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三大建國戰略謀士比拼以及荀彧是忠於曹還是東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時期,高智商的謀士多的出奇,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觀。

在這些謀士中,有幾位所謀劃的策略,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國策,也就是「一策立國」。

這樣的謀略可稱之謂建國謀略,和一般謀士僅只就事論事的出謀劃策不同。

在三個國家中,各有一人可稱之謂建國戰略謀士的。

這三位就是荀彧、諸葛亮和魯肅。

曹操的高明謀士多多,如荀攸、程昱、郭嘉、賈詡等,都有「算無遺策」之能,但他們的作用多在一地一戰的得失上表現出超人的高明,而在建國謀略上,起決定作用的則是荀彧。

在袁紹、曹操等起兵反董卓時,荀彧在袁紹那裡,袁紹對他也頗為尊敬,但他已經看出袁紹成不了大事,他就跑到「名微而眾寡」的曹操那裡,成為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他曾任侍中、尚書令,是曹操不在京城時的大管家。

當曹操在關鍵時刻或遇到困難時,通常都要來諮詢他,他也給曹操出過許多極高明的主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漢獻帝迎到曹操的根據地許昌來。

在董卓之後,長安附近仍戰亂一片,皇帝不得不逃難,飄泊失所,後雖然到了洛陽,但其處境仍非常困難。

在曹操營壘中也出現了是否接皇帝來的爭論。

荀彧向曹操全面陳述了接皇帝來的好處,他說:「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

」(三國志卷十)

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見,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時代。

雖然荀彧沒有直接說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話,但在他的陳述中,已經包括了這種意思。

把皇帝控制在手中,是個一本萬利的事。

曹操的根據地在山東河南的平原上,無險可據。

在這樣的地方打天下困難相當大。

「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

曹操把皇帝接來後不久,就有大片地區附於他,袁紹聽說,後悔沒有把獻帝接到他的根據地鄴城來。

當張繍(此前他在南陽曾把曹操整得相當狼狽)的謀士勸他投降曹操時,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

諸葛亮在隆中對告訴劉備不可與曹操爭鋒的原因之一則是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曾表彰荀彧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三國志卷十注彧別傳)當然是在表彰荀彧的全部功績,但這個建策應是最重要的一個。

在曹操逝世前一年,孫權為了對付劉備,投降曹操,並奉勸他當皇帝,曹操則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可見,曹操對於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模式相當滿意,實際上也確是一個非常有成效的建國謀略,是曹操迅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們對諸葛亮的隆中對多比較熟悉,其要點有三:一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二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而荊州巴蜀,則是可取的。

然後聯孫抗曹。

三是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卷三十五)這當然是一個非常高明的建國策略。

比劉備到隆中請諸葛亮的前數年,魯肅就已經向孫權提出了鼎足江東的建國策略。

他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卷五十四)其要點也有三:漢室不可復興,不必去扶持;鼎足江東,以觀天下;據有長江,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魯肅的謀略也是非常高明的,它確實符合實際,除了最後「以圖天下」四字外,全部都實現了。

但是,這裡有著自身矛盾,按魯肅的思想,他並不是要偏安一隅,而是要統一中國成帝業的。

在赤壁之戰勝利後,「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近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權撫掌歡笑。

」(同上)

可見魯肅確是要統一中國的。

但是,在他的建國策略中,也提出「圖天下」,建「高帝之業」的口號,但沒有提出怎樣實現這樣鴻圖的設想。

在當時,江南還是很落後的,和中原相比,不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是弱小的,按魯肅提出的國策,註定只能偏安一隅,平定天下只是一句夢話。

以魯肅之高明,他不會不明白這點,但是,可能他也提不出任何可行的設想了。

與之相比,隆中對比他的要更高明一些。

要圖天下,第一,要有聯軍,第二,要等待時機。

所謂一旦天下有變,就是說北方出了問題,比如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時,或司馬氏與曹氏大爭鬥時等,由孫劉兩家三路或四路北伐,雖然不敢說必勝,成功的可能性還是不能肯定說完全沒有。

從這個角度講,諸葛亮的建國謀略要高於魯肅的。

荀彧的謀略當然是非常高明的,也確實得以實現。

但是,也還有別的謀士也看出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的重要性,如袁紹的一些謀士,如郭圖、沮授都曾勸過袁紹,只是因袁紹想自己當皇帝,沒有採納而已。

從這點上說,即使荀彧沒有提出這一謀略,別人也可能會提出,曹操也可能不用別人建議,自己就走出這重要的一步。

從這個意義上講,還是隆中對最高明。

有人說,隆中對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同時以荊州和四川為根據地,二處是分割的兩個地區(似有人說這是毛澤東看法,恕老夫孤陋寡聞,不敢肯定)。

事實上,荊州和四川除了三峽可通外,經由安康沿漢江也可相通。

在劉備占領漢中後,就派孟達由荊州北上,劉封由漢中出發,占領了安康、竹山、房縣等地。

荊蜀連為一體並非不可能。

劉備不是不該占這兩個地方,而應更重視荊州一些,對孫權的外交作的更充足些,且警惕性稍高一些。

隆中對沒有實現,並非這個設想本身有大問題,而是沒有能認真地執行。

這又是個需要說很多話可能仍說不太清的事,以後再寫吧。

諸葛亮是個戰略大師,能統觀全局。

除了隆中對以外,在曹操南征時他聯合孫權的舉施也是極有效的。

只可惜他自視太高,自以為可比大軍事家樂毅,在用人上又不高明,所以,他鞠恭盡粹死而後已,也未能實現理想。

說到荀彧,有個與他的評價有關的事不得不說,這就是荀彧是曹操忠誠的謀士,還是東漢的殉葬者。

如果是後者,荀彧很多計謀也許就可以做另一種解釋(雖然多很牽強)。

古代儒家想為東漢找個殉葬者是可以理解的,現代名流易中天也吹噓荀彧為有理想的人,這就不得不辯幾句。

可以沒有疑義的說,荀彧在為曹操所獻出的各種謀略中,不只是為曹操集團的利益,而主觀上也是為曹操在條件成熟時自立為帝出發的。

舉兩個最直接的例子:

興元二年荀彧勸曹操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時,他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

建安元年勸曹操迎漢獻帝時說:「昔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他直接了當的用劉邦、劉秀等開國帝王來激勵曹操,這是明明白白地以輔佐開國之君的架勢在為曹操服務。

他從沒有以周公或齊桓公之類人物來勸喻曹操。

以荀彧智商之高是不會用詞不當或舉錯例子的。

曹操迎來漢獻帝後,荀彧就任侍中兼尚書令,管理奏章詔書等。

在荀彧任此職近二十年中,沒有他為獻帝的利益出謀劃策的任何記錄,未見他為獻帝作任何實質上的好事(除了建議曹操迎獻帝來當工具,保住性命及帝位),只有他不斷為曹操出各種極高明策略的記載。

問題在於荀彧死亡卻有可疑之處:當董昭向荀彧談及準備進爵曹操為公及加九錫時,荀彧確有不同意的表示,而且,從時間上看也確實和他的死有某種因果關係,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就為魏公加九錫。

似乎也可解釋為荀彧為保東漢而亡。

不過按前面所講荀彧的事跡,這是不合邏輯的。

荀彧不同意曹操加快篡漢步伐應有其深刻的考慮。

荀彧一生就是為曹操一統天下成帝業而殫精絕慮漚心瀝血,最後為什麼不同意曹操自立為公?這只能是一種策略上的原因:條件不成熟。

當時一統大業遠未完成,還有孫權、劉備、馬超、劉璋及其它割據勢力。

其實曹操自己也可能是這樣看,他並未在生前當皇帝。

只可惜曹操的疑心極大,越老越重,任何和他意見不一致都會引發他高度懷疑。

曹操也可能以為當時有必要、也有可能進一步加重自己的權威和地位,也可能是為自己死後(時曹操已近六十)讓子孫保有權位。

這樣,荀彧就很難活下去了。

曹操雖然早期打過很多漂亮的勝仗,但此時,在質上仍是一個地方性軍閥。

除了最為強大和控制著皇帝外,看不出已經是「天命所歸」。

荀彧的看法也可能是:不應擺出要篡位的架勢(先稱魏公,後稱魏王等),而在固本上再下功夫,以統一全國為己任,統一後(或至少接近統一時)再行大事,方可建立穩定的皇朝。

荀彧反對曹操加快篡漢的步伐,從曹氏的長遠利益、從建國謀略上來說應該是對的。

事實上,魏篡漢是煮了夾生飯。

滅蜀滅吳統一中國都是司馬氏完成的,晉朝才有著『天命所歸』的正統味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謀士綜合實力排行榜,周瑜竟未進前3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亮點的戰爭最多並且最有亮點的朝代之一,三國有很多經典的戰役,有的以少勝多,兵精則靈,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有的屢出奇謀,一戰定乾坤,像呂蒙白衣襲荊州,...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天下三分」是諸葛亮原創麼?

應該說如果單看《三國演義》,隆中對,天下三分。好像就單單是諸葛亮的專利。因為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人麼,他就是神仙派下山輔助劉玄德的麼。所以可以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沒有一件事情不在...

三國時期最強20位謀士排行榜!

第二十名:徐庶   初仕劉備,後成為曹操的部下。徐庶與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和本郡人石廣元同稱為四大名士。徐庶幼年愛擊劍,行俠丈義,常以仁俠自居,他替人鳴不平,將人殺死後逃跑,後被官兵捕獲,...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歷史中的大人物01:諸葛亮與隆中對

真的很博通專欄以後推出一種新的形式:「歷史中的大人物」。希望大家多提意見,也可以留言寫出自己所關心的人物。由於筆者在少年時候最喜歡諸葛亮,所以將諸葛亮放在第一期。

三國時期那些足智多謀的智囊有哪些!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前言:諸葛亮,陸遜,軍政皆優,入相出將,國之棟樑,本身已經遠遠超越了謀士的範疇,不入排名.司馬懿,周瑜,軍事奇才,指揮調度,統籌軍隊,軍事才是其主業,非謀士也,就算較起真來,...

孔明謀術① 從隆中對中學怎麼向領導提建議

諸葛亮為了讓劉備信任自己,可以說是費了苦心,讓劉備三顧,不管是三次交流,還是第三次才見到,我們都不論,在提出隆中對之前,劉備已經對諸葛亮很看重了。這一點很重要,你對領導提意見,領導如果不看重你,...

三分天下是諸葛亮提出的嗎?還是另外有其人

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事進行了分析。他分析道,曹操已經戰勝了袁紹,擁有一百萬的兵力,統一了北方,而且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憑藉自己的幾斤幾兩想打過快要統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