以一州之地跟敵人長期相持,怎麼行?
這是在說,據守也好,出擊也好,其實損耗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不積極掌握主動權呢?
風險預判
該分析的都分析完了,接下來該講講北伐的預期和可能面對的風險了。
有意思的是,諸葛亮並沒有再像《出師表》一樣給出鏗鏘有力的承諾,而是婉轉地講起了故事:
當年先帝敗當陽、走夏口,曹操以為天下平定了,結果我們聯東吳,取巴蜀,奪漢中,奠定了漢室基業。
可是就在這順風順水的時候,卻被東吳在背後捅了一刀。
先帝起兵報仇,又大敗而歸,曹丕就此稱帝。
天下的大事,真的是太難預料了。
隨後話鋒一轉:
不論情況如何,我諸葛亮都會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北伐的結果怎麼樣,可能不是我能夠料到的了。
這一番對競爭曲線的分析,加上夾敘夾議的自我剖白,無疑是在告訴所有人,勝敗之間,乃是一環扣一環,有可能相互轉換。
要在勝中看見敗,更要在敗中看見勝。
現在一時低落不要緊,不懼風險,敢打敢拼才最重要。
而諸葛亮在文章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白,也成為了忠臣良將的千古絕唱。
歷來史家對《後出師表》多有質疑,認為或許並未諸葛亮所作。
原因之一是,《後出師表》的情感狀態與《出師表》相比有很大差別。
然而,雖然《後出師表》的雄心壯志與蕭瑟悲情都少了一些,但是在事實分析上卻更客觀了,在態度上也更堅決了。
如果說《前出師表》是以情動人的話,那《後出師表》就是真正的以理服人。
於是,在這一年的冬天,諸葛亮再率蜀漢大軍,出散關,圍陳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伐征程。
諸葛亮早知道「益州疲敝」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疲敝,危急存亡,為什麼孔明先生還要不惜一切代價舉傾國之兵六出祁山,一直到死都堅持北上伐魏呢?這是有原因的!四...
《出師表》——諸葛亮一生的執著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
諸葛亮為何只排第六?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1.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
并日而食是什麼意思?并日而食出自什麼典故?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了,當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神話。不過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碼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諸葛亮寫的《出...
白話論史:歷史上最被高估被神化的智多星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被後世演義成了神,你說他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貢獻有功績?那是肯定的。但是把他們演義成了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這就有點過了。今天咱們就說說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在歷史上做出的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