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了多年的讀書筆記經驗,忍不住給你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梁爽

理性天蠍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

點燃你自律的心


我曾把看過的書連同相關筆記發到微博上。

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引起不少讀者的注意,最近更被「讀書筆記的文章什麼時候出」催問到質壁分離。

我小學看課外書時就摘錄好詞好句,我媽是語文老師,她很早就逼我多抄多看多體會。

剛開始我嫌麻煩懶得做,後來不做筆記就不痛快。

我拿自己做過實驗,不做筆記地看書,事後想引述內容,腦中常是一團模糊,記不清在哪看過而無從找起的滋味很挫。

而看書做筆記的對照組,用眼用手用心摘過的詞句,印象更深刻,感受更強烈,有事沒事就翻看,每遍給我不同感受。

就像有人喝咖啡必須搭配咖啡伴侶一樣,做筆記也成為我的讀書伴侶。

我發現,很多有見地的人,都是筆記狂人。

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閱讀和做札記的書籍就多達1500種以上;果戈里有本包羅萬象的大筆記本,思想言論、史地知識和風土人情無所不包。

經我歸納,有3種比較典型的筆記類型:

  • 電子筆記法

自媒體紅人咪蒙,書摘記了20多萬字,她把精華部分用手敲進電腦,整理到書摘文檔,時不時翻看,把它們全背了,她說她文章中的引用都是靠記憶的,她狠狠強調「反覆閱讀和背誦」。

  • 簡報筆記法

李敖說自己看書很少會忘,「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他先把書要麼去複印,要麼買兩本,再把需要的內容從書里剪下來,像圖書館般詳細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天主教還可以分,他分出幾千個類來,全部進入夾子裡。

  • 反芻筆記法

錢鍾書做筆記的時間,可能是讀書的一倍。

他的筆記習慣,緣於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圖書不外借,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跡,他只能邊讀邊記。

別人誇他過目不忘,他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

他好讀書,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不斷反芻。

所以他讀書量大,但遺忘率低。

外文筆記211本+中文筆記1.5萬頁的錢鍾書,有句話讓我感同身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正如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說: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吸收書的內容,磨練出更好的原創思考。

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寫作者,都在用各種方式致敬著筆記,筆記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和開掛。

說完名人的筆記大法,再說我的筆記小法,大家忍著心理落差了解一下。

先曬下2015年寫作至今的讀書筆記本,有整本寫完的,也有寫到一半的,好多本被我翻得有點舊。

在我的筆記史上,有個關鍵節點,就是在公眾號上寫文章。

寫作之前,我按照看書的順序,籠統地摘錄下來。

筆記只是簡單地分為2類:用於改變思想的觀點筆記和用於改變行為的乾貨筆記。

(早期筆記本像個粗糙的大雜燴)

我越寫作越意識到原先的筆記方法不夠用。

寫作需要大量的閱讀儲備,便於抓取素材,於是我做了以下改進:

分類細分化,按照讀書順序全寫在一本上不好找,我要兼顧檢索功能,曾在一個筆記本上分區,現在直接分本,目前我名下有職場本、健康本、人物本和課程本等。

閱讀一本書前就預判這本書的類別,就在相應筆記本上做筆記,完成筆記後,把書名寫在第一頁上當目錄。

淡化區分觀點和乾貨,一本書里通常觀點與乾貨齊飛,分太細太低效。

但在我的筆記中,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乾貨。

記觀點時,原文摘抄時打引號,自己歸納的則不打;記乾貨時,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思維導圖。

我越來越傾向於看完書再做筆記,相當於二次鞏固複習。

第一遍看書時,如果是自己的書就在書上勾畫標註,如果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看書時準備一本草稿本,把頁碼、位置和句首記下來,看完再整理。

從事寫作或文案的人,必備靈感本,記下腦子裡一閃而過的念頭,還有看電視、聽音頻、看彈幕時按下暫停鍵記下靈感存根。

手機里的截屏或圖文需及時整理,荒廢1周即可面壁。

我這幾年也陸陸續續聽了一些付費音頻課程,像我這麼摳的人不願意學費打水漂,為此新增了課程本。

一般在上下班路上聽完課,回家後對照著電子講義或用戶評論做筆記,特別扎心的當時就截屏下時間進度,回家後定位好重聽那段記下筆記。

我還有些問題在逐步解決,借來的書,筆記做得認真又及時,真想給自己發小紅花,買來的書,筆記相對敷衍得多,做筆記不能太雙標。

另外一旦開啟看書模式,便會更注重遣詞造句、過渡手法和文章結構,現在有意識地注重思維導圖和內容框架,不要讓自己過多陷入寫作技巧層面。

總之,筆記也要根據現任目標做出應景調整。

有人說自己不從事文字工作,沒必要記讀書筆記,但我還是堅信,做不做筆記,效果不一樣。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現在的書太多太雜,讀書百遍不太可行,把書里的精華濃縮萃取出來的筆記,多讀幾遍才有可能性。

在我看來,就算背景和職業各異,做讀書筆記是件有用有趣又讓自己有料的事。

如何做自己的筆記大師呢?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筆記

如果你做課堂筆記,康奈爾筆記法可能比較適合;如果你是學術奇才,達文西的筆記手稿可以研究看看。

有段時間我嘗試用電腦或手機做筆記,後來放棄了,因為我實在不喜歡溫習電子筆記,再好檢索也只能擱置。

目前最讓我順手又順心的,是用紙筆摘抄這個又土又老的辦法,效率和檢索確實趕不上軟體,但卻能讓我整顆心安靜沉穩下來。

我會想方設法地讓記筆記更有意思。

每次做筆記時戲可多了,覺得自己是傲嬌大主編,各個作者都打破頭地想上我的版面。

我喜歡收集好看好用的筆記本,以前買的筆記本略土,後來買的顏值拔高不少。

活頁本適合小短句,一環環的圈碰到手寫得不得勁;如果摘抄段落和長句,平裝本更便於書寫。

字要寫得認真一點,太潦草以後可能不想看,寫字讓我心靜,日常中需要寫字的場合不多,我格外珍惜做筆記時的寫字時光。

有時候更作,在筆記本上噴洒一些香水或香氛,增添若干詩情畫意。

我覺得要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做筆記。

2,筆記的內容比形式重要多了

我有個高中女同學,筆記五顏六色,標註重點,但成績和筆記不成正比。

她把筆記當手作,過於追求形式上的漂亮,忽略了掌握筆記的內容。

我覺得筆記是做給自己看的,字跡、顏色、形式與內容相比,皆屬次要。

我的筆記很樸素,沒有花花綠綠的顏色,幾乎不勾畫標註。

畢竟我不是為了什麼考試而做筆記,沒有什麼重點之說;也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看得順眼最重要。

3,思想和行為總有一個在路上

我曾做過補血筆記,有年體檢血紅蛋白值才80多,我專門找了一本軟抄筆記本督促自己補血。

筆記本正著翻,是醫生和營養學家的言論;反著翻,記下自己每餐的飲食、運動和保健品,一個月後我去查血常規,血紅蛋白值從80多上升到110多。

其實不管是觀點筆記還是行動筆記,經常使用和復盤是第一要務,做的那麼認真的筆記,不多看幾遍簡直白瞎了。

不做筆記的你,不妨把簡易筆記當做試用裝,先做再改,邊記邊調,然後看了又看,讓筆記融入生活,見證自己的思想躍遷和行為改變。

有時候看到自己這些大本小本的筆記本,心底里生出歡喜,覺得這些年沒白過,這些書沒白看,滿滿的充實感和悅己感深扎我心。

不誇張地說,筆記讓我遇到更好一點的自己。

P.S 歡迎大家把筆記心得分享在留言區,或拍下你的筆記,微博@梁爽笑抽筋了,讓我也取長補短。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用讀書筆記開啟個性化的閱讀旅程

文/小曾是條魚我是一個性格認真的人,然而患了懶癌。看到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部書——超實用筆記法》,我首先想起的是我那好幾本認真開了個好頭,卻因為太一絲不苟而耗費心力,最後無疾而終的筆記本。...

如何利用讀書筆記法高效閱讀

很多人往往會存在這樣的疑惑,明明我們從小到大,零零散散加起來看過很多本書,但是當我們和其他人聊起看過的書時,往往說不上幾句,基本上都忘得一乾二淨了,這樣讀書,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日本作家奧野宣之...

玩轉一本書的閱讀技巧

文| 任麗讀書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將厚的書讀薄,一個將薄的書讀厚,這個過程就是知識轉化的過程。當一本書被你這樣玩轉時,你就已經獲得書中的精髓,並且成為你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現今讀書的人少了,讀紙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