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五次北伐與諸葛司馬的鬥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知曉他們二人的,「多智近妖」的孔明和司馬「老烏龜」,但總的來說,還是諸葛亮壓著司馬懿喘不過氣來,就是打了敗仗,也能玩個「空城計」戲弄司馬懿,最後死了,也能「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在書中,諸葛亮是占盡了上風。
但歷史則是很有意思的,最後卻是司馬懿奪得魏國大權,其子孫一統天下,而一直掌握蜀國大權的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就亡於司馬懿兒子的手中。
「貶操捧劉」到「貶司馬捧諸葛」的《三國演義》,是無法圓滿解答這個歷史問題的。
陳壽的《三國志》到是比較客觀,在相對真實記載歷史的同時,也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評價。
但《三國志》也有不小的問題,核心就是中國傳統的「避諱」,要替當權者歌功頌德和掩飾臭腳,這在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壘的記載中,表現得特別嚴重,看看《三國志-宣帝紀》中,完全是將司馬懿描繪成高瞻遠矚的「高大上」,而且每次都將來犯的諸葛亮打得大敗而逃。
而相反在《諸葛亮傳》中,關於與司馬懿對陣的幾次戰事,則極盡簡短寥草,前後持續近十年、參與兵力數十萬、而且事關兩國國運的大戰,居然還不到200字,甚至在戰爭中到底誰勝誰敗,都是一團糊塗。
不過好在陳壽是個真正有主見的歷史學家,他在看似散亂的《三國志》中,到處留伏筆,躲過了當權者的眼目,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後來裴松在注釋《三國志》時,將那些散亂的線索串了起來,同時根據其它的史料,比較全面的完善了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記載。
現在,我們基本能夠對那兩位左右三國後期歷史大局的人物,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了。
首先,諸葛亮作為劉備死後的蜀國實際統治者,這是沒有任何異議的,他能夠隨心所欲調動全國的力量,來實現自己、乃至國家的政治訴求,這是司馬懿在政變奪權之前所沒有的巨大優勢。
因此,諸葛亮能夠單憑自己,就能決定戰爭的發動和結束,國內也沒有其它任何的力量能夠掣肘他,所以在戰事中,他占著相當主動的位置。
相反,司馬懿當時還僅僅只是個威望並不太足的一方統帥,上有皇帝、朝庭,下有老兵宿將,他根本就不可能象諸葛亮那樣如臂指使的指揮軍隊,更不用說發動戰爭這種最高級的戰略決策權了。
因此,每次他都是被動應戰,把蜀軍耗走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宣帝紀》中那些「大捷」,幾乎都是子烏需有的,有的甚至還是諱敗為勝。
一、功敗垂成的一次北伐
建安六年(228年)春,諸葛亮首次北伐,開局不錯,但隨後遭到了失敗,被迫放棄了到手的戰果,而這次戰敗,也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唯一一次的戰敗,就是大家都耳目頗熟的「失街亭」,而戰事的具體,基本上能從諸葛亮、張郃、王平、馬謖等多人的記載中拼湊出來,陳壽的惜墨如金和亂留伏筆,也真是過了頭,從來就不在一個地方把一件事情說完整。
現在大家知道,街亭之戰根本就不關司馬懿一毛錢的事,是魏國名將張郃打的。
當時,蜀軍的主力尚在圍攻不肯投降的南安等幾個城市,處於分散狀態而未能集中,同時諸葛亮認為魏軍的關中主力曹真軍團,被趙雲牽制在箕谷,短時間內根本就不可能過來,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到手的東西。
但魏國的反應速度出乎了他的意料,魏帝曹睿非常果斷,御駕親征,率中央軍團迅速開到長安,接著派出張郃帶領中央軍團主力的五萬軍隊,快速逼近。
等諸葛亮得到消息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張郃來得很快,讓蜀軍主力根本就不能完成集結,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於是諸葛亮只得將周邊所能夠調動兵力,派去街亭阻擋張郃,守住街亭城,擋住魏軍。
諸葛亮打算迅速集中兵力,與魏軍決戰,諸葛亮可是從來不怯主力決戰的,相反他還是個主力決戰的狂熱追求者。
如果擊敗張郃的中央軍團主力,隴西就不用說了,在箕谷的曹真軍團肯定兩頭被堵,跑不脫,這樣一來,魏國在西線的主力基本上就可以一戰而定。
但問題是現在,他身邊正好沒有老於行武的宿將,他們都在各自的軍中正在往回趕,時間緊迫,於是他將一向看重的馬謖派了出去。
他對馬謖的指示也很明確,任務也不複雜,難度也不高,就是守住城,拖上幾天,讓蜀軍主力得以完成集結。
在當時條件下,守城戰的難度是非常小的,看看後來諸葛亮幾萬人圍攻數千魏軍把守的陳倉,十天時間還攻不下呢;司馬懿攻上庸,十五天拿下,居然算是神速,為皇帝所讚嘆。
而張郃的魏軍遠道匆忙而來,又不可能準備攻城器械,同時也不可能攜帶足夠的糧草,而給馬謖的一萬五千人,可是當時戰鬥力非常強悍的蜀軍,守上十天根本就不是問題。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了,軍隊強悍的戰鬥力讓馬謖的自信心也強悍起來,他壓根就不準備去當守城烏龜了,他想要一舉成名,擊敗張郃,提前結束兩軍的主力會戰。
如果諸葛亮只給他五千人,相信他也會老老實實去執行守城的任務,但諸葛亮過於謹慎了,生怕兵力不夠,給了馬謖超過任務所需要的兵力,小小的街亭城,裝不下一萬五千人,當然也裝不下馬謖的雄心。
就像你叫小孩去打醬油,卻給了他100元,他如何能忍得住,不跑到遊戲廳去瀟洒一下才怪。
熟讀兵書的馬謖,自認為按照兵書條款,魏軍遠道奔襲而來,他可以「以逸擊勞」,同時他占據高地,可以「居高臨下」,怎麼說他也可以大敗魏軍的。
但書本上的東西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在生經百戰的老將張郃面前,從來沒有獨立領過兵打過仗的馬謖,就是一個打醬油的小孩。
張郃根本就不同他硬打,而是利用優勢的兵力,圍住了馬謖在山上的伏兵,斷了蜀軍的水源。
於是蜀軍悲劇了,馬謖悲劇了,諸葛亮也悲劇了。
因為馬謖的失敗太快,到現在蜀軍還也沒有完成集結,完全是被人各個擊破的挨打架勢,連諸葛亮本人所在的西縣,也真的是在耍空城計了,他只得走人,讓各軍分道撤退,避開魏軍,自己也把西縣搬空,趕著所有老百姓跟他回漢中去,這倒是遊牧民族擄掠人口的搞法。
不過傳說中的「空城計」卻沒有上演,在大好形勢面前的張郃遲疑了,他不僅沒有乘勝前進,攻擊仍處在分散的蜀軍主力,甚至也沒有發動對街亭敗軍的追擊,而是停在當地左看右看,耽誤了天大的戰機,原來他被蜀軍的一個老兵給騙了。
熟讀兵書的馬謖招致了蜀軍的大敗,大字不識的王平卻挽救了蜀軍。
被諸葛亮派來給馬謖加雙保險的王平,雖然沒能阻止馬謖的冒險,也沒能挽救蜀軍的失敗,但卻完美的收拾了殘局。
他帶著手下的百把號人,故弄玄虛、大擺疑陣,居然騙住了久經沙場的張郃,讓張郃不敢立即發動追擊,喪失了獲得全勝的機會,挽救了蜀軍的覆沒。
接著又收攏敗軍,恢復秩序,緩步後撤。
面對恢復了陣勢的蜀軍,本來就長途奔襲加上連續作戰的魏軍,早已疲憊,當那口強行憋起的氣一泄下去,就再難鼓起了,他們無力再發動攻擊了,張郃只得停了下來,任由蜀軍安然撤退,同時也失去了直撲西縣迫使諸葛亮表演「空城計」大好機會,其實在這裡他就被王平的「空城計」騙到了。
真正卓越的將領,不只能在進攻中能獲得勝利,在失敗撤退中更能表現出其不凡的才能。
王平如此,蜀國的另一名老將,大家熟悉的趙雲,也在這最後的出征中閃耀出光芒。
與《三過演義》書中不同,第一次北伐,趙雲並沒有在天水大戰姜維,而是和鄧芝一起,帶著萬餘士兵出箕谷,釣曹真的魚去了,但釣來的卻是關中魏軍的主力,近十萬人。
也不知道魏軍統帥曹真是怎麼想的,居然和趙雲的萬把人磨了二、三十天,不進不退,對峙起來。
直到諸葛亮拿下了隴西,魏明帝西鎮長安、派出張郃賭國運,他還在這裡磨洋工。
最后街亭戰敗、蜀軍撤退,趙雲也開始撤退,他才開始攻擊。
結果都知道了,趙雲回去和王平一起,領了當年的最佳撤軍獎。
說起趙雲,在《三國演義》中倒是光芒萬丈,在《三國志》中卻模糊得可以,獨自領軍作戰也就這一次,怎麼算進「五虎上將」里去了?不過按此戰的表現,趙雲的統兵才能確實不凡,諸葛亮其實也很看重他,同時在敵人那邊名頭應該也不小,不然曹真不會上鉤,出動主力來對付他,而且幾倍的兵力優勢,居然不敢輕舉妄動,換個廖化、馬謖試試。
《華陽國志》里倒記得有他在漢水大戰曹軍的事跡,其勇猛和膽識一點也不遜色與張飛,單騎面對千軍萬馬,大破敵軍,被劉備讚嘆為「混身是膽」。
這還得怪陳壽,太過於吝嗇他的墨水了,如果換司馬遷來寫,搞不好又是一篇傳奇小說了。
諸葛亮的首次北伐,應該來說準備非常充分,戰略策劃也非常到位。
他並非想一舉拿下關中,所以過濾了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他清楚地知道蜀魏的實力對比,單單魏軍的關中軍團的軍力,幾乎就和整個蜀國的軍力相當。
如果沒有消滅魏軍關中軍團,輕率的進入關中,將面臨魏國中央直屬軍團和關中軍團的夾擊,兵力將是蜀軍的兩倍。
同時隴西如果還在魏軍手中,隴西的羌人肯定會配合當地魏軍共同攻擊蜀軍側翼。
這樣,蜀軍將面臨三面夾擊,兵力對比會達到恐怖的一比三,不說占領關中,就是蜀軍想回去都回去不了。
所以,諸葛亮將目標訂在奪取隴西上,一旦奪得隴西,站穩腳跟,在獲得隴西的馬匹的同時,爭取和羌人的達成同盟,再來徐圖關中。
事實上,後來蜀國確實也爭取到了羌人的同盟,不僅解除了後顧之憂,還獲得了極大的支援,因此不僅諸葛亮,連後來的姜維,都選擇在這裡與魏軍開戰。
諸葛亮後來的北伐,都是圍繞隴西做文章,後來雖然沒有全取隴西之地,但基本上驅除了魏國在這裡的勢力,同時也獲得了羌人的同盟,徹底解除了側翼的後顧之憂,因此後來每次北伐,基本上都能居於不敗之地,進退自如。
而魏軍為了應對蜀軍的進攻,不得不耗費巨資,維持強大的關中軍團,而且中央直屬軍團也屢屢出動支援,消耗更是驚人,而當時關中久經戰火,早已不能自給自足,可以想像,魏國用於對抗蜀軍的耗費有多麼巨大。
相反在魏、吳對峙的荊襄、江淮一帶,都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肥沃之地,同時雙方的緊張程度和戰事頻率,遠低於魏蜀一線,那裡的魏軍大範圍屯田,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上交了大量糧草,成了魏國強大的造血之源,而不是關中那樣是個巨大的流血傷口。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達成最終的戰略目標,但卻讓關中戰線,變成了魏國持續失血的巨大瘡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魏國國力碾壓式的膨脹,成為了維持三國均勢的重要原因。
二、純屬偷雞的二次、三次北伐
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完全是去偷雞。
街亭失敗,夏天回家,秋天收穀子,剛到冬天,他就趁著魏吳發生戰事、魏國注意力東移的機會,匆匆忙忙帶著幾萬人、連糧草都沒帶足,就去偷魏國的陳倉。
他打算拿下陳倉,為北伐釘下個前進的支點。
但魏國在上次戰爭中吃了被偷襲的大虧,準備非常充分,守陳倉的一個叫郝紹的名不見經傳的魏將,憑藉幾千人就牢牢的守住了這個小城,可見當時攻城戰的艱難。
而這次魏國還是比較重視,魏帝曹睿仍然派出了張郃率領的中央軍團,但老將張郃不以為然,認為多此一舉,諸葛亮偷雞不成,又沒帶多少米,肯定早回去了。
結果還真讓他給料中了,於是張郃帶著幾萬精兵強將一路觀風景去、又一路觀風景回來。
魏國唯一的遺憾,是出了個類似馬謖的、自我感覺比較好的人物——王雙,帶著騎兵想去留下諸葛亮,結果他的腦袋倒被諸葛亮留下了,這是後來張郃悲劇落幕的預演。
翻年(229年)的春天,不甘心的諸葛亮又出動來偷雞了,這次他聰明了,避開關中魏軍主力所在的東面,派陳式帶著不多的軍隊偷襲西面的陰平、武都兩郡,他帶著主力部隊隨後跟上接應。
魏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畢竟面對諸葛亮這個「妖人」,常年大家的神經都是崩得緊緊的,魏軍關中軍團的郭淮幾乎是和陳式同時趕到的,但他卻發現兩郡都已經換了蜀國的旗幟了,連一兩天時間都沒有堅持下來,這肯定是諸葛亮事先布下的內應起的作用。
陳式的兵不多,於是郭淮準備第二天攻城,但他睡覺的帳篷還沒搭好,探馬就來報,說諸葛亮的大軍快到他鼻子面前了,嚇的他馬上開溜,沒搭好的帳篷趕緊收好,連夜就帶著人馬飛快的閃了。
拿下陰平、武都,不僅徹底解除了漢中側翼的威脅,也讓當地的氐人、羌人徹底站到了蜀國一邊,實現了《隆中對》的「西和諸戎」的目標,從此,諸葛亮可以放心大膽的和魏國玩戰略攻守遊戲了。
魏國終於被惹毛了,整個蜀國才區區幾個人、幾個兵,竟敢三番五次上門挑釁,侄可忍叔不可忍。
於是第二年(230年)七月,魏國調集中央軍、關中軍、和司馬懿的荊襄軍,二十多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漢中,這也是司馬懿首次登上西線戰場。
主將曹真很熱切,畢竟是他力主征討蜀國的,他率領的主力軍開頭走的很快,但先頭部隊卻掉入陷阱,險些覆沒,先鋒大將、後來投靠蜀國的夏侯霸,差點把命丟了,於是後面就是小心翼翼地學龜爬了,走了一個月,居然還沒走完一半的路,然後就是大雨傾盆,再不能走。
另一路沿漢水而上的司馬懿也很賊,一眼就看出此戰決不可能獲勝,還很有可能掉進諸葛亮的陷阱,於是率軍一路磨磨蹭蹭,想想司馬懿,在收拾遼東公孫度和上庸的孟達時,進軍是何等的神速啊。
最後的郭淮率領的部分關中軍,本來就是配角,人也少,更是一步三回頭,始終在隴西老窩不遠處打轉。
諸葛亮穩坐漢中,正比較興奮的等著他們上門,但左等不到,右等不到,最後也等到了大雨。
這場持續近一個月的大雨,讓魏國的進攻泡了湯,也讓諸葛亮的陷阱泡了湯。
大雨一停,估量著蜀軍快要殺倒的曹真和司馬懿等人,趕緊下令跑路,開玩笑,在野外泥漿里泡了一個月腳的魏軍士兵,早成香港腳了,而蜀軍士兵倒是在城裡,舒舒服服的度過雨季的,這哪敢開戰哦,這時候魏明帝的退兵詔,也恰到時機的從天而降了。
還算他們跑得及時,蜀軍的追兵轉眼就殺到了,曹真和司馬懿兩路到是跑得快,一直拖在後面打醬油的郭淮,自以為安全,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逮住揍了頓,這也算是給了魏國一個教訓。
而這次虎頭蛇尾的伐蜀,實際上是曹真大力主張的,曹真在前三次戰事中表現不佳,次次都被諸葛亮算計,喪師失地,每次都靠皇帝派出中央軍團來救場,而他的兵力卻並不比諸葛亮少,這也是他決定孤注一擲、力主伐蜀的原因。
還好當時的魏國朝庭沒有陪著他發瘋到底,拿國運給他當賭注,去贏回他的名聲。
此戰之後,直到諸葛亮死後很久,魏國都再不提攻蜀之事。
三、中途而廢的四次北伐
建安九年(231年)春,為了表達禮尚往來的作人態度,諸葛亮也集合大軍回訪來了,當然他的大軍沒有魏國的多,整個蜀國也湊不出二十萬大軍出來。
其實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諸葛亮最多出動的也就十萬人左右,但這也相當於蜀國傾巢出動了,所以他不得不謹慎,不敢輕易弄險。
魏國有資格失敗十次,他卻沒有本錢輸一次,因此街亭戰敗,真正的損失並不大,他也不願意在被動情況下繼續賭下去,及時撤兵了。
蜀國兵力不足,是諸葛亮北伐不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幾乎每次北伐,他都是面對兩倍與己的魏軍,除非對方犯重大失誤,否則他根本就沒有機會。
更可怕的是,魏國同時還能在東線保持對吳國的軍事優勢。
司馬懿就非常清楚這點,即使兵力占優,也不輕易開戰,魏軍不敗就是勝利,只須等魏蜀兩國國力此長彼削,遲早可以碾壓蜀國。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冒險求勝,萬一不小心把關中弄丟了,那魏蜀的實力對比,將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
這次諸葛亮是有備而來的,他的「備」有兩個,一是招撫少數民族首領軻比能等起兵相應,二是亮出了他的秘密的戰略武器——木牛流馬,其實就是四川人說的「雞公車」,一種單人推動的獨輪車,非常適於山地運輸,而且每個兵都可以輕輕鬆鬆的推車帶上自己兩個月的糧食。
可以想像,當諸葛宰相揮著他的鵝毛扇,坐在他的扁斗車裡,左右前後、漫山遍野,全都是推著吱吱雞叫的「雞公車」大軍,是何等壯觀的場景啊。
魏國方面,因為曹真病重,司馬懿正式成為魏軍統帥,兵力還是關中軍加中央軍,保持對蜀軍兵力的兩倍優勢。
但司馬懿壓根就不想和諸葛亮打,諸葛亮不是和公孫度、孟達一個級別的,即使兵力占優,他也沒有把握擊敗蜀軍。
但以張郃為主的宿將,並不怕諸葛亮,而且張郃還擊敗過諸葛亮,於是魏軍中將帥開始起衝突了,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千萬不要和領導過不去,即使你是對的,資格再老,也要把領導的錯當成對,否則下場就嘿嘿了。
關於這次戰事,《三國志-宣帝紀》完全是胡說八道,替司馬家歌功頌德,把大敗說成了大勝。
《諸葛亮傳》中則是了了數筆,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讓人不知所謂。
不過通過關於其他人片斷的記載,我們基本上能還原出那場持續近半年的大戰原貌。
司馬懿在這次戰事中,不僅指揮失誤,不納良策,招致大敗,更還有陷害忠良的嫌疑,所以陳壽不得不替他遮掩。
張郃首先建議分兵,扼住要點,困住蜀軍,司馬懿不同意,擔心被分別擊破,於是二十萬人抱成團一起向西邊滾,速度自然就慢了,結果諸葛亮趁機在上邽搶了魏軍的麥糧。
然後兩軍在鹵城對峙,司馬懿登山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交戰,與諸葛亮比吃飯速度。
張郃不幹了,他認為魏軍有著近兩倍的兵力優勢,躲在山上、陪著少他們一半的蜀軍干吃飯,太丟臉了,於是建議分出一部分軍隊去包抄蜀軍後路,截斷蜀軍的糧道,「以正合,以奇勝」,就是全軍一分為二也不怕嘛。
司馬懿不採納,繼續讓大家呆在山上,與山下的蜀軍比吃飯。
但二把手的張郃,顯然威望很高,鼓動全體將領情願,司馬懿還是不准,於是軍中開始流行起抹煞領導面子的笑話來了。
司馬懿終於穩不起了,二把手拆台,對任何領導來說,都是很惱火的事,他只得順從多數人的意思,下山決戰。
他派張郃分兵去掏蜀軍祁山大營的老窩,自己則率主力下山來找諸葛亮,於是五次北伐中,唯一的一次主力會戰爆發了。
諸葛亮早就等著這一刻了,當司馬懿帶著眾人亂鬨鬨地剛下山,還沒站穩腳跟,蜀軍早已擺好陣勢的三路大軍,就鋪天蓋地夾擊而來。
於是司馬懿屁股還沒坐熱,就又帶著眾人亂鬨鬨地往山上跑回去。
此戰的具體經過,已無從可知,只是事後統計,蜀軍光砍下魏軍下級軍官的腦袋就有三千個,繳獲的裝備,又可以裝備起上萬人的軍隊,總之,對魏軍來說,這是場不折不扣的大敗。
那邊的張郃也沒落好,他不僅又碰上了在街亭就陰了他一把的老兵王平,還撞上了一支奇怪的隊伍。
這支隊伍人不多,只有三千來人,遠比張郃的人少,但這支軍隊全都是些黑又矮的、來自南方的野蠻人,個個都能射出帶毒的箭,還愛把割下的腦袋別在腰間,這就是三國時令人髮指的「無當飛軍」。
於是張郃沒有任何意外的被打跑了。
雙重會戰失敗了,不過好在魏軍的家底厚實,輸得起,要換蜀軍,又只有退軍了。
不過司馬懿卻趁機提高了他的威信,他狠狠的打壓了張郃等軍中宿將的氣焰,看嘛,我說過不能打的嘛,你們不聽,這下好了,看我怎麼向皇帝打報告,以後還聽不聽我的了?於是大家又都老老實實坐下來,繼續吃飯比賽。
諸葛亮這邊,確實比吃飯是要輸的,雖然用了戰略武器——雞公車,雖然搶了上邽魏軍的麥糧,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更要命的是,他的後方出問題了。
負責運送糧食的李嚴,不僅沒有及時送來糧食,反而送來了皇帝要他退兵的喻旨。
當時如果發明了電報就好了,諸葛亮也不至於被矇騙,但沒有電報,應該有信鴿了啊,《赤壁大戰》電影中,諸葛亮不是老愛玩信鴿嗎?難道吳大導演騙了我們?
不管有沒有電報和信鴿,反正最後諸葛亮是要撤軍了,當然山上的魏軍也看出來了,於是將帥又發生衝突了,司馬懿點名要張郃率軍追擊蜀軍。
張郃知道這不是好事,於是開始找藉口。
兵書不是說「圍師必闕,歸師勿遏」嗎?
嘿嘿,你不是打敗了迷信兵書的馬謖嗎?你也信兵書?
蜀軍不敗而退,肯定有問題!
有什麼問題,糧食沒有了啊,我們吃飯比賽贏了。
我兵少,萬一諸葛妖人搞埋伏、殺回馬槍咋辦?
放心,我率主力在後面跟著你,你只是先走一步,纏住蜀軍,不要讓他們跑了,收拾他們等我來了再說。
於是再沒有話說的張郃心不甘、情不願的去了,當然也是一去不復返了。
司馬懿很明顯是借諸葛亮之手,收拾了對他威脅最大、資格也最老的張郃,從此軍中再無人能夠挑戰他的權威。
四、無可奈何的五次北伐
諸葛亮非常鬱悶,眼看形勢大好,卻被小人李嚴,為了一己之私給破壞了,於是關起門來一直生了三年的悶氣,直到建安十二年(234年)春,他才打起精神,出門繼續找魏國的不自在了。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聯吳攻魏。
四月,諸葛亮率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他並不知道,他已經來到了他的宿命之地。
魏國方面,面臨兩國聯合攻擊,也不慌張,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迎戰東吳,西線則全盤交給了司馬懿。
策略也很明確,東攻西守,上了岸的東吳軍不耐打,自然先打他們。
事實證明,離開了船的吳軍果然不經打,即使有他們的皇帝親自在帶著他們,魏帝曹睿沒費多少事,就讓過江而來的孫權帶著他的十幾萬大軍,又重新過江回去了,就當來春遊一次。
至於西線的蜀軍,既然沒有人能有把握擊敗近妖的諸葛亮,那就耗死他,這次,確實到最後也耗死了諸葛亮,魏國最終獲得了東西兩線的全面勝利。
手握大軍、自得意滿的司馬懿,在地圖面前給眾將點評諸葛亮這次進兵五丈原的種種不對,「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我們就高枕無憂了。
」
眾將領齊聲稱對,領導說得對,敵人這回又沒戲了,我們大家又可以靠吃飯吃退敵軍了,不戰而勝,打仗的最高境界嘛,高,實在是高。
但不和諧的一面出現了,郭淮冷不丁的跳了出來,說:「領導,不對哦,諸葛妖人沒那麼衰,他肯定是想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連兵,斷絕長安通往隴西的道路,使老百姓和羌人動盪不安,那樣我們就完蛋了。
」
眾人只覺得背後一陣冰涼,全拿眼看司馬懿,司馬懿臉一黑,竟敢當眾拆領導的台,又是一個張郃,不過領導畢竟還是要講究風度和策略的。
哦,很好,我正準備談這個問題。
(領導是高瞻遠矚的,怎麼會看不到這點?後來《三國志-宣帝紀》中,確實把此功勞歸於司馬懿了。
)
郭淮同志很不錯,也看出了敵人的陰謀,很好。
(你私下給我講行不行,當眾拆台,你是什麼意思?)
這樣,郭淮同志就再辛苦一下,今晚就去北原出趟差。
(哼,要守不住,有你好果子吃!)
同志們啊,大家要學習郭淮的這種革命精神啊。
(跟我叫板的下場,你們都瞧好了,張郃的屍體還沒爛透呢)
於是,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中,悲催的郭淮連夜過河,被趕去和蜀軍拚命,爭奪北原,好在他的運氣比張郃好,不僅躲過一劫,還守住了北原,粉碎了諸葛妖人的戰略企圖。
說實在,這次戰事中,魏國真正的功臣就是郭淮。
然後,兩軍又開始坐下來,進行老套的吃飯比賽。
諸葛亮這次走的有點遠了,糧食運輸更是麻煩,但他早有應對之策,他把軍隊散開來,和老百姓一起種起地來,就在司馬懿眼皮子底下。
一來部分解決糧食問題,二來刺激魏軍,引誘魏軍出戰。
但司馬懿不動如山。
然後諸葛亮厚起臉皮使出了下三濫的把戲,讓人給司馬懿送了套女人的時裝,但他應該考慮司馬懿的年齡,送套老婦人的婆婆裝才對。
魏軍將領們個個義憤填膺地跳了起來,為了統帥不必改穿女人衣服而要找蜀軍拚命。
但司馬懿還是保持著老烏龜般的鎮靜。
要論起「厚黑學」,司馬懿可以算得上是鼻祖,自命清高的諸葛亮,跟他差了不止一條街啊,送女人服裝,簡直太小兒科了,看看後來司馬懿裝死糊弄曹爽,車轉身就將曹爽全家全族、男女老少幾千人殺個乾淨。
諸葛亮沒轍了,無可奈何的在對面,每天陪著司馬懿吃飯、睡覺、拉...。
兩邊的幾十萬士兵也是如此,任務就是吃飯、睡覺、拉...,不過蜀軍這邊,多了個項目,時不時要被派出去幫老百姓種田。
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地一天天過去,一直過了一百多天,東吳那邊早已熄火了,三個國家都對這裡的狀況感到習以為常了,不再有任何興奮點來拉眼球了,人們也許會在茶餘飯後想起那裡,會說:「哦,他們還在那裡啊?」「嗯,還在。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種日子,司馬懿倒是過得越來越心寬體胖了,相持越久,他插手軍隊的時間越多,獲得的權勢和人脈也越多,反正這時國家大事還不用他來操心,就是糧草、援軍什麼的,也自有他人送上來,他只負責吃飯、睡覺和拉...。
諸葛亮則不同了,他是事實上的一國之主,國家大小事宜都必須他來拿主意,權勢和人脈什麼的,對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他已經上無可上,他又不想為了皇帝那個空名號而敗壞了他一世的英名。
軍隊、政府、國家,林林總總,迫使他不得不殫精竭慮,現在才五十多歲的他,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青年才俊了,為了蜀國,他已經是接近油盡燈枯的狀況了。
就連對面的司馬懿,也清楚他的時日不多了,當然在後方指望他保住江山的蜀國皇帝,更清楚他的健康狀況,一聽說他病了,馬上就派人過來,如果病好了,就當慰問,如果不治,就來聽遺言,只是他們真的聽到遺言了。
諸葛亮死了,司馬懿感覺出來了,但沒敢肯定,於是他試著出來,當蜀軍返身作出攻擊的架勢時,他又馬上縮了回去,結果落下了千古笑柄。
所以說「虎死不倒威」,就是死貓也能嚇到活耗子,長年形成的慣性思維,總能讓動物和人產生條件反射,只不過作為幾十萬大軍統帥的司馬懿,確實不應該被這種最原始的動物本能所左右。
諸葛亮死了,遺囑埋在定軍山,這是當年黃忠擊敗夏侯淵的戰場,在這裡,蜀漢達到了它的巔峰。
諸葛亮既然無法在生前恢復蜀漢那時的榮光,那就只有在死後躺進蜀漢榮光的夢裡。
諸葛亮一死,三個國家都鬆了口氣,蜀國不說了,從皇帝到士兵、百姓,連年沒有希望的北伐,大家早就煩透了,即使誰都知道與魏國搞和平競爭,最終也是死路一條,但以後死總好過現在死吧。
像家長一樣的諸葛宰相還在時,大家沒辦法,等他一死,大家立即就不再談北伐中原、恢復漢室了。
於是還想繼續北伐的魏延遭到了所有人的拋棄,被蜀軍上下一心給做掉了。
至於以後姜維的北伐,基本上就是屬於騷擾性質的小打小鬧,連魏國都懶得出動中央軍團了,僅憑鄧艾的地方部隊就足以對付他了。
魏國呢,戰爭養大了以司馬家為代表的高門士族,他們逐漸把持了魏國的朝政,蜀國那邊安生了,再沒有一個妖人成天到晚惦記著他們了,他們正好轉過身回來爭權奪利,司馬懿可是非常羨慕諸葛亮那種一國之主的地位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可是司馬全家人。
不久,他們果真搞掉了曹氏集團,幹掉了曹氏集團的CEO曹爽,接著又幹掉了曹氏集團的名譽董事長魏帝曹髦,成功地實現了公司改制。
至於始終在一邊打醬油的東吳,那些江東世家早就不想陪著蜀國玩了,他們只想心滿意足地守著江東的肥沃之地過小日子,跑過江去打生打死的,有什麼好。
每次不過是看在與蜀國的聯盟上,沒法,只能象徵性過江去意思意思,就這樣,大家都嫌麻煩,現在好了,麻煩製造者死了,再沒有人來打攪他們的小康滋潤生活了。
至於魏國,等他們建立了足夠強大的水軍再說吧,大不了到時候又放把火把他們燒回去。
三家歸晉,在五丈原就被註定了,再沒有人能夠逆天而行了,諸葛亮企圖憑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最後只能留下千古遺憾。
諸葛亮讓趙雲帶偏師打魏軍主力,是讓他送死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勢浩大,關中響震,魏國派大將曹真率大軍抵擋,結果,諸葛亮讓趙雲和鄧芝,率一小部分兵力去打魏軍的主力,做疑兵,以牽制敵人,諸葛亮自己則親自率主力進攻祁山。諸葛亮讓趙雲率一小部分...
如果馬謖不失街亭,蜀國能否北伐成功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街亭之戰,如果是趙雲打張郃,能打勝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勢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卻錯誤地任用馬謖,去守軍事要地街亭,結果,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被魏國大將張郃擊敗,街亭丟失,諸葛亮進退失據,...
為什麼說如果趙雲去守街亭,張郃將必敗無疑?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勢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卻錯誤地任用馬謖,去守軍事要地街亭,結果,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被魏國大將張郃擊敗,街亭丟失,諸葛亮進退失據,...
論夢三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敗始末!
在夷嶺之戰遭到慘敗之後,經過了六年多苦心準備,蜀國的兵力重新發展為鼎盛,全國兵力達12~13萬之多,而且,由於蜀國天然封閉的地理形勢,其兵力除了成都地區留一些,及監視盟國東吳用去少量兵力外,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