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後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郭威是後周的開國皇帝,對於郭威的革除弊政,薛居正給予了高度評價:「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
」,郭威也當得起這個評價,有人建議郭威把一些肥田賣給富戶,可以得到大筆的銀子充實國庫。
郭威不同意,說了一句足以感動古今的一句話:「利在於民,猶在國也,朕用此錢何為!」,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國家的利益,老百姓富了,國家自然也就富裕。
雖然這最終還是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但郭威能如此順應時代發展,實在是應該大大誇贊的。
現在有些地方做的還不如郭威這個封建統治者,跟綠頭蒼蠅似的盯著老百姓的那點血汗錢,與民爭利,相較之下,何其愧也。
郭威在位時已經是五代後期,和前期有所不同的,後周之前的幾個朝代內部的軍事鬥爭非常激烈,大鎮叛亂已經是家常便飯。
而且前面幾個朝代的統治者對老百姓視若牛馬,對老百姓的疾苦不管不問,這就給了心懷二心的地方軍閥以可乘之機。
老百姓對統治者也非常的失望,這也是地方軍閥造反的社會基礎。
郭威一反前幾任的橫徵暴斂,接連對社會民生進行改革,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存條件。
郭威做為明君已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認可,地方實力派師出無名,即使不顧民間意願造反,結果也只能玩火自焚。
郭威為了讓柴榮日後能順利繼位,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三月,調柴榮入京任開封尹,封晉王,算是正式確定了柴榮皇太子的身份。
三番兩次的折騰,郭威病倒了,不過柴榮在身邊,大事一體茲問柴榮,郭威倒可以安心養病。
柴榮明白這是父親給自己壓擔子,歷練自己,在府中認真辦事,汴梁城中四民安然。
柴榮熬到這一步太不容易,養父對他恩重如山,豈敢懈怠誤事?但柴榮原先在鄴都的部下曹翰卻私下跑到汴梁來見柴榮,柴榮大驚:「你怎麼跑來了?」曹翰是柴榮的心腹,請屏去閒人,對柴榮說:「殿下主持京務,是為百姓之福,但現在還不是殿下施展大志的時候。
百善孝為先,聖主有恙,大王做為皇嗣,為什麼不入大內侍奉聖主,以慰天下人心?」柴榮悟起:「非汝言,吾幾大誤!」急入宮親自伺候養父,郭威看到養子來為他調藥,泣不成聲。
到了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情不斷惡化,甚至在拜祭太廟時,都要別人扶著,最後只得讓皇子晉王柴榮代替自己行禮。
郭威死前把柴榮叫到榻前,囑咐了最後一件事,就是等他用死後「衣紙衣、斂瓦棺,不要金銀玉器附葬。
」並對柴榮說:「當年我西征李守貞時,看到唐朝皇帝諸陵因為內藏寶物,而遭盜竊,我用不著那些東西。
我死後也不要用刻什麼石羊石虎之類的,只在我陵前刻上一塊碑,上寫"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就行了。
」郭威重咳了幾聲,又說道:「你必須按我說的去做,如果你不聽,我在地下也不會保佑你!」
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十五日夜,郭威病死於滋德殿,享年五十一歲。
晉王柴榮在大行皇帝靈前繼位,史稱周世宗皇帝,柴榮尊郭威為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
五代到了後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統一的苗頭,雖然在郭威時期並不明顯,但郭威的改革卻對柴榮、趙匡胤的統一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郭威和柴榮一樣,扎在五代裡頭實在有些委屈他們,五代十國的歷史環境非常惡劣,郭威能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啟動」統一進程,能力不用再多說什麼,薛居正對郭威的評價相當精彩「魯國兇徒,望風而散,並門遺孽,引日偷生。
」
郭威的這個養子柴榮,是個足以和漢武唐宗媲美的千古聖君。
和許多草根出身的皇帝一樣,柴榮生時家境也不富裕,年少時便走動江湖,做點小買賣,用來養家餬口。
「大耳賊」劉備賣的是草蓆,劉寄奴賣的是草鞋,柴榮賣的則是雨傘,本小利薄,勉強用度。
但英雄莫問出處,出身「低賤」不等於能力低下.從歷史上來看,出生與能力沒什麼密切關係。
劉邦平民出生,也能建立雄偉的大漢。
李世民貴族出生,也能建立貞觀盛世。
趙匡胤好運氣,他的主子柴榮早死,繼承人又是個黃口小兒,不然是絕輪不到趙匡胤出風頭的。
柴榮的雄才大略和「千古一帝」的氣質,絲毫不亞於那四位樣板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可惜柴榮在位時期太短,只有短短五年。
但柴榮也只用了五年,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之上。
假如上天多給柴榮十年時間,柴榮都會做出超過秦皇漢武唐宗的千古偉業。
柴榮雖然出身貧寒,但還能識得一些文字,喜歡看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性格沉穩,不事張揚。
而且柴榮長相英武,精於騎射,馬上功夫也了得。
因郭威的兒子在後漢乾佑之變中全都被殺,所以郭威便立了柴榮做皇位繼承人。
郭威死後,柴榮不出意外的繼承了皇位,成為大周王朝的第二代皇帝。
柴榮雖然不是郭家人,但對養父加姑父郭威感情深厚,將郭威遺柩下葬蒿陵(在今河南新鄭郭店鎮境內),並委派「德高望重」的老太師馮道為山陵使,負責安葬大行皇帝諸事宜。
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柴榮即位不久,邊關傳來八百里加急軍報:北漢劉崇協同契丹武定節度使楊袞所部三萬餘人出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直逼潞州(今山西長治)。
柴榮看過軍報後,把書案一拍:「劉崇老兒欺朕新立,南侵潞州,想給朕一個好看。
朕豈是好惹的人?!」當下決定要親征河東,狠狠敲打劉崇和契丹人。
結果高平之戰中,北漢主力在高平幾乎被全殲,再沒能力發動對周朝的大規模戰爭,僅僅依靠契丹自保而已。
而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柴榮則揚名天下,周邊各大藩鎮都知道了郭威的養子是個狠角,哪個還敢在老虎頭上拔毛?
柴榮回京前先繞道去了新鄭,拜祭太祖皇帝。
來到陵前,柴榮跪在地上放聲大哭,直呼:「不孝子榮,未能親自奉葬,萬死不足辭罪,願父皇神聖有靈,保佑皇周國祚綿長,早日軫滅禎河東殘賊,規復山河,拯黎庶於水火!」侍從眾人也跟著落淚。
柴榮決定利用這個休整的時期對軍隊進行徹底整治,首先淘汰掉老兵、弱兵,打發回家。
然後徵募強壯漢子,直接充入禁軍。
因為如果讓地方藩鎮募兵,只能增加他們對抗中央政府的風險。
由中央遴選,軍隊自然掌握在柴榮手中,不管是盛世亂世,沒有一支素質過硬、能力過硬的精銳部隊是不行的。
柴榮親自檢選,在眼皮子底下亮真傢伙,而功夫好的就當禁軍頭領。
這樣一來,雖然軍隊人數少了,但戰鬥力強了,自古強兵在精不在眾,人多了沒用,反容易誤事,君不見當年苻堅東拉西湊了九十萬烏合下江南嗎?朱序一呼,「秦軍敗了!」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淘汰冗兵還能省下不少軍費,財政狀況也隨之好轉。
而且禁軍隊所用經費由中央財政直接拔付,也保定這支軍隊的穩定。
柴榮建立起的這支軍隊「兵甲之盛,近代無比」,後來討伐淮南、北上攻契丹,立下戰功無數。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南征北戰,實現局部統一,靠的也是柴榮的禁軍主力。
柴榮為了防禦契丹,於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的三月,在深州(今河北深縣)和冀州(今河北冀縣)之間的李晏口(今河北下博境內)設置靜安軍,派大將王彥超駐守李晏口。
李晏口旁依胡盧河,憑深扼冀,是重要的軍防要塞。
契丹不希望看到李晏口的軍防工程竣工,前來拆台,被王彥超痛擊一陣,敗了回去。
契丹領教了柴榮的本事,沒事再不敢上門拜訪了,河北百姓深受其惠。
汴梁自石敬瑭再次建都以來,到了柴榮差不多有近二十年的時間,柴榮胸懷天下,對狹小的汴梁自然不太滿意,決定大規模的擴建汴梁。
當然這個季節農民都沒有空閒,為了不耽誤農業生產,先畫好新城輪廓,以待來冬開始動土興建。
這次擴建對開封建城史來說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如果說梁太祖朱溫定都開封是開封成為「重量級」歷史名城的第一個台階的話,那麼柴榮擴建則為後來開封在北宋時期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大都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柴榮下令群臣每人寫兩篇作業,談談自己對國家大政的看法,看這幫「食肉者」能不能有什麼好策略,養他們不是白養的,光吃乾飯不做事的人柴榮是很討厭的。
眾人領旨回家做作業去了,不久都把作業交了上來,柴榮一一審查,越看越頭疼,這都寫的什麼啊,歌功頌德,有什麼用啊,翻著翻著,柴榮眼前一亮,發現了一篇奇文,署名是比部郎中王朴。
王朴是山東東平人,精通諸家兵法,很有戰略眼光,他在文中說:「自唐晉以來,中國(指中原政權)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為人主昏庸於上,而人臣弄權於下,軍人驕橫拔扈,漸成積弊。
現在陛下胸懷四海,當首先近賢臣遠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
言而有信,獎賞有功而懲戒過失,天下人就都願意為陛下效死。
陛下應該提倡節儉,不然上行下效,奢糜風起,就將動搖陛下的統治基礎。
至於邊患,臣認為南方諸國實力較弱,比北方的契丹好對付。
尤其是江南李唐,據有淮南千里沃土,其主李璟昏庸無道,國內宵小為黨,國勢漸衰,陛下可以先取淮南,定江北之地。
然後休養時日,再傳檄嶺南、兩川、閩浙,令速早降,不然王旗指處,四方披靡。
南方平定之後,大周的實力就會得到極大的增強,就可以抵消契丹憑仗十六州時常南犯的優勢。
而河東殘賊是我朝死敵,對他們只有用武力強行解決。
劉氏自高平敗後,已經沒有和大周相抗衡的實力,不過借著契丹的威風苟延殘喘而已。
我大周兵強馬壯,萬乘大國,何懼鼠竊之輩。
陛下英武,三軍用命,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一步一步的完成統一大業。
」柴榮越看越興奮,激動的無以名狀,立刻晉升王朴當上開封尹,做自己的左右手。
王朴的這篇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邊策》,王朴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先易後難,先取江南,後取北方。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進程實際上就是按王朴的《平邊策》照葫蘆畫瓢,北漢也確實是五代十國時最後一個消滅的政權。
接下來柴榮又幹了一件事,因此事柴榮在本素不相干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
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名詞叫「三武一宗法難」,說歷史有四個皇帝曾經抑制過佛教的發展。
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後周世宗柴榮。
佛教自漢明帝劉莊時傳入中國以來,發展極為迅速,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著名的梁武帝蕭衍就是個「菩薩皇帝」。
隨著佛教對中國政治發展的介入,佛教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政治關係錯綜複雜,各種利益衝突也逐漸公開化。
三武毀佛,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是沉重的打擊,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漸漸恢復了元氣。
到了五代,佛教對社會發展的負責影響比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壯勞力,國家要出錢養活僧尼,而且許多寺院收集銅器建造佛像,銅價大幅上漲,國家不堪重負。
柴榮準備對周邊敵對勢力大動干戈,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雄厚的財政基礎是絕對不行的,所以柴榮才下定決心,對佛教進行大規模限制。
柴榮頒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場所,其餘的寺院一律廢除。
準備出家者必須得到家長的同意才能成為僧尼,男子十五歲以上並且能讀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歲以上至少能讀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規定的幾座大寺院中進行註冊。
嚴厲禁止搞迷信活動,不許僧人自殘惑眾,禁止私造銅像,把多餘的銅器入繳官府,否則一旦查出私藏5斤銅器以上者論死。
原先在後周境內的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2694座,註冊僧人42444人,尼姑18756人,還俗了61200人。
有人認為柴榮這麼做太過嚴厲,柴榮說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眾生,以慈悲為懷,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於是佛。
朕只是對佛教進行改革,並沒有毀滅佛教。
朕此舉,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兩便,有何不可?而且朕聽說佛家普渡眾生,就是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布施,損失點銅器土地算得了什麼?如果朕的身體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話,朕又有何惜?!」
柴榮把內部事務處理妥當之後,下一步就要開始他的統一大業了。
柴榮攻打南唐的時候,坐在胡床上,左右侍衛抱劍而立,柴榮指揮三軍攻城。
這正好讓劉仁贍看到了,心想「擒賊先擒王,如果能了結了柴榮,我就可以翻盤。
」便取出一張雕胎弓,搭箭朝柴榮就射。
可柴榮距離太遠,箭距離柴榮幾步之地就掉在地上。
柴榮真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你劉仁贍不是想射死我嗎?好!「來人,把胡床搬到劉仁贍箭能射到的地方去!」眾臣大驚,忙上前勸諫:「鋒鏑無情,陛下一身繫於天下,不可輕蹈險地,請陛下且避一避。
」柴榮大笑:「如果劉仁贍一箭就能射死一個皇帝,那天下還會有皇帝嗎?你們怕,朕不怕!」侍衛只好照辦。
對於柴榮的英雄壯舉,史家極力稱讚:「以周世宗之神武確斷,當矢石而不懼。
予觀自古帝王之達者一人而已。
」象柴榮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別說五代,縱觀上下五千年,能比得過的柴榮的基本沒有。
柴榮坐下來後,不斷招呼城上的劉仁贍:「劉將軍,朝朕這射!若箭不夠,朕可以給你。
」。
劉仁贍也不客氣,挽起強弓再射,可這支箭再次落到了柴榮前面不遠的地方。
劉仁贍大驚「怎麼就是射不死柴榮?難道這真是天意不成?」把弓丟到地上,仰天長哭:「此城必破,吾必不守,但身是唐臣,終不做乞生之虜!唯欠一死,報我君王。
」
柴榮這時一直為沒有攻下壽州頭疼,能在五代時讓一代英雄柴榮如此難堪的,大約只有劉仁贍這獨一份了。
柴榮讓唐使孫晟到壽州城下勸降劉仁贍,孫晟素稱南唐忠臣,哪肯幹這等有損名節的事情。
劉仁贍望見孫晟,重甲朝孫晟下拜,孫晟大聲對劉仁贍說道:「劉將軍!你現在只有死路一條,別想活著回金陵見聖主,殺敵不成,則殺身成仁!若失節事周,遺臭千載,不足為將軍計!」劉仁贍在城上痛哭流涕。
柴榮知道後,大罵孫晟:「我讓你去招降劉仁贍,你這是在幹什麼?難道你不知朕有利劍?!」孫晟理直氣壯的說:「我是唐朝宰相,天下哪有宰相讓守牧屈膝降敵之理?!陛下神武明理,能容忍這樣的事情麼?」柴榮理屈,只好作罷。
南唐武有良將,文有賢臣,可惜不為李璟所用。
柴榮平生最愛惜的就是人才,而且柴榮手下也不缺人才,但英明的君主是不會覺得人才多的,如果劉仁贍和孫晟這樣的人才能為柴榮效命,遠比送給柴榮金銀玉帛更來的實在。
南唐人才濟濟,怎麼就出了李璟這樣的詞人皇帝?南唐這些牌如果由柴榮來打,別說不會弄丟淮南十四州,北伐中原也不是什麼難事。
劉仁贍見救兵無望,而且身患重病,已經下定了以身殉國的決心。
但偏有一個人不想跟著劉仁贍送死,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趁父親不注意,想逃出城投降周軍,但被抓了回來。
劉仁贍二話不說,將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斬首。
眾將哭拜求免:「少將軍一時糊塗,還請大帥饒他,為劉家留條血脈。
」劉仁贍咬牙不許。
劉仁贍之妻薛夫人哭告將士:「劉崇諫犯了軍法,罪當論斬,如果有罪不懲,我和劉將軍還有什麼臉面見三軍將士?」
劉仁贍將兒子首級巡視城中,三軍盡哭。
京劇有出戲叫《轅門斬子》,講楊六郎要殺兒子楊宗保的故事,但這件事情是虛構出來的,楊延昭的兒子叫楊文廣,也不叫楊宗保。
但劉仁贍轅門斬子卻是真實的歷史,可惜後來說書的沒渲染五代十國的故事,所以劉仁贍轅門斬子並不為世人所熟知。
柴榮命人帶著親筆寫的勸降信來到壽春,勸劉仁贍速降,劉仁贍這時已經病重臥床不起,但還是不降。
劉仁贍想做大唐忠臣,他手下的有些人可不願意殺身成仁,年輕輕的,為什麼要陪劉仁贍送死?監軍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人私下冒名劉仁贍給柴榮寫了一封降書。
柴榮和他們商定在城下受降,周廷構命人將幾度昏厥過去的劉仁贍放在擔架上抬到城北,去「主持」受降儀式。
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柴榮率軍入城,在城北見到了劉仁贍,快六十歲的老人,鬍鬚花白,但氣質雄毅,一看就是個正人君子。
英雄惜英雄,自古皆是如此。
柴榮越看越感動,當即拜劉仁贍為天平軍節度使,下詔:「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為多。
」命人速將劉仁贍抬回城中治療,派最好的御醫,用最好的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救活劉仁贍。
但此時的劉仁贍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沒有了知覺,周顯德四年,即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南唐名將劉仁贍病死於壽州城中,壽五十八歲。
劉仁贍死訊傳來,城中父老伏拜痛哭,淚水盈城。
劉仁贍夫人薛氏痛丈夫此生辛苦,連哭五日,絕食而死。
劉仁贍手下的一些將士不願做降兵,望空三拜劉仁贍,橫劍殉國。
柴榮不住的感嘆,在壽春城中厚葬劉仁贍,三軍肅立,默默無語。
隨後柴榮追封劉仁贍為彭城郡王。
終於解決了南唐後,柴榮也趁這次回京好好休息一下,但老爹這幫人實在太不象話,讓人抓了把柄,柴榮自然很不高興。
柴榮曾經下詔在宮中修造永福殿,讓太監孫延希當監工頭。
這日柴榮無事,便微服來到工地看看,此時正值午餐時間,當柴榮看到來服工役的農民居然用髒木棍在瓦片中盛飯吃,柴榮心被刺痛了,他拔的錢款難道不夠這些工匠吃幾頓飯的?肯定是孫延希從中貪墨,當即命人把孫延希抓來,當眾斬首,並改善工匠們的伙食。
孫延希貪污公款確實該殺,柴榮要做天下共主,連工匠的午餐都不管,傳出去是要被人笑話的。
對這號無恥之徒就要發現了一個處理一個,孫延希們貪掉的絕不只是幾兩銀子,而是民心。
並且孫延希撈好處,讓柴榮背黑鍋。
貪污民心是最大的貪污,政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老百姓是不會容忍長久如此的,又想起那句金石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上次出征淮南前柴榮曾經下詔擴建汴梁城,這時的汴梁城已經初具國際大都市的規模,但汴梁的水運交通還比較落後,各地物資運抵汴梁的成本太大,柴榮想到了疏通水道。
顯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柴榮決定動用民夫開始疏通汴水和廣濟河(也稱五丈河,迄于山東梁山泊。
梁山泊就不用多介紹了吧,呵呵),將兩條河道溝通後,山東河北的進京物資就可以走廣濟河,這樣將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
自唐安史之亂以來,天下紛擾二百年,各大藩鎮軍政自處,和中央分庭抗禮。
到了朱溫廢唐自立,天下局勢更加混亂,所謂天子皆強橫軍閥所自為之,暴虐害民,社會生產力遭到了空前的大破壞。
道德成了廉價的裝飾品,生命的尊嚴在五代十國時期受到了空前的挑戰,五代十國時期犯事的官員,多逃不了夷族之禍,誅及無辜。
唐平盧節度使王師範在被朱溫滅族之前,舉族痛飲,然後哀求刑者:「我知道必不免死,只是希望先斬少者,次及老者,尊卑有序,不然我將有愧祖宗有地下。
」如此可憐,讓人不忍視之。
但歷史從來不講什麼人情,人類歷史本就是一部血腥的殘殺史,勝利者坐在失敗者的白骨之上,享受著人世間最頂級的奢華。
但勝利者只是圖一時之快則已,多是「祖宗造孽子孫當」,到了兒孫輩,又被人夷族,生前身後,何苦?
突然想起《紅樓夢》開篇甄士隱對瘋跛道人所唱《好了歌》的解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珠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時的柴榮已經有了抵制地方藩鎮權力的想法,「臣強則君弱」,五代尤其如此,地方藩鎮軍政通吃,對中央政府是極大的威脅。
趙匡胤後來削弱藩鎮,實行中央集權,實際上是完成了柴榮未竟的事業而已。
現在天下未定,這些事情暫時還沒有條件去做,不過柴榮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改革計劃,先滅了那幫軍閥再說,時間還來得及。
過完殘年,就是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柴榮召令精通音律的樞密使王朴修改禮樂。
幾十年來朝廷只顧著打仗了,哪有功夫去關心禮樂?柴榮不一樣,一方面天下大勢已經在他掌握之中,一方面禮樂是盛世的象徵,柴榮已經對統一天下志在必得了。
隨後,柴榮還嫌水路運輸線不太通暢,調動民夫由韓令坤率領,將汴梁城外的汴水開渠引入蔡水。
蔡水是連接汴水和穎水的重要水道,打通之後,淮河中下流的運輸船隊就可以直接溯蔡水北上進入汴梁,使汴梁又多了一條南方進京水道,對汴梁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
正當柴榮雄心勃勃的準備統一天下之時,被柴榮深為倚重的後周第一重臣王朴突然沒有任何先兆的病倒了,僅僅一夜,王朴去世。
柴榮聞著噩耗,大驚失色,急急趕到王宅,看到前幾天還在一起談笑風生的王朴此時已經魂歸西去。
柴榮痛不欲生,放聲痛哭:「朕與爾,名稱君臣,實則摯友,朕為爾心,爾為朕臂,心臂如一,天下可致太平。
爾奈何舍朕先行?獨忍朕寥落於世間乎?」
王朴可是柴榮的無價之寶,王朴在後周的地位就象劉備的諸葛亮、苻堅的王猛。
一代奇才說沒就沒了,柴榮如何能平靜的下來?任憑眾人苦勸,柴榮無動於衷,哭累了,休息一會,接著再哭,淒聲哀念,讓人揪心不已。
王朴為人剛毅,長於辯才,非常投柴榮的脾氣,所以君臣關係極佳。
每次柴榮親征,總是留下王朴坐鎮後方,王朴有才,忠心不二,柴榮非常的放心。
後來趙匡胤即位,有次來到功臣閣中,看到王朴的畫像,趙匡胤急整好衣冠,朝王朴像鞠躬。
侍從勸止:「王朴是前朝臣下,陛下不應該行此重禮。
」趙匡胤用手指了自己身上的龍袍:「王朴不早死,朕根本就沒有可能穿上這個。
」宋太宗趙光義也知道王朴的份量,經常對臣下稱讚王朴大才,由此可見,王朴早死對柴榮的打擊有多大。
柴榮大漸,看樣子是撐下去了,急召范質等人入大內接受顧命。
柴榮執梁王柴宗訓手謂眾人道:「朕前三子,皆死於乾佑之變,獨宗訓最長,年止七歲,幼弱無知,朕死後,望卿等善加輔弼,為郭氏留條血脈。
」說完柴榮流淚不止,眾人也跟著哭,宮中一片淒悽慘慘。
柴榮交待完後事,輕嘆一聲,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夜,柴榮病死滋德殿(五年前郭威也死在這裡),侍從眾人放聲痛哭,一代聖主柴榮魂歸空靈,從此不再醒來。
對於柴榮的英年早逝,史家一片嘆息,甚至薛居正在宋朝編著《梁唐晉漢周書》時,就高度評價過柴榮:「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
……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神武雄略,放眼中國歷史數千年,大約只有三個人可以受之無愧: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
這三位「樣板皇帝」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沒得說,相比之下,柴榮的名氣就小多了。
但柴榮在短短五年時間內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和魅力,絲毫不比那幾位差。
歐陽修評論柴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同時歐陽修還肯定了柴榮的北伐:「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也對柴榮厚加褒讚,並拿唐莊宗李存勖和柴榮做比較:「莊宗以弱晉勝強梁,既得之,曾不數年,外內離叛,置身無所。
誠由知用兵之術,不知為天下之道故也。
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
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
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世宗近之矣!」
王夫之嘆道:「世宗自將以伐契丹,其志乃大白於天下。
而中國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則實足以天下而紹漢、唐者也。
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現在有些朋友認為柴榮病死的那一天(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是中國歷史一個重大轉折點,如果柴榮不死,以他的能力、魄力、魅力,十餘年間肯定可以至少統一中國大部,十六州也可以收回來,在這個基礎建立起來的大周帝國將不會上演兩宋積貧積弱、最終被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政權消滅的歷史慘劇。
這個觀點,姜狼也基本認同,若上天真能如柴榮所願「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中國歷史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也許中國歷史上將出現一個名詞:「顯德盛世」。
五代歷史從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梁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廢周建宋,前後歷經五十三年。
後梁(907-923年)建都汴梁
太祖朱溫907年-912年60歲亂倫被殺
末帝朱友貞913年-923年36歲亡國自殺
後唐(923-936年),建都洛陽
莊宗李存勖923年926年43歲亂軍所殺
明宗李嗣源926年933年67歲善終
閔帝李從厚933年934年21歲失位被殺
末帝李從珂934年936年52歲亡國自殺
後晉(936-946年),建都汴梁
高祖石敬瑭936年942年51歲善終
出帝石重貴942年964年50歲死因不明
後漢(947-950年),建都汴梁
高祖劉知遠947年948年54歲善終
隱帝劉承祐948年950年20歲失勢被殺
後周(950-960年),建都汴梁。
太祖郭威951年954年51歲善終
世宗柴榮954年959年39歲善終
恭帝柴宗訓959年973年19歲死因不明
五代十國時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
中國這位皇帝非常有才華,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歷史必將改變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這也就使得我們古代中國的皇帝特別的多,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似乎對於各朝代的皇帝知道的卻很少,平時耳熟能詳的,無非就是開國的幾個皇帝,比如秦始皇、漢高祖、唐太...
五代十國少有的強勢皇帝 只有他敢北伐契丹
在五代十國這個混亂時空,各種奇葩皇帝層出不窮,好色的,殘暴的,懶惰的,好詩詞的。但是有一個人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五代第一明君,他就是周世宗柴榮,只可惜英年早逝,在北伐契丹的路上病死了。他也是五代中唯...
他被稱為中國最完美的皇帝,如果他沒死,就不會有宋朝出現
說起柴世宗柴榮,可能大部分讀者都不清楚這個人。柴榮,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是我國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統帥。
生於亂世,勵精圖治,五代十國第一明君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軍事雖弱,但文化之燦爛卻為漢唐所不及,達到了我...
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中國歷史上最被人忽視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是中華民族普遍承認的優秀帝王,甚至可以稱之為「範本級帝王」,千百年來為歷代史學家所津津樂道。可是主席詩詞上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盡數歷代帝王只有...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史上最可惜皇帝,使天假之年,其功可比漢高祖
人最痛苦的不是失敗,也不是死亡,而是差一點點就成功,卻就是無法達成最後那一步。而最最痛苦的就是,即將成功卻無法達到,而這成果又必須拱手讓人。就比如周世宗柴榮。
如果採用他的策略,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回,兩宋不再受三百年欺凌了
五代時期,石敬瑭為了和李從珂爭奪皇位,兵力不夠,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借兵5萬。耶律德光同意借兵,但獅子大開口,要求事成之後,石敬瑭得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最後石敬瑭如願取代李從珂,建立後晉。從此,...
五代十國換皇帝如走馬燈,真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啊!
五代是指唐亡至北宋建立前,雄踞中原的五個朝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
孤兒和茶葉小販出身的兩代皇帝,成就了經濟發達的北宋王朝
如今講起歷史,總是習慣性地說「唐宋元明清」(這其實都是古玩界帶偏的,因為論瓷器巔峰時刻,這五朝實質榮歸),但真實的歷史不是這麼順下來的。在這五朝期間,還摻雜或並立了許多的王朝和地方政權。比如,從...
五代第一明君,若他不死,中國歷史將會改變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
「朝廷雖在,天下已亡」——中國古代最亂的亂世
文|栗強身為一名歷史雜誌的編輯,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國古代史的演變趨勢,估計小編也只能借用《三國演義》里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分久必合」的時期可以簡單地用兩個字來...
「五代十國」後周往事
各位朋友們,好久不見了。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小編在忙碌著歷史劇《武安君之殤》,功不負有心人,得了一等獎。小編心裡還是暖暖的。不過很久都沒有來更新五代十國專題了,心裡還是放不下,五代處於亂世,可以...
天妒英才——向天再借二十年,五代之後無弱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極為混亂的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這五國雖然實...
一個堪比三國,更為混亂的朝代——五代十國之後周篇
後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的最後一個朝代,從951年郭威滅後漢開國,到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共10年時間,歷經三個皇帝。 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劉知遠臨死時郭威是指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