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解密:諸葛亮是如何被後人神化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上對於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評價,不是從一開始就固定的。

今天人們所熟知的諸葛亮形象,其實與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較大的出入,在漫長的歷史中,諸葛亮有一個逐漸被神化的過程。

而這個神化的痕跡之一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

網絡配圖

蘇東坡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傳誦千古,「赤壁大戰」也成為了一個經典。

很多人可能認為,詩中「羽扇綸巾」說的就是諸葛亮指揮若定、料事如神的風采。

其實,這種讚揚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屬於周瑜的,而非諸葛亮。

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神化諸葛亮,不得不將周瑜大大貶損一番,周瑜成為襯托諸葛亮完美形象的最大犧牲者,最後還編造了一段周瑜被氣死的情節,死前還悲嘆命運:「既生瑜,何生亮」。

故事自然編得不錯,但與事實則有較大出入。

首先,在人們熟知的「赤壁大戰」故事中,諸葛亮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策略家,而周瑜則是年輕氣盛的小伙子。

事實上,當時的諸葛亮才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周瑜不僅在資歷上比諸葛亮資深很多,年齡上也是諸葛亮的大哥。

周瑜誕生於公元175年,諸葛亮誕生於公元181年,也就是說,周瑜比諸葛亮年長6歲。

赤壁大戰發生在公元208年,當時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

此時的諸葛亮,剛剛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一年左右,還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也不太被人知道,而周瑜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已經快10年了(周瑜24歲被任命為中郎將)。

其次,《三國演義》中,赤壁大戰期間,諸葛亮懷著「聯吳抗曹」的主張,縱橫捭闔,舌戰群儒,甚至還用激將法換得了周瑜「與曹賊勢不兩立」的態度。

似乎「聯吳抗曹」都是諸葛亮戰略遠見的兌現,「赤壁大戰」是這一戰略規劃的第一步。

事實上,早在赤壁大戰7年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聯劉抗曹」的主張。

因此,諸葛亮向劉備獻出的《隆中對》有抄襲的嫌疑。

區別僅僅在於,魯肅的「劉」指的是劉表,諸葛亮的「劉」是取代了劉表的劉備。

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周瑜對於魯肅的意見長期都是支持的,實際上不存在被激將的必要。

第三,《三國演義》在「赤壁大戰」中描述的黃蓋苦肉計、周瑜小肚雞腸被氣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火燒戰船,乃至赤壁之戰的地點等等一系列情節,現在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史實證明其錯誤或表示質疑。

例如,歷史記載,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正史上也沒有被氣死的描述。

再如,有史記載,所謂火燒戰船,是因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士氣下降,曹操自己燒毀了戰船脫離戰場。

甚至還有人對「借東風」也提出了質疑。

這種觀點指出,「赤壁大戰」時,是否有成熟的風帆技術還值得探討。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的風帆技術出現在3世紀以後。

那麼,在赤壁大戰所處的3世紀初期,風帆技術究竟如何並不明朗,其技術水平能否藉助順風,快速逆流而上也值得存疑。

當然,大多數中國科技史專家認為三國時期風帆技術確實已經有了,否則,孫吳很難到達台灣,開闢海洋航線。

總之,《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確實有大量的文學描寫違背了歷史事實,其中在諸葛亮和周瑜的問題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其目的就是要抬高諸葛亮,貶低周瑜,周瑜成為諸葛亮神化過程中的犧牲品。

除赤壁大戰外,其他美化諸葛亮的痕跡也很多,不一一羅列。

那麼,《三國演義》為何要大量虛構歷史,揚孔(明)抑周(瑜)呢?

東漢滅亡後,天下大亂。

由亂而治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在對東漢滅亡後的這段天下紛爭的歷史做總結時,有一個主題左右了對那個歷史時期中歷史人物的評價。

這個主題是:漢室滅亡後,誰是正統?對於正統的不同認定,導致了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評價的改變。

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距離曹魏時間比較近。

出於陳壽的立場,他在《三國志》中,將魏晉作為正統,孫吳和劉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對周瑜和諸葛亮兩人的對比描述上,應該說標準是同一的,不會有故意褒貶的現象。

西晉之後,到了東晉時期,對三國的評價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方面,東晉繼承自西晉,因此,以魏晉為正統的觀念不可能改變;另一方面,東晉自己也像孫吳一樣,偏安一隅,當年「孫劉聯合抗曹」便有了現實的意義,因此,自東晉開始,對於三國人物的歷史評價開始出現雙重標準,搖擺不定。

一部份後來出現於《三國演義》的虛構情節,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露頭。

這種狀態延續了整個南北朝時期。

到了唐代,隨著大帝國的建立,關於三國誰為正統的話題爭論不太激烈。

人們更多隻看重歷史事實。

例如杜甫極為推崇諸葛亮,是出於其憂國憂民的個人情操,而非正統之爭。

與杜甫相反的是李白,大力讚頌周瑜的戰功。

在《赤壁歌送別》一詩中,李白寫道:「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從歷史上看,唐朝以前的歷史記載中,諸葛亮與赤壁大戰基本上沒什麼關係,不管赤壁大戰的真偽如何,功勞和光環都是屬於周瑜的。

宋朝對於三國孰為正統的爭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其間又分為北宋、南宋前後兩個階段。

北宋時期,歐陽修首先明確主張曹魏為正統,其實也有為趙匡胤塗脂抹粉的嫌疑。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暗合了趙匡胤被「禪讓」而黃袍加身得天下的歷史。

雖然歐陽修的曹魏正統論也遭遇一些反對,但是,反對的聲音較弱。

到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他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依然以曹魏為正統,對於諸葛亮和周瑜也就沒有明顯的褒貶,而按照事實說話。

《資治通鑑》中的《赤壁之戰》,在司馬光筆下,周瑜英姿煥發,是位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

蘇軾的《赤壁懷古》也正是這種歷史正統觀念的產物,因此,蘇軾在詩中讚美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對三國正統的重大轉變發生在南宋。

南宋的處境與當年的東晉、東吳有點類似,長江以北已經被金人占領,還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抗金與抗曹似乎有了可以類比的地方。

因此,到了朱熹那裡,以曹魏為正統被徹底推翻,劉蜀成為正統的延續。

魏蜀吳三國中,朱熹之所以先推翻曹魏,再排除孫吳,力推劉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劉蜀的「國號」為「漢」,劉備也有一個「皇叔」稱號,可能是皇親也。

以「漢」為旗號激發民族熱情,也成為抗擊金人的必然選擇。

縱觀歷史,不管三國孰為正統,爭來爭去,要麼曹魏,要麼劉蜀,孫吳永遠沒有份。

當蜀漢在南宋成為真正的正統,諸葛亮立即成為光輝的榜樣,曹操也開始成為奸雄,周瑜則是任人擺布的泥巴人了。

因此,南宋以後,不管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諸葛亮與周瑜的地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目的就是要樹立諸葛亮這個「光復漢室」的典型。

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舉動也都是在此後出現的,同時沾光的還有關羽、張飛、趙子龍等,以及「桃園結義」的「千古佳話」。

關羽被神化是諸葛亮被神化的副產品。

在南宋以後的歷史中,關羽的神化甚至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

關羽夜讀《春秋》既是讀書人的保護神,也是儒將的象徵;關羽還是「忠義」的最高體現,關羽還是戰神,還是財神,等等。

更重要的是,朱熹所創立的理學思想,此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統治地位,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幾乎被永久性地確立,再也難遭質疑。

《三國演義》的思想背景就是蜀漢為正統的立場。

應該說,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三國演義》藉助很多虛構事件而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在文學上還是很成功的,以至於幾百年來,很多人簡單地把小說當成了真正的歷史,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幾乎成為一個神,一個理想化的象徵符號。

因此,當有人找出真正的歷史事實,剝掉一些諸葛亮神聖的光環時,很多人便無法接受。

文學藝術似一把不殺人的刀,經過上千年的說書評書,諸葛亮被一再美化,而最大的功臣周瑜卻成為了跳樑小丑。

實在是令人痛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瑜要比諸葛亮大的多!

國人了解歷史更喜歡演義、小說等文學作品,往往忽略了史書的記載。像「三國歷史」,大部分都是讀《三國演義》,又有幾人去讀《三國志》呢?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被後世黑的面目全非?

從小到大,對周瑜的了解源於《三國演義》 的電視劇,在該劇中,周瑜氣量狹窄,被諸葛亮整得慘不忍睹,似乎他在諸葛亮面前永遠也不可能勝利,最後落個「三笑氣死小周郎」的可笑下場,在民間也流傳開了「既生亮...

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真有嗎?

周瑜,表字是公瑾,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是吳國的重要大臣。他武藝高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音律上頗有造詣,因而有人說「曲有誤,周郎顧」。不僅如此,他還是個俊美無儔的翩翩才子,而且他的妻子是...

曹操「奸雄」形象的由來

曹操,一個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但千百年來褒貶不一,難以蓋棺定論的人物。對於其功業為人,評論之多,意見分歧之大,真可謂世所罕有。有人讚譽他為「超世之傑」,有人則罵他為「漢賊」。而最深入人心的,...

赤壁論劍,諸葛亮與周瑜智力值大比拼

喜歡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在小說中諸葛亮幾乎是碾壓所有人,開了外掛,神一般的存在。《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撰寫的,依託於三國背景而創作的小說,充滿了作者個人的主觀情感,並不能作為研究歷史的證據。在小說...

從廟堂到江湖:周瑜的人設是如何走向崩壞的?

拜《三國演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東漢末年及其後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作為江東孫氏集團的大都督周瑜,他先跟隨孫策建業江東,又在孫策死後,輔佐其弟孫權鞏固疆土,並經赤壁一戰...

諸葛亮神話般的色彩,原來是這樣得來的

對於諸葛亮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古代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如今諸葛亮這三個字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而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智慧的化身。

三國時期,哪個人物在演義與正史中反差最大?

三國時期,囊括了黃巾起義、群雄割據、三足鼎立和三分歸晉等時期,各路英雄更是輪番上場,很多都是各領風騷沒幾年,相信大家和小編一樣,更多的是通過《三國演義》去了解那段歷史。既然是演義,出於故事情節的...

在中國歷史上,被「神化」的2個人

第一:疑問 史上真有「姜太公」其人?答案 確有其人,但屢遭「神化」「在歷史文獻中,確實有對於姜太公的記載,但是他的稱呼特別多。」山東師範大學學者燕生東一邊掰著手指一邊數起了姜太公的各種稱呼:「太...

諸葛亮,一個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