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終沒有統一天下,背後原因竟然是這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赤壁之戰後,孫權攻取荊州、殺關羽,懼怕劉備討伐,於是將關羽人頭送給曹操,同時給曹操上書稱臣,書中孫權陳說天命在曹,勸諫曹操代漢。
曹操得到孫權奏章後昭示內外,並說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士大夫陳群、桓階趁機上書「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
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
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
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曹操笑著說:「吾事漢多年,雖有功德及民,然位至於王,名爵已極,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
司馬懿於是轉移話題:「今孫權既稱臣歸附,王上可封官賜爵,令拒劉備。
」
可見,曹操和司馬懿是心知肚明,他們知道什麼呢?
當士族支持的袁曹劉聯盟逐漸打敗了其他軍閥,當時華夏政治格局已經明朗。
除了袁紹、曹操、劉表三個大軍閥,在巴蜀有劉璋、漢中有張魯、西涼有馬騰之外,在江南還有個小霸王孫策攻滅了劉繇、王朗等勢力,逐漸強大並一統江南。
此外還有四處流竄的劉皇叔,此刻寄居在荊州劉表處。
此時,蟄伏待發的「隱居派」出山並改變了力量對比,最終曹操、劉備和孫權獲得士族認可並成就霸業。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為什麼是他們三位最終獲得士族的支持。
一、曹操與袁紹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北方大地上最後兩位重量級人物的巔峰對決。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其在北方最強大的敵人是曾經的同盟和摯友曹操。
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
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志在天下,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三國志》記載「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
」
而曹操早在興平初年,在征伐陶謙期間兗州大本營發生了叛亂,「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
苟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經過3年苦戰,曹操才戰勝呂布。
可見當時曹操在士族心目中的支持並不穩固,只有潁川系和中小士族的支持。
但是曹操接下來幹了幾件大事,讓他與袁紹之間的力量對比迅速發生了改變。
首先是建安元年,漢獻帝東歸併下詔讓天下將領勤王,就當袁紹猶豫、劉表不理之時,曹操這邊動作神速「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之還洛陽,···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
一方面曹操得到了一面征伐四方的正義旗幟,「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從此對諸侯征伐都以漢獻帝名義,師出有名;另一方面他積極勤王並將皇帝劫持到許都,得到了仍然忠於大漢王朝的很多大士族的支持,比如潁川系的荀彧、關中大族鍾繇、孔子的後代孔融、效力張繡的賈詡、皇室成員的劉曄、跟隨皇帝的董昭、漢朝太尉也是大士族代表的楊彪等;再有他藉助大士族的力量,迅速的控制了關中地區,平定了戰亂近20年的關中。
當然曹操官位也由兗州牧升任司空,所以我們看《軍師聯盟》中,很多人都稱呼曹操為司空而不是丞相。
其實這只是個名號而已,袁紹卻因為封為大將軍卻沾沾自喜。
其次是曹操從建安元年起開始興屯田。
根據《三國志》記載「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
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
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
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
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
其三是曹操籠絡士族人才。
其實曹操是很注重求賢的人,每到一地必然會詢問賢才出山輔助自己,當然這一點被《三國演義》醜化,好像很多賢士不願意效力一樣,其實不然。
當時潁川荀彧的侄子荀攸自董卓之後隱居觀望,曹操取信道「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荀攸被打動出山。
曾經背叛他的魏種,曹操聽說魏種背叛大怒「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然而後來活捉之後也是「『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士族們因魏種的事情在兗州之變後很快歸附了曹操。
有時候有些隱士不願意效忠曹操,曹操也得用強硬手段,比如我們有名的大軍師司馬懿,曹操為了逼迫其出山說道「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
曹操曾經多次下求賢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安十五年這次:「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
相比之下氣勢洶洶的袁紹,卻顯得毫無作為。
內部士族之間爭權奪利,田豐、審配、郭圖互相明爭暗鬥,許攸家人犯法也被他們拿問,荀彧、郭嘉甚至官渡之戰前夕許攸紛紛逃離袁紹。
河北大地兵甲雖多卻賦稅徭役繁重,大士族在河北隨意兼并土地,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袁紹本人也是嫉賢妒能,沮授為他提出迎奉天子、消耗曹軍等很多建議,最終卻被袁紹關進監獄並最終刺死。
更重要的是,袁紹縱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造成北部邊境流離失所。
可以說,曹操戰勝袁紹是偶然中帶著必然。
當然,曹操進入河北之後採取了很多籠絡河北系士族的措施。
首先曹操並沒有大規模屠殺,相反對陳琳等大士族予以寬容;之後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到了鄴城,親自震懾北方士族;同時他對河北士族並不放縱,加重了對豪強士族的抑制,取悅廣大老百姓;關鍵是驅逐袁紹家族殘餘勢力和少數民族,讓士族不再對其他人抱有幻想。
在士族的支持和無奈之下,曹操成為了北方士族的代理人。
二、劉備的轉型與諸葛亮的重要性
根據史料記載,劉備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早年家貧靠販履織席為業。
黃巾起義後,劉備得到了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資助,跟隨鄒靖征戰有功,此後一直擔任卑微官職。
可見早期劉備的家世背景並沒有對劉備有什麼幫助。
相反早期劉備投錯了陣營,在公孫瓚和青州刺史田楷手下效力,後來追隨陶謙並升任豫州刺史。
正如前面所講,袁曹劉才是「軍師聯盟」支持的陣營,劉備在此期間很難有作為。
但是劉備真正起家,要說兩次在徐州得到了部分士族的認可。
陶謙因為惹怒曹操受到討伐,臨死前陶謙將徐州囑託給劉備,《三國志》記載陶謙跟別駕麋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陶謙死後,麋竺率州人迎先主並多年追隨之,此後下邳陳登、北海相孔融相繼歸順劉備,從此劉備真正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正如陳登所說「今漢室陵遲,海內傾履,立功立事,在於今日。
鄙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
......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
當曹操驅逐占據徐州的呂布後,劉備再次占據徐州並與袁紹聯合,不幸的是他再次站錯了陣營。
其實曹操已經看到劉備成為士族中意的人選,所以早在許都說下「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的話。
在許都,劉備得到了漢獻帝頒發的「劉皇叔」的頭銜,其風度和才華受到了天下士族的認可,很多對大漢抱有希望的士族覺得劉備甚至比曹操更值得自己效力,從董承等人與之聯絡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深得各方接受的人選。
所以潁川系的士族主張殺掉劉備的時候,有人出來維護劉備,最終劉備逃出曹操控制。
《三國志》記載「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
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
今不擊,必為後患。
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擒其將夏侯博。
備走奔紹,獲其妻子。
」在曹操和潁川系士族眼中,很多士族追捧的新星劉備比已經被大士族們逐步拋棄的袁紹還要可怕,只是正如劉備後來感慨,「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皆不足慮也。
」不幸的是,劉備在此丟了徐州,並對袁紹大失所望,最終劉表成為他最後的希望。
此時劉備初具規模,文有麋竺、麋芳、孫乾、簡雍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周倉等。
他不知道的是,「隱居系」的士族成員已經在關注他。
未來荊州的諸葛家族有人將會選定他為代理人。
劉備在荊州一住就是八九年,「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劉表自知控制不了劉備,因而也不用劉備趁袁紹曹操決戰之際襲擊許都的建議。
劉備三顧茅廬,大軍師諸葛亮出山;同年曹操戰勝袁紹家族,劉表這位「座談客」也病死了。
這一年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劉備終於傍上了大士族的大腿。
諸葛亮身為北方南遷士族集團,很快這些人對劉備有了好感,徐庶、龐統、馬良兄弟、蔣琬、費禕等等開始聚集在劉備周圍。
後來加上劉琦的荊州本土勢力,終於聯合孫吳打敗了曹操。
最後在益州士族張松、法正、黃權等人的引導下,劉備入主西川,成為了一代雄主。
我們翻看劉備創業史,劉備為了取得士族支持用了很多年,而真正打江山卻很快,奪取荊州和益州分別用了一年,而在此期間,劉備在荊州和益州分別居住了9年和3年。
三、孫策和孫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重傷期間自知命不久長,孫策叫來孫權,親自給他配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孫策還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後事:「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
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千萬不要回到北方去。
」《三國志·張昭傳》則記載,孫策擔心孫權不能勝任,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囑託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
如果無論如何都不能擔當克敵制勝保衛江東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步返回江北,無須心中有所掛礙。
」
當孫策17歲時孫堅被劉表殺害,孫策3年後從袁術處借兵平定江東。
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周瑜擔任江夏太守兼任中護軍,呂范擔任桂陽太守,程普擔任零陵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自己任會稽太守,以虞翻為功曹,以張昭、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士,另外還有眾多武將如太史慈、孫河、徐琨、徐逸、黃蓋、韓當、宋謙、賀齊、董襲、周泰、凌操、蔣欽、陳武、全柔、鄧當、呂蒙等人。
曹操聽聞孫策平定江東都感嘆「猘兒難與爭鋒也!」
張昭等人屬意孫策三弟孫翊繼承大位,因為孫翊像長兄一樣勇猛,但是孫策最終選定了孫權,原因是孫權更容易得到士族的支持。
孫權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供養賢才,因而更容易與士人接觸。
孫策在打江東期間,殺戮甚多,最後也因為殺戮被許貢的門客殺死;而且看孫策班底,多數是北方南下的士族和宗族、軍人,很少有江東士族的參與。
在孫策內心明白,只有取得當地士族支持,自己的政權才能穩定,自己被刺殺也是江東本土士族的反抗行為。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孫權可以,所以早在之前孫策曾經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確實,孫權在讀書期間與胡綜、朱然等人建立了友好關係。
事實證明孫策的猜測是對的。
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孫輔通敵、孫暠奪權,孫翊和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
先率軍消滅李術,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穩定了江南局勢。
更重要的是,在孫權當政後,很多大士族的代表人物諸葛瑾、魯肅、闞澤、嚴畯、步騭、陸遜、顧雍、顧邵等紛紛投靠孫權門下。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是北方流亡士族的重要人物;魯肅是江南富戶,是周瑜的好朋友,然而孫策竟然無法爭取,卻在孫權時主動投靠;江南的虞顧、步、陸等都是江東大士族。
而這些士族,都曾經是「隱居系」的人物,如今紛紛投降了江東孫氏。
四、赤壁疑雲
公元208年,曹操在進入荊州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士族的努力下組成聯盟。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此時,荊州的蒯越、蔡瑁家族沒有抵抗就投降了曹操,就連隱居的司馬徽都被曹操拉走,因為對於大士族來說侍奉誰都是一樣的,劉備手下只有諸葛亮的北方士族和自己的老班底狼狽逃竄。
在江東,掌握了民政要職的顧雍、陸績等江東士族子弟聯合起來紛紛要求孫權投降曹操,相反魯肅、程普、黃蓋等江北流亡的人卻助長投降。
荊州士族的投降和江東士族的爭吵不休,讓孫劉明白打曹操還是要靠北方士族。
正如魯肅對孫權所講:「我們這些人投降不過是換一個主子,繼續保持原有的利益,而你投降了以後就是犯人甚至被殺害的下場。
」所以劉備明白這個道理,不理會荊州士族;孫權明白這個道理,不理會江東士族,命令周瑜、程普等將領開打。
而恰恰曹操陣營掌權的是潁川系!這些人跟南下的北方士族本來就是同根生,所以何苦自相殘殺,畢竟劉備曾經在許都也曾經深得人心。
難道連環計這麼簡單的道理沒有人看出來?難道10年前郭嘉奉勸曹操退兵袁氏兄弟自相殘殺的故事都忘了?《三國演義》中徐庶和龐統能夠輕易詳見?不是,這不過是「軍師聯盟」的一場陰謀。
最終曹操「天下歸心」的願望只能像滔滔江水,付諸東流了。
《新三國》中,曹操赤壁兵敗後問司馬懿為何失敗,司馬懿說這是天命,人心思漢。
其實曹操和司馬懿心中都明白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
並且為此,曹操展開了一場報復行動,而大軍師司馬家族憑藉這次行動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作者:長嘯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為什麼說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上)夢三國英雄說
坐斷「東南」戰未休——說說《赤壁之戰》的隱情與誤載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孫劉聯軍勝,三家鼎立的局勢由此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圍繞赤壁之戰的渲染與細...
面對曹魏大軍,為什麼荊州劉琮選擇投降,而東吳孫權卻要抵抗呢?
公元208年7月,曹操見自己訓練的水師頗具成效,再加上荊州劉表病重,於是他決心率大軍南征。8月,劉表在襄陽去世,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9月,曹操已大軍壓境,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下,出城投降曹操...
《小劉說三國》如果孫策不死,他能否統一三國?
初讀三國,我便喜歡上了這個謀士如雲,武將如雨的時代。讀完幾遍之後,我就一直在思索著同樣一個問題。如果當年孫策沒死,是否真的就能一統天下?百度百科中的孫策: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