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背後的故事——北征烏桓與《觀滄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觀滄海》,表現了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烏桓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部落之一,自秦末(公元前3世紀末期)主要生活在烏桓山(在今遼河上游西喇木倫河以北)並因此得名。

漢武帝時,把烏桓遷到上谷(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一帶)、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並設置烏桓校尉。

西漢至東漢,與南匈奴多次交戰,烏桓各部也各自為政,東漢末年,軍閥袁紹剿滅公孫瓚的時候,烏桓曾派兵相助。

袁紹後來假借東漢皇帝的名義,賜當時的烏桓首領蹋頓、(難)峭王、汗魯王印綬,等於是承認了他們獨立政權的存在。

尤其是蹋頓,驍勇善戰,當地人把他比作冒頓單于。

公元200年(漢獻帝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被曹操擊敗,不久病死。

建安十年,袁紹的兒子袁尚等人投奔蹋頓。

為了穩定北方,曹操決定起兵征伐烏桓。

建安十一年,曹操為了調運軍用物資,命令董昭負責修建了兩條渠道,一條是從河北省饒陽到滄州的「平虜渠」,一條是在今天津寶坻、武清境內的「泉州渠」。

對於北征烏桓,曹氏集團內部的意見並不一致。

有很多將領認為,袁尚等人殘兵敗將,成不了大氣候,兔子尾巴長不了。

北征烏桓,勞師遠襲,孤軍深入,很不利;而且擔心南部的劉表乘虛進攻許昌。

針對這種意見,曹操手下的著名謀士郭嘉作了精闢分析。

他指出,袁氏家族和烏桓的關係非常密切,袁氏又長期盤踞河北,當地的民眾對袁氏很有感情,如果任由袁尚坐大,以後肯定更難剿滅。

烏桓地處偏遠,他們一定想不到我軍發兵征討,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

至於劉表,生性多疑又胸無大志,不足為慮。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兵出征。

隨行的將領有張遼、徐晃、張合、張繡、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等。

這些將領,都是騎兵將領,這表明曹操針對這次作戰的對象的特點,做好了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

當時蹋頓的大本營在柳城(在今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鄉袁台子村附近)。

曹操原計劃走著名的「濱海道」,即從現在的薊縣出發,沿玉田、豐潤、山海關,攻取錦州,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遼西走廊」。

不過,在東漢時期,這條道路位於沿海地帶,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暢通,遇到雨田,就無法通行。

曹操的大軍就遭遇了這種情況。

正逢夏秋之交,陰雨綿綿,道路泥濘,人馬無法通行。

幸好,曹操找到了一個叫田疇的人,這人是個「遼西通」,活地圖。

田疇向曹操建議走「盧龍塞」,就是今天的喜峰口到冷口一帶。

不過,這裡也並非一路坦途,交通條件同樣非常惡劣。

但畢竟比濱海道的無法通行強。

曹操命令開山填谷,硬生生打開了一條可供軍隊通行的道路。

這樣,他們經過白檀(在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古北口東北),直到城岡(今內蒙古喀喇沁附近),終於進入平川地帶。

建安十二年七月,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議,拋棄輜重,輕裝奔襲。

出發前,為了麻痹敵人,曹操命人在路旁立上牌子,上面寫道:「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這很像給後面軍隊的命令。

所以烏桓人看到後,信以為真,毫無防備。

曹軍在田疇的引導下,一路奔襲,到了白狼山(即今建昌縣境內的大黑山)。

這裡離柳城不足二百里。

這時候,袁尚、袁熙及蹋頓才如夢初醒,倉皇集結兵力,倉促應戰。

這時,交戰雙方各占優勢。

烏桓一方,以逸待勞,人馬眾多,士兵單兵作戰能力強,本土作戰,補給方便。

弱勢在於倉促應戰,人心惶惶,且各部整體作戰能力很弱。

曹操一方,經過長途奔襲,士兵體力下降,遠離後方,兵力少,但是整體作戰能力強,參戰的都是勇冠三軍的精銳部隊。

所以從總體上說,雙方算得上各有一半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兩軍一對陣,曹操看到對方陣型鬆散,隊伍不整,就命令張遼、張合二將作為前鋒沖陣。

張遼一馬當先,率兵直衝敵陣。

烏桓兵本就軍心渙散,現在見曹軍如此勇猛,陣型打亂,曹軍中徐晃、張合、韓浩、史渙等趁勢掩殺過去。

混戰中,曹純手下把蹋頓斬於馬下。

烏桓兵群龍無首,被殺得七零八落。

這一戰,烏桓被殺被俘者達二十多萬,曹軍大獲全勝,占領了柳城,袁尚兄弟逃往遼東,投奔公孫康。

《三國演義》第33回有「郭嘉遺計定遼東」一節,雖為小說家言,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論,的確有其合理的成分。

曹軍出其不意,千里奔襲,雖取得勝利,但自身也需要休整。

再進攻公孫康,困難很大。

袁尚袁熙兄弟,殘兵敗將,在曹軍的壓力之下,公孫康為求自保,必定不會為二袁得罪於曹操。

作為軍事家的曹操,應該非常明了。

所以他並未進攻遼東。

果然,不久,公孫康就派人送來了二袁的首級。

於是,曹操收編烏桓兵馬,班師回朝。

這樣,北方得以平定,為曹操揮師南進,一統中原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回師南返。

此時,濱海道已經可以通行。

中途經過碣石山。

曹操策馬登山,遙望大海,回想自己的戎馬經歷,尤其是此次征烏桓之戰,不由得心潮激盪,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觀滄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征烏桓—破釜沉舟之戰

官渡之戰後,曹操可以說是北方最大的勢力,之後袁紹的兒子們卻目光短淺,互相爭鬥,被曹操盡收漁翁之利,只得投奔烏桓。為了徹底解決袁紹的殘餘勢力,曹操竭盡全力,集結20萬大軍、數千輛戰車攻擊烏桓。 曹...

歷史鉤沉北征烏桓 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挑戰

點擊上方「央視百家」可訂閱哦!「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北征烏桓可以說...

曹操的一次冒險軍事行動,差點全軍覆沒!

曹操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精通兵法,先後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和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曹操征戰天下,戎馬一生,然而有一次,他採取了非常冒...

曹操為何北征烏桓 曹操北征烏桓時的將領軍師

曹操征烏桓時間曹操征烏桓時間據歷史記載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烏桓這件戰事是發生於在曹操於官渡打敗袁紹之後。那時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於北方的烏桓部落,在建安時間的夏季烏桓在獷平攻擊鮮于輔,在...

公元207年 看看曹操乾的這兩件事

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使祖國東北海岸的「碣石」更加出了名。這一年,曹操還幹了另外一件更大的事。先來說說「碣石」在哪?魏武帝曹操這一年東臨碣石是為了觀滄海嗎?

漢末對外第一戰——白狼山之戰

白狼山之戰是曹操為消滅北方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和官渡之戰一樣也是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戰役的結果曹操方面取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烏桓的領地則被摧毀,之後烏桓的勢力被逐漸削弱...

三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世人皆稱讚

說到五胡亂華,就想到在胡人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的時代。不禁感嘆為什麼三國時期,沒有胡人在中華大陸上橫行。其實在三國時期,北方的曹操跟胡人就有一場戰爭就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