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朱溫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發,政權屢有更迭。

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

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

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矽所殺。

而朱友矽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

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

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

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

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藉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係,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李嗣源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

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

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趙匡胤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

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

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

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

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

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

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

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

這實在是個奇蹟,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

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

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

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

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

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

西蜀的韋莊、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

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五代十國年代表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後蜀 南平。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年表(簡) :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吳天祐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鄉之戰 ;五代後梁乾化五年(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戰 ;契丹神冊二年(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戰 ;五代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後唐滅後梁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 楊劉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後唐滅前蜀之戰 ;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戰; 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閏十一月 後晉滅後唐之戰;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至開運三年(契丹會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滅後晉之戰;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契丹會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陽城、滹沱之戰 ;五代後漢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戰; 五代後漢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滅後漢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北漢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後蜀廣政十八年,955年) 秦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壽州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至六年(遼應歷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興元年,955—958年) 後周攻南唐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小序五代十國,即: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吹毛求疵地說,五代十國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有些政權的當權者並沒有稱帝,不是嚴格意...

此人倘若不死,趙匡胤還敢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和秦皇、漢武、唐宗等史家公認的優秀帝王並稱,在於他結束了大唐滅亡後中華大地出現的又一次大分裂,即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指自公元907年起到公元960年止,短短的五十四年間...

「十一朝元老」馮道與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中國歷史中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分裂階段: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而本期主人公馮道就出生在二者中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梁、唐、晉、漢、周等幾個唐朝藩鎮割據政權,而南方十國往往會尊五代為正...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

說起中國歷史,經歷過三段大的分裂時期,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南北朝時期,三是五代十國時期。大一統的朝代大家都能記住,例如漢唐元明清。那麼經常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呢?五代十國(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