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違背諾言出師北伐,挾持數萬百姓,司馬懿說蜀軍必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公元227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由成都出發,前往漢中駐紮,準備第二年春天北伐魏國。
按照《三國志》記載,這一年是魏國的太和元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已滿一年,朝中有曹真、司馬懿、陳群等一群文臣武將輔佐,君臣一心,國力蒸蒸日上。
而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孫權主政已有20餘年,聽說曹丕去世之後,孫權派出大軍進攻夏口,但被魏軍擊敗,於是按兵不動,保境安民。
總體來看,這一年三個國家都無太大事情發生。
「是歲丁未,魏之太和元年,吳之黃武六年也。
魏明帝即位,既已逾年,君臣無間。
前此吳入攻夏口,圍石陽,不克。
是歲保境不動。
」
可諸葛亮卻偏偏挑選這個時候大動兵戈,出師北伐。
按照諸葛亮給劉備《隆中對》的思想,是要先占領荊州、益州,然後向西平定少數民族,向南招降蠻夷。
等到在荊州、益州站穩腳跟之後,要趁機發展經濟,整頓內政,以備統一天下。
至於如何統一天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沒錯,諸葛亮統一天下是要北伐,可前提條件是「天下有變」。
公元227年,三國並無大事發生,所以諸葛亮此時北伐有違此前自己《隆中對》中的既定方針。
北伐大軍出發之後,魏國隴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紛紛響應,立刻投降了諸葛亮,形勢一片大好。
可接下來諸葛亮用人錯誤,致使街亭失守,蜀軍全線敗退。
在蜀軍撤退的同時,諸葛亮下令,將投降蜀國的三郡百姓全部帶往漢中。
「會馬謖敗,三郡不守,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
對於諸葛亮的這個做法,宋代史學家做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三郡投降諸葛亮,而他卻不能堅守,是諸葛亮辜負了老百姓,而不是老百姓負他。
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向老百姓認錯,讓三郡百姓依然心向蜀國,以備日後北伐之時再次得到擁護。
「則亮負於民而民不負亮,痛自引咎而謝遣之,使崤隴之民曉然皆知吾心,則後日之舉,不患其不至。
」
諸葛亮將三郡百姓挾持到漢中,既不能動搖魏國的實力,還使數萬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隴右其它地方的百姓見此情況,以後怎麼還敢投降。
司馬懿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對屬下說:「如果諸葛亮日後北伐,也必敗,因為他失去了隴右百姓的民心。
」
蜀國這個大將的大意導致劉備滿盤皆輸?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我們都很了解。赤壁之戰後,劉表的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進攻益州,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假若關羽不失荊州,劉備夷陵大勝,蜀漢是否可以一統三國呢?
觀史如觀星,廣袤而深邃的星空總是不時帶給世人以驚喜,星海浩渺也總能引人遐思,幻想出種種�%8p�如果」。今天的「如果」,是如果荊州不失,夷陵不敗,劉%5��有可能統一三國嗎?羅貫中%6��明代文...
他才是諸葛亮的最大對手 司馬懿都頂不住的事兒 他卻說:淡定
「北定中原,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平生的理想。所謂「還於舊都」,就是要幹掉曹魏,回到洛陽重建大漢江山。如此,坐鎮洛陽的魏明帝曹叡,自然是他的目標。
隆中對就是一個騙局,其中說到的機會卻讓司馬懿的後人得到
所謂的《隆中對》就是劉備拜訪諸葛亮時兩人的一段對話,確切的說是諸葛亮的獨白。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下的形勢,並為劉備描繪了一幅雄偉的藍圖。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
毛主席評價「六位三國時期人物」!每一位都言簡意深!入木三分!
毛主席深入的研讀過二十四史,對歷朝歷代的歷史人物有過深入的分析,見解獨到,鞭辟入裡,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毛主席評價過的「六位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司馬懿一人 撲滅了諸葛亮出山時獻給劉備的「隆中對」計劃!
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終於國庫耗盡,自己也油燈燃盡,病死在五丈原。而在諸葛亮的北伐中,曹魏將領司馬懿可謂是最大的阻礙,諸葛亮使出渾身解數都無能為力!這些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可是關羽失荊州,...
劉備得鳳雛臥龍還失敗,因為關羽丟了荊州
按演義來講,龐統死於意外,短暫得到了又失去了,就好比劉備巔峰能湊齊七十萬大軍,有關羽威震華夏,有一統的希望,結果關羽敗了不及反應,自個也敗光了七十萬大軍,全靠剩下的臥龍給撐著。龐統不死,關羽不亡...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其實他才是三國中最具智慧的人!
小的時候看三國演義,看到蜀漢後期,鄧艾率軍突襲到成都城下,劉禪不戰而降。自己十分不理解:老子英雄兒好漢,劉備一代雄主,怎麼就生出這麼個軟柿子?等到後來玩《真三國無雙》,劉禪被刻畫成玉面青冠、眉目...
成也劉備敗也劉備——《隆中對》執行中的得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時年47歲的劉備,前後三次從新野跑到襄陽城外的隆中,去拜訪只有27歲的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興漢安民的政治理念使他們走到一起來了。劉備從18...
潘太史論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義
潘太史論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義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義,歷史學家們雖然津津樂道,但至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有人甚至認為諸葛亮根本就不應該北伐,即使是對北伐持肯定態度的人,也不過是把它作為積極防禦,即...
說點正史:蜀漢二十八臣以外的有趣之人
黃權(?-240年4月),字公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何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無能嗎?
諸葛亮曾經五次北伐魏國,雖然興師動眾,卻勞而無功,沒有大的收穫。不少人因此懷疑諸葛亮的能力。其實,諸葛亮北伐無功,有很多客觀原因,跟他的能力無關。首先,蜀國國力弱小,遠遠不如魏國。甚至跟吳國相比...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