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大人物01:諸葛亮與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的很博通專欄

以後推出一種新的形式:「歷史中的大人物」。

希望大家多提意見,也可以留言寫出自己所關心的人物。

由於筆者在少年時候最喜歡諸葛亮,所以將諸葛亮放在第一期。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絕對算的上真正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時候蓋過了很多謀士的光芒,是戲劇、小說、評說等形式當中的大熱門,人們對於諸葛亮與魯肅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比總是爭論不休,那麼該怎麼看這位大人物呢?

筆者在15歲時認為諸葛亮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看三國演義只愛看諸葛亮從出山至失敗前的部分,到20歲左右開始可以對諸葛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到現在已經對諸葛亮有一個更為平和的看法了。

諸葛亮出身於諸葛家族,有趣的是諸葛亮在蜀、諸葛瑾(之兄)是在吳、諸葛誕(同宗)是在魏,所以諸葛亮說自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實際上這個話是客氣了一下,諸葛亮的正妻黃月英是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所以自己是望族的子弟,妻子是名士的女兒,諸葛亮也絕非一個沒有出身的人,諸葛亮不願意出仕不是他的出身不好,是他有自己的判斷。

當時的荊州是劉表的地盤,劉表並不像小說寫的那麼孱弱,假如劉表那麼弱小曹操還會選擇收降荊州麼,並且給蔡氏極高的權威,之後又殺掉蔡瑁麼?所以劉表實際上是倚重於他的外戚蔡瑁在荊州形成了不錯的勢力。

那麼作為人才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近水樓台的投靠劉表呢?這便是諸葛亮的性格所致,如果對比諸葛瑾和諸葛誕就會發現這一點,諸葛瑾是吳國的臣子,一開始做了孫權的長史(類似於秘書或幕僚)然後成為中司馬,最後孫權稱帝後為大將軍、左都護與豫州牧。

諸葛誕是魏國的臣子,一開始做尚書郎、滎陽縣令後進入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被打壓復出後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因為軍功升任鎮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封高平侯,交出軍權後成為司空之後反叛了魏國成為吳國臣子,最終被司馬昭殺死。

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兄弟和同宗都是一點點通過政績升上去的,但是諸葛亮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屬於一下就進入了最高層,雖然當時的劉備非常弱小,可是諸葛亮直接成為劉備的軍師,不能不說是成功。

為什麼是這樣呢?這是因為諸葛亮經過判斷出的結果,諸葛亮心中有自己的大志向,他不投靠諸侯的關鍵在於他要評估是否有發展,如果沒有就不會去。

三國時期是非常重門閥的,大家族勢力還很強勢,所以諸葛亮去投奔誰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只要分析一下當時的環境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最初可以有的選擇是北上找袁紹、曹操,但是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遍布天下,況且手下已經有了比如許攸、田豐、沮授等等謀士,況且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與郭嘉都是有機會成為袁紹謀士的,但是袁紹不用,這使得郭嘉和荀彧都投靠了曹操。

這說明即便諸葛亮想去投靠袁紹也不見得就會被重用,如果轉投曹操的話,曹操當時手下也有一票謀士,比如郭嘉、荀彧等等,可以說曹操與袁紹的謀士雙方相比都是只多不少的關係,並且曹操這個人本身就擁有極高的頭腦,導致是否會真的重用諸葛亮也不確定。

所以他可選的就只有劉表、劉璋、張魯、馬騰、孫權、劉備等等,但是仔細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孫權並沒有真正的兵權,真正的權利把握在大都督和張昭文人勢力手中,諸葛亮去一定不會被重用,況且還可能被自己的哥哥壓制。

而諸葛亮又不一定會瞧得上張魯、劉璋這些人。

諸葛亮心中素有大志不願意從基層做起,這是他一直不肯出山的理由,另一方面就是他判斷出很多外人眼中強悍的人,實際上都是沒法讓他施展自己才能的,也無法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選中了最弱勢的劉備呢?

這是因為劉備有兩個優點,第一劉備是雖然有不錯的武將,也有不錯的政才卻沒有將兩者的能力融匯形成效率的關鍵人才,這是劉備對於諸葛亮求賢若渴的關鍵,第二個問題更關鍵,那就是諸葛亮看中了劉備的身份。

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直被視為歷史上一次非常好的戰略演說,那麼有很多種說法認為其他人也提出了類似隆中對的意見,該如何評價隆中對呢?筆者認為隆中對是有資格成為一個策略分析典範的,不過筆者最關心的是最後一段話: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了從董卓起兵到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和基本的環境,第二個部分是如何實施自己的策略,諸葛亮將策略的中心放在結盟孫權然後擴張到荊州與四川等地做好基礎。

第三個部分就是最後這一段話,然而其實這一段並不是一個策略結尾說的漂亮話,而是真正的說出了諸葛亮的策略關鍵。

這段話其實在整個戰略中的價值最高。

那麼什麼是天下有變?百姓又為何要拿出吃的喝的迎接劉備呢?孫權又為何會眼看著劉備出兵北上呢?這一切的關鍵就都在於劉備的身份上。

劉備是不是皇叔或者宗親之後是有巨大爭議的,但是劉備姓劉這一點卻沒有什麼可質疑的,這就為劉備號稱自己是皇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與曹操不同的是,劉備不需要藉助狹天子以令諸侯的口號來形成力量,他直接就可以打出「匡扶漢室」的口號就夠了。

所以實際上當時的環境是什麼是諸葛亮最為關心的,天下雖然已經亂套了,但是沒有人敢打出稱帝篡漢的旗號,打出來的袁術很快被打敗,都是利用誰是漢忠臣的旗號來擴大自己的勢力,這一點就是諸葛亮對於當時時局的判斷。

那麼天下有變是什麼呢?

這四個字是諸葛亮判斷一切的根本,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諸葛亮說了很多策略,這種策略看似是主動的,比如聯孫抗曹,但是作為一個勢力來說對方也不會任由時態發展,為什麼孫權會乖乖的聽話與劉備聯合抗曹呢?這是因為孫權的內部並不團結,周瑜與孫權實際上是有很嚴重的矛盾,沒有兵權的孫權需要一個外部的聯盟,然而想要這個聯盟成立的關鍵是:

匡扶漢室。

也就是說孫權投靠的不是劉備,而是漢室。

諸葛亮對於時局的目標看得非常清晰,那就是他們要首先打敗曹操,停止曹操的擴張勢頭,一旦曹操擴張受挫內部的隱患和矛盾就會出現,這時候為了自身的穩定和追求地位的合法性,就會稱帝,這是諸葛亮判斷曹操的關鍵,一旦曹操稱帝,那麼他就失去了狹天子令諸侯的基礎,這樣劉備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就能形成優勢。

然而為什麼諸葛亮失敗了呢?

諸葛亮隱患的關鍵有兩點,第一點是諸葛亮的策略是一種被動策略,諸葛亮一生的戰略就在了奪取荊州和四川和漢中的地方上,將這些地方作為自己的根基,然後發動北伐,可是北伐的一切基礎就在於天下有變,他的基礎是被動的策略絕非主動策略,所以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隱患,那就是劉備會不會搶先稱帝,如果劉備在曹操沒有稱帝前就已經稱帝,那麼不是一個文字遊戲上的變化,而是支持漢朝的勢力將會倒戈,孫權對於劉備的需求也會減弱,劉備將成為打出匡扶漢室實際上自己擴張勢力的逆臣,這樣的罪名將使得策略失敗。

所以諸葛亮的一生為什麼沒有取得成功,這就是因為當劉備完成隆中對的準備工作後,也形成孫劉抗曹的局面,在這個關鍵時刻劉備開始想要稱帝,先是成為漢中王已經表露出稱帝的事態,這樣的結果使得孫權發生了很大轉變,遂轉變為聯曹抗劉,偷襲關羽殺死了他。

這使得隆中對的策略完全崩塌。

曹魏也抓住時機,曹丕稱帝之後劉備更是跟著稱帝,這樣的結果使得曹魏、蜀漢、東吳三分天下的割據形成,而困在四川的劉備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戰略的優勢和主動性,在夷陵之戰後劉備遭遇大敗,諸葛亮一生的策略再無成功之可能。

那麼為什麼諸葛沒有像一些說法那樣去替換掉劉嬋自己成為蜀漢的皇帝呢?這是因為諸葛亮已經敏銳的判斷出來,蜀漢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已經消失,接下來就是如何維持與形成割據。

最終諸葛亮經歷數次北伐最終失敗,病逝五丈原。

該如何看待諸葛亮呢?

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麼強勢,卻也不能認為他沒有才能,諸葛亮最主要的才能在於政才,也在於對於時局的把控之中,諸葛亮並非神仙,他給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且可以說在劉備稱漢中王前,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所有準備,但是天下有變的不是曹魏,而是劉備,劉備走向成帝之路就等於關閉了他與其他勢力聯盟形成匡扶漢室的基礎。

這樣他就不得以一個割據的形態生存,那麼他之後的所有策略就都很難施展了,不過諸葛亮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為了文人與政治家的楷模被後人稱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互相之間的恩怨,夢三國的矛盾

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與劉備兄弟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捨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一個關羽。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破掉了劉備兄弟,還成全了自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