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其實並不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都認為老生常談,這個話題被說了很多次了,但是小編還是想拿出來說一說。

首先,目前史學上已經把劉禪定性為昏庸之主,證據如下: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司馬昭:「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薛珝:「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李特:「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

王崇:「後主庸常之君,雖有一亮之經緯,內無疏附之謀,外無爪牙之將,焉可括天下也。

」又曰:「鄧艾以疲兵二萬溢出江油。

姜維舉十萬之師,案道南歸,艾易成禽。

禽艾已訖,復還拒會,則蜀之存亡未可量也。

乃回道之巴,遠至五城。

使艾輕進,徑及成都。

兵分家滅,己自招之。

然以鍾會之知略,稱為子房;姜維陷之莫至,克揵籌斥相應優劣。

惜哉!」

朱敬則:「若乃投井求生,橫奔畏死,面縛請罪,膝行待刑,是其謀也。

馬上唱無愁之歌,侍宴索達摩之曲,劉禪不思隴蜀,叔寶絕無心肝,對賈充以不忠之詞,和晉帝以鄰國之詠,是其才也。

縱黃皓,嬖岑昏,寵高壤,狎江總,是其任也。

剝面鑿眼,孫皓之刑;棄親即讎,高緯之志。

其餘細故,不可殫論。

聽吾子之懸衡,任夫人之明鏡。

陳世崇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

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潘時彤 :「可惜三分鼎,空憐六尺孤。

大權歸宦豎,強敵問神巫。

斫石軍心憤,回天將膽粗。

山頭曾學射,一矢報仇無。

方苞:「亡國之君若劉後主者,其為世詬厲也久矣,而有合於聖人之道一焉,則任賢勿貳是也。

其奉先主之遺命也,一以國事推之孔明而己不與,世猶曰以師保受寄託,威望信於國人,故不敢貳也。

然孔明既歿,而奉其遺言以任蔣琬、董允者,一如受命於先主。

及琬與允歿,然後以軍事屬姜維,而維亦孔明所識任也。

夫孔明之歿,其年乃五十有四耳。

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馬氏君臣之瑕釁,雖北定中原可也。

即琬與允不相繼以歿,亦長保蜀漢可也。

然則蜀之亡,會漢祚之當終耳,豈後主有必亡之道哉!」

蔡東藩:「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

幾乎都一邊倒的認為劉禪為昏庸之主,雖有人才但是卻不能人盡其才!把蜀漢的滅亡的責任都推給了劉禪。

但是近些年來卻又很多人為劉禪翻案。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

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了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

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

最後於263年亡國。

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

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

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

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確,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

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沖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

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所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

小時候,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

我的小兒子更是門裡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

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係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

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

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閒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

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

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

」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

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

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

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

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

!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亘古未有。

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

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里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

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可以說兩種觀點都是有史料作為證據的,但是小編的看法是,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能走兩個極端的,不是昏庸之主就要是英明之主,雖然第二種觀點在證明劉禪很聰明,其實是在說劉禪是一個聰明的君王,甚至可以稱為英明。

小編認為劉禪很聰明,極具有政治才幹,但缺乏治國的才幹以及不能很好的利用人才。

這裡的政治才幹就是善於政治鬥爭,權力抓的牢。

如果是在大一統的朝代,國家肯定蒸蒸日上。

唯一讓小編不能明白的就是: 劉禪儘管如此聰明和有政治才幹,在鄧艾一支偏師突入蜀境,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劉禪輕而易舉就投降,這實在讓人不可思議,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難道真的是為了讓百姓免於戰火?或許各位看官也自有判斷,小編就不妄自揣測古人的思想了,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判斷,這或許才是歷史的樂趣。

本文為歷史百家爭鳴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歷史百家爭鳴,歡迎關注歷史百家爭鳴微信公眾號:ihxor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阿斗,歷史迷霧下的睿智帝王!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

背鍋,諸葛亮沒有遺計殺魏延,那魏延死於何因

來關於魏延被殺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據《三國演義》進行改編,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其後必反,所以留遺計讓馬岱殺了他。而正史之中,卻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以來,諸葛亮就成為蜀漢政權的一號...

諸葛亮明知馬謖會失街亭,為什麼還要派他去

最近一直在看吳秀波老師的《虎嘯龍吟》,今日看到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孔明明知馬謖極有可能丟失街亭,自己有非常喜歡馬謖,但為什麼又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今天我在這裡談談我自己的想法跟家交流?大家...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