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計,可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卻說張虎遭擒之後,敗軍不顧性命地逃回了鵲尾山。

徐晃聽得這個消息,深為樂琳感到悲哀,原打算分兵各守一地,可以與樊城遙相呼應,卻不料損兵折將又失地,尤其聽說關羽又有兩個兒子,武藝十分了得,這使他倍感憂愁,決意親自出馬與關羽交戰。

  此時,關興、關索押著張虎行色匆匆來到了樊城外的大營前。

五百漢軍向營頭上高喊道:「呔!弟兄們聽了,咱們君侯的二位公子爺來了,快稟報君侯!」

  營牆上的漢軍一時弄不清這是什麼意思,因為昨天出去的只是一位公子爺,怎麼今天回來了兩位呢?低頭一看,這馬上的兩位年輕後生都未曾見過,但其中的一個紅臉倒有七八分像君侯,覺得事情有些蹊蹺,便向下面的軍士道:「眾位少待。

」說著,便已有人直奔大帳而去。

  「稟君侯,營外來二位關公子,求見君侯。

  關羽只當家鄉的妻兒早亡,除了逢年過節悼念一番,平日裡已不放在心上。

此刻間報有兩位公子求見,關羽怎麼敢相信呢?便故意鎮靜地問:「爾休要以訛傳訛,可曾打聽得實?」

  小卒道:「小人未曾問明,然見馬上一將生一個紅臉,與君候一般無二,眾軍皆言好像。

小人不敢造次,請君侯詳察。

  關公聽說有一個像自己,倒也觸動了心思,預感到營外來的確是自己的兩個兒子。

暗想,莫非我的兒子與張飛之子一樣沒有遭到不測?」那真是託大哥之福了。

想不到我年近花甲,還能共聚天倫之樂,那真正是天緣了。

遂吩咐道:「來,傳話進見。

  關家弟兄在漢軍的引領下,進營直進大帳。

但見兩旁文武站立,靜穆無聲,頓覺一股威嚴的氣氛籠罩著整個大帳。

二人初到這種地方,不敢東張西望。

  「君侯,二位公子在此。

  「唔——」雲長應了一聲雙目細看來人。

  關興、關索聽人呼君侯,便知是自己的父親,抬頭向應聲處一看,中間坐一個紅臉長髯,青巾綠袍的老爺,正氣浩然,威儀非凡。

二人在關羽離家時,一個三歲,一個兩歲,對父親的面容自然沒有印象。

現在見上面的這個人須髯長長,卻是白多黑少,無從辨認。

但有一點他們都記憶猶新,關興最像父親,這是母親常常提起的。

弟兄倆再也等不及了,含著滿眶的熱淚,雙雙和身撲到了關羽的膝前叫了起來:「爹爹啊,想煞孩兒!」「爹爹在上,孩兒拜見!」

  儘管父子一別三十二年,但是兩個兒子孩提時的模樣仍然印刻在腦海里:長兒像父,次兒像母,一看關索的面孔,立刻浮現出妻子的臉來。

無疑,他們都是我的兒子。

雲長不無嘆息道:光陰似箭,人生如夢啊,跟了大哥三十餘年,拋妻別子,想不到兒子已長得這麼大了。

其間不知包涵了妻子的多少辛酸和血淚啊!被這一聲「爹爹」一叫,雲長只覺得心頭一熱,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撫摸著兒子的頭,悲喜交集,呼道:「兒啊,果然是吾兒啊!」

  關雲長一生中有三件可以稱得上最暢快的事,徐州慘敗,弟兄失散,後古城又相會,這是第一樁。

劉備三年定西蜀,一年平閬中,劉備晉位漢中王,這是第二樁。

興師北伐,節節取勝,父子相會,這是第三樁。

  關羽將他們慢慢地扶起,雙眼不停地在兩個兒子的臉上打量著,好像在他們的臉上在尋找著什麼,也好像在他們的臉上尋找到了什麼,然後由衷地露出了笑容。

兩旁文武為關羽父子三人團聚感到欣喜,尤其是周倉看得最清,見紅臉公子的長相真箇與主人相差無幾。

便將青龍刀放在一旁,跨前幾步,深深地行了一禮,「二位小主人,周倉在此有禮了。

  二位公子側目一看,一個黑臉,面貌醜陋不堪,十分兇悍可怕。

因見他行下禮來,又稱自己小主人,便不知怎樣稱呼他,便問關公道:「爹爹,這位將軍是誰?」

  關羽重新坐定後,看著周倉十分敬重地說道:「兒啊,這位乃是為父身旁十餘年寸步不離的馬前副將周倉,爾等上前見禮。

  弟兄二人聽得父親這般口氣,就知道此人非是等閒之輩,立即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周倉被關公這樣贊了一句,笑得嘴都合不攏,口水順著嘴角不斷地往下淌,興高采烈地搬出了兩個座位,「二位公子遠道而來,請坐下敘話。

  關羽用手向兩旁一指,命兒子一一見過。

禮畢,方才歸坐。

關羽這才問起他們三十多年來的行蹤,關興便將逃進深山避難,遇當年護駕大將胡松傳授刀法,一直講到母亡為止。

雲長聽到老妻歷盡艱辛而死,立時悲傷得掉下淚來。

又感激胡松不愧為漢室忠良,默默為關家培植了兩個有用之材。

關興又將在新野縣擒張虎,斬樂琳,遇關平諸事敘述了一遍,從頭至尾足足講了一個時辰的話。

關羽立即傳令將魏將押上大帳。

  無多時,張虎來到大帳,望著中間的關羽就撲跪下去,「伯父大人饒命!」

  關羽想,今天怎麼老是碰著稀奇事,剛剛是兩個兒子相逢,此刻怎麼又來了個不認識的侄兒。

問道:「我且問你,何許樣人?」

  「小侄乃是張遼之子,奉徐晃之命駐守新野,被二位公子擒獲,請伯父饒命!」

  提起張文遠,關羽有感於懷,文遠雖然從賊,但為人尚可,我很敬重他。

今日我們父子相聚,乃是生平一件大喜事,他既是老友之子,我又何必要傷害他呢?關羽因為無意之中得到了兩個兒子,心情格外開朗,幾乎沒多加考慮,和藹地對張虎道:「某覷在汝父之面放汝回去,從今以後汝當棄邪從善,除暴安良。

可明白否?」

  「謹遵伯父教諭,小侄銘記不忘。

  「來,與其鬆綁。

  手下將張虎身上的繩索鬆開,又送上一柄大刀。

張虎拱手道:「多謝伯父不斬之恩,小侄告辭了。

」說著,出大帳,上馬執刀,穿過漢營往鵲尾山飛也似地去了。

  關羽驗看過魏將樂琳的首級,傳令掘土埋葬。

然後又對兩個兒子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心想,想不到他倆竟有這般武藝,如今北伐中原,倒也真的用得上,理當軍前效力。

新野已被關平所得,燕城守將樂琳已死,只有軍士守關,不如就讓關索前往占領,兩下扼住,使鴿尾山和樊城不能接應。

遂令關索領兵五千,速去燕城。

關索領命而去。

關索一走,關羽又思量道:我自荊州出兵,連戰連捷,眾文武將士都有功績,理應奏請大哥表彰有功之臣,以此來鼓動一下士氣,一舉攻克樊城,渡過黃河,打進中原。

其次兩個兒子幸未遇難,雙雙投到軍前,而且都有文武之材,這樣的喜訊也該告訴一下大哥和三弟,也讓他們分享一下。

想當年大哥得知我與三弟兩家都遭黃巾黨焚毀的消息,痛哭流涕,何等傷心,今日也讓他寬一寬心。

想到其間,關羽立即修下一封表章,命兒子關興親齎入川面見漢王。

——幸得及時遣開,要不然接下來失荊州、走麥城,同樣要招災。

——關羽將書信付於關興,令他當即動身。

闊別三十二年的父子,只相聚了一個多時辰,就又要分開了。

誰也料不到節節取勝的北伐軍會急轉直下,敗得不可收拾,令他們父子永不能相見。

關興應命而出,投西川而去。

  關索領兵到燕城,見關廂己開,並無人守,便不費吹灰之力,走馬得了此城。

吩咐各關緊閉,換上漢軍旗號,登城遠望,魏軍早已逃之夭夭,都往鵲尾山逃去。

  敗軍逃上鵲尾山,向徐晃報告了新野城外交戰的一切情況,徐晃大為震驚,想不到節外生枝,損兵折將,便與兒子徐良道:「來日出兵,與關雲長決戰一場。

  正說話間,報說張虎回來了。

徐晃立即傳令召見。

張虎迸帳,十分沉痛地將自己的計謀介紹了一下,又把被俘後關羽怎樣放自己回來的原因也解釋了一番,請求徐晃寬怒。

徐晃並不怪罪他,眉頭一皺,想出了一條復取新野、燕城的妙計,便與張虎道:來日只消如此如此,便可反敗為勝。

張虎深以為是,欣然應命。

  次日,張虎上馬提刀,領著五千魏軍下了鴿尾山,到了新野城外,既不整隊,又不設立旗門,就像一群散兵游勇。

張虎點馬上前到城河邊,朝關廂上高叫道:「關廂上聽了,令小子關平出城交戰!」

  關平恰在城關之上,見張虎領兵前來挑戰,暗自忖道:此賊昨已遭擒,有二位兄弟和五百軍士押著去大營,料他無能脫逃,他緣何又能領兵到此?必是父親饒了他一命。

此賊賊心不改,還敢到此討戰,何不讓我出城斬了他,免得留下麻煩。

關平未多加思索,引兵出了關廂,來會戰張虎。

「叱!大膽匹夫,既是吾父饒汝性命,理當棄暗投明,尚敢前來送死,今日再不饒汝!」

  張虎只見他到跟前,迎面就起手一刀。

關平起手集開,欲待還手,張虎掉馬就走。

一面逃,一面還在罵道:「小子關平,休要逞能,本將軍卻不怕你!」

  關平被他撩撥得心火直冒,本來上戰場的人都有一股壓倒對方的盛氣,敗逃了還要說不怕,關平豈肯放過他!為著賭這一口氣,關平撤下了城關,領兵一口氣追趕了十來里路,漸漸走入荒山野嶺。

關平忽然意識到關廂無人鎮守,倘被魏將攻城,難以自守。

因此趕緊扣馬,拚著性命往回趕。

到城外一看,果然不出所料,只見城關緊閉,吊橋高扯,魏軍旗號遍插城關,中間是一面大纛旗,上寫:大魏定國將軍、無敵上將、行軍大都督徐。

只見徐晃和徐良父子雙雙站立城樓之上。

原來待你一出新野,徐晃就領兵從後關射斷吊橋繩索,過橋用雲梯翻越城牆。

漢軍阻擋不住,只得棄關而走,聚集在南門外。

此刻見關平回來,方才匯聚攏來。

關平想,一著不慎,新野得而復失。

所幸弟兄並無傷亡,還有一座燕城可守,不如領兵往那裡去。

關平無奈,只得帶領弟兄往燕城而去。

行至半路,前面有一彪人馬趕來,近前一看,卻是關索,急問道:「原是賢弟。

緣何在此?」

  關索也驚詫道:「大哥,小弟奉父之命昨晚抵達燕城。

今晨接得書信,說道新野危急,命小弟全力以赴。

小弟豈敢延俄,越程趕去。

大哥因何到此?」

  關平這才明白,大家都中了徐晃的調虎離山之計了。

心想,兄弟初到軍中,不諳用兵之道,被一封不明不白的信誘出了燕城。

關平搖頭道:「賢弟,愚兄並無書信,我等皆中魏軍之計,兩座城關不保。

  弟兄倆合兵一處,整隊向燕城趕去,老遠就看到城牆上魏旗招動。

只聽得張虎朝他們放聲大笑:「兩個小匹夫,中了我家徐大都督計謀也!」

  頃刻之間,失了兩座城池。

雖然得來也很容易,然而去得還要迅速。

弟兄倆四目對視了一下,收兵回馬。

傍晚時分,來到大營,弟兄雙雙下馬進帳。

  關羽本想在來日一早,親自趕赴鵲尾山,會戰徐晃。

不料見關平和關索懊喪著臉進了大帳,忙問:「吾兒,未奉父命,怎地收兵?」

  「爹爹,徐晃設下調虎離山計,賺得新野、燕城。

我等不敢再戰,特來請命。

  關羽聽了大怒,對兩個兒子道:「失守城關皆徐晃詭計,非汝等之過,來朝定斬徐晃!」

  一旁周倉聽了關平的一番話,心裡也非常忿怒。

暗想徐晃這傢伙真是可惡,用計來欺編我家公子爺,來朝出戰,看我來奪回燕城。

便與關羽道:「主人,來日小人領兵只須這般這般,便可再取燕城。

主人以為如何?」

  周倉跟了關羽十幾年,頭腦也學得靈巧了一些。

關羽覺得他的話倒也很有算計,便應允了他,付他精兵五千,命他奪取燕城。

  來朝,周倉命弟兄多帶守城之物,尤其是硬弓亂箭,一切齊備,領兵出發。

關羽傳令起營拔寨,只留水軍五萬由胡班帶領仍鎮守在襄江,始終提防江東的主將呂蒙偷襲,其餘文武將士都隨關羽進發。

卻說周倉渾身輕裝扎束,腰插一對錘頭,帶領著五千軍士直奔燕城而去。

周倉是步將,腿腳輕健,行走如飛,尤其此番受了華佗的醫治以後,中槍的左腿恢復如舊,今日行軍便覺飛快,小軍哪裡趕得上他。

一邊走,一邊叫「周爺慢走。

」周倉關照軍士隨後趕來,自己一陣風似地消失在前頭。

六十里路,倏忽便過,算來只走了一個半時辰,但周倉仍感到非常輕鬆。

因此,到達燕城外時,他一點也不氣喘。

抬頭見關廂上插滿魏旗,張虎站在城牆上神氣活現,便指著上面罵道:「呔!賊將張虎,忘恩負義之輩,我家主人饒汝一條狗命,汝膽敢再取我家小主人的燕城。

老周不服氣,特來收拾你。

匹夫速速出關領死!」

  張虎低頭見關外這個黑臉指手劃腳地罵人,仔細一認,辨出他原來是關羽馬前的副將,昨日曾在大帳見過。

張虎是年輕後生,周倉是老一輩的步將,張虎對他有多大的本領一點也不清楚,料他是個平庸之輩,又見他單身一人,並無一兵一卒相助。

便想,他從漢營趕到這兒已經疲憊,又無兵將接應,不如與他交戰一場,令他以後不敢再來滋擾。

遂令軍士守住關廂,他一人一馬執刀出了城門。

「大膽黑臉,自來送死!張虎來也!」一馬掃到周倉的身旁。

  周倉不等他衝到跟前,已將腰中錘頭抽到手中,跳起來就起右手對準馬頭上一錘砸去,「賊將招打!」

  張虎料不到黑臉出手這麼神速,急起刀鑽去迎,「黑臉且慢!」

  「當」的一聲,招架住了。

周倉又起另一柄錘頭往刀上壓了上去。

張虎拚出全力要想挑開雙錘,可周倉就是要你這樣,他雙足在地上一蹬,借著張虎這股大力,一個旋風,人已到了張虎的頭頂上。

張虎一看這架式就明白,關羽的副將是個好手,這等功夫從未見過,便急著想逃進城去。

然而周倉已從上面回了下來,兩錘就朝著張虎的當頂打來,「張虎招打!」

  張虎無法脫身,被迫招架,起刀鑽點了上去。

其實只要一交手,周倉已經入了門,別人非但無法逃走,而且還只得拚命招架,根本無法還手。

周倉並不要他的性命,就按著他的錘法,緊一下、緩一下地打著。

剛戰了三四十下,張虎已經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滿面。

關廂上的魏軍也看得出了神,都在想,世上怎麼會有這樣本領大的人呢?見他的人就像風車一樣轉個不停,別說打,看都看得眼花了。

  就在此時,張虎拚足全力招架了大錘,不見了周倉的人影,不管三七二十一,好似喪家之大,亡命向城中逃去。

唯恐周倉隨後追來,立即傳令閉關。

這才稍覺寬心。

可是驚魂未定,周倉又站到了他的馬旁。

原來周倉把張虎打得暈頭轉向,突然藏身到了他的戰馬之下,兩柄錘頭左手一執,右手只用三個指頭,扣住在馬鞍邊上,雙腳在馬腹下一鉤,整個身體就全部貼緊在馬肚皮下。

張虎逃進城,他也被帶了進去,等張虎扣馬,他就從下面跳了出來。

對著張虎做了個鬼臉,大叫一聲:「呔——」

  張虎低頭一看,這一嚇差點魂靈出竅,周倉是怎麼進來的?他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本能地將戰馬一提,狼狽地往城中巷內逃了去,少頃方才醒悟過來:燕城守不住了。

這才撥准馬頭,向後關逃了出去。

魏軍看到這種情況,紛紛跟著張虎逃了出去。

  周倉要的是關廂,並不追趕張虎和狙截魏軍,等他們從後關逃得精光以後,這才關上了後門,這就叫「賊出關門」,然後趕回前關,上得城樓一看,五千弟兄還只剛剛出現在城外。

周倉高興得像個頑童,扯開嗓子大喊道:「弟兄們,慢得很,老周已取燕城。

  漢軍弟兄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竟有這麼大的能耐,非但走得快,而且取城如囊中探物,何等容易。

更是想像不出他一兵不帶是怎樣單身奪關的。

因此眾軍無不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齊聲贊道:「周爺好哇……」

  被大家這麼一捧場,周倉更喜得心花怒放:「嘻……」

  五千軍士長驅直入進了燕城,換下旗號,守住四城。

周倉命軍士準備長弓硬弩,以御魏軍再來。

各處吩咐完畢,便出了城關,尾隨張虎的敗軍,自顧趕往新野去見關羽。

  張虎出了燕城,方覺驚魂稍定,卻也不敢停留,火速趕到新野,將周倉奪城的情況詳盡說明。

徐晃安慰了一下張虎,便思量著迎戰關羽之策。

  關羽從樊城外趕到這兒,離新野五里紮下大營。

一面觀察徐晃的動靜,一面等候燕城周倉的消息。

中午過後,周倉已經趕到,便向關羽報告了好消息。

關羽聽了大喜,當面稱道:「漢壽轉戇為智,日後定是指麾三軍的主將。

  一個戰將能夠離開主將單獨用兵,這就是將材。

就像前三國中的莽張飛,到處闖禍,只知道上陣殺人。

後來受了諸葛亮的薰陶以後,常思以計取人,分兵入川時,居然成為足智多謀的主帥。

而如今的周倉雖也懂得用智,但這還是剛剛開頭,可惜他與關雲長一起走麥城,否則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關羽點兵一萬,在營前設下一座旗門,帶領眾將立馬於旗門之下,命人往新野城中向徐晃討戰。

  徐晃當即應戰,亦然領兵在城關之外立下旗門,留張虎、徐良於旗門下助陣,自己催動胯下黃驃馬直到戰場。

見關雲長一馬當先立於陣中,徐晃便扣馬架斧,向前拱手道:「雲長兄,久違了。

小弟徐晃有禮。

  關羽見他行禮,自然有禮必還,那怕國賊曹操也是有來必往,何況徐晃乃是多年故友,理當禮儀有加。

便將青龍刀一架,綠袖數抖,雙手合抱道:「原是公明,某還禮了。

  徐晃欠身道:「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

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嘆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

  關羽道:「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

闊別重逢,何必這等謙恭?」

  「君侯,自荊州起兵,拔襄陽,困樊城,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名遠播四海。

今又擒張虎,殺樂琳,可稱功德圓滿。

某為君侯敬進一言:急流勇退,及時收兵,方免身敗名裂之殃。

唯君侯三思。

  徐晃這一番話從他的角度上來著,不能不說是一段至理良言,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對關羽並不利,前有北魏,後有東吳,縱然過了黃河,荊襄九郡亦難保住。

倘然聽了徐晃的話,就不至於有走麥城的下場了。

徐晃看清了當時的形勢,要是關羽肯收兵,一方面報答了關羽昔日之情,一方面也維護了曹操的利益。

  可是,到了這種節骨眼上,關羽怎麼肯收兵回荊州呢?他認為解救萬歲出水火之中是迫在眉睫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關羽義不容辭的責任,誰要阻止他北上伐魏,他就要和誰不能甘休。

因此,關羽慨然道:「公明,要某收兵不難,只須一物即可。

」「何物耶?」「乃是操賊之頭顱矣!某得此即刻返回荊州,停止北伐。

不然,某斷難從命!」

  徐晃暗暗想道:雲長兄啊,數十年來,只有曹操殺你們,你怎麼弄得過他,幾十年的苦頭吃不怕。

曹操如今地大人多,越發權傾朝野。

我看你是在做夢。

我看在與你十幾年朋友的面上,因此還要好言相勸幾句,不來頂撞你,免得傷和氣。

「君侯,此話逼人太過也。

  關羽聽他說了這句話,氣得連頭頸都紅了起來,凜然道:「此賊殺國舅,絞皇妃,斬皇子,罪大惡極。

某奉漢中王之命,北伐國賊,拯萬歲於水深火熱之中,此乃天意如此,人心如此,何謂逼人太過?不殺操賊,某誓不收兵!」

  徐晃見他一說就跳,好言根本說不轉他的心。

暗想,事到如今,各以國事為重,顧不了朋友的面子了,誰功誰過只有讓後人來評判了。

遂無可奈何道:「君侯不聽徐晃良言諫勸,只恐悔之莫及,某亦愛莫能助也!」說到這兒,徐晃忽然回顧旗門,厲聲大叫道:「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

  關羽哪曾料著,驚問道:「公明何出此言?」

  徐晃道:「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十多年的朋友至此斷絕,情義已不復存在。

說畢,掉馬而回。

隨即一聲炮響,一馬已飛入陣中,大吼道:「關羽休要不識好歹,本將來也!」

  關羽好恨,徐晃竟然不顧十多年的情誼,對他這樣恩斷義絕,不由得怒火中燒,向來將大喝道:「來人何許人?」

  「某非旁人,乃是定國將軍、無敵上將、行軍大都督徐晃之子徐良是也。

  「無名之輩,速回旗門,命徐晃出馬!」

  徐良想,你關雲長的派頭也太大了,打仗哪有像你這樣挑長揀短的。

你不與我打,我定要同你較量一下。

便將戰馬一拎,徑直掃了上去,起手中金板大刀就朝關羽迎面劈去:「姓關的,看刀!」

  徐良這下可捅了亂子,人家關羽正在氣頭上,叫他回去,他卻偏要往老虎頭上拍蒼蠅。

戰場上是沒什麼好客氣的,揚威立名都是用鮮血和性命換來的,沒有大本領怎麼撿得到便宜。

關羽見他大刀劈來,便提起青龍刀鑽子朝他的刀頭上梟了上去,「且慢!」

  關羽何等神力,只輕輕地一撥,便將徐良的大刀梟了開去,本當一肚子的火無處發泄,這就把徐晃的兒子當成了出氣筒,橫轉青龍刀就向徐良攔腰掃去,「去吧!」刀光閃處,徐良已屍分兩段,連人帶馬滾落在地,連哼一聲的時間也沒有,徐良就此成了刀下之鬼。

  關雲長一世只殺十九個人,刀上十七個,劍上兩個。

這十九個是:掃黃巾刀劈程遠志,戰北海劈管亥,戰虎牢溫酒斬華雄,伐徐州梟車胄之首,小沛城下殺王忠、劉岱,過五關刀劈五將,劍刺卞熙,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古城劈蔡陽,戰長沙劈楊林,攻拔襄陽刀劈夏侯存,斬徐良是刀下最後一個。

別的大將一世殺多少人恐怕在數以百計以上,根本無法記清了,只有關雲長,一來從不多殺一個無辜兵卒,二來從不斬殺下馬之將。

因此他殺多少人記得清清楚楚,無一遺漏,連姓名和次序也不會搞錯。

這些死在關羽手下的大將,即使沒有名聲也會變成名流千古了,後人只要一提到關羽,也會聯想到這些人來。

在關羽刀下喪身的大將,除了文丑是用槍的,其餘都是用刀之將,這些人中欲在刀上稱王揚名的也不乏其人。

因此,關雲長稱得上是刀中之魁,蓋世無雙的了。

  徐晃見兒子送命,怒不可遏,從此朋友變仇敵。

舉起大斧飛馬沖了過去。

「關某好無情義,徐晃來也!」一柄瑞金巨斧直向關羽頭頂蓋下。

  關羽深知徐晃的功底,不敢懈怠,急起青龍大刀招架。

兩個都是紅臉,一個懷著報效天子、復興漢室的赤膽忠心,顯神威,一個顯出天下無敵的英雄氣概,更要為了死得不明不白的兒子出一口冤氣,露崢嶸,在沙場中央打成了一對,斧去刀來,刀劈斧砍,各不相讓。

兩邊旗門鼓聲擂急,呼聲漸高,「徐大都督厲害啊……」

  「關君侯厲害啊……」

  兩個絕世名將足足戰了一百餘合,真箇是昏天黑地,鬼驚神怕,打得不可開交。

徐晃終因力不勝任,武藝沒有關羽好,便圈馬抱斧而走。

旗門的張虎曾被關羽放過一次,又在燕城受過周倉的驚嚇,深知黃臉關索的手段,因而見徐晃一退,料著抵擋不住,毫無戰心,掉頭就向新野城中逃去。

眾軍見他一走,全都似潮水一般退了下去。

  關羽用手向前一招,舉著青龍刀隨後縱馬追趕。

旗門下周倉、關平、關索、廖化等將,帶領漢軍沖了上去,跟在關羽之後,發一聲喊,「殺——」向新野衝去。

周倉兩腿生風,早已趕在關羽的馬前跟定徐晃進了新野,揮動雙錘把魏軍打得招架不住。

關羽率領眾將從南門進去,把徐晃和張虎趕出了北門,逼迫他棄了新野逃往宛洛道。

關羽攻克新野城,便傳令住馬不追,守住四城關,又把被張虎遣散出去的滿城百姓招收回城,告示安民,一面打掃戰場,將徐良的屍體埋葬。

至來日,關羽安頓城關,帶領眾將和人馬又回到樊城外襄江老地方駐紮。

  卻說徐晃從新野敗逃,所領將士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降的降,潰不成軍,五萬精兵所剩已不過半,逃到宛洛道,方始安下心來,便與張虎來到大營前,令守營軍士報向大帳。

  徐晃素稱無敵上將,所領軍士一向行伍嚴肅,不料今日逃回竟是如此狼狽不堪,而且軍士七零八落,大出意料。

因而守營軍士不敢怠慢,知道徐晃一敗塗地遇到了強敵,急上大帳來見魏王:「稟千歲,徐晃大敗而歸,營前候見。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大將,因為他武藝高強,戰無不勝,視作自己手中的一塊王牌,總以為此番徐晃出兵,可以遏止關羽北上的氣焰,誰知也遭到了與別的大將一樣的後果,這使曹操愈加心神不安。

吩咐立即傳見。

  徐晃得令,與張虎一起上帳,「千歲在上,徐晃拜見!」「罪將張虎叩見千歲!」

  「罷了!」曹操見徐晃只帶了張虎回來,已覺情況不妙,問道:「公明,此番令爾樊城抵敵,如何兵敗至此?」

  徐晃答道:「大軍到新野郊外,屯兵鵲尾山下,命張虎、樂琳分兵駐守新野、燕城,欲思與樊城取得聯繫,三處互相接應,成為犄角之勢,擋住關雲長的北上之路。

不料被關平弟兄等人擒張虎,斬樂琳,反失新野、燕城二地。

某又思下調虎離山之計,賺回二城。

卻又被關羽馬前副將周倉智取燕城,關某統領大軍親臨新野,刀劈徐良。

某與關羽奮戰一百餘合,終因力不勝任,走馬失守新野。

某失地喪師實是有罪,請大王裁處!」說完,已是滿面羞漸,恨不能找個地洞鑽下去。

  曹操聽了這一番經過,大驚失色,一則為樂進和徐晃失子感到悲痛,二來懼怕關雲長居然不減當年之勇,連連得勝。

想到此番大敗也是在所難免,因為關雲長正是銳氣旺盛的時候,不論誰去也准擋其鋒。

故而恕免了徐晃和張虎的罪過。

兩人謝過魏王,歸班站立。

  心情靜下來以後,曹操自忖道:其實這次敗仗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司馬懿獻的計策,如今連東吳的人影都不見,反而弄得自己進退不得。

若是不再發兵,關羽以為我怯弱無能,要是再命人抵檔,恐也無濟於事。

預料關羽打了這幾次勝仗,不日就要向這裡趕來,這叫我如何抵擋呢?遂喚道:「仲達。

  司馬懿從旁踏出,到曹操之前一拱到底,「千歲在上,某有禮。

  曹操不無責備道:「孤久欲遷都,以避雲長北伐之鋒,皆是汝勸孤發兵抵敵。

如今又損兵數萬,折將數員。

事已至此,妝看如何為好?」

  司馬懿多次觀察到曹操近年來的用兵已遠遠不及過去,畢竟年已六十四歲,精神面貌早不如往昔。

司馬鵡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要想到曹操歸了天再出人頭地,一步登天。

所以他所獻的計謀都有雙重用意,一方面要對曹操有利,一方面要對自己更有利。

總的一句話,不能使大魏的疆土受到削弱,為的是給自己今後的篡位打下基礎。

他想,曹操一天不如一天,就等於我的出頭日子近了,保住他的天下,就是為我積蓄實力。

如今要利用東吳的兵力來消滅關羽的精銳。

因此答道:「大王何必自擾。

前番結好孫權在先,今日又大敗至此,江東仍無消息。

大王正可藉此修書一封,遺人送至秣陵,陳說利害,令其發兵。

倘若東吳發兵,關羽定是腹背受敵,某料其必收兵回守荊州。

其時大王從宛洛道進兵,一仗可定矣。

千歲意下如何?」

  曹操對司馬懿看了又看:你的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一旦做起來又穩吃敗仗,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你的話的確不錯呀,但孫權為何至今不發一兵一卒呢?曹操感到,數番出兵都遭到挫敗,關鍵在於沒有與東吳同時起兵。

要是有孫權牽制關羽,他就首尾不及相顧了。

曹操遂令司馬懿退下,立即修下一封書信,再一次發住東吳,說明發兵的利弊關係,勸他不要錯過機會。

為了能夠取得孫權的早日發兵,許下了一個大願,就是一且取了荊襄,就讓江東一統長江南北。

寫畢,遂呼道:「伯寧聽令。

  滿寵從旁走出,「下官在。

  「汝從水道而進,逕往秣陵求見仲謀,務使江東早日發兵,以攻關某之後。

不得有誤!」

  「下官遵命。

」滿寵取了書信,自往江東而去。

  曹操復命文人陳群趕往樊城告知曹仁,教他安心鎮守,牽制關羽,一旦有變,大軍從宛洛道趕來接應。

一切就緒,靜侯江東的消息。

  且說江東的孫權盤踞在秣陵城中也在密切注視兩家征戰的情況。

秣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這座城是周朝年間造的,造這座城時,連下數十天大雨,坡磚不及運到,就以石代磚,砌築而成。

因此又稱為石頭城。

明朝洪武時,因歷年遭兵災,城牆多有損壞之處,為此朱元璋再修南京城。

而孫權從鎮江遷到南京時,也曾整修過城牆,因而稱之為初修南京城。

卻說這幾日南京城內到處可見白布白幡,街巷之中都扎著白的牌樓,家家戶戶也掛著白布,吳侯府前扎的是素牌坊。

一片素色。

到底出了什麼事呢?原來江東的吳國太在數日前壽終正喪。

吳國太一死,舉國上下都要為她披麻戴孝,喪事要延續一個多月。

昊國太是八月中旬過世的,如今已是九月中旬,喪事已到尾聲。

前番死了個魯肅,今日又去了個吳國太,東吳能夠說話作主的人物,而且都是主張聯劉抗曹的人物相繼去世,這不能不說是對關雲長的最大損失,失卻了對江東的依傍,也就失去了保障。

因而他們一死,孫權久欲奪回荊州的心思即刻就會變為行動。

這一日,孫權料理完日常軍政事務,閒坐大堂,他早已得知關羽北伐勢如破竹,屢傳捷報,雖然覷視荊襄長久,倒也不敢貿然出兵,以防引火燒身。

今日聚集文武,便欲商議過江的計謀,問兩旁道:「眾位,關羽拔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眾位以為如何?」

  這一聲問包涵著兩層意思:一是要乘關羽遠離荊州,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二是出兵相助關羽,一起伐魏。

然而對於孫權來說,後一層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為的是手下這些文武中也有這種想法的。

問聲落地,文班中走出一人,不是別人,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瑾見主公。

  孫權不用問,就可以知道他要說些什麼。

但他一向忠心自己,因而十分敬重他,便故意問道:「子瑜有何高論?」

  諸葛瑾道:「主公,昔日江東與劉備聯合,赤壁破操百萬大軍,令操不敢正視江東。

先都督子敬在世,常勸主公聯劉拒曹,八年之內江東安然無事。

國太生前亦時時叮囑主公與劉備聯盟。

如今君侯舉兵北伐,其勢猶如排山倒海,銳不可擋。

依下官之見,主公可即刻出兵徐州,攻魏軍之後,使操進退不得,首尾難顧。

滅操之後,可與劉備共坐天下。

主公以為如何?」

  要是聽了諸葛瑾的話,漢業就可能復興。

但孫權無論如何聽不進去。

他想,荊州本是我江東之地,赤壁之後被劉備鑽了個空子,強占了去。

為了荊州,周瑜被孔明氣死,胞妹嫁去復回,我恨不得一步跨過江去奪它回來。

如今魯肅已死,國太也亡,再不奪聞荊州也顯得我太沒志氣了。

問題在於關羽長驅直入,所向披靡,要是他在用兵上稍有不當,我便立即出兵,奪回荊州。

你諸葛瑾向來是主和派,看來不能採納的,還是讓眾將來否定你。

便對諸葛瑾道:「子瑜言之甚善。

然孤有三計,尚在狐疑之中。

  諸葛瑾不知他有什麼計策,便問:「主公妙計何不早說?請問第一計。

  「第一計,孤從諸葛子諭之言,出兵徐州,相助關羽,共滅曹操。

  「第二計呢?」

  「第二計,相助曹操,兵取荊州,一統長江南北,以慰先大都督周公瑾在生之願!」

  諸葛瑾忙搖手道:「主公,萬萬使不得。

這第三計……」

  「第三條計是按兵不動,坐觀兩家之戰,見機行事,從中漁利。

  諸葛瑾焦急地問道:「主公以為何計為上?」

  「孤意未決。

子瑜退下。

  諸葛瑾是個忠厚老實的人,被孫權最後一句話搪塞了過去。

要是略動一下腦筋,就可以猜測出孫權的用意。

遂垂首退了下去,心裡還在想,既然還沒決定,那就過幾天再勸他出兵相助關羽。

  主和派以諸葛瑾為主,而主戰派自然是呂蒙為首了。

如今呂蒙不在,一般將士都不敢貿然請戰。

故而堂上一時竟無人出班。

孫權只得傳令退堂。

其實堂上早有一人洞察了孫權的心機,此人今年三十歲。

到三十三歲書生拜帥,火燒劉備的連營。

此人姓陸,名遜,字伯言。

他知道國太一死,孫權就會進取荊州,但在大堂上又不住公開自己的想法。

所以一退堂,陸遜就跟進內堂。

「吳侯,下官有禮。

  孫權對陸遜早就有好感,遠在十一年前火燒赤壁時就顯示出了他驚人的智慧,共打曹操的合淝時又體現了他超人的計謀,稱得上是江東的後起之秀。

此時回首一看是他,料知定有要事,便道:「伯言到此,必有教益。

  「吳侯,曹操據中原之廣,劉備據兩川之艱,吳侯據長江之險。

然江東不取荊襄,猶似珠不聯璧,玉不盡潔。

昔魯子敬於陸口請雲長到此,數索荊州,此願未遂。

下官久知吳侯欲取荊州,苦無良機,如今機會正好。

若荊襄歸我江東,才能與魏、蜀平分疆土,鼎足天下。

  孫權看著陸遜笑了,心裡想,你真聰明,日後必成大器。

三言兩語已將我心裡話全說了出來,真是個明白人。

便招呼他坐下,「伯言揣知孤意,堪稱奇才。

然出兵荊州,舉足輕重,伯言可有良謀?」

  陸遜正待要說,外面報說:呂大都督從陸口趕來求見吳侯,有要事相告。

孫權聞之大喜,急令相請。

  呂蒙今年四十五歲,自魯肅一死,他就以副為正,總督江東軍馬。

生一個紫棠色的臉,兩條板刷眉毛,一對(人匡)儴大眼,大鼻闊口,兩耳招風,滿臉的鬍鬚。

進得內堂,見吳侯與陸遜對坐,心裡已十知其八九了。

遂上前叩見道:「主公在上,蒙拜見!」

  「子明少禮。

請坐!」

  呂蒙與陸遜並行一禮,各自歸坐。

呂蒙正要開口,陸遜已問道:「大都督到此,莫非為荊州之事麼?」

  呂蒙為這年輕書生感到驚嘆,想不到他竟能看透自己深藏多年的心思。

不過略一轉念,便微笑道:「先生在此,莫非亦為荊州之事與主公商議?」

  陸遜毫不否定地著了著孫權,孫權對呂蒙笑笑說道:「子明到此正與伯言不謀而合。

  君臣三人相視大笑。

陸遜試問道:「都督自陸口來,必有所教?」

  呂蒙道:「今雲長提兵圍樊城,曠日持久,可乘其遠出,襲取荊州,全據長江。

  「此言正合孤意。

  然而呂蒙不無顧慮道:某探得關羽在沙頭鎮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各有烽火台,日則燃煙,夜則舉火,提防甚嚴,數十里外視之明了。

況荊州城內尚有精兵二十萬,守將劉安善能用兵。

若從陸路進兵,必經公安,此處離樊城又近,若雲長收兵,定然相遇。

某苦於思索,並無良計。

特來請教。

  陸遜聽完呂蒙的話,只是淡淡一笑,反問道:「大都督,關某所為,則是為甚?」

  呂蒙想,這話問得太幼稚了,關羽這樣做,還不是為了防備我們江東偷襲荊州?便不屑一答地說道:「何須多問,乃是防我江東。

  「是啊。

既是防我江東,緣何子敬在世時,荊州毫不防備?」

  「這?」呂蒙不料被這一句話問得目瞪口呆,默然無語。

  陸遜意味深長地笑道:「我有一計,可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

  「願聞良策。

」呂蒙不能不嘆服,正是:

  北魏兵將方喪膽,東吳儒雅又獻智。

  欲知陸遜要說出何等妙計來,且看下回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糜芳和傅士仁為何要背叛關羽?——關羽(七)

話說由於孫權曾經向關羽提親被拒,而且使者被罵了回來,孫權因此大怒而且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在關羽圍樊城時,受到了曹魏的挑唆和利誘,孫權決定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而荊州在馬上面臨著江東偷襲時,其內部也...

關羽之丟失荊州,決不僅僅因為「大意」

先說一件小事:劉備和諸葛亮遠征西川,孫權看出了這個擴張集團的危險。為減輕來自關羽方面的壓力,全力對付曹操赤壁大敗後可能的軍事報復,採取了主動和好關羽的態度,派諸葛瑾再至荊州,提出讓孫權的兒子與...

祝利榮|盤中解盤

盤面疲弱,雄安與次新成為領跌重災區,冀東裝備,韓建河山,漢鍾精機等龍頭股都出現了領跌,無錫銀行,常熟銀行等也出現大跌。還好我們通過五大戰法基本都提前測出了其上漲目標位,基本能夠做到全身而退。

關羽丟掉荊州只是因為大意?

看《三國演義》最不忍看到的是第76回「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這一回里蜀漢五虎上將之首英勇無敵的關羽不僅丟掉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自身性命也賠進去了,可以說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而且失荊州對...

讀三國人物之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局,認為曹操統一北方已成事實,孫權占有江東已有三世之久,要想成事只有占據荊州、益州,再一爭天下。正當劉備占據荊益兩地威震天下,一統天下之際。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

揭秘:歷史上關羽失掉荊州幾大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