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居然這樣徵兵:比木棒高的做禁軍,比木棒低的就只能是廂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登基之後,禁軍的組成仍是沿襲了後周時期的制度。

是由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兩個部門執掌禁軍。

殿前司的將領依次排列順序是: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親軍司的排列次序: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馬軍(步軍)指揮使。

建隆二年七月,第一次『杯酒釋兵權』前,石守信擔任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擔任殿前副都點檢,王審琦擔任殿前都指揮使,張令鐸擔任馬步軍都虞候。

原來由趙匡胤擔任的殿前都點檢改由慕容延釗擔任,一年之後,慕容延釗被罷免,從此殿前都點檢成為了歷史名詞。

在順利解除了部分禁軍將領軍權之後,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殿前副都點檢的職務再沒有任命武人擔任。

從此之後,禁軍變成了由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分別統率。

而侍衛司分為馬軍和步軍,加上殿前司,在宋代統稱為「三衙」。

從宋初,統領三衙、掌管全體禁軍的將領不復存在。

不但如此,三衙的指揮禁軍權力也得到限制,只有天子一人才是真正統領禁軍的最高統帥。

趙匡胤為了方便控制禁軍,更提拔了一些在軍中資歷相對淺、地位低的武將出任禁軍將領。

即使是這樣,趙匡胤仍然規定——禁軍指揮使只有掌兵之權,沒有發兵之權。

禁軍發兵須經樞密院,而樞密院使在沒有得到他的允許,也沒有權力調動指揮使手下的禁軍士兵。

既有掌兵權,又有調兵權的惟有趙官家一人而已。

由於趙官家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從制度上根除了五代以來禁軍將領駕馭皇帝的痼疾。

這也是他明白: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在於掌握了禁軍軍權。

如果再不知亡羊補牢,預防類似事件的重新上演,那實在是愚不可及了。

通過一場載入史冊的酒宴,趙匡胤順利的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

但是盤踞在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仍是新王朝的心腹大患,這種潛在危險依然讓趙匡胤寢食難安。

做為後周世宗的繼承者,沿襲借鑑柴榮的成功經驗就成了自然之事。

乾德三年,趙匡胤命令包括藩鎮在內的全國各地長吏挑選本道驍勇精兵,補充京師禁軍缺額。

先是選拔壯碩軍士做為兵樣,分送各地照樣募兵。

估計這『兵樣』都是禁軍精銳中的精銳,應該是與現在國旗護衛隊的不相上下。

這樣苛刻的條件,各地方一時也無法保質、保量的完成徵兵名額。

不得已之下退而求其次,後來又改用木梃,分為高下之等,發至各地依樣遴選。

從此之後,各地州府精兵盡數收攏在中央禁軍之中。

對新收編在禁軍中的士兵,趙匡胤極為重視。

新兵的訓練工作,不但是由他親自指派人手負責,而且親力親為自己監督指揮。

首先,嚴明軍紀:新兵不准在軍營中飲酒吃肉;不許穿絹做的服裝,這樣做是要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

在灌輸給這些新軍服從為天職的同時,嚴格等級制度,藉此機會消除五代以來以下犯上的風氣。

在把全國各地的精壯男子全部收為禁軍之後,留在地方相對弱些的兵丁稱為廂兵,主要職能是維護地方治安與做些雜役。

雖然弱是弱點,對付手無寸鐵的百姓還是不在話下的,倘若是有農民扛了鋤頭來和他們拚命的,這些廂軍只好選擇退避三舍了,這時候就需要京師中的禁軍出動了。

這樣解釋,讀者就會明白為什麼宋江等三十六名梁山好漢,會縱橫齊魯、無人敢攖其鋒的原因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第二次杯酒釋兵權,結果卻玩砸了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趙匡胤很輕鬆就解除了一批功臣宿將的軍權。過程也很簡單,趙匡胤和他的禁軍將領喝了一次酒,這些將領便主動辭職了。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次事件不久之後,趙匡胤又準...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故事簡介

司馬懿當年趁著曹爽出城祭拜,發動了高平陵政變,等司馬懿死後告誡自己的後人不要祭拜自己,以免被人效仿兵變只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黃袍加身,當然他也不傻,為了防止有人和他一樣趙匡胤就來了一手杯酒...

兵變也得講學問-陳橋兵變的台前幕後

前些日子他信、英拉在中國旅行引起了政變上台的軍方總理巴育的強烈不滿,據說泰國政變次數眾多,而且軍校還開設了專門的「政變課程」。但不得不承認,其手段並不高明。不信,看看咱們中國的皇帝們是如何政變的...

宋太祖也開始發愁了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根據自己的自身經驗,他覺得慕容延釗目前對他的威脅最大。慕容延釗戎馬一生,善於攻伐,南征北戰為後...

《我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960年陳橋兵變3

前文我分析了世宗柴榮在駕崩前進行的一系列縝密的布局,那麼,為什麼如此縝密的布局並沒有穩固後周的江山呢?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前文總結的柴榮的部署。這主要分為五個方面:一是託孤宰相,並相互牽制;二是...

趙普獻策,如何幫助趙匡胤集權中央

一連幾日趙匡胤都悶悶不樂,苦苦思索如何使趙宋王朝能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此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三國時期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對趙匡胤來說就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