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閱讀更高效?——1700本書閱讀總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當被人問起讀書技巧,在下以為談閱讀技巧,只能說給外人傳授如何讓你讀書後能有更高的成效,而非通過閱讀技巧來提升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快慢只與個人的閱讀經驗相關,不能通過所謂的技巧而「提速」,如果自身水平不夠,單純的提速,只會讓閱讀「低效」。
但並非說一味地慢速閱讀就等於精讀。
如果讀書過慢,有的著作為讓讀者喪失全局觀,讓著作喪失整體性,個人以為閱讀的收穫在於「高效」而非速度。
若非要談及個人閱讀速度,其實際來源於個人閱讀數量的積累,沒有100本的閱讀量無從談技巧,沒有300本的閱讀量無從談速度,但要是有了700本的閱讀量,你也就很明白自己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也就可以很自如的分配自己的閱讀時間了,不用去學別人體系化的閱讀方法了。
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為世人所詬病,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學過於注重傳播知識,而忽略了傳授學習方法。
這方面的書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這本書是暢銷全球幾十年的大學普及讀物,教授大眾如何用不同類型的閱讀方法進行高效的閱讀。
筆者曾用這本書在中學課堂與大學課堂均作為主教材傳道解惑,但效果並不太好,中學生覺得本書枯燥無味,大學生覺得此書太過繁雜。
總之這本書的特色在於把所有類型的閱讀方法都一五一十的呈現出來,缺點是本書太過於追求方法性的傳輸,缺乏精神層面的經驗式訓導。
最近PPT達人秋葉老師的新作《如何高效的閱讀一本書》的上半部分合理的潤滑了《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在經驗表達層面上將高效閱讀提升到新的一個層面,本書的前半部分乾貨較多,但是筆者以為閱讀方法分類太多的話,建設性的意見其實會變少,不過本書讓我覺得最受啟發的地方在於寫讀書心得的積累心法,與我不謀而合。
秋葉指出長篇的讀書心得容易產生文長、詞窮,表層膚淺的狀況,而精鍊語言把短評寫的短小精悍有內涵,才更能顯示出讀者的用心,以及閱讀總結時的思想概括水平。
誠然,介紹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捷徑的書有很多,有前二者在大而廣之的層面談讀書,也有分書種類型談創作。
今年年中澎湃新聞曾為了烘托美國文學評論家托馬斯•福斯特的新作《如何閱讀一本小說》而列舉了全球知名的二十幾位作家與文學評論家關於小說評論最精到的著作,其中筆者早年閱讀過的精華作品如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新千年文學備忘錄》(也稱美國講稿)和英國文藝評論家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當然大作家米蘭•昆德拉也有一部與洛奇的著作同名的書,雖然昆德拉的名氣更大,但是洛奇的評論更為犀利,相對而言,福斯特的評論就堪稱毒辣了。
福斯特指出:
「每種小說都會規定它需要哪種句子;而句子也決定了它能寫出怎樣的小說。
海明威的書具化了文化上的記憶缺失,或者說對短期記憶缺失的需要。
誰想記住這個世紀的可怕事件,這次戰爭?福克納則表達了懷舊與摒棄之間的掙扎,表達了對一個安靜穩固的過去的懷想,而這過去包含著他不可避免去面對的恐怖。
福克納的目標是囊括,是到處搜羅;海明威的目的則是排除,是與事物保持距離。
所以,誰會寫複雜句子,誰會寫簡單句子,一點也不奇怪。
他們的句子一點也不像,但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很出色。
」
就像福克納和海明威的出色的小說一樣,福斯特在精確評論的層面上做的極為出色。
萬事開頭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高效閱讀的基礎。
筆者個人有一個閱讀習慣就是只要出門,包里總是帶有一本書,即使沒辦法出門帶包,那麼手機里一定先存好想看的電子書再出門。
帶書的同時一定帶筆勾畫。
如果不帶書的話,手機里一定用可以做標記,最好是可以導出筆記至雲筆記的閱讀工具APP來閱讀,這樣可以做到有效閱讀,之後的筆記都會整理處理,或許書有高下之分,但是每本書在讀完之後在豆瓣上標記一下,寫個簡短的評論,也好以後隨時可以查閱到自己之前的讀書心得與所思所感。
生命總是不時會有漣漪,閱讀亦是如此。
暑假,筆者在黃山黟縣的碧山書局,偶獲著名近代思想史研究者羅志田教授寫作的胡適傳記——《再造文明的嘗試》。
也是緣分,胡適作為祖籍徽州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胡適祖籍績溪,古屬徽州,另外兩個是南宋婺源朱熹與清代屯溪戴震)。
胡適在童年階段極愛讀小說,他後來常說,要使你所得的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
羅志田指出,胡適「對每一個講題作有系統和合乎邏輯的構想,然後再作為系統的又合乎邏輯和文化氣味的陳述。
」由此可見大師的經驗使然,讀書筆記與讀書心得在讀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閱讀心法。
胡適的童年教育主要來自於徽學的傳統,在羅志田看來是率性與作聖之間的權衡,而在徽州學研究者章毅看來,徽學的精神主要在於理學的普及、士紳文化的提攜,以及宗族制度的穩固,而且徽州地區在明清以前屬於江南文化、確切說是江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六朝以降的徽州地區均是被一些次一級的家族勢力所把持,而每一代興起的統領家族均是通過科舉選材而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故而徽學尚學,不計成本一定要馬到成功的決心,之於學習大有裨益,之於學問,定有發揚光大之心。
究其徽州文化溯源,當地百姓都會提及隋末唐初,徽州地區的地望統領汪華在本地經營地方政權之事,但是究其深層原因並沒有細緻的觀察。
而台灣學者呂春盛在《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中指出時至陳朝末年,南朝中北方的移民已經完全融入南方生活,而且更南部的少數民族集團也融入到陳朝的文化熔爐之中,侯景之亂後,江南僑姓士族勢力不再,陳朝開國君主陳霸先的自身經歷就是這種文化革新後的真實寫照,他出身吳越之地的寒門家庭,行武崛起於嶺南之平叛,下屬多吳越之寒門武將,善於與嶺南地方諸族豪強合作統治,故而之後的陳朝政治結構在上下層出現這兩股新興的政治勢力,客觀上也是嶺南和東南經過了六朝前五代的南方開發後,經濟基礎改變上層建築的一種體現。
學習的意義主要在於是否具有問題意識,問題越細緻,能呈現出體系化的學習思路,那麼有的放矢的通過閱讀填補漏洞,閱讀才變得更有收穫。
針對徽州文化探源的問題上,章毅教授的研究更為深入,他的博士論文《理學、士紳和宗族:宋明時期徽州的文化與社會》,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優秀論文獎獲獎作品,亦是目前探索徽州文化核心的代表作。
在文中作者指出徽州文化的宗族傳統是以宋明理學為基礎的宗族家法制度,這一套制度的終極追求是以讀書做官與家族式貿易相輔相成而締造鞏固的,由此可見徽州文化的學術傳統造就了朱熹、江永、戴震、程瑤田、胡適等一批著名學者。
我們從小就被老師教育說讀一本書首先要有把書讀薄,之後再把書讀厚的過程。
經過月以繼日的經驗積累,筆者粗淺的以為所謂把書讀薄,是勤於做讀書筆記。
就像是小學低年級時,語文老師都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作文本,把好句子抄下來,這樣寫作文的時候可以用得到。
其實讀書筆記最大的組成部分就是摘抄文中讓讀者覺得受益的段落,當然,如果僅僅是摘抄,那麼便是雜亂的語錄,此時書中的目錄排上了用場,讀者在整理筆記是最好參照該書目錄的編排來閱讀,以目錄的形式將各部分的內容加以補充。
待筆記整理完畢之後,只讀筆記看是否能夠完整回憶全書,如果有地方有缺漏需補齊,筆記總體布局長短不一,可觀長處是否為自己的興之所至,如若不是反覆閱讀是否應有所取捨。
當最終整理的讀書筆記可以完整表達全書的含義時,基本算是把書讀懂了。
一般精讀一本書時做筆記的時間為閱讀這本書時間的2-3倍算是正常的閱讀速度,而且在完成筆記的過程中,還會發現自己的諸多不足,再輔助閱讀一些書目,於是書又讀「厚」了。
讀書的類型有很多種,像以上所說的這種需要長時間閱讀的模式並不適合於閱讀所有書,畢竟人的注意力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本書都精讀,也沒有這個必要,有時為了解決一個案例,主題閱讀非常必要,如果是單本精讀需要目錄來整理筆記的話,那麼主題閱讀需要自己規劃一個邏輯縝密細緻的提綱,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適合的書目自己創作極致的閱讀體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沈睿文教授的新作《安祿山服散考》,可以看做是主題閱讀匯報成果中的佼佼者。
沈先生基於安祿山複雜的血統背景——多民族多宗教的個人屬性,以及安祿山所處的文化交融的大繁榮時代,結合內地、西域、乃至中亞、波斯等地一切與安祿山的人生所能接觸到的一切
X-Mind思維導圖官方示意圖
寫作讀書筆記的方法方式有很多,不同的人偏好不同。
有的人喜歡用筆記本抄寫整理,這時候買一個高端筆記本,如日本的HOBONICHI或義大利的Moleskine,富足的筆記本與充盈的筆記,頓時讓內心充實有著落。
有的人覺得抄寫效率不高,習慣用網絡上的雲筆記功能,如印象筆記、為知筆記、網易雲筆記等功能現在不僅可以簡單整理筆記還可以同步整合微信、微博內容連結的綜合,方便管理自己的知識系統。
當然,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思維導圖的使用也被逐漸拓展,基於全平台覆蓋的X-Mind與Mindmanager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可以將全部的思維導圖轉化為圖片文件,後者提供豐富的陳列式,另外隨著PPT達人秋葉老師力推的讀書筆記PPT的業務拓展,讀書筆記不再僅僅是文字的集合,也可以是聲光電的全面覆蓋,更加立體化的讀書筆記可以帶來更深層次的知識創新。
錢穆先生的大弟子嚴耕望先生就是寫作讀書筆記的大家,他的諸多著作如《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兩漢太守刺史表》和《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四本著作均為其閱讀「二十四史」的筆記整理而成,並且闡發出許多振聾發聵的真知灼見。
比如在《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一書中,嚴先生通過對比閱讀《高僧傳》、《續高僧傳》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正史著作,他發現中國自古以來的佛教名山難出高僧,而高僧大多出自一些非常僻靜不為人所知的地方。
這種認識是與我們的固有認知有所出離的。
嚴耕望認為中國的佛教名寺大多設立在城市周圍,與歷朝歷代的統治集團密不可分,尤其是禪宗的開創時期的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都是得道於荒郊野嶺之地,而像是少林寺與佛教四大名山,從來就沒有產生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高僧。
在開始閱讀之前,有必要澄清一個閱讀誤區——書單有利於閱讀。
多於閱讀廣泛的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都不是因為什麼書單而讀書的,都是因為興趣才閱讀。
雖然筆者閱讀廣泛,但一直反對書單閱讀,包括課程閱讀,當然,如果你想用一個學科作為畢生之職業那麼無限的閱讀是必須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份長長的書單除了彰顯逼格然並卵用。
首先,學術是不斷在發展的,無論你規劃出一個半年到一年的書單閱讀計劃,還是制定了一份看上去無比詳細全面的書單,待你在這個周期完成之中、之時一定會有新成果出現,那麼何必抱殘守缺固守成見呢,為何不緊跟脈搏大步向前呢,所以書單不是死的,如果固守所謂的規定的必讀書單,那麼你永遠只能讓人為先。
這不代表經典沒有其價值,不過經典也分大小,每一個細小的學科專業都有其經典,粗看上去人生有限,經典都是讀不完的,但真正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大經典就那麼幾本,所以一個學科不需要讀太多經典。
況且許多經典是需要足夠的人生體驗與學習經驗的積累後才能看得懂,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本本閱讀均是經典專著。
亦如對於一個哲學初學者而言,沒有羅素與梯利的哲學史打基礎,一上來就說自己讀得懂《存在與時間》、《存在理性批判》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類的著作無非是痴人說夢。
故而,必讀書目的存在性在於精華而不在多,書單的存在亦在其參考作用,而非全盤接受,閱讀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事務,以主題閱讀的為基礎,以讀書筆記為拓展,創製符合自己需求的書單,才能讓自己的閱讀更成體系,更有調理。
而毫無目的的閒讀,最多只是休閒娛樂之嫌,很難創造價值,沒有讀書筆記更難談收穫,這或許也是許多人經常抱怨說自己讀了好多也忘了好多。
關於主題閱讀的模式,四本搞定一個問題的模式是筆者一直傾向的一種方法。
四本指的是一本概論、一本基礎研究方法、一本經典著作,擁有這三本基本可以概括一個學科,如果學有餘力可以再讀一本前沿著作,看看現在學者們都在研究什麼,掌握最新動態。
在今年暑假的長期旅行中,如果是國內的個人旅行,螞蜂窩的旅行指南外加各地名勝古蹟的歷史探源小冊子就足夠用了,但暑假,筆者接了學校的一項任務,陪美國學生參觀中國的名勝古蹟。
雖然之前已經能夠做國家博物館全場的專業講解了,但是首次英文專業講解還是奉獻給了咸陽的漢陽陵博物館,漢陽陵是西漢景帝的墓葬,是中國現在存保護技術到布展設計上最高端的帝王墓葬博物館。
這是筆者第二次拜訪漢陽陵,但是做專業講解的時候還是有些緊張,手裡正巧有一本李峰先生的《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頓時排上了用場,如何運用外國人熟悉的詞彙去表達中國的歷史是難點所在,李峰本人是西北大學考古系出身的學者,也是在美的中國上古史研究中的佼佼者,他的這本著作也是目前美國學者學習中國上古史的入門教材。
用最快捷最親民的方式幫助我拉近了與外國學生認知中的距離。
,當我們走在陪葬坑之上的玻璃罩子上,俯身向下看到眾多馬車與殉葬的馬匹方向性的倒在土坑中時,可以發現外國學生對漢陽陵的震撼比秦始皇陵更加直觀。
後來在參觀河南省博物館時,河南是商文明的核心區有著各式各樣的青銅器出土,但是在英語中無論是鼎、簋、斝、爵等一切的盛酒器與盛谷器在英文中均以Vessel一詞代替,由此可見許多知識都是需要不斷的人生體驗才能獲得深刻的理解。
美國攝影家Sabrina Michaud & Roland Michaud夫婦曾經利用古代壁畫中的面孔與器型紋樣,結合現代東方人的面孔出版過一本攝影集——《China in a
Mirror》。
在本書封面上,Sabrina就根據唐代敦煌壁畫中貴族婦女的儀容儀表,在河南地區找了一位少女,將二人的頭部特寫放在一起,讓人發現二人的臉型驚人的相似,另外書中還有將敦煌壁畫中的一些梳洗用品與現代中國人常用的梳洗用品做對比,甚至是草原民族馬鞍上的配飾都與古代壁畫中的形象惟妙惟肖。
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展現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與持續性發展,即使跨越千年有許多物質仍然不變其蹤,而這種發現是在不斷的旅行中產生的收穫。
同樣如此,筆者自己在這個剛剛過去約80天的暑假中,遊歷了七個城市之中的十一個縣市,調研旅行的時間長達45天,但也閱讀了56本書,讀書與實踐是雙向互動的,甚至有時旅行的同時閱讀收穫比日常生活中更多,因為旅行時心情愉悅,寧靜致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行路的最大目標就是打破僵化課本中的固有成見,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細說中國古代歷史叢書」是對去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講談社•中國歷史系列叢書」的回應,前者的作者主要為上海地區的中青年學者向大眾普及中國史的聲音,是對講談社旗下日本漢學家的回應,本書中大量引述近十年來最新的學術成果,其中復旦大學歷史系的余蔚教授所著的《宋史》一冊中就採用了近些年來史學界對宋高宗趙構的翻案觀點,闡釋了趙構建國之不易,以及他斬殺岳飛的政治合理性與歷史必然性,究其筆者早年閱讀過美國漢學家賈志揚的著作《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一書可知,當岳飛坐擁南宋80%精英部隊卻自顧自的北伐,棄趙構於海上被金兵追殺之時,站在趙構身邊的只有宗室,後有韓世忠,而岳飛並不受制於政權所統領,那麼岳飛的命運就在那時已經註定,任何的統治者都不會允許輔弼之臣擁兵自重之事。
當許多人在聲討碎片化閱讀讓書本閱讀更加凋零的時刻,也是在暑假忙碌的調研、旅行與學習中,我逐漸感知所謂閉關集中一大段空白時間,去專注於速讀或者精讀完一部著作,實在是很難實現。
每個人的生活都註定忙碌,如果非要集中騰出一大段空白時間再去閱讀,勢必會讓前一段的工作更加忙碌,那麼忙中出錯反倒是事倍功半。
那麼,我們應該坦然接受這種碎片化的時間存在。
如果時間允許出現了大段的空白時間利於閱讀,那麼就更加倍加珍惜認真閱讀。
如果只是規律的日常生活,那麼就需要在規律中挖掘可利用的碎片化時間,充分高效的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
依據該段時間不同的環境影響因數,分門別類的配比相應的讀書方式,從而在不同形式的切換中,巧妙的將效率提升到最大化。
以前,筆者經常被問及既然一年能讀這麼多書,那麼你一天到底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一般有多少?但每回被問到我總是無言以對,因為自己很少拿出整塊的時間來讀,日常生活往往是見縫插針的閱讀。
科技發展很快,可以用來讀書的載體很多,可以用來看書的電子文件格式也有很多。
手機端可以看EPUB、MOBI、TXT,平板端可以多看PDF類文件,手機端還可以聽有聲書,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環境換用不同的閱讀工具,同時看一本書可以根據環境的不同更換不同的模式,一書多格式每次記住閱讀到哪裡就好,最後一定要放在一起整理筆記,才能有所收穫。
另一個有必要澄清的閱讀誤區是「讀書心得」與「讀書筆記」是有所區別的,前者偏重發散聯想,後者偏重客觀記錄。
讀書筆記可以出真知,而讀書心得的寫作是將所出真知再創作,創造的過程不僅僅是對筆記的改寫,而是將讀書筆記與人生經歷、所思所想緊密結合而成,短篇的閱讀心得可以鍛鍊自己用詞準確精鍊,文筆嫻熟精確的功夫。
長篇的讀書心得甚至可以集結成冊,可以拓展讀者的全局意識、縝密的邏輯系統與發散思維相結合,創造更加卓越的作品。
美國漢學家芮樂偉•韓森近日的新作《絲綢之路新史》便是作者集合了多年來有關西域考古諸多的考古研究的閱讀心得與自己幾十年來在新疆——中亞的廣闊區域調研總結所得之寶貴經驗相凝結而成的作品,作者以西域文化中中西交通史上的著名據點為探索個案,概括研究文化流變之興替規律。
在書中作者通過大量採信考古挖掘出的出土文獻與文物的積累分析,重塑了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複雜的歷史原貌。
綜上所述,閱讀不是簡簡單單從頭翻到最後一頁的簡單過程,而是在其中凝結著生命中相遇的點點滴滴,生活絕對不會虧待一個細緻觀察它的人,閱讀是全身心釋放的過程,心寧則世靜,萬物皆可成。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下文開列梗概版高效閱讀速成指南:
一、經驗緣起
自本科上大學以來,筆者在八年間已經讀完超過1700本書,其中2014年的閱讀量達到峰值,年閱讀510本書。
筆者以為談閱讀技巧,只能說給外人傳授如何讓你讀書後能有更高的成效,而非通過閱讀技巧來提升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快慢只與個人的閱讀經驗相關,不能通過所謂的技巧而「提速」,如果自身水平不顧,單純的提速,只會讓閱讀「低效」。
二、基礎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
* 出門包里總有一本書
* 彩色鉛筆總會夾書里
* 但凡讀書總是記筆記
* 電子閱讀總有利可圖
2.把書讀薄的方法——讀書筆記寫作心法
*把好句子都划下來——摘抄是構成讀書筆記最主要的部分
*按照目錄排比筆記——系統化筆記便於形成縝密邏輯體系
*分析選取閱讀類型——不同類型閱讀,不同模式筆記
*問題意識決定效率——問題越全面細緻,讀書收穫越高效
3.把書讀厚的功夫——讀書筆記進階教程
(1)多種筆記模式提高效率:
* 手寫筆記成就感滿滿,推薦:Moleskine; HOBONICHI
* 雲筆記利於閱讀搜索,推薦: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
* 思維導圖鍛鍊思維邏輯,推薦:Xmind, MindManager
* 讀書筆記PPT立體提升,推薦閱讀「秋葉讀書筆記PPT」
* 筆記格式:雙欄留白
(2)類型閱讀細化筆記
* 泛讀類:有觸動就摘抄,有反響就評論,結合摘抄評論搜索拓展,以興趣為導向拓展閱讀。
* 精讀類:整理筆記時間等於閱讀時間的2~3倍是為有效,只讀整理筆記是否可以回憶完整閱讀過程,有缺漏再增添,有累贅思考去除。
* 主題閱讀:根據問題意識定位分類整理閱讀筆記
(3)克服閱讀誤區:
***誤區1:長書單有利於深入了解學科知識
現實:(1)書單只有參考書單,必讀超過十本沒有可操作性。
以一個學期記,一學期至少三門課程,外加若干其他事物,如果精讀三十本書,把30本書作為主題閱讀,那麼泛讀的書需要至少100本,那麼並不太現實,筆者作為讀書比較快的人,也需要一個季度的時間才能完成100本的閱讀量,那麼一個學期的時間都只能將將達到這個數字,所以任何一門課的必讀書目達到2位數都是沒有操作性的。
(2)學術知識不斷發展,一成不變的書單沒有實效性
就算再經典的書,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會出現一些著作的短板,經典的意義在於他的精妙與內涵豐富,但不代表經典可以替代一切,那麼作為一個完善的書單,肯定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與學術的進步,得以不斷完善,所以一成不變的書單是缺乏實效性的。
***誤區2:一本書可以搞定一個學科
現實:(1) 中國教育重知識,輕方法,故而喪失邏輯
(2) 一本搞定乃笑談,四本搞定可操作
(四本分別是一本概論、一本基礎研究方法、一本經典著作,擁有這三本基本可以概括一個學科,如果學有餘力可以再讀一本前沿著作,看看現在學者們都在研究什麼,掌握最新動態。
)
(3)主題閱讀書單——專屬你的個人需求
三、進階篇:加強個人的時間管理——直面現實中時間的碎片化狀態
1. 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所謂閉關集中一大段空白時間專注於速讀&精讀完一部著作,難以客觀且收效甚微。
2. 良好心態,高效利用
讀書切莫心急,不以本數速度論成敗,蓋上書能講多少才是功夫。
3. 多種格式,迅速切換
就是指依據不同的閱讀環境,在不同的電子設備或者紙質書之間,都保存一本書的不同版本,然後每次閱讀時都記住上一次讀到哪裡了,比如在地鐵上能攤開書的時候就讀紙質書,能掏出iPad就看iPad,只能掏手機就能看手機,如果該書還有有聲版,那麼就聽有聲版,然後最後需要把幾部分的筆記整理在一起,文件瀏覽器推薦以下:
PDF格式,推薦:WPS,福昕閱讀器,超星圖書館
MOBI格式,推薦:Kindle, Sumatra
EPUB格式,推薦:Sumatra, Digital Edition,多看閱讀
有聲書,推薦:Podcast,喜馬拉雅、家常讀書、荔枝FM
4. 筆記整合,規範寫作
記完的筆記一定要整理,電子端可以匯總於雲筆記一端,掃描工具也可以適當使用:
手機、平板、電腦各終端筆記整合匯總於一端
掃描高效工具:掃描筆,Camscanner & 塗書筆記
四、提升篇:讀書心得的經驗積累
1.「讀書心得」與「讀書筆記」的區別 —— 前者重體驗,後者重客觀
2.寫作300字的讀書短評(如豆瓣短評):嘗試用準確語言表達個人想法
***克服困難:(1)廢話連篇 (2)用詞匱乏 (3)膚淺交流
***素質優勢:(1)精鍊語言 (2)邏輯思辨 (3)範式習得
***典型讀書心得寫作格式:
(1)兩句話總結本書核心觀點極其深遠影響
(2)概述本書每段內容,以及全書重點亮點
(3)分析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與書成關係
(4)評述本書的優點、缺點與不足
(5)總結、展望、推薦閱讀
3.寫作5000字以上的長篇讀書心得:
*** 邏輯縝密、條理清晰——批判性思維的反覆實踐
*** 精品單析:挖掘內核——剖析書目內部邏輯條理
*** 主題綜述:發散思維——拓展專業外部知識領域
五、終極篇:讀書行路的雙向互動
自本科上大學以來,筆者在八年間已經讀完超過1700本書,其中2014年的閱讀量達到峰值,年閱讀510本書。
在這8年中本人還考察與遊歷了12個國家以及國內120個縣級單位,聽了超過3000張音樂專輯,看了1000部電影,本碩博的學業也沒有耽誤。
本文為筆者在T大講授助教培訓課程的講義拓展版。
筆者以為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體會到書本中的內在含義,旅行是靜心的過程中,每次旅行的過程中閱讀書目的效率反而比平日更高,在剛剛度過的77天的暑假中,有45天都在調研與履行,期間筆者共閱讀了56本書,並且涉足了煙臺、上海、徐州、池州、黃山、鄭州、焦作和西安八座城市。
讀書更利於真切深度的感知世界,而世界的廣闊視野會讓閱讀更加豐富全面。
有效讀書,你需要做到這幾點!
讀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麼你究竟會讀書嗎?或者說如何才能有效讀書從而獲得收穫呢?小編給大家提了幾點小建議:1、閱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第一遍看一看目錄序言,...
不注意這4點,書讀再多也是白搭
▌推薦星級:★★★★▌閱讀時間:4min▌推薦理由:讀了書卻沒有看進去,那這樣還不如不讀,你說呢?你是不是有時發現自己看了一大堆和產品、網際網路行業相關的書,卻好像還是一知半解?你會不會發現一本...
讀書心得:讀書重要,用正確的方法讀正確的書更重要!
讀書是人生進取的加油站,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起讀書的重要性,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