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夢三國周瑜之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瑜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是東吳事業的重要支柱,但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在羅貫中的安排下,他不得不為作品中另一位更為重要的核心人物———諸葛亮作陪襯。

周瑜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如何呢?「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北宋中期,開創豪放一派的文學巨匠蘇軾縱覽古今,歌吟風流人物的氣勢雄闊之作。

寥寥數語,就寫盡了一位歷史人物生命中最為絢爛奪目時期的光輝形象,這也是一代文豪蘇軾心目中的周瑜形象。

歷史上,周瑜不僅有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獨具氣量、性情、德行的人格魅力,是一位遠見卓識、智勇兼備、器量廣大、善與人同、多才多藝的開拓、進取的將才。

然而,周瑜及其故事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歷經隋、唐、北宋時代的褒揚,到元、明、清以來的貶損,氣度恢宏的周瑜也被改變為量小嫉賢的典型。

周瑜歷史形象的變形,除了傳統文化的正統觀念影響外,與文學的大眾化有著深厚的淵源。

一、「遙想公瑾當年」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縣)人。

他出身於世家大族,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相貌堂堂,又喜歡交朋友,與孫權之兄孫策特別友好,幫助孫策開拓江東打下了長江下游和淮河以南的許多地方。

本來袁術想任命周瑜為將,周瑜心裡十分清楚, 一眼就看穿袁術是個大草包,「瑜觀術終無所成」,而不願意為之出力建功,於是毅然離開。

24 歲時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當地老百姓見他年輕有為,英俊大方,都親熱地稱他為「周郎」。

在攻破皖城之後,得喬玄二女,大喬嫁於孫策,小喬嫁於周瑜,成為一段風流佳話。

蘇軾《赤壁懷古》詞中的「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更增添了這一段佳話的神韻。

英雄得美人,意氣風發,君臣默契,事業有成。

周瑜多才多藝,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敘述:「瑜少精意於音樂,吳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

」故當時民間有歌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雖只一鱗半爪的記載,足證周瑜的文武全才。

古時候名將比較多,貌美的也有一些,但具有這麼高超的藝術才華的名將就不多見了, 對音樂的痴迷,也是周瑜軍事謀略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

具有藝術氣質的周瑜,赤壁之戰的壯闊篇章,才是他一生中最為完美的絕唱異曲。

音律使得周瑜與其他武將不同,更賦予他儒雅的名士風範。



中國的封建時代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社會,讀書人出身的將領若具有高雅的性格,不僅善於運籌帷幄,而且還善於馭將練兵,膽略超群,那就是所謂的儒將。

周瑜無疑就是這樣的傑出範例。

《三國演義 》中把周瑜描寫成一個器量狹小 、妒賢嫉能的人物,被諸葛亮幾番用計,氣死了,這顯然與史實相悖。

而我們在《三國演義》里看不出周瑜是個心胸狹窄之人。

眾所周知,周瑜是赤壁之戰的時候出場的,他一直極力主戰,為了試探諸葛亮的智謀而故意說主和,結果被諸葛亮看穿,周瑜才覺得諸葛亮是東吳的一大威脅而動了殺機。

後來魯肅看出周瑜的心思,說現在孫劉聯盟,諸葛亮是殺不得的,周瑜才對魯肅說了心裡的擔憂,於是魯肅向周瑜獻計,讓他的兄長去遊說諸葛亮,勸他歸降東吳。

周瑜聽了之後非常高興,連忙說:「如果諸葛亮真心來降 , 我願意以東吳大都督的位置讓於他」,由此可見,周瑜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國家利益,是多麼愛惜人才,胸襟多麼寬廣。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換句話說,他性格開朗,有氣魄。

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器量廣大,文籌武略,萬人之英」,孫權則感嘆「公瑾雄列,膽略兼人」。

曹操使蔣干遊說周瑜歸降,蔣乾沒有能說動周瑜,周瑜的器量風度,卻讓蔣干為之傾倒,回去時對曹操說「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甘拜下風。

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後又輔佐孫策,轉戰江南,資格比較老,自以為功高,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時,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並不與程普計較,態度謙恭溫和,時間一長,程普自愧不如,真心折服,並時常對別人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兩人成了好朋友。

如此看來,無論性情、氣量、胸懷與才略,周瑜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事實上, 周瑜不僅早年為孫策創立江東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赤壁之戰」抒寫了他人生最為精彩而得意的一筆,充分表現了周瑜「應變將略」的傑出軍事才華和指揮人格魅力。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周瑜膽略識見、軍事才華的全景式的綜合展示。

當時周瑜 33 歲,年輕英俊、風流倜儻、雍容閒雅、指揮若定,建立了赤壁大捷的奇功,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

周瑜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軍事預測、軍陣指揮、戰略戰術以及善於博採眾議、果斷決策的胸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次由周瑜具體策劃、部署和親自指揮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成為三國史上著名的戰役:三國「曹、孫、劉」的人才精英皆大會於此,魏、吳、蜀三分局面也決定於此時,凝聚成天時、地利、人和優化合力的總較量,從而使周瑜「威聲遠著」。

蘇軾筆下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何等儒雅! 何等瀟洒! 不愧為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有勇有謀的帥才。

而翻開正史,周瑜基本上是作為正面人物出現的,是找不到缺點的。

人品、相貌、忠誠、名聲、戰略、統軍作戰能力,雄烈英邁和溫潤儒雅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周瑜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既然沒有缺點,那就稱得上完美了。

「完美」就是十全十美,當然這種人是不存在的,或許用「接近完美」最合適不過,也正如他的字,公瑾,美如白玉,完美無瑕。

周瑜是中國歷史上青年統帥的代名詞,他的一切都那麼早。

他少年得志,追隨孫策,開拓江東基業,30 歲統帥水軍治國,赤壁之戰時,年僅 34 歲;在取蜀途中的巴丘病故,年僅 36 歲。

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這正是風華正茂之時,是青春與成熟的分界限。

他的生命燦爛如電,青春美貌之上的一切進取、智略、風流都變得美玉般的無瑕無憾。

二、「既生瑜,何生亮」

我們考查一下周瑜的真正死因。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記述了周瑜死的過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廖廖 18 個字,交代清楚了周瑜死的過程。

我們再看一下《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一氣周瑜」是為爭奪南郡時,由於輕敵而敗,又受到嚴重的箭傷,被諸葛亮揀了個便宜,使關羽占了城池,並借勢襲取了荊州和襄陽,正是:「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

」周瑜氣得大叫一聲,再加上箭傷復發,當然要吐血了,怎麼說他心胸狹窄呢? 我們想想這事擱在誰身上,都會生氣,諸葛亮也太不厚道了。

「二氣周瑜」是由於在上次傷勢稍好後便向孫權獻美人計,結果弄假成真,「賠了夫人又折兵」,是使用美人計手段失敗而氣出來的。

第三次是想用「假途滅虢」之計,名為取西川,實則是趁其不備,殺掉劉備,奪回荊州,結果又是反遭暗算,這次把性命都搭了進去。

這「三氣周瑜」的故事,寫得很有意思,周瑜東奔西跑,卻事事失算。

諸葛亮從容泰然,卻穩收其利。

如果換個角度看,這「三氣周瑜」也只不過是周瑜軍事上的三次失敗, 但對東吳的實力卻沒有什麼致命的損傷。

勝敗乃兵家常事,無論任何人如果對失敗的感受過於敏感,他的心裡素質就很脆弱,那麼他就註定成不了什麼大事。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了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

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到京口面見孫權時,卻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為了籠絡劉備同意了。

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病,但在養病期間,書信提醒孫權要時刻提防劉備。

210 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時,英年早逝,年僅 36 歲。

周瑜死後,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可見周瑜對東吳的貢獻了。

事實上,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才 27 歲,周瑜已 34 歲了,三國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諸葛亮具體指揮赤壁之戰及與周瑜交往的蛛絲馬跡,周瑜也沒有必要容不下一個比他小 7 歲、官職地位比他低的初出茅廬的諸葛亮。

於是,我們發現歷史距離我們有時侯竟那麼遙遠。

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好幾種形象,而文學藝術的感染力是超過正史著作的。

元明清時期雜劇、平話、小說等通俗文學的極力渲染擴大, 如一些貶損周瑜的戲劇的強化,特別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計和「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情節虛構,張冠李戴和子虛烏有的改造。

其後的京劇、漢劇,如《黃鶴樓》、《打黃蓋》,又將其量小、短毒的性格、品質發展到極致。

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創作中,作者是以劉備集團為主線的, 諸葛亮又是小說著力塑造的重點人物之一,

用最大的篇幅刻畫諸葛亮,使他成為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在出山之後,就遇到了赤壁之戰這樣的重大軍事行動,如果不突出顯露出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說的創作意圖了。

而周瑜是劉備事業發展的絆腳石,又是東吳發展的擎天柱,是堅決反對借荊州的東吳鷹派人物的代表。

那麼只好對不起周瑜了,因為只有把周瑜壓下去,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形象,才能樹立起來。

《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是擁劉反曹,著力突出的

是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遇到高大形象的劉備集團,東吳孫氏至多算得上地方豪強割據勢力,根本算不上正統的政治集團,無論在哪一種正統觀念下都身處於夾縫的地位。

而周瑜卻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人格,在歷代的史傳文學中始終保持著固有的穩定性,這一點在歷代詩詞作品中也有清晰的反映: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棧船掃地堅。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此地破曹公。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的確足智多謀,智勇雙全。

如在「智激周瑜」這一章節中,周瑜面對主和、主戰兩派,左右逢源,鎮定自若,充分展示了他的處變不驚,才壓群臣;但他在每次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卻處處受到限制,屢屢失敗。

僅三言兩語便捉襟見肘, 自嘆弗如,「本欲孔明來求我, 僅卻是我求孔明矣」。

在赤壁之戰中,雖面對曹軍百萬雄師,他能談笑自若,揮灑自如;但他越是雄姿勃發,指揮若定就越發顯示出諸葛亮的從容不迫,神機妙算,因為他的任何一計都逃不出諸葛亮的眼睛,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中,而且旗鼓相當,這時周瑜的勝利也就越發地襯托出諸葛亮的才智卓著了。

正如毛宗崗所說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襯托孔明倍乖巧」。

然而,諸葛亮是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他不僅僅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還必須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而這些則與史書上的周瑜性格相似,那麼故事情節將無法展開,諸葛亮的形象更無法得到充分塑造。

為了塑造一位賢相名臣,羅貫中不得不為了照顧市民心目中固有的周瑜形象而對其性格加以改造去陪襯諸葛亮,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縛與限制,吸收民間文藝想像的空間,進行小說藝術的虛構, 並以他的心地偏狹反襯諸葛亮的胸無芥蒂,以他的意氣用事來反襯諸葛亮的老練。

其實,任何一部史書都沒有提及他們之間的恩怨,但赤壁之戰後周瑜給孫權上書告誡要謹防劉備時,提及的也只是關、張二將,對諸葛亮卻隻字未提。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與地位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周瑜的重視,那麼周瑜又怎麼可能去跟一個無名小輩為難呢? 但是作者為了突出中心人物塑造的審美需求,為了美化演義中第一男主角諸葛亮,改造了周瑜形象來襯出諸葛亮的性格魅力,而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那偏狹衝動的個性經過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便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越發地鮮明生動了。

顯然,在整個小說中,周瑜主要是作為陪襯諸葛亮而出現的, 他如同福爾摩斯探案中的那位整天張口結舌的華生,以自己的無能來反襯諸葛亮的高明。

有了周瑜這麼優秀的人做陪襯,諸葛亮的形象就十分光彩,一會兒是舌戰群儒,一會兒是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不但把周瑜赤壁之戰的功勞搶去不說,還要奪走他的生命,最後又整出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被活活氣死。

顯然,諸葛亮的形象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周瑜為代價的。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的歷史影響周瑜是無法比的。

就他們在同樣年紀時所作出的成就相比較,諸葛亮是比不過周瑜的,諸葛亮是早期開著不起眼的小花,後來卻結出了沉甸甸的碩果,而周瑜一開始就是一朵艷麗的花,可惜的是很早就夭折了。

人們對諸葛亮充滿景仰是因為他的人生還可模仿,通過自身的一點點努力,憑著崇高理想不斷克己、不斷追求、最後可以達到完美的境界。

而周瑜的成就靠個人努力的傾向不很大,他的一切成功好像都是上天為他安排好的,這種人生固然能使人嚮往,但要讓後世景仰膜拜是不可能的。

雖然他們的人生各自有自己的完美所在,但諸葛亮能成為後世楷模,而周瑜最多成為後人羨慕的對象,這是周瑜最終不及諸葛亮的關鍵所在。

周瑜形象的貶損, 一方面來自正統心理與非正統心理衝突和文化沉積,另一方面,寫周瑜的元雜劇、話本和明清小說這些通俗文學為了適應世俗文化和為現實服務的需要, 企圖擺脫史實的限制,融入全新的想像創造時空,虛構移借、歪曲誇張、無中生有,改變或取代周瑜的歷史形象地位,甚至借史實來作點染,從歷史真實向藝術真實的深層拓展。

在「雜劇」、「平話」、「演義」等通俗文學流傳之前,歷代學者和文人對周瑜的贊評是很高的、中肯的。

後世周瑜形象的演變,符合歷史文化沉積和民族心理思想的「褒貶」互化規則,即適應歷史文化發展背景和滿足民族心理思想的主流意識需要。

民間流傳的周瑜被貶損的形象,不僅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衝突的產物,也是後世深受民族矛盾(蒙漢的元代、滿漢的清代) 惡化的痛苦的人們認識層面的極端性代替普遍接受的文化心理的思想結晶。

從特定價值取向上看,周瑜被貶損的形象是市井文學的興起和市井文化形成的結果,這種非歷史形象既來自於市井平民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和文化習俗,又集世俗文化、民間智慧和平民精神於一體,適應了市井平民的接受、認同心理和藝術真實追求需要。

從歷史上考察周瑜整個一生,雖然只有短暫的 36 個春秋,卻充分顯示出他文武兼備、寬宏大量和膽略超群的品格。

周瑜智服蔣干、內和程普、力薦魯肅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了他為人光明磊落,氣度寬宏。

而他指揮的赤壁之戰,以較少的兵力戰勝強敵,有力地表現一個優秀統帥的品質和才智。


我們要走出單純從《三國演義 》這部小說去評論周瑜的誤區 ,以新的視角 ,從歷史的角度去解讀周瑜,解讀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而在《夢三國》中遊戲策劃本著尊重歷史的意願,竭盡全力將周瑜的原本形象展現給玩家,一改《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在遊戲中,周瑜化身為琴瑟少年,這才是江東少年郎,遊戲來源於歷史,更要尊重於歷史,讓玩家有所得,這才是「國風競技」。

更多英雄秘聞,盡在《夢三國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既生瑜何生亮」背後的三國周瑜

【山色空濛無限美,百戰歸來再讀書】 作者:山色歸讀《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見長,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

正史軼聞: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周瑜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千古冤屈!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誰扭曲了?

一提到周瑜,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可能是氣量狹窄甚至帶有點陰險狡詐的人物,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真的是氣量狹窄的人物嗎?

解密三國諸葛亮為什麼會哭周瑜的故事

諸葛亮得知後周瑜去世了,於是便來到祭祀周瑜的地方。魯肅看見諸葛亮來了,便以禮迎接了諸葛亮。周瑜的士兵都想拔劍殺掉諸葛亮,但諸葛亮帶著大將趙雲一同前來,周瑜的士兵們都不敢輕易下手。

君子周瑜被三國演義大毀形象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