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的閱讀忠告:無筆記,不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閱讀的文章。
有朋友留言說,「閱讀應該有正確的方法、有筆記,所謂無筆記不讀書。
這樣方能儘量儘快吸收其精華。
泛泛而讀,則是走馬觀花。
」
朋友說得很有道理,而「無筆記,不讀書」六字尤佳。
所以,今天專門說一下做讀書筆記的問題。
02
其實我們都知道,讀書是分為精讀和泛讀的。
世界上的書太多,即使走馬觀花,我們看到的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吾生也有涯,如果所有的書都精讀,只會讓自己的閱讀量變小。
比如諸葛亮讀書,就「觀其大略」,和「務於精純」的朋友們不同。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則自況云:「好讀書,不求甚解」。
泛讀可以增加閱讀的廣度,亦是對一本書要不要精讀的一種檢視和判斷,這是閱讀的基礎。
所以,所謂精讀,應該是建立在泛讀基礎上的精讀,而不是每本書都要精讀。
個人以為,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很多時候精讀的必要性不大,大部分書泛讀即可。
03
當然,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做讀書筆記都是非常好的一種讀書習慣。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看書時經常會對一些句子或一些情節深有感觸,當時覺得肯定能夠記住一輩子。
沒想到時間久了,卻一點印象都沒有,書好像都白讀了。
及時做讀書筆記,既可以加深記憶,又可以留下文字材料供以後查找,可以讓閱讀事半功倍。
而在泛讀時做筆記,也可理解為這是對重點部分的精讀,同樣可以感受書中的真諦。
讀書不求甚解的陶淵明,讀書時也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並不是囫圇吞棗,一帶而過。
我們讀書時「每有會意,便摘抄下來」,亦為妙法。
04
做讀書筆記的好處,已經為太多的人所證實。
吳晗就說,要想做學問,就要多讀、多抄、多寫。
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秘訣。
著名數學家王梓坤院士,曾在《科學發現縱橫談》一書中寫到:「讀書應做有心人,要善於平時逐漸搜集對日後有用資料,把它們寫成日記。
」他在積累資料中,經常把一些京劇、精彩段落摘錄下來,並且經常隨身帶著筆記本,一有空閒,就翻閱筆記本上記錄的資料,進行思考。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上學時期有一本147頁的大筆記本,內容包羅萬象,有名作家的思想言論,有史地知識,有他自己的作文,有俄羅斯人及烏克蘭民族的風土人情。
可以說,一切偉大的成就,都來源於平時的點滴積累,一切偉大文學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讀書筆記。
05
做讀書筆記的形式有許多種,比如提綱式、摘錄式、仿寫式、評論式、心得式、存疑式、簡縮式等等。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不同,方法也各異,很多大家名家,都有其獨特的做筆記的方法。
我們普通人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但堅持閱讀和記筆記,也能從中受益。
筆者作為理科生,卻能夠堅持寫作,在全國大小報刊雜誌發表幾千篇文章,也應該歸功於閱讀和記筆記。
筆者在做讀書筆記時,一般不是邊看邊記,而是先記下想摘錄的頁碼,等全書讀完後,再回過頭來專門進行整理。
這樣做,既不打斷閱讀思路,又有利於加強記憶和理解,相當於把精彩段落又精讀了一遍,非常實用。
很多人經常為寫作發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讀得少,記得少,寫得少。
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用最笨的方式,堅持下去,總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天。
新東方俞敏洪總結,讀書的三個訣竅,看完感覺自己的書都白讀了
泛泛閱讀不是讀過就算,書中如果有給你靈感和思考的地方,依然要重點標註出來,或者掃描存檔,以備以後學習和引用。 我把讀書分為悟讀、精讀和泛讀。 悟讀 所謂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