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人物之關羽——大意失荊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局,認為曹操統一北方已成事實,孫權占有江東已有三世之久,要想成事只有占據荊州、益州,再一爭天下。

正當劉備占據荊益兩地威震天下,一統天下之際。

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把劉備和諸葛亮用盡心機得來的荊襄地盤,丟失得一乾二淨。

關羽本人夜走麥城,被吳軍擒殺。

歷來的議者評論這一段故事,用一句話概括為「大意失荊州」,其實不然。

關羽之丟失荊州,決不僅僅因為「大意」。

我們從一些史料上縱觀關羽的一生,論披堅執銳奪關斬將,臨陣運籌決機沙場,將才綽綽有餘;若論任人為賢謀劃大略,從善如流經略一方,他的帥才明顯不足!帥才不足,是關羽失掉荊州身死敵手的主要原因。

古往今來的帥才多矣,帥才起碼應該具備的條件大致是,氣度恢宏知人善任,虛心待物忍辱負重,勝不驕矜敗不氣餒,胸懷大略指揮若定……關羽身上所缺乏的,恰恰是這些優秀品質。

驕矜剛愎目中無人,是關羽最大的弱點。

劉備從荊州率兵攻奪西川,軍師龐統在落鳳坡中箭身死,鎮守荊州的諸葛亮率張飛、趙雲等名將前去增援,臨行時,諸葛亮把守衛荊州的帥印,當著眾多官吏將佐的面,親手交給關羽,一再叮囑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但是關羽自恃智勇足備,不把曹操和孫權放在眼裡。

諸葛亮問他:「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關羽說:「以力拒之」;諸葛亮很擔心地說:「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關羽很不介意地說:「分兵拒之」。

最簡單的「好手不敵雙拳」的道理,關羽不是不懂,他之所以在守衛荊州挂帥之初,就有此埋下隱患的心理決策,與他平時就目空「江東鼠輩」,看不起曹操手下將領大有關係。

江東孫權一班人,孫權本人知人善任,手下能事者極多,關羽卻每常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為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赤壁大戰期間,經魯肅和諸葛亮多方努力建立的「孫劉聯盟」,在關羽看來也無足輕重,以致他在鎮守荊州的帥位上,屢犯破壞這個聯盟的錯誤而與鄰為壑。

如有一次孫權派諸葛瑾(諸葛亮的哥哥)為使,前來討還荊州,劉備已經答應孫權先交還三個郡,諸葛瑾帶著劉備的親筆信來見關羽,關羽先是十分傲慢地對諸葛瑾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荊州土地一寸也不能還給江東。

在諸葛瑾據理力爭時,關羽竟然怒髮衝冠,拔劍在手,指著諸葛瑾厲聲罵道:「我不看你弟弟孔明軍師的麵皮,教你來得荊州,回不得東吳」,嚇得諸葛瑾抱頭鼠躥而去。

關羽這種粗暴對待盟友使節的態度,極大地損壞了孫劉聯盟。

況且諸葛瑾為公事而來,奉的是江東統帥孫權的使命,關羽說「不看你弟弟孔明軍師的麵皮……」——把孫、劉雙方嚴肅的外交活動,庸俗到看私人情誼處置的兒戲地步,逞一時剛愎意氣,完全沒有慎重外交的深思遠慮。

劉備和諸葛亮遠征西川,孫權看出了這個擴張集團的危險。

為減輕來自關羽方面的壓力,全力對付曹操赤壁大敗後可能的軍事報復,採取了主動和好關羽的態度,派諸葛瑾再至荊州,提出孫權的兒子與關羽的女兒聯姻,並且說明聯姻的目的是「兩家和好,并力破曹」。

這本來是美事,關羽如果許親,至少在一定的時間內,有利於鞏固孫、劉聯盟;自家女兒確實不願意聘給孫家,婉言拒之也不失禮。

偏是傲氣十足的關羽一聽諸葛瑾提親,似乎是腦子裡連個彎兒也不轉,諸葛瑾話音一落地,他就勃然大怒,厲聲說: 「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又非常惱怒諸葛瑾為孫權的兒子前來提親,好像諸葛瑾提了這麼一句話,就辱設了他的「虎女」,罵道:「不看汝弟(諸葛亮)之面,定斬汝首。

」喝令左右把諸葛瑾趕出去!

我們不管從哪一方面分析,關羽也「勃然大怒」得沒道理。

諸葛瑾作為媒人,上門提親,並不是提出讓孫權的兒子強姦你的女兒,憑什麼沒來由火冒三丈?請注意,關羽第一是罵孫權父子是狗輩, (連曹操都不敢小瞧孫權,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二威脅要殺煤人諸葛瑾的頭。

亘古以來,如此對待媒人的,大概只有關羽一人。

如果硬要找出一點關羽「勃然大怒」的根據來,那就是:第一,他眼裡沒有孫權;第二,他的腦子裡一點也沒意識到這麼做,會給荊州帶來曹、孫兩面夾擊的壞處。

關羽這麼輕率地對待這次婚姻,完全證實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事實上種下了他後來與曹軍激戰襄、樊,孫權襲其後路的禍根。

關羽的驕矜傲物量不容人,不獨表現在對待江東孫權方面,即使是在劉備集團內部,也與許多人的關係不和。

比如劉備收劉封為義子,關羽就十分不高興,認為劉備收養劉封,會給日後選定接班人造成麻煩。

後來劉備自封漢中王,選立王儲時,派人赴荊州徵求關羽的意見(這很可能是劉備耍滑頭,他本心並非是要讓劉封繼位),關羽明確表態,反對劉封繼位,還建議劉備把劉封調到偏遠的山城上庸,以絕後患。

我們可以想見劉封當時對關羽是多麼不高興,只是礙於關羽和劉備桃園結義情同手足,不敢發作就是了。

關羽失荊州,走麥城,派廖化向鎮守上庸的劉封求救,劉封拒絕發兵,這和關羽一向以「後患」看待劉封大有關係。

劉備曾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使者從成都送五虎大將印綬來荊州,他竟然說: 「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其實,在關羽奪取長沙時,只與黃忠打了個平手。

他之所以不願與黃忠為伍,只能說明他量不容人,對當年未能戰勝黃忠耿耿於懷。

《三國志·關羽傳》還記載,關羽鎮守荊州時,聽說馬超投降了劉備,竟自恃武藝蓋世,捎信人川與劉備,請求與馬超在武藝方面一決雌雄。

論起馬超,乃一代名將,曾惡戰曹操手下虎將許褚,殺得曹操割須棄袍;與「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的張飛打成平手。

設使關羽真的人川與馬超一爭高下,也未必能占了上風,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關羽僳驁的性格,決定了他不管馬超來降是給劉備陣營添了一份力量,也不顧鎮守荊州重任在肩,輕於去就,為逞一技之能,竟然做出輕離重地,與自家人一決高下的荒唐決定。

歷史上舉凡有輝煌建樹的帥才,沒有任何人像關羽這樣不顧大局意氣用事的。

虧得諸葛亮給他寫信說:「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關羽得書,在宴會上把諸葛亮誇讚他「絕倫逸群」的信讓在座的賓客傳閱,蔑視馬超的驕傲之態溢於言表,捋摸著自己的鬍鬚大聲笑著對眾人說:「只有這個諸葛亮是深深知道我的啊!」

即使是對劉備的軍魂諸葛亮,關羽也不肯尊重。

諸葛亮初次用兵,火攻曹仁十萬大兵於博望坡時,關羽就不服調遣,說了一串不相信諸葛亮有真本事的怪話。

赤壁大戰時,諸葛亮派他到華容道上埋伏,擒捉曹操,諸葛亮知道他義氣深重,因為他曾一度投順曹操,受過曹操的厚待,生怕他因念舊恩放了曹操,他卻當面數落諸葛亮:「軍師好多心……」指責諸葛亮不信任他,並說如果放走曹操甘當殺頭之罪,立下軍令狀,接著就盛氣凌人地反問諸葛亮:曹操若不從華容道走,更當如何?硬逼著諸葛亮也立下軍令狀。

如上所述,關羽往往把個人的爭強好勝,凌駕於集團利益之上。

無論是劉備集團內部,還是外部的敵對集團、盟友集團,哪個集團中的領袖及其文臣武將,他都不放在眼裡。

關羽一生中所尊重的,恐怕只有劉備一人,那也是因為他和劉備、張飛白手起家時,有個很特殊的桃園結義的背景。

「結義」是以「義氣」為重,到了「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程度——關羽是個義氣深重的人,他之所以一輩子尊重結義兄長劉備,是義氣使然。

事實上在他鎮守荊的日子裡,有關「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諸葛亮當面叮囑過,劉備對他也不可能沒有指示。

他的傲慢秉性,決定了一旦大權在手獨擋一面時,必定要獨行特立。

從圖一時痛快,和孫權翻臉,丟失荊州的事件來看,他的骨子裡其實是連劉備的意見也很少採取尊重的態度。

不論是挂帥人物,還是販夫走卒,誰如果有矜持傲慢的性格弱點存在,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必會陷入自以為是的泥淖,而難以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再回頭來分析為時一年多的襄、樊戰役,關羽在判斷敵情、識人、用人等方面連連失誤,以致釀成不可挽救的大錯,實在也是因為他不可一世蔑視對手,自以為是輕於決斷所致。

襄、樊戰役序幕拉開,關羽大軍到處,取襄陽、敗曹仁、圍樊城、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可謂八面威風,威震華夏,曹操勢力範圍內的「山賊草寇」聞風響應,嚇得曹操準備迂離許都避其鋒芒。

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使得關羽盲目樂觀,他一心想著「取了樊城,即當長驅大進,逕到許都,剿滅曹賊」,完全忽略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隱患。

即使沒有忘記這種危險,在他的心目中,江東孫權之輩,也算不得「黃雀」。

你看,正當關羽連戰連捷時,江東兵馬大都督呂蒙裝病辭職,以更為年輕的陸遜代理大都督。

陸遜一上任,就投關羽之所好,向關羽送禮致詞,極盡恭維謙卑之態,一副巴結討好的樣子。

關羽當著陸遜送禮致詞使者的面,對陸遜的這種「討好」流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態,還用手指著使者譏笑孫權「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陸遜的使者離去後,關羽就下了一道命令:調防守荊州一半兵力.來樊城前線。

這就造成荊州守備空懂,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時輕易得手。

關羽在樊城受阻,形成攻防對峙局面,關羽曾向孫權求取援兵,因孫權援兵遲遲不發,對孫權派來致意的官員大罵: 「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我們弄不清「貉子」是什麼動物,可能是一種猥瑣的小獸罷。

關羽求助不成,也不應該以小獸來辱罵孫權,並且說取了樊城.就返回頭來消滅你!實際情況是當時連樊城都攻打不下來,心血來潮就脫口說出要滅孫權,沒求由化友為敵,堅定了孫權襲取荊州的決心。

關羽祭旗發兵攻擊襄陽時,指定的先鋒大將傅士仁、糜芳因飲酒誤事,軍中失火,火炮打死軍中多人,軍器糧草盡被燒毀。

關羽傳令斬殺傅、糜二人因部下求情,每人打40大板,摘去先鋒印。

奇怪的是,這樣處罰了以後,卻又「罰』』傅、糜二人鎮守南郡和公安兩處城池;更令人不解的是,交待了傅、糜二人任務後,又警告說:「若吾得勝回來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罰!」關羽如此用人,簡直到了荒唐的地步:摘去先鋒印,打了板子,這是一種懲罰,派去鎮守後方戰略要點,這怎麼也能叫做「罰」?何況還說,自己得勝了,二人還要受罰,這不是故意製造對立情緒,不讓後方盡心竭力配合前方作戰嗎?後來,呂蒙偷襲荊州得手,傅士仁、糜芳所鎮守的南郡、公安兩處城池不戰而降,使關羽進退失據敗亡麥城,造成如此惡果,與關羽用人失誤有著直接的關係。

攻取了襄陽,隨軍司馬王甫就替他想到了鞏固後方的問題,也提出過傅士仁、糜芳鎮守南郡、公安恐不竭力的隱患,並建議再以一得力將軍總督荊州防務。

關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輕描淡寫地說: 「吾己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慮焉?』』聽關羽的口氣,頗有責怪王甫咸吃蘿蔔淡操心的意思:我早已安排了這件事,你考慮這個做什麼?忠直的王甫在此情況下仍一片苦心提醒他說:「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重用。

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

趙累為人忠誠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

」關羽說: 「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

」事實證明,關羽對於潘浚遠沒有王甫看得清楚,呂蒙襲取荊州之後,仍然任用潘浚執掌州事,潘浚卻也樂於為呂蒙效力。

王甫和趙累在關羽軍敗時,一個跳城而死,一個自刎而亡,可謂至死追隨關羽沒有變節。

關羽不聽王甫勸告核心的八個字是「今既差定,不必更改」——他決定的事,不管對、錯,卻不能再行更改。

一個剛愎自用到這種程度,再高明的幫手對其失誤,也只能是干著急,沒辦法。

我們論述了關羽的性格,分析了他在襄、樊戰役期間的種種失誤,就可以這樣說,他的失掉荊州,身死敵手,並非一時大意所致,而是他自身的性格弱點所決定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之丟失荊州,決不僅僅因為「大意」

先說一件小事:劉備和諸葛亮遠征西川,孫權看出了這個擴張集團的危險。為減輕來自關羽方面的壓力,全力對付曹操赤壁大敗後可能的軍事報復,採取了主動和好關羽的態度,派諸葛瑾再至荊州,提出讓孫權的兒子與...

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今譯】持有的東西達到了滿盈的狀態時,不如就此罷手。把東西錘鍊的很尖銳,是不能夠長久保持...

揭秘:歷史上關羽失掉荊州幾大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

關羽竟然是被諸葛亮借刀殺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出兵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嚇得魏主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是後來,關羽為什麼會以兵敗收場,荊州失陷,父子都被殺了呢?要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三國七大帥才:東吳兩位,蜀漢兩位,曹魏三位

「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將將者,謂之帥也」。所以所謂的帥才,首先不僅是將兵之人,還是將將之人;其次要鎮守一方或總領一方軍事,通俗點說起碼得是一個方面軍統帥,最好是文能治理州郡,武能克敵制勝;...

關羽的人緣到底有多差?我們今天來起個底

身處職場的人都知道同事往往不是朋友,但良好的同事關係是在職場生存的必須。不然被穿個小鞋或是來個不配合什麼的,經常是怎麼死都不知道了。我們今天說的關羽就這樣一位不注重同事關係的高傲之人,我們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