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960年陳橋兵變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文我分析了世宗柴榮在駕崩前進行的一系列縝密的布局,那麼,為什麼如此縝密的布局並沒有穩固後周的江山呢?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前文總結的柴榮的部署。

這主要分為五個方面:一是託孤宰相,並相互牽制;二是軍政分權牽制;三是宮廷警衛牽制;四是禁軍牽制;五是關中防備。

細看這五點,其實除了最後一點是針對外部而言的,其他都是對內的,而且基本上都局限於京城。

不管是宰相,還是樞密使,抑或禁軍與宮廷警衛,最主要的針對區域就是京城,力保京城穩固。

其實這一點,在陳橋兵變時,就已經有人指出——「……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

……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那麼,面對此種情況,趙匡胤若想奪得天下,需要怎麼做呢?

只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即可!

第一點,跳出京城,走出布防區。

如此一來,針對京城的所有穩固措施,想要對跳出京城的趙匡胤產生影響、發揮作用,都將會延遲,產生時間差。

而這個時間差,就是趙匡胤可以利用的時間差——內可收服、穩固己方軍心,外既可麻痹朝廷,又可延緩地方藩鎮馳援。

第二點,掌握軍隊,實力是根本。

「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近代毛澤東主席在「八七會議」上也明確提出「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論斷。

所以,掌控一支軍隊,是趙匡胤能否奪得天下的最主要條件。

謀略再好,沒有實力,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光有實力,不講策略,那就往往會「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結合這兩點,再分析一下陳橋兵變,我們就會知道:雖然,「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是對遼國軍隊一個小動作的過度反應,同時,後周朝廷也是反應過度,但是,事情被趙匡胤利用是一個必然。

換言之,即使此處不被趙匡胤利用,那麼後面類似事情也會被利用;即使沒有此處情況,只要遼國一有動靜,甚至,只要周圍鄰國一有動靜,只要後周朝廷讓趙匡胤領兵出京,那麼,兵變就是必然的結果。

只要趙匡胤想當皇帝,這就是必然,只不過,到時或許就不是陳橋兵變,而是張橋兵變、李山兵變,等等。

上面分析的是第一個條件走出京城的實現,那麼,第二個條件掌控軍隊,趙匡胤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此處,又可分為兩點。

第一點,在世宗柴榮駕崩、恭帝嗣位後,即在顯德六年七、八月份,也進行了涉及實際權力的人事調整。

簡表如下:

恭帝繼位後人事調整簡表

從這張表中,我們可看出,調整的人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地方節度使對調,另外一種就是涉及禁軍將領調整。

而其中,我們主要關注的就是禁軍將領的調整。


此張表中,共涉及到九位禁軍將領,分別為趙匡胤、慕容延釗、李重進、韓通、石守信、袁彥、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而這九人又可以分為:①軍職不變,只是所領藩鎮對調。

趙匡胤、慕容延釗、李重進、韓通、石守信即屬於該情形;②軍職提升。

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即屬於該情形;③落軍職,下放地方。

該情形只有袁彥。

對於趙匡胤需要掌控軍權而言,我們需要著重分析第二與第三種情形,即韓令坤、袁彥、高懷德和張令鐸。

侍衛親軍司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副官為副都指揮使,其後為馬步軍都虞候——以上三軍職為侍衛親軍司三帥。

而侍衛親軍司又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與侍衛親軍步軍司,長官分別為馬軍都指揮使與步軍都指揮使,此二軍職直接掌管馬軍司與步軍司事務,因此袁彥落軍職自不必談,是不可能影響禁軍之一侍衛親軍司了,而韓令坤由馬軍都指揮使升遷為馬步軍都虞候,雖然表面上是提升了軍職,實際上就實權而言,已經無法與前職——馬軍都指揮使相提並論了,因為他已經脫離了可以直接掌控的侍衛親軍馬軍司了。

而高懷德與張令鐸分別為馬軍都指揮使與步軍都指揮使,實際上就可以直接影響侍衛親軍司的兩大下轄機構。

我們前後一結合,就會發現,在此次調整中,趙匡胤實際上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完成了掌控禁軍最重要的一步。

禁軍兩部分:殿前司而言,趙匡胤本人為都點檢,是殿前司最高長官,而且石守信又為都指揮使,「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雖然慕容延釗為副都點檢,在上有趙匡胤、下有石守信的情況下,慕容延釗對殿前司的掌控可想而知,而且在陳橋兵變過程中,在鎮州與上州上報敵情的第二天,「壬寅,殿前司副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太原慕容延釗將前軍先發。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這樣,掌控殿前司的「障礙」即被趙匡胤解決了。

而上面分析過,侍衛親軍司的轄馬軍司與步軍司的都指揮使,也被趙匡胤所掌握。

這樣,趙匡胤就完成了他對禁軍的掌控。

也因此,在陳橋兵變成功後,「辛亥,石守信自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為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常山高懷德自寧江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厭次張令鐸自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候……官爵階勛並從超等,酬其翊戴之勛也。

第二點,在陳橋兵變過程中,趙匡胤與其屬下所採取的策略,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古代,對於普通士兵而言,誰做皇帝實際上對他們的影響都不是太大。

甚至可以說,皇帝對他們的影響可能遠不如直接領導他們的中下層軍官對他們的影響來的大。

正所謂「縣官不如縣管」,這一點,甚至可能是現在也還是如此。

所以,「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

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此處與其說是「將士相與聚謀」,不如說是將領先「相與聚謀」,然後士兵們跟從。

這裡面就體現了現代管理學上面的一個很有名的理論——「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這就是一個從眾心理。

將領們先謀劃好,然後有人一提議,旁邊再有人一呼應,其他的士兵就會跟著一哄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諸將突入,稱說紛紜」。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光起了好頭還不行,因為謀反可是大罪、死罪,所以,再趙匡義與趙普一番推辭,使其頭腦稍稍清醒了之後,「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

但是,妙就妙在下面。

「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

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

』」看到這裡,不由的想到了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振臂一呼時講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在軍營中私下議論就要被滅族,對前面已經聚謀並鬧起來的將士們而言,即使現在不鬧了,也是要被滅族——現在想回頭也回不去了。

所以,與其等滅族,不如就一條道走到黑,讓趙匡胤做上皇帝。

這是他們惟一的活路。

所以,走到這一步,被趙匡胤帶出來的並鬧起來的將士們,實際上已經全部被綁上了趙匡胤奪取皇位的「賊船」,他們想下船也下不了了。

當然了,在陳橋兵變過程中,還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將范質等宰相押到趙匡胤前,羅彥瑰直抒己意,遇叱不退。

這一手就徹底打亂了范質等人的心理防線,以至於「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這些其實都可以從人的心理方面去品味、去琢磨。

前面說了這麼多,可能越來越多的讀者想問我:陳橋兵變到底是不是有預謀的,你有什麼理由——因為我已經在前面論述中都多次用到了趙匡胤是有預謀的這個前提了。

那麼到底是不是預謀的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朝十大開國元帥的最後結局

一、石守信   「義社十兄弟」成員。後周末年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 「陳橋兵變」時為京城裡的內應,對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確保了太祖登極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隆元年已加同...

趙普獻策,如何幫助趙匡胤集權中央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三國時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對趙匡胤來說就很簡單了,...

北宋「十大開國元帥」的人品和最終結局

宋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

宋太祖趙匡胤的「五虎將」,全部得以善終

自古君王都薄情寡義,大多數都是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勾踐、劉邦、朱元璋皆是此類人,一上位就誅殺功臣。兔死狗烹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在自己上位卻沒有誅殺功臣,可以說是少有的完美皇...

北宋開國十大名將

1、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

兵變也得講學問-陳橋兵變的台前幕後

前些日子他信、英拉在中國旅行引起了政變上台的軍方總理巴育的強烈不滿,據說泰國政變次數眾多,而且軍校還開設了專門的「政變課程」。但不得不承認,其手段並不高明。不信,看看咱們中國的皇帝們是如何政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