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之三十八:三國 東吳大帝孫權(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年表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行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孫權跟隨孫策征討劉勛、黃祖等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孫策逝世,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自領會稽太守。

張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輔佐孫權。

曹操正式上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

孫權招賢納士,開始統治江東。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孫權母親吳氏逝世。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孫權西伐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祖,水戰大捷,但未攻占城池。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孫權之弟丹楊太守孫翊被手下殺害,孫權從兄孫瑜代任。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孫權派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孫權西征黃祖,大勝而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春,孫權再次征討黃祖,大將呂蒙打破黃祖前鋒,凌統、董襲等人破城後屠城。

黃祖敗逃,被馮則追殺梟首。

孫權派賀齊討黟、歙,分歙為始新、新定、犁陽、休陽縣,以六縣為新都郡。

荊州牧劉表病亡,曹操舉大軍南下,繼任的劉琮舉眾以降,劉備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聯合孫權。

當時百官大多勸孫權投降曹操,惟有周瑜、魯肅和孫權同心,欲迎擊曹軍。

孫權於是令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領軍兩萬,聯合劉備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軍,追擊曹軍至到南郡。

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圍困,周瑜用呂蒙計救出甘寧。

孫權親自率軍圍合肥,派張昭等人攻打九江之當塗,兩條戰線作戰不順,孫權於是退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周瑜打敗曹仁,占領南郡,孫權任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荊州刺史劉琦卒,劉備自領荊州牧,上表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孫權移治於秣陵。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今南京市),作濡須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與之相拒月余。

曹操遠望孫權軍,讚嘆孫權軍容齊肅,於是退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五月,孫權征討皖城。

閏月,攻克皖城。

劉備收蜀。

孫權派諸葛瑾討還荊州諸郡,劉備不允,關羽驅逐孫權派出的南三郡長吏,兩家矛盾激化。

孫權派呂蒙等人領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派魯肅領萬人屯巴丘以防關羽,孫權親自駐紮陸口,為諸軍節度。

呂蒙收復長沙、桂陽,惟零陵難以攻克,呂蒙利誘零陵守將赫普,於是孫權盡得三郡。

呂蒙與孫皎、潘璋、魯肅幾路軍並進,和關羽相拒於益陽。

曹操入漢中,劉備孫權議和,再度結盟,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

孫權與凌統、甘寧等在津北和曹操軍大戰,被魏將張遼打敗,孫權乘駿馬跳過津橋逃走。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曹操再次攻打濡須。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春,孫權派都尉徐詳詣曹操請降,兩家暫時和解。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十月,孫權親自騎馬射虎,老虎咬傷馬匹,危急之際孫權用雙戟擊傷老虎,最終將之捕獲。

  建安

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攻打關羽,曹操為使關羽孫權相爭,命曹仁把孫權寫給曹操的密信射到關羽軍中,關羽陷入兩難境地。

閏月里,孫權征討關羽,呂蒙打破公安,俘虜將軍士仁,後軍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呂蒙軍據江陵,安撫百姓,釋放于禁。

陸遜軍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於是屯居夷陵,守峽口防備劉備援軍。

關羽兵還當陽,西保麥城。

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軍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逃出麥城,眾人失散,只剩下十餘騎,孫權派朱然、潘璋軍埋伏於關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將馬忠抓獲關羽及關平、趙累等於臨沮,孫權斬殺關羽,平定了荊州。

當年瘟疫盛行,孫權盡免荊州民租稅。

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

  建安二十五年、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 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投降孫權。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四月,孫權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為武昌郡。

五月,建業言甘露降。

八月,孫權與曹丕聯盟,釋放于禁等人。

蜀漢大軍來攻打東吳,孫權以陸遜為都督,帶領朱然、潘璋等人迎拒劉備。

  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督交州荊州揚州諸軍事。

孫權正式稱王建國,建元黃武。

陸遜部攻下蜀五屯。

三月,鄱陽傳言黃龍現世。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連營五十餘個。

陸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蜀軍,斬殺、俘虜蜀軍數萬,劉備逃回。

九月,魏將曹休、張遼、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軍圍南郡,攻打東吳。

孫權派呂范等督五軍,以水軍迎戰曹休等人,派諸葛瑾、潘璋、楊粲等率軍救南郡,派朱桓在濡須迎戰曹仁。

十一月,因大風,呂范軍兵溺死數千,退回江南。

曹休派臧霸用輕船五百、敢死軍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死數千人。

東吳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回擊了魏軍,曹丕大敗,不久身亡。

孫權改夷陵為西陵。

  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

  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派將軍常雕等帶兵五千晨渡濡須中州,並分軍急攻朱桓部,朱桓嚴守,東吳將軍嚴圭等擊破常雕,魏軍皆退。

  四月,群臣勸進,孫權不允。

  五月,曲阿傳說甘露降。

  戲口守將晉宗反叛東吳,數犯邊境。

  六月,孫權派賀齊、麋芳、劉邵等襲蘄春,生擒晉宗。

  十一月,蜀派中郎將鄧芝聯結東吳。

  東吳黃武三年[公元224年]

  夏,孫權派中郎將張溫出使蜀中。

  八月,東吳大赦死罪。

  九月,曹丕出廣陵,望長江,感嘆東吳有孫權,無法侵占,返回北方。

  東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 該年江東連續地震。

  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

  七月,孫權聽聞曹丕去世,征討魏國,圍困石陽,奪得江夏。

 蒼梧傳言鳳凰現世。

  孫權派全琮平討山越。

  東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

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

  八月,孫權至皖口,派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曹休於石亭。

  東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

  春,百官勸進。

  四月,夏口、武昌傳言黃龍、鳳凰現世。

  丙申日,孫權即皇帝位。

改年號黃龍,國號大吳。

  追尊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登為皇太子,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將軍,諸葛謹為大將軍。

  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

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東吳蜀漢再度聯盟滅魏。

  九月,孫權遷都建業。

[公元230年] (東吳黃龍二年)

  正月,魏建造合肥新城。

  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卒萬人,過海訪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數千人而回。

[公元231年] (東吳黃龍三年)

  二月,孫權派潘浚率軍五萬,討伐武陵蠻夷。

  東吳將軍孫布詐降以誘魏將王淩,十月,孫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王淩察覺東吳計策後撤退。

[公元232年] (嘉禾元年)

  吳魏爭奪遼東。

  十月,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臣。

[公元233年] (嘉禾二年)

  公孫淵反覆無常和東吳翻臉,孫權欲北征,被部下勸阻,於是討伐曹魏合肥等地,均無功而返。

[公元234年] (嘉禾三年)

  五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最終再次無功而返。

  八月,孫權派諸葛恪討伐山越。

  十一月,潘浚掃平武陵蠻夷,孫權復曲阿為雲陽,丹徒為武進。

[公元235年] (嘉禾四年)

  夏,孫權派呂岱討伐廬陵賊李桓、羅厲等。

[公元236年] (嘉禾五年)

  二月,武昌傳言甘露降於禮賓殿。

  李桓,羅厲等被擒。

  冬十月,東方出現彗星。

  鄱陽賊彭旦等反亂。

[公元237年] (嘉禾六年)

  二月,陸遜討伐彭旦成功。

  十月,孫權派全琮攻打六安,戰事不順。

  諸葛恪平掃山越,北屯廬江。

[公元238年] (赤烏元年)

  夏,呂岱討伐盧陵賊。

  八月,武昌傳言麒麟現世。

  孫權改年號為赤烏。

[公元239年] (赤烏二年)

  孫權幾動干戈,成功討伐廖式等叛將。

[公元240年] (赤烏三年)

  該年災荒不斷,冬十一月,孫權開庫濟民。

[公元241年] (赤烏四年)

  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

  夏四月,孫權派全琮攻打淮南、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圍樊城,諸葛瑾取柤中。

  五月,太子孫登夭亡。

司馬懿親解樊城之圍。

[公元242年] (赤烏五年)

  正月,立孫和為太子,改禾興為嘉興。

  八月,立子孫霸為魯王。

[公元243年] (赤烏六年)

  正月,新都傳言白虎現世。

  諸葛恪征六安,打破魏將謝順營。

  十二月,扶南王范旃派使獻樂人、特產。

[公元245年] (赤烏八年)

  七月,馬茂造反,被夷三族。

  孫權再次下令屯田。

[公元246年] (赤烏九年)

  二月,孫權派朱然征討魏國柤中,斬敵千餘人。

[公元250年] (赤烏十三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

  十月,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孫權派呂據等人迎文欽。

朱異待重以待,文欽於是不敢進。

  十一月,孫權立孫亮為太子。

派軍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

  十二月,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孫權派戴烈、陸凱防禦。

  神人授孫權書。

[公元251年] (太元元年)

  五月,孫權立皇后潘氏,改年太元。

  十一月,孫權祭南郊返回後,開始生病。

  孫權下詔省徭役,減征賦,除民間疾苦。

[公元252年] (太元二年、神鳳元年)

  正月,孫權立孫和為南陽王,居長沙。

孫奮為齊王,居武昌。

孫休為琅瑚邪王,居虎林。

  二月,孫權大赦,改元為神鳳。

潘皇后被宮女縊死。

  四月,孫權逝世,時年七十一歲,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在位共24年。

  七月,孫權被葬於蔣陵。

 


親眷

祖先:孫武、孫臏

祖父:孫鍾

父:孫堅(155—192)

母:吳氏(吳夫人,?—202)

叔父:孫靜

嫡兄弟:孫策、孫翊、孫匡、孫朗

堂兄弟:孫瑜、孫皎、孫奐、孫暠、孫謙

 妹:孫尚香(孫夫人)

嬪妃:謝氏、徐氏(養孫登)、步夫人(生孫魯班、孫魯育)、王氏(生孫和)、王氏(生孫休)、潘皇后(生孫亮)仲姬 (生孫奮)

子: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

女:孫魯班、孫氏、孫魯育

孫:孫皓、孫德、孫希、孫璠、孫英、孫基、孫壹

侄輩:孫綽、孫超、孫恭

侄孫:孫峻、孫綝

後代:孫鍾華 孫靖添


孫權墓

據《三國志》記載,孫吳大皇帝孫權死後葬於蔣陵。

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

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

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孫陵崗」上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孫登等人。

上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吳歷》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

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衤復之慮。

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三國志注》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②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

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

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

」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裴松之注陳壽《三國志 卷四十七》,吳書·二 孫權傳,引自《獻帝春秋》

程昱:權有謀。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劉曄:權有雄才。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

賈詡:東吳孫權,能識虛實。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

趙咨: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

賦政施役,每事必咨。

教養賓旅,親賢愛士。

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

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

帶甲百萬,谷帛如山。

稻田沃野,民無飢歲。

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吳書》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陸機: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

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

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

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

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

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

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

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

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

——《辯亡論》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

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

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

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

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三國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

——《江表傳》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

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

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

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徐夤詩集·吳》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

——《江城子·密州出獵》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魏武帝論》

蘇轍:任人莫難於托國。

漢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後,虐用其民,厚自奉養,征伐四夷,幾喪天下。

逮其晚歲,托國於霍光。

光知用兵之害,罷均輸榷酤,與民休息,而天下復安。

凡武帝之所以得稱賢君者,惟用霍光故也。

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舉國而付之諸葛孔明。

孔明又發李嚴、楊儀,援蔣琬、費禕而授之。

雖後主之不明,而守國三十餘年,君臣相安,蜀人免於塗炭之患,過於魏、吳遠甚。

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

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

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

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

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

——《欒城後集·孫仲謀》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

——《資治通鑑注》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三國演義》

王夫之: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

  王夫之: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讀通鑑論》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

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廿二史札記》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赤壁圖》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續後漢書》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

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

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十七史商榷》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

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三國志集解》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義門讀書記》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

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

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吁,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越縵堂讀書筆記》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

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厚黑學》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

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