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也開始發愁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根據自己的自身經驗,他覺得慕容延釗目前對他的威脅最大。
慕容延釗戎馬一生,善於攻伐,南征北戰為後周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為人沉穩,資歷老,最重要他現在的官職就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登基之初,天下多有不服,而慕容延釗又手握重兵,趙匡胤也必須依靠慕容延釗的軍事力量來平叛,所以將慕容延釗提拔為殿前都點檢)
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對現在趙匡胤來說是有很大陰影的,這個職位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自己就是依靠這個官職逼周恭帝禪位,做為過來人要防患於未然呀,於是下令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並從此取消殿前都點檢這個官職。
接下來就該第二個重要的職位了侍衛親軍(軍有侍衛親軍和殿前軍兩部。
殿前軍由世宗柴榮創立,經過挑選,戰鬥力較強,地位在侍衛親軍之上)現在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是韓令坤,韓令坤最早追隨於周太祖郭威,也是為後周建立了赫赫戰功的人,在趙匡胤的心裡這個人也不是自己人,不應該在擔任親軍的首領,於是下令讓韓令坤到河北去做成德節度使,讓自己的好兄弟石守信接替了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都是在趙匡胤平叛李筠和李重進叛亂時立過大功的。
現在戰亂平叛了,他倆的重要性也隨之減輕,立即就遭到貶職。
也許這番調整令趙匡胤也很不好意思,於是特地賜宴送別慕容延釗和韓令坤。
未完 待更新 對不住 每天沒有很多時間寫,為了保證真實性,每天要翻很多史料去分辯真實性,但還要工作,所以寫的比較少。
喜歡的人可以關注我。
為什麼說宋朝的武將,趙匡胤當之無愧排列第一?
有人說,宋朝的武將,趙匡胤排第一,這個觀點對不對呢?我認為當之無愧。為什麼?看看趙匡胤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經歷的烽火戰爭,以普通軍官出身的他,一條盤龍棍打下四百座軍州,其機智、勇敢、善戰的戰績,絲...
白話《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高祖趙月兆,趙匡胤稱帝後追尊廟號為僖祖,在唐朝做官時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趙月兆的兒子趙王廷,即後來的順祖,歷官藩鎮從...
宰相趙普的「十二字方針」成就大宋三百年基業
作者:【齊濟頭條號】特約嘉賓文一評老師 唐朝末年,朝庭在邊防普遍設立了節度使制度,附著唐朝中央政府的逐漸腐化與衰弱,這些邊疆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
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陳橋兵變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
北宋王朝盛世夢20:趙匡胤六合大捷,他憑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20篇。後唐主帥李景達一聽說揚州戰果,自...
北宋「十大開國元帥」的人品和最終結局
宋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
人算不如天算,歷史選擇了趙匡胤,周世宗根本無法阻止他的禪代
從顯德六年(959)四月「不豫」開始,柴榮病情漸漸加重,不得已之下只得開始考慮身後之事。他深知諸子年幼,如果不對身後事有所安排, 年幼的兒子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勢將無力掌控局面。唐末以來「數十年間...
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為何說是最成功的兵變?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說的是趙匡胤通過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麼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說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變?陳橋兵變發生在後周。公元95...
宋太祖趙匡胤的「五虎將」,全部得以善終
自古君王都薄情寡義,大多數都是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勾踐、劉邦、朱元璋皆是此類人,一上位就誅殺功臣。兔死狗烹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在自己上位卻沒有誅殺功臣,可以說是少有的完美皇...
趙匡胤居然這樣徵兵:比木棒高的做禁軍,比木棒低的就只能是廂軍
趙匡胤登基之後,禁軍的組成仍是沿襲了後周時期的制度。是由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兩個部門執掌禁軍。殿前司的將領依次排列順序是: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親軍司的排列...
《我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960年陳橋兵變3
前文我分析了世宗柴榮在駕崩前進行的一系列縝密的布局,那麼,為什麼如此縝密的布局並沒有穩固後周的江山呢?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前文總結的柴榮的部署。這主要分為五個方面:一是託孤宰相,並相互牽制;二是...
「杯酒釋兵權」前,趙匡胤果斷解除了這兩個人的兵權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宋代學者范浚在《五代論》中用這十六個字闡明了兵權在政局變幻中的極端重要性。趙匡胤軍人起家,後來他發動「陳橋兵變」,導演「黃袍加身」,成功奪了後周的天下...
趙普獻策,如何幫助趙匡胤集權中央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三國時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對趙匡胤來說就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