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戰——白狼山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併入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

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今凌源),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以柳城(今朝陽袁台子),為政治中心占據今遼西地區,史稱「三郡烏桓」。



蹋頓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

此時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時,稱雄北方的的袁紹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

199年(建安四年),袁紹占領幽州後,為了酬答烏桓,曾假借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還與烏桓聯姻,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鞏固了聯盟。

「烏桓」,中國古代民族之一。

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

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

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

東漢末年(公元207年)曹操為消滅北方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在白狼山進行一場戰爭戰爭,史稱白狼山之戰。

 邊史料記載,大陽山在北魏時稱「白鹿山」,蒙古語稱「布祜圖山」,意為有鹿之山。

漢代稱「白狼山」,清初時叫「大羊石山」,後來簡稱「大羊山」。

其名源於巔頂西側有一白色巨石,遠視似鹿、似狼亦似羊,故稱之。

以後又改字稱今名。

戰前,曹操曾擔心前豫州牧劉備慫恿荊州牧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郭嘉認為,劉表多疑寡斷,自知才能不如劉備,又恐怕劉備超過自己,決不會聽劉備的主張。

曹操遂立即揮師北上,進至易(今河北雄縣西北)時又採納郭嘉關於千里奔襲、兵貴神速的建議,下令把全部輜重都留在後邊,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

當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各路要道都防衛十分嚴密。

謀士田疇勸曹操停止正面進軍,佯裝準備雨季過後再進兵的姿態,以麻痹敵人。

曹操命田疇為嚮導,以主力從敵防衛空虛的地帶,攀崎嶇小道,出盧龍寨,跋涉500餘里,越白檀、平崗,進抵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以東。

八月,遼西單于樓班與袁尚、袁熙及蹋頓單于等,率騎兵數萬迎擊曹操。

曹操登上白狼山,踞高遠望,見敵軍雖眾,但陣容散亂。

不顧後續部隊尚未集結,立即令將軍張遼為先鋒率兵發起突擊,敵軍崩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俘虜20餘萬人。

袁尚、袁熙投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

曹操採納謀士郭嘉之計,沒有繼續追擊,而是坐觀局勢,聲言等待公孫康把二袁首級送來。

九月,曹操從柳城撤軍,不久,果然公孫康伏殺袁尚、袁熙及遼東單于速濮丸。

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屠柳城」。

他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首級。

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二袁的首級送來了 。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是郭嘉的計謀,名為「遺計定遼東」 。

此戰後,郭嘉病逝,當時環境惡劣,「寒且旱」,連曹操自己也說:「這次贏得困難,贏得僥倖!」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這也成為曹操志滿意得之際美中不足的原因。

緊接著,曹操收編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濱海道可行,曹操途經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留下名篇《觀滄海》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雄安故事之曹操北征烏桓駐軍易縣

東漢末年,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於官渡之戰大敗實力強勁的對手袁紹,基本掃清了統一道路,袁紹也因為這一戰憂鬱而死,但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為清除後患,曹操意欲進擊烏桓。不少將領認為...

三國對外第一戰——曹魏的白狼山之戰!

三國時期北方對外作戰就不得不提魏國了,魏國對外作戰可以說是除了畢軌一次外,其他都是全勝,可以說是史上罕見的。而在北方打得最漂亮,收穫最大的無疑就是曹公的白狼山之戰,此戰可以說把盤踞邊境上百年的烏...

曹操征烏桓—破釜沉舟之戰

官渡之戰後,曹操可以說是北方最大的勢力,之後袁紹的兒子們卻目光短淺,互相爭鬥,被曹操盡收漁翁之利,只得投奔烏桓。為了徹底解決袁紹的殘餘勢力,曹操竭盡全力,集結20萬大軍、數千輛戰車攻擊烏桓。 曹...

三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世人皆稱讚

說到五胡亂華,就想到在胡人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的時代。不禁感嘆為什麼三國時期,沒有胡人在中華大陸上橫行。其實在三國時期,北方的曹操跟胡人就有一場戰爭就是白...

漢末對外第一戰——白狼山之戰

白狼山之戰是曹操為消滅北方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和官渡之戰一樣也是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戰役的結果曹操方面取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烏桓的領地則被摧毀,之後烏桓的勢力被逐漸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