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軼聞: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周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

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

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

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網絡配圖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

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

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

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

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

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

」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

雅量高致,氣度恢弘。

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嘆服。

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

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

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

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

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

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

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

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

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

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

最終朱熹的理學占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

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

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沉,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

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里,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

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

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

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

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

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勳。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

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仿佛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

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

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

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

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

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了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迴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

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史中完美的 周瑜 為何遭後世狂貶!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

周瑜在正史中近乎完美 但為何遭後世狂貶?

「看昨日」35 :周瑜在正史中近乎完美 但為何遭後世狂貶?在史書《三國志》里,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

千古冤屈!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誰扭曲了?

一提到周瑜,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可能是氣量狹窄甚至帶有點陰險狡詐的人物,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真的是氣量狹窄的人物嗎?

「既生瑜何生亮」背後的三國周瑜

【山色空濛無限美,百戰歸來再讀書】 作者:山色歸讀《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見長,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

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江左風流美丈夫」

整個三國英才輩出,各路豪傑俱起,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幾次特別大的時期,湧現出各種各樣的英雄才輩。這些時期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動亂的時候,天下未定,豪傑並起,群雄割據,相映爭輝。三國尤其如...

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周瑜是否真的很小氣?

大家都知道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被再抹黑周瑜了,真實的周瑜並非「善妒小人」

「既生瑜,何生亮」,這一聲嘆息,幾百年來一直迴蕩在民間.這是《三國演義》對於周瑜最大的感嘆,同情之聲清楚地表現r他的形象,雄才大略.但是在面對蜀漢集團的巾心人物時,又不得不退一之地。對於那些巾心...

三國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

在史書《三國志》里,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

淺談夢三國周瑜之殤

周瑜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是東吳事業的重要支柱,但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在羅貫中的安排下,他不得不為作品中另一位更為重要的核心人物———諸葛亮作陪襯。 周瑜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如何呢?...

從廟堂到江湖:周瑜的人設是如何走向崩壞的?

拜《三國演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東漢末年及其後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作為江東孫氏集團的大都督周瑜,他先跟隨孫策建業江東,又在孫策死後,輔佐其弟孫權鞏固疆土,並經赤壁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