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被雲長扯出庭外 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要想攔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請只因孔明說了一句話,三員名將都出來為關羽捧場,一則是真心欽佩他的為人和功夫,二來因馬超恃勇傲慢,眾將心裡不服,趁此機會壓一壓他的傲氣。
馬超當然不甘示弱,要是真的交起手來也未必會敗北,但關公的威德和武功也的確使他不寒而慄:這便如何是好?既不能說不是,與他硬拚;也不能說是,顯示自已無能。
馬超不得不緘默,以示自己對此事並不介意,隨關羽的便。
無言表示一種默許。
張飛十分得意,又說道:「小馬啊,我家二哥一向最信仁義二字,倘然你從今以後不再傲視天下,只消我家老師修書一封,這紅臉兒便不敢擅自入川。
」說著,便轉身對孔明說:「老師,念他初到軍中,不知我家二哥脾氣,暫且寬恕一回,修書荊州叫他不必入川,未知老師意下如何?」
「呣——」孔明不置與否,就等馬超怎樣說法。
馬超橫想豎想,覺得犯不著與關公爭高低,更沒有必要去得罪他,要是以後有便,比試一下也未嘗不可,但特地要他趕來,這是大可不必了。
便作了讓步:「望軍師傳言君侯,不須入川,以荊州為重。
」
用不著說怕不怕,只要口氣一軟,懼怯的心理已完全流露了出來,就只須這幾句話,文武的慾望已就足夠滿足了。
孔明便提筆寫道:
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
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
寫畢,封上口,交付關平。
然後吩咐退堂。
文武退盡,堂上只剩下劉備、孔明和關平三人。
關平便問道:「軍師,緣何將比試之言說與馬超?」
孔明嘿然笑道:「馬超藐視簡慢眾將已久,亮常思誡諭於他,苦無良機,今日正好借汝父之威挫其傲慢之氣,令其自此收斂。
」
關平感嘆不已,又問道:「軍師,西蜀已平,何日伐曹耶?」
「伐曹之期尚難預料,亮欲舉兵攻取東川,然後再議伐曹大事,屆期必與君侯消息。
」
關平聞言謝退,來朝辭了劉備等人便又取道荊州。
卻說自從這一日以後,馬超果然要識趣得多,不似往日那樣趾高氣揚。
張飛見了他也常以雲長來警戒他,所以,馬超不敢過份放肆。
西川歸漢,劉備盤踞益州,驚動了中原曹操,也震撼著江東的孫權,他們都萬萬想不到劉備竟能以小小的荊襄九郡起家,奪下豐腴而又艱險的西川,這對天下整個局勢來說起了很大變化,不能不引起對它的注意。
卻說孫權聞得此訊,想起昔日劉備借荊州之契約,此刻正可乘機向他們索還。
便聚齊文武將士道:「眾位,昔日劉備向吾借荊州時言明,取了西蜀即還;如今西川五十四州盡歸劉備已有一年,絕不提此事,莫不是要毀約?特請眾位商議,權當如何是好?」
此言一出,兩旁議論紛紛,有主張命人過江好言索取,指望劉備得了整個西蜀,決不會自食前言;有執意要發兵攻伐荊州,說道,劉備非是善良之輩,租田當自產,千年不賴,萬年不還,不要指望他會奉還荊州,只有趁劉備新得西蜀,忘乎所以之時,荊州只有關羽,是個機會,發兵趁虛而入,不怕奪不回一個荊州……眾說紛紜。
大夫張昭從旁閃出:「吳侯,劉備寄寓荊州,好似養虎遺患,如今得了西蜀更是實力雄厚,如虎添翼,他不將東吳放在眼中。
若然強攻荊州,實為不可,況關羽勇略過人,非是等閒之輩,倘然劉備發傾國之軍前來救援,江東實是不利。
依昭看來,以計索回荊州最是上策。
」
權衡利弊,孫權和文武都很以為然,荊州肯定要索回,但決不能貿然發兵,因為劉備手下的將士經過三年多的伐川,個個能征慣戰,而且新近奪取了西川,銳氣正盛,若然起兵攻伐,必定招致漢軍的全力反撲,反而引火燒身。
所以,要想奪回荊州,最好的辦法還是計取。
《三國》這部著作,前前後後,反反覆復都是用「計」這個字貫穿起來的。
有人說:「三國拿脫計,好比人斷氣」,這個比喻是很恰當的。
實際上,所謂「計」,無過於一種好的辦法,也就是克敵制勝的謀略。
「子布先生,計將安出?」孫權問。
張昭微笑道:「昭有一計,使劉備將荊州雙手奉還主公。
」
「願聞妙計。
」
「劉備所倚仗者,諸葛亮耳。
其兄諸葛瑾今仕於吳,弟兄各事其主,然情義頗篤,何不將瑾老小執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勸劉備交割荊州:『如其不還,必累及我老小。
』亮念同胞之情,必然應允。
主公然否?」
孫權面有難色,「諸葛瑾乃誠實君子,與權交誼非常,安忍拘其老小?」
張昭說:「明教知是計策,自然放心。
」
孫權想,子布之言不失為一條妙計,除此之外也無計可行,不妨先試一試。
便喚諸葛瑾上前,將張昭之言又敘述了一遍,召其一家老小,虛監在府;一面修書命諸葛瑾往西川去。
諸葛瑾雖與孔明為同胞弟兄,亦然與孔明一樣飽學博聞,滿腹經綸,但為人處世截然不同,前者誠實敦厚,兢兢業業,而後者卻是隨機應變,亂世之中有治國大略。
諸葛瑾奉了主命離了江東。
不數日,早到成都。
見那道路之上轎馬紛紛,街巷兩旁百業興隆,行人皆是笑臉相迎,其樂融融。
市井輳集,人煙稠密,見之耳目一新。
諸葛瑾進得城門,打聽著諸葛府逕自尋去。
行不多時,早見紅門高牆,便叩而問之:「門公,此處可是軍師府?」
門公忙迎了出來:「此處正是。
大夫是哪一位?」
「下官乃諸葛瑾,特從江東到此,請門公通報一聲。
」
門公知道諸葛亮的確有個兄長在江東,哪敢怠慢,「大夫稍待片刻,待我稟報軍師。
」
諸葛亮聽說兄長到此,知有要事,忙更衣出接,直迎入書房。
參拜畢,分賓主坐定,孔明寒暄道:「兄長,小弟為大漢基興,未曾問候兄嫂,幸勿見怪。
諒必兄長闔府皆安!」
弟兄見面總有一番請安問候的客套話,豈料諸葛瑾話無幾句,便放聲大哭。
諸葛亮驚愕道:「兄長有事但說,何故發哀?」
諸葛瑾邊哭邊說道:「吾一家老小休矣!」
「此話怎講?」
「賢弟,昔年皇叔向江東借得荊州諸地,至今未還,吳侯將吾一家老小執下,言道:『索得荊州,仍是君臣相見,反之,滿門盡斬。
』愚兄萬般無奈,只得入川求見賢弟。
萬望吾弟念及同胞之情,在皇叔之前美言幾句,將荊州歸還江東。
搭救愚兄一家老小性命!」
孔明道:「因弟之故,執下兄長老小,弟心何安?兄休憂慮,弟自有計還荊州便了。
」
諸葛瑾知道孔明這句話的份量,遂轉悲為喜:「全仗吾弟出力,愚兄沒齒難忘!」暗想,兄弟也會上我的當,看來荊州十有八九可以索還。
「兄長之事乃弟之事也,來日同見吾主。
」說罷,孔明命手下治酒款待,酒後將諸葛瑾送入官驛。
來日,孔明一早親抵驛中相邀,弟兄雙雙來見劉備,敘禮畢,諸葛瑾呈上孫權書信。
劉備看了,大怒:「孫權即以妹嫁我,卻乘我不在荊州,竟將妹子潛地取去,情理難容!我正要大起川兵,殺下江南,報我之恨,卻還想來索荊州乎!」
孔明哭拜於地,「吳侯執下亮兄長老小,倘若不還,吾兄將全家被戮。
兄死,亮豈能獨生?請主公看亮之面,將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誼!」
劉備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
劉備方才徐徐說道:「既如此,看軍師之面,分荊州一半還之: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他。
」
孔明道:「既蒙見允,便可寫書與雲長,令交割三郡。
」
劉備修下書信,付與諸葛瑾,囑咐道:「子瑜到彼,須用善言求吾弟。
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懼之。
切宜仔細。
」
諸葛瑾求了書信,辭了劉備,別了孔明,登程逕到荊州。
雲長聞得消息,將諸葛瑾請入中堂,賓主相敘。
諸葛瑾道明來意,取出劉備的書信,說道:「皇叔許先以三郡還東吳,望將軍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見吾主。
」
雲長聞言變色道:「吾與吾兄桃園結義,誓共匡扶漢室。
荊州本是大漢疆土,豈得妄以寸尺與人?」
諸葛瑾急道:「皇叔書信在此,君侯豈可不從?」
雲長怒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雖吾兄有書來,我卻只是不還。
」
諸葛瑾知道雲長是吃軟不吃硬的,便哀告道:「今吳侯執下瑾老小,若不得荊州,必將受誅。
望君侯憐之!」
雲長冷笑道:「此是孫權譎計,如何瞞得過我!」
諸葛瑾道:「君侯何太無面情!」
雲長執劍在手道:「休再虛費唇舌!此劍上並無面目!」
一旁關平提醒道:「軍師面上不好看,望父親息怒。
」
雲長忿恨道:「不看軍師面上,教你回不得東吳!」
諸葛瑾滿面羞慚,急忙辭了雲長,再經成都去見孔明。
不料孔明已自出巡去了,只得再見劉備。
劉備亦不在,手下道:「皇叔臨行言道:『大夫可暫回江東,容取了東川、漢中諸郡,調雲長往守之,那時方得交付荊州。
」諸葛瑾不得已,只得迴轉東吳見孫權,具言前事。
孫權見他兩手空空而回,惱怒萬分:「子瑜此去,反覆奔走,莫非皆是諸葛亮之計?」
諸葛瑾連連搖手:「非也。
吾弟亦哭告玄德,方許將三郡先還。
無奈雲長恃頑不肯。
」
張昭獻計道:「既劉備有先還三郡之言,主公可差官前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赴任,且看如何。
」
「子布所言極善。
」孫權一面令諸葛瑾取回老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
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盡被逐回,告知孫權道:「關雲長不肯相容,連夜將我等趕逐回吳。
遲行者便要殺。
」
孫權怒責諸葛瑾道:「皆是諸葛亮之詭計!」
諸葛瑾嘴上不敢說什麼,心裡卻在想,你冤枉孔明了,他為了我一家老小,在劉備面前說了不少好話,方才能有歸還三郡之諾。
想必這是劉備在從中搞鬼。
其實,這正是孔明在周旋。
就在諸葛瑾到達成都的當天晚上,孔明便與劉備商議好了應付之策,又命手下趕往荊州,如此這般囑咐雲長。
儘管諸葛亮與諸葛瑾的感情一向很好,但為了國家大事,無論親疏遠近,老少內外,一視同仁,怎可以循私枉法。
諸葛瑾從東吳到西川,又從西川到荊州,再回到西川,然後返回東吳,迢迢數千里路程,往返奔波,足足趕了兩個多月,卻是一事無成,枉費心機。
孫權想,似這樣一拖再拖,何年何月才能索回荊州?正要差人去召魯肅來,忽有手下來報:「稟吳侯,今有陸口呂大都督到此求見。
」
自從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後,孫權按照他遺表上的意願,由魯肅接任都督之職,魯肅又舉薦呂蒙為副,同理江東六郡之事。
此刻,呂蒙從陸口匆匆趕來,孫權料知必有要事,即刻傳言相請。
呂蒙上堂,與孫權參拜畢,旁側坐定。
孫權問:「子明不宣而至,莫非有要事相告?」
「吳侯,劉備初定西蜀,強占荊楚之地,已成氣候,徒令子瑜大夫奔走。
以蒙之見,不若以兵相加,奪回荊州。
未識鈞意如何?」
東吳的兩個都督一文一武,一個以和為上,一個以戰為主,各存己見。
屯兵陸口,本是魯肅聯絡漢軍的策略,萬事可以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路程又近,出腳很是方便。
卻因此也成為了呂蒙出兵荊州的基地,處心積慮要一統長江南北,一直在等待著恰當的時機。
此番聽得諸葛瑾去西川白跑了一趟,覺得機會正好,便來勸孫權發兵。
孫權正為此事煩惱,被呂蒙這麼一說,正合心意,暗想,本當我也想請魯肅和你來此商議索取荊州之事。
為了荊州等地,一索再索,劉備就是不還,長此以往,總不是個了結的事情。
最終還是要打的,早晚要打,不如早一點打下荊州。
便點頭道:「子明之言,甚合吾意。
」
東吳文武中對荊州劉備一向持有兩種態度,一派主和,一派主戰。
張昭曾受孫策的重託,不負「內事不決問張昭」的遺言,為了保存東吳的實力,赤壁戰前曾主張降曹,遭到了孫權和周瑜的鄙視,也受到了孔明的駁斥。
就因為他當時主張降曹,從此一蹶不振。
幸得近年來並無大事,張昭這才慢慢地振作起來。
畢竟他是吳中舉足輕重人物,又胸懷大略,逢事更能三思,故而一聽到呂蒙要發兵攻取荊州,就覺得呂蒙處事欠妥,立即從旁閃出,「吳侯,昭有一言相告,容稟。
」
「子布,有何高見?」
「吳侯,荊襄坐地幾郡之廣,首尾相聯,擁軍四十餘萬之多,兵精糧足,雲長智勇兼備,善於用兵,又有西川作為後盾,倘以兵力相加,實是不妥。
」
孫權忙問道:「有何不妥?」
「兩軍交戰,量難速取荊襄,吳中必是損兵耗糧。
蜀中劉備必以重兵救援,兩軍相持無益。
若曹操順流而下,乘虛而入,赤壁之仇可報,則東吳反遭其禍。
發兵實為下策,不可聽納,望吳侯再思。
」
張昭對形勢的分析很有道理,孫權和呂蒙不得不正視現實。
的確,荊襄九郡一向是息息相關的,要是只得到其中一、二郡,反而自找麻煩。
當年孫權曾從劉表手中奪下江夏一郡,只因為糧餉軍需都要過江運送,很是不便,空守一郡毫無意義,又不得不派兵駐守,耗物耗力,得不償失,這是前車之鑑。
目前,劉備取了西川,擁兵百萬,又有孔明四面調度,荊襄成了戰略要隘,萬萬不肯放棄。
再說,曹操自赤壁大敗以後,一直窺探江東,這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孫權道:「子布言雖有理,只是荊襄難以收回。
」
「非也。
劉備既已許還三郡,不究其真偽,可命子敬相請雲長來陸口大營赴會,當面索取,教天下人盡知荊州乃吳中之地。
若雲長拒不歸還,其理何在?日後吳侯出兵,師出有名也。
」
孫權想,這倒是個好辦法。
劉備自知荊州是寄居之地,不敢賴帳,只得施展手法,千方百計拖延時間。
這說明他理屈詞窮,那我又何必與他翻臉,只管與他索取,要是雲長當面拒絕,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遺笑於天下?當此機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顧全大局。
便對呂蒙道:「子明,子布之言甚善。
速歸陸口,傳言子敬來日請關羽過江赴會,當面索取荊州。
」
「是。
」呂蒙也很贊成張昭的說法,但他心存別意,要是關雲長拒絕的話,便要一不作,二不休,將他處死在陸口,立即襲取荊襄九郡。
西川雖然兵多將廣,畢竟路隔千里,等到劉備得知,長江南北已歸一統,還怕它什麼!呂蒙應聲而退,回到陸口。
魯肅見呂蒙匆匆而回,將他接上大帳,旁側坐下。
魯肅一向為人親善,不計名利,身為江東大都督,卻從不穿戴帥甲帥盔,又命人不必稱他都督,仍稱大夫。
與呂蒙也是頻頻謙讓,從不以正職自居。
更因為他一向主張聯劉而拒曹的政治策略,與諸葛亮的連吳拒曹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東吳局勢穩定多年,無外敵侵擾,人稱魯肅有諸葛之見,屯兵陸口正是他策略的實施。
對內只要擁護他的主張,名利地位都不計較,所以呂蒙漸漸居了正位。
魯肅問:「子明,此去南徐有何消息?」
呂蒙居中坐定,答道:「大夫,蒙見吳侯,欲發兵襲取荊州,子布以為不可,教大夫來日宴請關雲長過江赴會,當面索還荊州。
」
一世不作保,渾身無煩惱。
為了荊州等地,不知繞了多少口舌,過去同孔明還有些交情,討不到總有話回復孫權,還可以搪塞一下,今日當面向關雲長索討,這倒是個棘手的事情,關雲長是個響噹噹的人物,要從他的手中得到寸尺土地,恐怕比登天還要難。
魯肅這麼一想,毫無信心。
便問道:「子明,若然關雲長不肯,便當如何?」
「若雲長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
如彼不肯來,隨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
」
魯肅道:「不可。
關雲長乃世之虎將,非等閒可及。
恐事不諧,反遭其害。
」
呂蒙不悅道:「若如此,荊州何日可得!」
魯肅想,你只知道要荊襄之地,根本不懂得孫劉連兵的意義。
老實說,孔明奪了西川,只要關羽按兵不動,曹操就不敢南下,東吳就象有了一道天然屏障。
倘然奪回了荊楚之地,曹操驅兵來犯,東吳孤掌難鳴。
我是江東大夫,為了保全江東的太平,與孔明定下久安之策,何嘗不為吳侯擔憂!一旦孫劉失盟,必遭曹操欺侮,江東就失去了犄角之勢。
如今呂蒙操縱兵權,又是君命難違,我又是借荊州的保人,看來請關雲長赴會也就義不容辭了。
魯肅只覺得國難重重,不得已只好修下書信,命人送往荊州。
一心希望雲長接了此信不加理睬,這樣就可以使雙方都免遭禍殃。
荊州確是戰略要地,就是謀略過人的諸葛亮也挽回不了雲長失荊州的結局,何況魯肅!孔明早就關照雲長要結好東吳,共拒曹操,他偏不聽,反而傲視對江;魯肅臨終也曾囑託孫權切莫奪取荊州,呂蒙就是違背遺言,最後還是渡江暗取荊楚各地,引起蜀吳大交兵,打得兩敗俱傷,雙方實力大減,從而奠定了三分歸一統的基礎。
關鍵在於吳蜀爭奪荊州,給曹操留下可乘之機。
此事以後再述。
陸口一條官船從潯陽江直往荊州,路過關平的大營,被截住詰問。
關平得知是魯肅所遣,知有要事,便登舟同往荊州來見父親。
船到沙頭鎮,棄舟騎馬,五里路趕進荊州城,直抵轅門。
關平吩咐吳軍在外稍候,先自往裡面去見父親。
見書院中周倉手捧青龍偃月刀站立旁側,關雲長聚精會神閱讀《春秋》。
此書關雲長生平愛看,百看不厭,每看一次便覺有所進益,關平逕到關羽面前行禮道:「父親在上,孩兒拜見。
」
雲長正看得入神,忽見關平到來,不知他有什麼事情,忙放下書本來問:「兒啊,未奉召喚,何故到此?」
「父親,今有陸口營中魯大夫命人送書至此,孩兒恐有大事,先來伺候。
」
「呣。
召見來人。
」關雲長心中已有幾分明白來人之意,因前番諸葛瑾往返於益州與荊州之間,被自己斷然拒絕,一無所獲,今番必是魯肅親自前來說情,要索荊州。
來人直抵書院中,將書信呈上。
雲長取來一看,果然不出所料。
便將雙目一閉,略一思索,說道:「既子敬相請,我明日便來赴會。
汝可先回。
」
信使辭回。
關平問:「父親,信中所言何事?」
雲長輕描淡寫道:「來日子敬陸口設宴,請某赴會。
」
「父親,常言道:『宴無好宴,會無好會。
』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
雲長的性格一向十分要強,勇往直前,從不迴避是非,因此聽了關平之言便笑道:「吾豈不知耶?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陸口設宴,邀我赴會,便索荊州。
吾若不往,道吾怯矣。
吾去日只帶親隨二十,校刀手五百,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
關平諫道:「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有負伯父之重託也。
」
雲長慨然道:「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
關平又勸道:「魯肅雖有長者之風,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異心。
父親不可輕往。
」
「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手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受萬人敵者乎!既已許諾,不可失信。
」
「縱然父親要去,亦當有所準備。
孩兒便怎樣?」
「吾兒選大號戰船五十艘,藏匿水軍五千,於江上等候。
看吾漢旗起處,便過江來。
」
一旁周倉聽得仔細,並不見主人提起自已,心中暗急:我自投主以來,除蘆花盪捉周瑜以外,與主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
聽得說要單刀赴會,便問道:「主人,來日小人如何呼應?」
「漢壽與關某同往。
」
周倉一聽此話,方才放心。
周倉是個義僕,對主人忠心到了極點,連自已的喜怒哀樂都取決於雲長。
有時見雲長鳳目微閉,面帶笑意,他也就在旁「嘿……」亂笑個不住。
至於為何發笑,他自己也搞不清;若是雲長長髯一揮,目露凶光,他就「嗯……」連連嘆氣。
今後關雲長走麥城遭擒,周倉立即自刎刀下。
所以後世人為雲長建祠立廟,總忘不了這位忠心耿耿的周倉。
關雲長命廖化代守荊州,趙累、王甫二將為荊州外圍巡哨,一切分撥停當。
一宵無話。
來日便是建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關雲長單刀赴會,廖化等人相送出荊州城,至城外碼頭上,見岸邊已泊下一條大號戰船,四條二號戰船,都是三道大篷扯足,因為是橫風,來回都可以扯篷。
五百校刀手分布在戰船上,二十名關西大漢站立船頭。
雲長領周倉登舟。
起錨解纜,戰船往陸口行去。
廖化自回,關平隨後領兵駕舟緩緩而進。
卻說使者回報魯肅,說雲長慨然應允,來日准到。
魯肅就與呂蒙商議道:「雲長此來若何?」
呂蒙道:「彼帶軍馬來,某與潘璋各人領一軍伏於岸側,放炮為號,準備廝殺;如無軍來,只命甘寧於庭後伏刀斧手,就席間殺之。
」遂下令道:甘寧領五百刀斧手,見魯肅擲杯為號,便可殺出,潘璋、董襲領五千軍士,於岸側二里處與某各伏一軍,將漢軍攔在江邊。
然後吩咐江邊紮下彩牌樓、吹鼓亭,一切都在隔夜就緒。
次日清早,江邊人聲鼎沸,吳軍都是穿紅著綠,喜氣洋洋,熱鬧萬分。
魯肅只當關雲長不會赴約,故而也是一早便到江邊,整冠理袍,擺出一副迎接的樣子。
豈料雲長說來就來,坐在艙中十分坦然。
手下來報說已近陸口大營。
雲長便命手下在船頭上擺一隻座位,然後出艙獨坐船頭,挺胸昂首,傲視江岸。
周倉手捧青龍偃月刀侍立在旁,愈顯得威風凜然。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相扶,要是說關雲長有十分的威風,那周倉在旁一站,至少又要長兩分。
戰船離江邊越駛越近。
江邊吳軍向江中望去,大船上一面約有丈六見方的綠緞旗幟,上書「大漢漢壽定侯、荊襄牧、五常公:關」,江風獵獵,綠旗飄飄,尤其見到關雲長穩坐船頭的這副威儀,吳軍無不肅然起敬,頓時鳴炮致禮,笙歌四起,一片迎接之聲:「迎接關君侯啊……」
大船落下風帆,仗著風勢向江邊緩緩靠了過來。
吳軍中有不少人是見過關羽的,見今日的雲長又是一番模樣:頭戴青巾,身穿綠袍,玉帶圍腰,左手按青鋒,右手撩美髯,蠶眉鳳眼;神采飄逸,丰姿生輝。
站立一旁的周倉手捧一柄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相貌古怪,神態離奇,面含怒氣,目射凶光。
一主一仆,不威而自威,不嚴而自嚴。
大船就在碼頭旁停住,關雲長掃視了一番沸騰的人群,不無戒備地想,當年周瑜也曾宴請我家大哥,也有這麼一番熱鬧的氣象,結果是心懷歹意,暗藏毒藥,險些中其奸計。
看來這日這個場面也很雷同,謹防他們笑裡藏刀。
雲長昂然起身,一步步踱下船來,周倉捧刀緊隨身後。
江邊的吳軍頓然閃出一條道來,魯肅急忙上前:「啊,下官魯肅迎接。
君侯肯枉駕下臨陸口,實是下官萬幸。
」心裡卻在說,紅臉啊,我魯肅只當你是口頭敷衍,誰料你卻真的來了。
自古宴無好宴,前番皇叔臨江險遭周瑜之算,想必記憶猶新,你今日居然只帶一員副將,來闖龍潭虎穴,太輕敵了。
我魯肅事與願違,出於萬般無奈。
雲長見他頭戴紗帽,身穿紅袍,仍是數年前的裝束,也是數年前的模樣,雖為敵國,二人並無敵意,一見如故,「蒙大夫一片誠意相邀,關某豈敢不來。
又勞大夫盛情,某深感不安。
」
「下官滋擾君侯,甚是不當。
君侯請!」
「不妨挽手同行。
」
「下官豈敢?」
「不必客套。
」雲長伸手便將魯肅的手臂挽住,從從容容地向前行去。
周倉緊隨身後。
離江邊不遠的陸口大營之側,有一所庭院,庭中有內外兩大間,皆是三面有窗,一面是牆。
甘寧的五百刀斧手就埋伏在窗後。
九月里,秋風送爽,氣候宜人,此日晴空萬里,魯肅被挽著手臂且驚且疑,將雲長接入庭內。
從江邊到庭院,吳軍林立,雲長旁若無人。
酒宴就設在外間,魯肅松下手來,復又施禮道:「君侯上坐。
」
「不必拘禮。
」
敘禮畢,分主客坐定。
魯肅舉杯相勸,恭請甚殷。
想必心中有事,不敢仰視。
而雲長卻談笑自若。
卻說江邊的呂蒙,遠望關雲長只帶一名副將登岸,暗暗高興:這關某自來作死。
既無重軍保護,不必立即動手,五百伏軍也足夠紅臉受用。
量他離了戰馬,哪怕三頭六臂,也難逃我呂蒙之手。
便命潘璋、董襲二人混於吳軍之中,離庭院十丈之遙盡皆立定,為的是相助甘寧。
昔日臨江口雲長保劉備,今日是周倉保雲長。
今日之周倉非昔日之比,不是茅草崗時的莽夫,跟了雲長也早已學得聰明起來。
他立在雲長之後,耳朵聽著雲長與魯肅的對話,一對銅鈴大眼卻是四處轉動,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
雲長見桌上儘是金銀之器,也覺放心。
因為金銀器遇毒就會變色,可見魯肅為了避嫌,早有所慮。
酒至半酣,魯肅說道:「下官與君侯油江相會,已隔數載,今日玉趾光臨,頓使蓬蓽生輝。
」
關雲長知道這是魯肅的開場白,接下來必定要索荊州。
暗思道:油江會是六年前的事情,當時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周瑜心懷厄測,帶了你魯肅到油江大營來拜望我家大哥,名曰犒賞三軍,實質上是想除去大哥和軍師。
幸得先生及時察覺,將計就計,把吳軍人馬全部攔住,又借東吳之酒回敬周瑜,嚇得他面如土色,狼狽不堪。
情意見英雄,是你魯肅挺身而出,代飲了這杯酒。
其實非但無毒,而且還是上等美酒。
為此,我關某敬重你魯大夫,雖是一個儒生,卻有大將的氣魄。
更因為你一向主張與我家大哥結盟,愈是可敬可佩。
今日你不說荊州之事,你我仍是朋友之交,要是不然,那也沒什麼客氣。
便笑道:「油江之會,可見大夫之為人,亦可見大夫之膽識!」
在魯肅看來,油江會是他的恥辱,要是周瑜死在油江大營中,那也是自食其果,而自己代飲毒酒是出於萬不得已,稱不上什麼膽識,僅僅是為了顧全一點朋友的面子。
此時雲長稱讚他,魯肅忙搖手道:「君侯過譽了,下官惶愧之極。
」略頓了一下:又說道:「君侯,下官請君侯到此,有一事相央,望君侯撥允。
」
此刻,雲長知道魯肅不會不提正事,只當他真的有事要求自己,十分熱情地說道:「大夫有難,便是關某之事,倘有用處,但說無妨。
」
「下官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肅於吾主之前,保借荊州暫住,約於取川之後歸還。
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毋失信乎?」
果然不出所料,話無數句,已經扯到了荊州上來了。
本來就是為了荊州的事情,魯肅才會相請到此,當然免不了要有一番口舌相爭。
雲長便將袍袖一甩,說道:「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
魯肅想:依我之見,根本不會提這件事,只是孫權不聽良言,我怎好違抗主命。
儘管是違心之話,但為了東吳的事業,討不還荊州也要多說幾句,盡到自已的責任。
便又賠笑說道:「吾主只區區江東之地,而肯以荊州相借者,為念君侯等兵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從,恐於理上說不去。
」
雲長本是心如烈火的性格,要是換了別人說這樣的話,早就要翻臉不認人了,只因早知魯肅是個忠厚之輩,又與軍師結好在前,而且料著此事魯肅也有為難之處,並非出於真心,故而強壓住滿腹怒火,仍是平心靜氣地說道:「某昔日但聞劉表囑託吾兄鎮守荊襄九郡之事,大夫保借一事某不知其虛實。
而今某奉軍師之命,守土有責,豈敢妄與他人。
」
把自己當作局外人,這顯然是在推託,何況你們弟兄向來義深情重,這種事情你怎會不知道。
魯肅問道:「前日子瑜先生奉皇叔之命親抵荊州,君侯何故拒之門外?」
關雲長想,魯肅啊,你也太不識時務了,我當時不肯歸還荊州,難道今日就肯了麼!便厲聲道:「烏林之役,吾兄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復來索地耶?」
魯肅想,荊州原來是借的,劉備應該歸還,只因為我一向在其中斡旋,考慮到兩國都有利,所以並不急於收回,要是你這樣強詞奪理,硬要占為己有,那東吳是不會答應的。
便道:「君侯之言差矣。
君侯始與皇叔同敗於長坂,計窮力竭,將欲遠竄,吾主矜念皇叔身無處所,不愛土地,便有所託足,以圖後功;而皇叔已得西川,又占荊襄,貪而背義,衍德隳好,恐為天下所恥笑。
惟君侯察之。
」
關雲長答道:「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預也。
」這種事情與我關某不搭界。
魯肅聽出他已想賴帳,便進一步說道:「下官聞君侯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
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託?」
雲長被他這樣步步逼緊,大怒道:「大夫邀某赴會耶?索地耶?莫非又是臨江手段?」說罷,雙目怒睜,直視魯肅。
魯肅是個光明磊落之人,聽他說自己在耍臨江手段,不覺怒從心頭起,暗想:我好言好語邀你赴會,苦口婆心地勸說,反叫你來教訓我,真是欺人太甚。
便也怒道:「君侯既是熟讀《春秋》,理應深明大義,何故出口傷人耶?」
兩個人的喉嚨一響,震動了外面的刀斧手,甘寧便躡手躡腳地來到庭後,探頭對裡面張望,見關羽和魯肅都已爭得面紅耳赤,便向後面一招手,示意刀斧手靠攏自己,伺機動手。
五百吳軍皆是手執利刃,學著甘寧走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到牆後都擁在一起。
可儘管人人都小心在意,還是難免有些聲音傳出來。
呂蒙見甘寧已率眾到了庭後,便也帶領潘璋、董襲等人向陸口庭院漸漸靠近,聲勢也慢慢地大了起來,無多片刻就是一片囉唣之聲。
呂蒙只希望魯肅此刻迅速逃離庭中,大軍就可以將關雲長亂刀砍死。
雲長聽得外面的嘈雜聲,隱覺一股殺氣襲來,知道頃刻間將有一場血腥大戰,必須先發制人。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雲長當機立斷,鳳目怒睜,大吼道:「果不出某之所料,原是『鴻門宴』!」雲長一字一頓,憤慨之極,同時從腰間抽出半口寶劍,又道:「子敬聽著,關某劍嘯數聲,爾性命難保。
昔年劍嘯刺熊飛,二嘯刎卞熙,如今又嘯,未知欲斬何人?」說罷,重重地將寶劍推入匣中。
魯肅目睹呂蒙的胡作非為,耳聞雲長的嚴詞,欲進不能,欲退不成,暗思道:此時我要是擲杯於地,馬上就有一場混戰,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這是萬萬不能這樣做的。
可又怎樣應付雲長呢?魯肅側目看到雲長的怒容,嚇得呆若木雞,暗暗哆嗦不已,只是說道:「君侯且息怒!君侯且息怒!」
立在雲長之側一聲不響的周倉,至此也忍不住了,看到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便騰地跳到庭口,雙手舞動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四門一開,風聲呼呼,彈出一對銅鈴大眼,半是朝著魯肅,半是對著庭外的吳中將士,厲聲言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有道伐無道,乃天下常理。
莫說荊襄九那,即使是萬里江山儘是吾劉家之地,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
雲長聽得周倉這幾句話,心中暗喜,因為自周倉為仆以來,只要主人在場,一向是沉默寡言,今日突然說出這一席錚錚言詞,大出意料。
關雲長熟讀《春秋》,用兵上原有一手,趁這當口,便對周倉鳳目怒睜,變色而起,奪下周倉手中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道:「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
周倉早已會意,三腳兩步跑出庭院,直抵岸口,上得大船舉紅旗高招,江中船如箭發,關平領兵殺過江來。
關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的臂膀,佯作醉狀道:「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
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
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
還望公扶某下舟。
」
魯肅被雲長死死地一把抓住,嚇得魂不附體,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名曰扶他下船,實質是做他的人質,保他安然脫險。
別說我魯肅一介儒士無法脫身,即使是當年的周瑜也被他挾制住動彈不得。
也就是說,不送也得送,魯肅強作鎮定站起了身,強顏笑道:「下官理當相送。
」
魯肅被雲長扯出庭外。
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要想攔截,見雲長手提大刀,緊握魯肅,猶恐大夫被傷,故而不敢動彈,後人有詩讚關公道: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
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
雲長扯著魯肅到岸口,這才放手,早已立於船頭,與魯肅作別道:「大夫,荊襄本是劉家之地,關某在日,寸土難得。
後會有期。
」
五艘戰船剛起錨要走,江面上「乓……」鑼聲大作,關平領兵趕來,兩處合兵,同回荊州。
魯肅如痴如呆,見彼船已乘風而去。
正是:
三國東吳奪荊州,一統西蜀盡滄桑。
正不知東吳作何打算,且看下冊《兵伐東川》
揭秘:歷史上關羽失掉荊州幾大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
三國演義吳國歷代大都督排行榜,第一名副其實
三國吳國歷代大都督排行榜東吳四英傑是指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大都督,按接任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大意失荊州,促成三國鼎立
魏、吳、蜀三大集團,一大二小,若是堅持聯合二小對抗一大,天下殊唯統一。讓魏國消滅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為了打破僵局,促進天下早日統一,唯有打破蜀國的聯吳政策,再使魏國傳入他人手中,以便三國歸一。...
關羽帳下最智勇一將,連獻3個錦囊妙計,差點扭轉麥城危局
關羽是三國蜀漢帝國最著名戰將,名列「五虎上將之首」,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器重。他身長九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胯下赤兔千里馬,手持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且勇武過人,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
諸葛亮隆中對失敗關鍵:少了個龐統
荊州地區,既是劉備奔波大半生後重新創業的起家老本,也是諸葛亮等一大票蜀漢文武的故鄉或第二故鄉,同時又是《隆中對》裡面北伐中原的重要地區。不幸的是,這塊三國交匯的四戰之地,又是東吳方面一直窺視的肥...
關雲長連偏帶還手,頭剛偏,龍刀已提在手中,雙手高高托起
孔明初氣周瑜,弄得周瑜欲罷不能,騎虎難下。魯肅為了調和他們兩個之間的讎隙,自請親赴荊州討取一郡。──今日魯肅這麼一走,以後江東索不回荊州,連連催逼,唯他是問。因此,魯肅三討荊州。正是熱心人招來是...
《三國演義》關雲長單刀赴會,值得一讀的名著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原著:羅貫中卻說孫權要索荊州。張昭獻計曰:「劉備所倚仗者,諸葛亮耳。其兄諸葛瑾今仕於吳,何不將瑾老小執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勸劉備交割荊州:『如其不還,...
諸葛亮竭盡全力在荊州維持平衡,卻終於被關羽的狂傲摧毀
荊州地區,既是劉備奔波大半生後重新創業的起家老本,也是諸葛亮等一大票蜀漢文武的故鄉或第二故鄉,同時又是《隆中對》裡面北伐中原的重要地區。不幸的是,這塊三國交匯的四戰之地,又是東吳方面一直窺視的肥...
諸葛瑾退出 周瑜對魯肅再次說道:「本督定要殺孔明!」
話說周瑜對孔明的說法將信將疑,心生一計,要孔明將賦章背出來。孔明想定主意,對著堂上的周瑜和魯肅說道:「大都督、魯大夫,若雲《銅雀台賦》麼,請聽了——」 周瑜轉過頭來對魯肅看看,意思是,我們兩人...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呂蒙關照其餘各將都隨吳侯過江 一切分撥停當,各去準備
卻說陸遜以言語來挑逗呂蒙,呂蒙便信他有良謀,求教奪取荊州的妙計。陸遜道:「雲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都督耳,都督可趁此機會,託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讚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
三國演義賞析:《單刀赴會》,大將風度,千古傳頌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孫權得知劉備吞併了益州,想起劉備當年作出的「取了益州,便還荊州」的承諾,即用張昭之計,命諸葛瑾去向劉備索還荊州。劉備與諸葛亮串演雙簧,佯作答應先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把問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