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中國最完美的皇帝,如果他沒死,就不會有宋朝出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起柴世宗柴榮,可能大部分讀者都不清楚這個人。
柴榮,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是我國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統帥。
年少時因家道中落,柴榮便投奔嫁給郭威的姑媽,因為辦事謹厚,深受郭威喜愛,後被收為養子,稱為郭榮。
(註:為方便閱讀,本文全部稱為柴榮)。
為資助家用,柴榮經常外出經商,做鞋茶貨生意,在經商其間還十分注重學習和習武,練就了一身武藝和學識。
這段經歷,不僅將柴榮塑造成文武雙全的,同時也讓他對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有了深入的認識,這為他以後的完美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十三四歲的時候,柴榮就跟隨義父郭威棄商從戎。
公元950年,郭威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殺向開封,次年正月,郭威稱帝,後周建立,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駕崩,由於郭偉兩個兒子全部被殺,沒有子嗣,所以晉王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柴榮雖在位僅六年,但他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關心民生,使後周國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勢發展。
為了實現自己立下的「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和長遠構想,柴榮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懲治貪贓,倡導節儉,力戒奢華,將各地官員的俸祿發放全收歸中央,強化了中央集權;對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進行刪節、注釋和評議,詳定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頒行全國;並廣泛選拔人才,提拔有功將領,在當時文有范質、李谷、王朴,武有魏仁浦、李重進、趙匡胤等,可謂是人才濟濟。
在軍事上:柴榮吸取了之前周軍的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整頓軍隊、淘汰老弱,親自點將趙匡胤負責挑選精兵強將組成禁軍,並建立殿前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來冗兵積弊,建立了一支威震他國的強大禁軍,這也是宋朝禁軍制度的起源。
柴榮曾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每次都是所向克捷。
954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力排眾議,親自出征,在高平之戰把強敵北漢打的一蹶不振,一直到後來被北宋滅掉也沒有恢復過來。
955年西征後蜀,奪得秦、成、階、鳳四州,把後蜀打回四川。
956年至958年,三次親征南唐,奪得淮南十四州六十縣,把南方霸主南唐主李璟主動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被迫割地賠款。
接連打敗三個方向的強敵,讓他們從統一中國的競爭里出局,為之後北宋的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而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出征契丹,更是一路招降納叛,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這對其後宋王朝與契丹的長期相持更具重要戰略意義。
正當柴榮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十六州時,不幸深得重病,只好班師回朝。
在經濟上:他針對唐末五代社會存在的弊病,推行了一系列有益於人民的政策,後周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提高。
擴大汴京用地範圍,疏通運河,休整拓寬全國道路,積極發展工商業,同時大量招撫流民,興修水利,開闢荒田恢復生產。
同時大力限制佛教,嚴禁私自出家,強制僧侶還俗,並收繳大量佛像和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令國庫充盈,當年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還俗僧尼多達六萬一千二百人。
在文化上: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柴榮十分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當發現國庫藏書不足時,就下旨讓天下百姓捐書,以補充國庫。
同時他還下令讓天下的有識之士,都會集到後周的國都開封,對經書進行校刊、抄錄。
柴榮常重視臣屬的進諫。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先後兩次下詔,要求文武大臣只有好的為政舉措都可以上奏與他,要是他自身有哪裡不好的地方都可以指正出來,他一定努力改正。
同時柴榮還是一個十分勤奮的君主,他的勤奮程度,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得一拼。
他事必躬親,凡事都要自己親自過目後,才寫下審閱意見。
在生活上,柴榮也十分省儉,裁減了大量宮中的冗員,停辦了一些不急需的事務,不允許地方官進貢甘鮮食物等等。
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柴榮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首用來讚美諸葛亮的千古名詩,同樣適用於周世宗柴榮。
柴榮去世之日,四方遠近都自發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後人對柴榮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
英年早逝,使柴榮避免了歷代長壽明君執政後期的昏庸無能,也是柴榮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假如周世宗柴榮沒死的話,以他的雄才大略,一統中原只是時間問題,即使達不到兩宋繁榮巔峰時期,但是奪回燕雲十六州,抵禦契丹南侵還是不能問題的。
不用三十年,只要再多給他十年的時間,柴榮絕對會打造不遜於宋朝的王朝,而到那時趙匡胤、趙匡義兄弟想取代後周建立宋朝那是既不可能的,即使起兵造反也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會被剿滅。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五代第一明君,若他不死,中國歷史將會改變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
一個生於亂世的頑劣公子,看起來無所作為,卻成為統一河山的君王
宋朝,無疑是中國漢人最為糾結的一個王朝。說他糾結,是因為這樣兩個原因,一方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氛圍寬鬆,經濟文化發達的王朝;而另一方面,宋朝又是中華漢族王朝中武功最弱的朝代。從立國始,就確...
21歲為生計走出家門,十四年後坐擁天下,我們能向他學什麼?
趙匡胤生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統一的唐王朝滅亡以後,天下大亂,整個中國陷入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混亂境地。在那個時代,皇帝如同走馬觀花一樣換個不停,在短短54年時間裡,一共產生了14個皇帝。那時候...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這麼簡單?人家這是打出來的
960年,後周朝廷接到邊境報告說契丹和北漢聯合進犯,於是派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往抵禦。大軍走到陳橋驛時發生兵變,部下將士們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逼他」當了皇帝,然後趙匡胤率軍...
五代十國18—周世宗壯志未酬幼子繼位 宋太祖黃袍加身盛世來臨
郭威把後漢老劉家的幾個子嗣軟禁的軟禁,殺的殺,搞得後漢都沒有直系繼承的人了,或者說沒有人敢站出來去爭這個皇位了。於是郭威顧盼四周,馬上就有一大票狐朋狗友一擁而上,請他登上大位做了皇帝,國號大周。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
以異姓子身份即位,意圖統一中原卻不料讓屬下大將功成名就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在中原之外存在過的十餘個割據政權,統稱十國。
一個大頭兵終結了中國最黑暗的時代,開創了最富庶最有文化的王朝
歷史上有一些時期,可以稱之為大轉變的時代,往往被作為歷史分期的節點,之前和之後,被看作截然不同的時代。就中國古代史來說,戰國和秦漢就是一個大的轉變期,而唐宋之間,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轉變期。自從...
被後世稱為五代時期第一明君是誰,他的江山又是怎麼被別人奪走的
他被譽為「五代時期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可能沒有以後的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也就沒有了大宋朝,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在位期間,整軍...
天妒英才——向天再借二十年,五代之後無弱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極為混亂的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這五國雖然實...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卻英年早逝
五代十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稍稍被遺忘的時代,這個時代更像是三國,它沒有三國那樣有名,但是其歷史之紛繁複雜,較三國有過之無不及,五代十國的英雄豪傑,封王稱帝,如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但論起誰是天下第一...
如果採用他的策略,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回,兩宋不再受三百年欺凌了
五代時期,石敬瑭為了和李從珂爭奪皇位,兵力不夠,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借兵5萬。耶律德光同意借兵,但獅子大開口,要求事成之後,石敬瑭得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最後石敬瑭如願取代李從珂,建立後晉。從此,...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這個大割據時代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
古代最好皇帝,僅僅當了五年,卻被無數人敬仰,千年來無一人指責批評
在中國歷史上,有的帝王功績巨大但是也有很大的爭議,比如秦始皇和隋煬帝,有的帝王雖然人品極佳,但是功績實在是不夠顯赫,比如宋仁宗和明孝宗,雖有治世之名,但是沒有征伐之功相匹配,但是有這樣一位君主,...
如果柴榮不死,歷史將會改變嗎?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柴榮從小在...
有能力統一天下卻英年早逝之英主--柴榮和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
生於亂世,勵精圖治,五代十國第一明君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軍事雖弱,但文化之燦爛卻為漢唐所不及,達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