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聞關張的死訊後的反應,正史與三國演義為何截然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中,劉備在得知關羽被殺後的表現,沒有支言片語,關羽身死,劉備傷心難過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會是埋怨與恨,埋怨關羽不實行聯吳抗曹的方針,才導致有此一敗,恨自已明知關羽驕傲自負,剛愎自用,怎麼沒把關羽撤換。

也恨關羽明知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還要如此大意,導致荊州丟失,自已霸業難成。

有如此多的怨和恨,劉備是哭不出來的,就算是哭出來也是哭的荊州,而不是關羽。

所以在《三國志趙雲傳》才有:」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

劉備聽到張飛的死訊後,只說了四個字。

"噫!飛死矣

」噫在古時作悲痛或嘆息之意。

劉備聽到張飛身死還是很悲痛的,但並不意外。

因為張飛的性格是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對有才能之士很好,特別尊重,從在巴州義釋嚴顏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張飛卻不體恤士卒,動不動就鞭打士卒,他們碣於張飛的權勢,敢怒不敢言。

劉備曾多次勸張飛不要這樣,手下士卒常在你左右,你這樣對他們,他們會懷恨在心,早晚禍起肘腋,張飛不聽。

果不出劉備所料,正當張飛要起兵與劉備一起伐吳之時,被部將張達、范強所殺,逃往東吳。

所以劉備聽到張飛死訊後,並不很意外,但畢境是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悲痛與惋惜還是有的。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飛猶不悛。

三國演義中就不一樣了,羅貫中是把蜀作為正統來寫的,所以把劉備寫的格外仁義,簡直是真善美的化身,對於關羽張飛的死要表現的格外悲痛,哭天喊地,才能表現出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情份。

在三國演義里,兄弟之間的情義才是最重要的,丟失荊州是次要的。

這與三國志截然不同。

三國演義中劉備聞聽關羽死訊後,大叫一聲、昏絕於地

之前沒有確切消息之前,劉備已經哭過一頓了,當廖化前來哭訴上庸劉封、孟達不救援關羽,劉備就已知關羽必死,所以泣曰:「「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這種表現為劉備的仁義又加分不少,三國志中劉備興兵是為奪取荊州,而這裡只是為了兄弟之情,沒有了兄弟,江山又有何用!

而聽到張飛死訊時,又是放聲大罵,昏絕於地,當收到閬中送來的奏報時,劉備已意識到張飛亡矣!所以頓足曰:「「噫!三弟休矣!」。

可見羅貫中對其描寫突出了兄弟之間的一個字,這也是羅貫中在全書中的一條線,此義字把劉關張緊緊連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什麼萬里江山,王侯霸業,怎比的上兄弟情義。

但小說就是小說,只是好看而已,不要當真,劉備也是人,不是神。

也有七情六慾,也會有私心,心中不可能只有情義而沒有霸業,有時為了霸業必須放掉情義。

這才是真實的劉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真實身份之謎,為什麼三兄弟劉備當領導

為什麼頗有家產的張飛會心甘情願的當一文不值的劉備的小弟呢?原因就是:劉備的真實身份,和我們看到的完全不同。在《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為了美化劉備,常常對劉備本身的事跡進行一些歪曲。其中,就包括了...

千古佳話「桃園結義」竟不是真的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樣我們大眾印象中的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