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前,東吳元老張昭為什麼建議孫權主動投降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熟悉漢末三國的朋友們來說,張昭肯定不是陌生人物。

張昭是東吳的奠基元老、文臣之首,與周瑜並列為「文武雙璧」。

《三國演義》形容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據說孫策在臨死前甚至允許張昭可以取代孫權(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在孫策去世後的幾年裡,張昭是東吳名副其實的頭號大臣,地位和影響甚至在周瑜之上,直到赤壁大戰之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危急時刻,作為東吳首席重臣的張昭卻建議孫權主動投降曹操,讓孫權大失所望,採納魯肅和周瑜的意見與曹操開戰。

隨著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張昭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很多學者都指出:張昭後來人生遭遇的各種不順乃至如今的歷史評價不高,起始都是在赤壁之戰前主降。

那麼張昭為什麼要主降呢?

首先,《三國演義》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其實可以理解為「外事不可問張昭」,軍事戰略確實張昭此人的能力短板。

在得知曹軍多達數十萬時,張昭認為東吳完全沒有勝算,不如投降。

其次,張昭生於徐州彭城 (今江蘇徐州市),在東吳內部屬於北方流落士族的代表。

作為北方士族,張昭在政治立場上比較傾向於北方統治者曹操,所以才會在覺得無法保全東吳的情況下主張降曹。

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張昭對於赤壁之戰的誤判讓他與孫權的關係也產生了很大裂痕。

在孫權登基稱帝時,張昭想要表示祝賀,結果孫權說:「如果我聽了張公的建議,現在恐怕就得要飯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些人以為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而醜化了周瑜

抗擊曹操,周瑜說到了,也做到了。統帥三萬精銳,排兵布陣,這位將軍已是胸有成竹。戰爭爆發,兩軍交戰,犬牙交錯,混亂之中周瑜採用黃蓋的奇策,火攻曹軍。裝上乾草灌上油的戰艦在長江中如離弦之箭射向敵軍...

推薦:三國演義最經典的六句話

第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

戲看三國託孤,最高明的竟然不是劉備

託孤是指把身後的孤兒相托給別人,古往今來歷史上出現了眾多託孤的例子,劉徹託孤霍光,順治託孤給鰲拜索尼等。今天我們聊聊三國那些託孤的例子。1.劉備白帝託孤——透著陰謀和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