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獨守荊州,孤軍作戰,劉備竟不派一兵一卒救援,是備要羽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羽現在被我們奉為「武財神」,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
關羽忠義無雙,有萬夫不敵之勇,一部《春秋》常不離手。
曾被曹操厚待,被封為漢壽亭候,卻在斬殺顏良,報曹操之恩後,依然回到當時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身邊。
其忠義之行,讓後世萬代敬仰。
可就是這麼一位讓人無比崇敬之人,卻死的相當「無奈」。
當時,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後,又與曹操爭奪漢中。
同時關羽在荊州北伐曹魏。
關羽在剛開始打的是順風順水,曹操派于禁前來救援,被關羽打敗。
關羽之名震動華夏,曹操甚至都想到遷都來避其鋒芒。
然而在司馬懿的提醒下,曹操集合曹魏精兵與東吳孫權合謀,前後夾擊,終於使關羽在往前不能攻克,往後已無退路的情況下被孫權殺害。
荊州之戰前後近半年,曹操幾度謀劃,派援軍,合東吳。
可在關羽這邊,至始至終都是關羽一人在火拚。
劉備在關羽勝時、敗時都沒有絲毫反映,可見劉備對於當時的局勢和戰事缺乏透徹的理解和應有的決斷。
吳要立國必以全江為上,如此就必須占據夏口、江陵,因此必奪荊州,而且在赤壁之戰後,荊州是孫權借於劉備的,孫權一直與劉備要還荊州,劉備幾度藉口不還。
關羽在北上取得局部戰果後,曹魏的樊城危急,已危及宛、洛安全,這表面上看是關羽戰功赫赫。
可實際上曹魏已經把戰役升級,用全國之力來抵抗關羽。
關羽一軍敵曹魏諸軍,本已不支,加上孫權從旁策應曹操,而這時劉備卻沒有清醒的認識,未曾派援軍協助關羽,一直讓關羽孤軍奮戰,終於關羽戰死,荊州歸吳。
而關羽之死,小編認為劉備沒有對局勢正確把握只是一個方面。
關羽自身存在很大的紕漏是主要方面。
關羽北上是迫於心理壓力,關羽非常需要立下戰功,為自己增加砝碼。
這個壓力從好的方面來想,是想為劉備錦上添花,以表忠心,但從壞的方面來想,這個壓力就來自於成都,來自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們。
關羽自視甚高,且爭強好勝之心頗重,決不甘於人下。
之前,他對馬超,黃忠都表示過不滿,但關羽此舉恰是他內心感到了威脅。
關羽自視甚高,始終以為自己高人一等,而他的官職也應該高一等而不是並列。
但是他沒有底氣,除了自己是劉備的最早追隨者外,他缺少戰功來顯赫自己的身份,這是他的致命傷。
而黃忠之流之所以躍居四將軍,就是憑藉漢中斬夏侯之戰功,這點他是沒有辦法反駁的。
所以他必須主動出擊,積累戰功,趕在劉備稱帝之前撈足政治資本,打個翻身仗。
另外除了武將,關羽心中最大的壓力還來自法正。
在劉備集團中,能夠稱得上核心領導層的只有4人,也是進蜀後曾經得到賞賜最多的4人: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
前三人都是舊部,從荊州跟過來的荊州團體。
而法正是新人,後面才投靠的,屬於東州團體,和前三者是屬於兩個團體陣營的。
然而在劉備進蜀後乃至漢中勝利後,這一團體的勢力日漸強大,另外劉備也有倚重本土益州團體的趨勢,這本身也是必然的,無可厚非,必竟他們更了解益州當地的情況,有利於幫助劉備更好的拉攏以及統治本土勢力。
而法正他們必竟不是本地士族,也是外來的,沒有本地士族的強烈抵制排外情緒,甚至還能幫助劉備適當打壓本地士族。
如此,東州團體就成了制衡益州本地士族和荊州勢力之間的緩衝地帶,有利於維護兩派之間的融合和穩定。
劉備很清楚這個局勢,所以他對以法正為首的東州團體(連帶部分益州團體)予以高度重用,加上法正本身軍事能力很強,更是讓劉備取得唯一對曹的勝利,憑藉戰功和劉備的寵信,法正在漢中之後可謂如日中天,在4人的核心中,後來居上,甚至超越了其他三人,而張飛明顯已經被劉備遏制,改用魏延鎮守漢中,出乎眾人意料。
諸葛被安排搞後勤內政,處處陪謹慎小心。
關羽由於沒有戰功,又間隔遠,影響力也不夠。
反觀法正,手握文武重權,統治京畿,劉備又對他言聽計從。
無論從戰功上,感情上,能力上,法正都占上風。
而黃馬之類也賣他面子,黃忠能位列五虎將正是靠法正的謀略。
馬超本身也是扶風人,和法正是關隴老鄉,還有魏延,固然和法正沒關係,但是根據他的性格以及軍事特點,對於諸葛的守舊大放厥詞,看來法正的激進謀略更合他胃口。
這幫人都依靠漢中之戰獲取了巨大的利益,撈足了政治資本,而張飛、關羽、諸葛亮幾乎完全沒份。
可以說,漢中之戰讓劉備團體的權力分配完全變天。
這樣的事實關羽是不能接受的,他必須維護自己二把手的地位。
而他之前和諸葛保持通訊,可見此時他倆利益一致大於分歧,同樣作為荊州派的首腦,他們現在必須聯合起來對付新敵。
諸葛亮當初得到劉備重用尚且讓關羽不滿、嫉妒,何況現在一個法正?並且還是最讓關羽鄙視的賣主求榮的小人一類,這比黃忠之類還令他不恥。
關羽心裡無論如何不能吞下這口氣,憋著就等著爆發,讓他們見識下關某的能耐,於是荊州之戰必須要打。
這裡還有一個更重大更致命的原因煎熬著關羽。
那就是劉備對於隆中對的戰略已經開始改變了。
荊州的重要性似乎大打折扣了。
龐統就曾經主張放棄荊州,而法正更是延續了這個政策,所以劉備把重心放到了漢中,接下來就是雍涼,這是法正為劉備制定的路線。
在劉備的稱漢中王上表里,已經把荊州從漢中國里剔除了,巴蜀漢中則赫然在列。
甚至在劉備和孫權的協議里,也明確表示得到涼州就還荊州,固然是欺騙吳國的託詞,但是至少反應某些信息。
這些重大情況,關羽怎會不知道?他的心裡怎能不焦急?一旦劉備真的回還荊州,他關羽還能有個好?一下子就沒了獨立王國了,也沒有獨當一面立功的機會了。
再看劉備這方面,取得漢中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稱漢中王和稱帝的預備上面,無暇顧及關羽。
而此事極有可能又是法正的主意,當初出征漢中就是法正的主謀,在打下漢中後,他的戰略實現了,很有可能順勢藉機就讓劉備稱王,稱王這件事很有可能本身就是他漢中攻略的一部分。
這就是劉備之所以如此寵信法正的原因,由於法正總能看出劉備心裡深處的慾望,讓他開心的忘乎所以了。
所以荊州、關羽都不急迫了,甚至東三郡也不急迫了,稱帝才是首要任務。
甚至直到關羽身亡,劉備還沒有預備抽身,以致於追悼一下關羽都沒時間,追諡什麼的就更沒時間了。
但是,第二年法正也死了,這時劉備一下子都有時間了,痛哭幾天也有時間了,追諡厚葬也有時間了。
這是何故?由於法正就是他稱帝的積極擁護者。
法正的死才讓劉備真正感覺沒了主心骨,讓他感覺他失去了荊州,失去了關羽,是多麼大的損失,要是法正活著,所有這些還不至於是災難。
我以為法正活著時,劉備很有可能沒有提過報仇東征一事,否則法正不會沒有阻止,至少他是不會積極的支持的。
諸葛也不會發出『』若法正尚在,定能勸住主公伐吳!「的感嘆了!
關羽伐魏,是勢在必行,但由於劉備無暇顧及,導致關羽孤軍作戰,終於身死。
所以關羽之死,包藏諸多原因,實乃天亡關羽也!
關羽之死真的是一出骯髒的權力狗血劇嗎?
美人白頭,英雄遲暮,古往今來最殘忍的事情莫過於此。《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悲傷的故事莫過於關雲長敗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時如天神下凡的英姿,卻落得敗走麥城時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境地,最後還竟然被一個不知名...
關羽和張飛居然都是因為他死的!真不敢想像!
眾所周知的自從劉關張桃園結義以來(就算在三國志中陳壽也說了劉關張親如手足),三人就一直不離不棄,就在關雲長短暫降曹之後也成果了一段美談,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得荊州半土...
此人如果在,劉備定不會幫關羽報仇,亡國的便是曹魏!
此人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如果此人在,劉備就不會幫關羽報仇,亡國的便是曹魏!看到這個標題,也許很多人就質疑。說起三國的謀士,都會想到諸葛亮,要不就是在攻擊四川戰死的龐統,其實在蜀國,貢獻最大的是法正...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三國歷史上劉備的幕後首席高參竟然是他 孔明都要禮讓三分
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羽扇綸巾的他幾乎被神化,自然也就沒有誰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事實上,當他和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時...
關羽究竟是不是死於陰謀
文|長空星照 關羽發起樊城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間中原震動,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但是,曹操的謀士們看到,最不願意關羽實現戰役目的的當屬孫權。於是他們建議讓孫權從背後偷襲關羽,而...
劉備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張趙馬黃,為什麼還不能一統天下?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亂世爭霸之中,湧現無數傑出的梟雄人物,其中典型的代表有袁紹、公孫瓚、曹操、孫策、劉備、劉表、孫權等等,但是笑到最後的卻是曹操、孫權、劉備,成功的三分天下。三位梟雄之所以能夠成...
他才是劉備的軍事智囊,卻被諸葛亮頂著名頭長達600多年
說起三國時期的事情,很多人都會首先想起那部著名的《三國演義》。但是實際上三國演義僅僅是一部歷史小說,屬於文學作品的範疇,和那種標準的史料出入很大。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尊劉貶曹的意味非常濃,這是當時...
劉備兩大錯誤,導致蜀漢陷入困局!
劉備在奪取益州、漢中後,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霍峻、張嶷等,擁軍近二十萬,並且橫跨荊益,形勢一片大好,非常有機會問鼎中原、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