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前,東吳元老張昭為什麼建議孫權主動投降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熟悉漢末三國的朋友們來說,張昭肯定不是陌生人物。
張昭是東吳的奠基元老、文臣之首,與周瑜並列為「文武雙璧」。
《三國演義》形容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據說孫策在臨死前甚至允許張昭可以取代孫權(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在孫策去世後的幾年裡,張昭是東吳名副其實的頭號大臣,地位和影響甚至在周瑜之上,直到赤壁大戰之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危急時刻,作為東吳首席重臣的張昭卻建議孫權主動投降曹操,讓孫權大失所望,採納魯肅和周瑜的意見與曹操開戰。
隨著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張昭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很多學者都指出:張昭後來人生遭遇的各種不順乃至如今的歷史評價不高,起始都是在赤壁之戰前主降。
那麼張昭為什麼要主降呢?
首先,《三國演義》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其實可以理解為「外事不可問張昭」,軍事戰略確實張昭此人的能力短板。
在得知曹軍多達數十萬時,張昭認為東吳完全沒有勝算,不如投降。
其次,張昭生於徐州彭城 (今江蘇徐州市),在東吳內部屬於北方流落士族的代表。
作為北方士族,張昭在政治立場上比較傾向於北方統治者曹操,所以才會在覺得無法保全東吳的情況下主張降曹。
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張昭對於赤壁之戰的誤判讓他與孫權的關係也產生了很大裂痕。
在孫權登基稱帝時,張昭想要表示祝賀,結果孫權說:「如果我聽了張公的建議,現在恐怕就得要飯了!」
三國人物-張昭,一代忠心,因錯誤勸降毀其一生的發展
論三國,東吳時期,有一人必是人人皆知,此人名叫張子布。也就是張昭,聊到他,有成功,也有失敗。作為東吳主要的謀臣,在赤壁之戰中,出現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也許,正因為此事,張昭後面的人生都沒有其它比較...
有些人以為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而醜化了周瑜
抗擊曹操,周瑜說到了,也做到了。統帥三萬精銳,排兵布陣,這位將軍已是胸有成竹。戰爭爆發,兩軍交戰,犬牙交錯,混亂之中周瑜採用黃蓋的奇策,火攻曹軍。裝上乾草灌上油的戰艦在長江中如離弦之箭射向敵軍...
推薦:三國演義最經典的六句話
第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
為什麼周瑜等大都督功高震主?禍根埋在江東小霸王孫策身上
文 | 江隱龍如果說「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背後是張昭這一派內臣對孫權的制約,那「外事不決問周瑜」背後則是幾代軍事領導人與孫權在權力上的分庭抗禮;如果說張昭與孫權的對峙還多有個人性格因素,那周瑜及後...
內事不決問張昭,為什麼張昭總是當不了丞相?
孫權在位的時候,東吳雖然不敢說猛將、謀士如雲,但一茬接一茬地生長得很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但對於東吳丞相一職,可能沒有那麼熟悉。
孫策死前說了兩句話,孫權若用定能一統三國,可惜他一句也沒聽
三國的這段歷史,向來被人們津津樂道。三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誰呢?江東小霸王孫策。孫策是一個文韜武略都非常好的人,在三國志當中,對他的描寫很中肯,不僅肯定他的武功蓋世,並且,也肯定他在用人這...
諸葛亮坑的最多的人是孫權?第五次北伐病逝前都還在坑!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出發點,和真實歷史無關)三國時期的吳國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要比蜀國強大的多,僅次於魏國,既然是三國鼎立,魏國這麼強勢,吳國為了自身利益也只能和蜀國聯盟,不過憑良心說蜀國有點不地道。
赤壁之戰後,呂蒙勸周瑜自立,周瑜說一番話,呂蒙不解孫權卻懂了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周瑜的巔峰之作,也是三國中影響意義最大的一次戰役。赤壁之後,天下正式三足鼎立,致使東漢末年的亂世,又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然而此戰最後真正的受益者卻是劉備。因為曹操在戰敗後,自然狼狽...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後面還有一句,經典到窒息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是江東小霸王孫策臨終之前對孫權的忠告,也是將江東大事託付於張昭與周瑜。在孫策死後,張昭輔佐孫權,幫助孫氏討伐叛軍,最大...
戲看三國託孤,最高明的竟然不是劉備
託孤是指把身後的孤兒相托給別人,古往今來歷史上出現了眾多託孤的例子,劉徹託孤霍光,順治託孤給鰲拜索尼等。今天我們聊聊三國那些託孤的例子。1.劉備白帝託孤——透著陰謀和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