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贏家:「借荊州」前後孫劉兩家爭鬥真相(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借荊州」給孫權出了個大難題
建安十四年,劉備親自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求見幾乎小他一輩的東吳掌權人孫權。
對於劉備這一次的京口之行,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說的是:「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可是,在《魯肅傳》中說的卻是:「(劉)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
」由此可見,劉備的這一舉動,表面上看來是維護兩家的戰略夥伴關係,實際上卻是要求孫權將荊州全部讓給他。
聯繫到後文「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的語意來看,可見劉備所求「借」的,即為據南郡治所江陵而統領其荊州轄區的行政權力--這也就是古往今來三國歷史上的所謂「劉備借荊州」。
江陵縣置於秦朝,初為秦置南郡的治所。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朝廷發布詔令,將全國分為十三州,荊州刺史部作為十三州之一,只是中央監察機構的一個分支。
到了漢元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朝廷將刺史改為牧民之官,即開始擁有了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行政權力,而地方政權遂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據唐朝余知古所撰《渚宮舊事》記載:「初,漢置荊州,雖刺史乘傳車,猶以江陵為治所。
漢末,劉表作牧,懼江南宗賊,遂鎮襄陽。
」到了東漢末年,劉表出任荊州刺史,他在南郡望族蒯氏兄弟蒯良與蒯越的支持下,以詐謀誅除了荊州「江南宗賊」(湘沅一帶聚族而居的豪族大姓),平定了江南的零陵、長沙等郡,為避開仇家行剌,便將州治移襄陽,但江陵城也就是荊州城的概念,便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被鎖定在這一片上地上了。
此間,無淪是東吳南郡太守周瑜屯據也好,還是劉備求「借」也好,指的也都是以占據這座城池為標誌進而全面控制對荊州的領轄權。
劉備給孫權出了個大難題:若是不允,數萬精銳之師孤懸於劉備的三面圍困之中;再說,曹操新敗,也不能不擔心他捲土重來,橫施報復。
但要是允許「借」出去,這豈不是犯了立國大忌?!
事實上,孫權承襲父兄留下的基業,早在赤壁之戰前就已將荊州視為自己立國的屏障。
他在建安八年滅掉江夏(治今湖北鄂城)太守黃祖以後,就立足於夏口(今漢口),試圖溯江西上打開進入荊州的門戶,並打算在相機吞併荊州後再向益州(治所成都)發展。
建安十三年當曹操由江陵準備沿江東進之際,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吳政權,無疑便受到了來自南郡的嚴重威脅。
孫權只是在聽取了周瑜、魯肅的諫言後,才決定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的。
如今,一場大仗下來,圍繞著利益分配上出現的新問題,反倒是成了大贏家的劉備竟提出要借荊州,這就理所當然地令獲益最少的孫權特別感到憋屈。
這時,年方十七歲的孫權表現出了少有的沉穩和老練。
他派出使臣對來劉備說:「前不久,周瑜和甘寧都建議我們主公進軍成都,現在看您是否可以跟我們聯手入川,滅掉劉璋,反正東吳也還可能越過荊州而占領益州,那麼以後益州也就可以為您據作己有了。
此間出任益州牧的劉璋是個無所作為的昏庸之人,他雖然管轄著包括今四川、雲南、貴州大部分屬地及陝西漢中地區,但由於只依賴追隨其父入川的南陽、關中人土,而與當地土著世家望族的關係搞得很僵。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出的戰略意圖,劉備此向其實早就在部署伺機向益州發展了,這時,他手下的荊州主簿殷觀出頭當面駁斥吳使的提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
」隨後,殷觀私下裡對劉備說,如今,主公不妨表面上贊同其前往伐蜀,而只說我們剛剛有了這麼一點地盤,立足未穩,不可輕動,東吳必定不敢擅自過越荊州而獨自取蜀。
認為他忠心耿耿,是個信得過的人「遷觀為別駕從事」。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後來,劉備見到孫權,甚至還假作戚色,偽稱道:「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這樣一來,孫權當然也就不好再說什麼,只好不再提這件事。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大破馬超,占據關中地區,並派兵進攻漢中張魯。
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邀,趁機率軍入蜀,留關羽等守荊州。
三年後,劉備正式取劉璋而代之,占據了益州。
孫權聽到這個消息,雷霆震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於是便開始著手準備用武力奪回荊州--這是後話,不過在當時,孫權顯然還是被劉備的這一番說辭所「忽悠」住了的。
孫權採納周瑜臨終遺言的無奈抉擇
劉備提出要借荊州,最為犯難的莫過於東吳的軍前主帥周瑜。
此前,在東吳軍歷時長達一年的南郡圍攻戰期間,由於周瑜分身乏術,因此他明知劉備要去占領江南四郡,卻眼睜睜地無可奈何。
如今,雖是屯駐在江陵,卻也只是孤城一座。
面對著如此窘困的侷促之境,劉備的咄咄逼人簡直是讓這位東吳的南郡太守如坐針氈!
周瑜到底不慚為當時東吳最有眼光的政治家,他暗自盤算:自己手中只控制有南郡的江陵、夷陵和江南的長沙幾個縣,另外周泰在武陵最北端也只占有一點地盤,若要是真跟劉備動起武來,甚至連回軍東歸的路極有可能斷掉!所以,正是當劉備親自到京口求見孫權時,他便跟孫權寫了一封信,匯報對於這件事的應對方略:「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他是極力反對出借荊州的,在信中,他苦口婆心地說:「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這就是希望讓孫權用羈縻手段困住劉備,讓他與關羽、張飛分開,再由自己挾主帥之威,將這二人驅上戰場……那麼,這件事或可便能搞定了。
畢竟,此時孫、劉兩家還與北方的曹操處於戰爭狀態。
孫權一則考慮到劉備還有可借驅策的用處,再則擔心周瑜說的這套方法根本不起作用,貿然行事反倒傷了雙方的和氣,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計謀。
建安十五年,周瑜專門回了一趟京城,向孫權提出「得蜀而並張魯」的戰略計劃,請求西取益州,進窺漢中。
他打算這次出軍西進,邀劉備一同前往,一旦打下劉璋的益州與張魯的漢中後,便留下劉備固守這兩處地方;到那時候,再與孫權合兵一處,去攻奪襄陽,如此東西並舉,以圖曹操(「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
如此一來,東吳便不僅可獨占荊州八郡之地,甚至還可北伐宛、洛,問鼎中原。
孫權採納了這個方案,周瑜也返回江陵指揮部隊整治行裝,不料在歸途中走到馬丘這個地方,竟一病不起,含恨去世,時年僅36歲。
周瑜臨終之前,還給孫權寫了最後一道奏疏,除了對形勢的分析、對國是的建議外,最為重要的是舉薦了自己身後職務的接替人。
他含淚寫道:「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
孫權詳加審度,知道這是此間唯一正確的選擇,於是一概照准,隨即為著「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又力排眾議,接受了魯肅的諫勸將南郡出「借」給劉備。
孫權的這一舉措,算是答應了劉備請求取代周瑜都督整個荊州的要求,即一旦與襄陽、樊城的曹軍發生戰事,魯肅及其部下也得都聽劉備的指揮。
魯肅接替下周瑜的職務,最初還是去江陵赴任的,當他跟劉備辦完交接手續後,才東返在陸口紮下大營。
當他跟劉備辦完交接手續後,才東返在陸口紮下大營。
據《魯肅》傳記載:「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顯而易見,正是由於魯肅「下屯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東吳縮短了軍隊的後勤補給線,再加上魯肅威恩並用,政令通暢,所以一時間主動前來歸附者多達一萬餘人。
由於南郡是荊州的行政機構辦公地(古稱治所),所以民間沿用一向以治所指代區域的習慣說法,由此而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演義故事--「劉備借荊州」。
孫權最終同意將江陵借讓與劉備,是在當時曹操從東西兩方面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採用的權宜之計。
換句話說,關於出借荊州一事,也是他最終做出的無奈抉擇。
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將劉備推至與曹操對抗的第一線,使自己可以避免自周瑜死後本軍在南郡所處的被動地位,專心一意地全力防衛東翼合肥一線。
依此而論,劉備能審時度勢,趁機而作,這是其之所以順利「借荊州」的基本保證;而孫權能夠採納採納周瑜臨終遺言及魯肅的勸諫,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他不為一時一事得失所囿的雄才大略。
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孫、劉聯盟才可以繼續維護並延續下去,三國鼎立局面也才得以最終形成,故史書上記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三國志·吳書九》)
時移勢易東吳占荊州首重宜都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已經奪得益州,由此取得全據長江上中游的優越地位。
位居下游的孫權一向主張「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三國志》卷54《吳志·魯肅傳》),如今看劉備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他無法忍受這一局面,次年派諸葛瑾去討要荊州。
可是,這時坐鎮荊州的關羽根本不賣帳,孫權於是惱羞成怒,一面派大軍向江南長沙、零陵、桂陽等三郡發動進攻;另一面派魯肅率軍萬人屯兵巴丘(今岳陽)以抵禦關羽,而他自己則坐鎮陸口親臨一線指揮,打算訴諸武力奪取江陵。
劉備接到警報,迅速作出反應,親自率領五萬人馬從益州順江東下,趕回荊州,並在公安設下大本營……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恰巧此時曹操進攻漢中(治今陝西漢中東),劉備怕益州有失,便遣使向孫權請和,孫權許諾。
於是雙方訂立湘水盟約--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江夏、長沙、桂聯等三郡歸孫權,南郡、武陵、零陵等三郡歸劉備。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向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病卒,孫權以呂蒙代統其眾,鎮陸口。
呂蒙認為,關羽「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呂蒙傳》)建議孫權儘早謀取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占領漢中,又遣軍攻占房陵(今湖北房縣)、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等地,聲勢其盛。
當年七月,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大軍向曹魏樊城、襄陽方向發動進攻。
呂矇事有可圖之機,便向孫權提出了一整套襲取荊州的作戰方案。
孫權認為,經過了將近十年的鞏固和發展,東吳不僅牢牢地控制住了既得地區,而且還一直向南延伸,基本上占領了嶺南大地,於是及時採納了呂蒙的方案。
正好此時正在樊城前線的關羽因軍糧不濟,強行奪取了孫權存於湘水關戍的存米,此舉不啻火上澆油,促使孫權立刻進兵偷襲荊州。
由委孫權派的前軍主帥呂蒙親自帶領主力偷襲江陵,而另由偏將軍右都督陸遜率領的一彪人馬則繞開江陵,直接搗向當年由劉備設置的宜都。
此間,由於劉備手下接替張飛為宜都太守的樊友毫無戒備,他一見東吳大軍驟至,就只有棄城逃竄,所以陸遜沒有費多大的力,便輕而易舉地掐斷了關羽與益州大本營的聯繫,同時也扼住了他的最後一線生機。
十一月,關羽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十二月,他與其子關平等人皆被吳將馬忠俘虜,後被孫權殺掉。
戰爭結束後,孫權論功行賞,當下便派陸遜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坐鎮此處。
陸遜權衡形勢,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
他認識到,從此往後,孫、劉兩家為著荊州的歸屬,難免一戰;而要想保有荊州,必定要以宜都為防禦重點。
於是,他一改此前荊州重南郡、南郡重江陵的慣例,著重致力於搞好宜都的邊防建設,尤其是花大力氣掌控好這一帶的蠻人部族。
由此,他找孫權「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逐一招降該郡各地的蠻族頭領,讓他們真心誠意地歸附過來,以鞏固東吳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陸遜的這一番功夫即刻就收到了顯著的成效: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率軍四萬進軍秭歸,再「自江南緣山載嶺,軍於夷道褫亭」,夾長江兩岸駐紮,沿途立營數十屯。
陸遜據險扼守,兩軍僵持數月,難解難分,以致劉備軍銳氣盡失。
一到時機成熟,陸遜使出一記「火燒連營」的毒招,將劉備殺得狼狽逃竄,只好到白帝城託孤去了。
陸遜不愧為東吳名將的後起之秀,他曾上疏孫權說:「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支配下,當陸遜死後,其子陸抗繼其任,也始終恪守這一方針。
總之,在陸氏父子鎮守荊州的年代中,正是由於特別看重宜都郡的戰略地位,從而使孫吳西部國境的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
東吳出主力大敗了曹操,卻為何成全了劉備占了荊州
文|小河對岸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頗具轉折意義的重大戰役,初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但為何作為擊敗曹軍主力的東吳,卻為他人作了嫁衣,成全了劉備占據了荊州之地呢?
揭秘:還原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孫權不攻打荊州的幾個原因:1.荊州的勢力分布,2.「借荊州」過程,3.南郡太守的戰略重要性,4.從東吳三次取荊州分析兩勢力在荊州的實力,5.態度決定命運。孫權不攻打荊州的幾個原因:赤壁之戰後,孫...
二選一,如果孫權採納了周瑜的計策,東吳早就滅亡了
赤壁大戰,大都督周瑜率領東吳水師,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曹操的船艦都被大火焚毀,將士丟盔棄甲,狼狽逃回了南郡。這次失利後,曹操不得不調整了戰略,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養精蓄銳,休養生息。短時之內...
孫權所想奪取的三個郡,有兩個郡的官吏望風投降。
荊州本不是孫權的,也不是劉備的,是漢朝的皇帝的。 在東漢末年,靈帝既死,少帝既廢,獻帝初立之時,各州、各郡的長官於袁紹等人的號召之下,紛紛出兵討伐董卓。當時,荊州的刺史是王睿,長沙的太守是...
東吳四英傑簡介 歷史上的東吳四英傑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東吳四英傑簡介,歷史上的東吳...
揭秘真實歷史中劉備借荊州,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劉備借荊州,大家都能說出下半句——有借無還。在真實的劉備借荊州中,劉備真的沒有把荊州還回去嗎?今天小編搜集了劉備借荊州的相關史料,和大家一起分享真實的劉備借荊州。在劉備借荊州中,荊州的重要性可是...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
劉備借荊州,關羽失荊州,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荊州失守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荊州是怎麼借來的,《吳書孫權傳》說;建安十三年春,荊州牧劉表病死劉琮繼位,吳主孫權派魯肅以喪為名去結好劉琮,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率兵征討荊州劉琮投降,劉備南逃準備去復口投奔劉琦...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曹操讓曹仁放棄江陵退守襄陽的高明,後期果然見分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所泉陵,今湖南永州)、桂陽...
關公敗走麥城被擒歷史真相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之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