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恐極,大家很熟悉的它竟然是自秦一統後第一個分裂政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管你是否看過《三國志》,還是看過《三國演義》,即便你只看過三國演義電視版,你都會了解到:
曹丕在公元220年篡取了大漢神器,立國號為魏。
並且對外宣稱盤踞西南益州一帶的劉備政權為偽政權,以此宣揚自己的合法性。
曹丕篡漢後,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自命為大漢正朔,目標是攻進長安、洛陽恢復大漢江山。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很疑惑,吳國呢?
此時的吳國盤踞在東南揚州一帶,一直拖延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才敢登基稱帝,定都建鄴。
那麼之前220年曹丕篡漢稱帝的時候孫權在幹什麼呢?221年劉備稱帝的時候孫權又在幹什麼呢?
曹魏篡漢,劉蜀承漢,而鐵三角的另一角吳國又因為什麼而稱帝呢?
細思恐極啊,如果這樣仔細算一下的話,秦末項羽滅秦,雖然其搞分封制,但是短時間內還是天下歸心,而劉邦與項羽的爭霸也是對於天下的爭霸。
西漢末年,赤眉軍等起義部隊也奉劉氏為傀儡皇帝,行的還是攻破王莽,收取天下的事。
只有到了東漢末年,江東孫氏經過父子兩代三人的努力,經營成了一個鐵桶東南,他們的目標竟然只是偏安一隅,做起了華夏史上第一個分裂政權。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國簡史。
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敲響了東漢滅亡的第一聲喪鐘。
雖然黃巾軍起義明面上旋即被撲滅,但是此時各路軍閥已經趁勢坐大。
漢朝更是做出了最致命的一個決定,設置州牧。
這下讓群雄之間為了控制漢室而開始了互相討伐。
漸漸地,曹操挾天子在北方平定了各路諸侯,自稱丞相。
而流竄到南方的劉備和東南孫權開始相互扶持,在長江以南共抗曹操。
經歷了赤壁之戰後,三國雛形開始形成。
但是南方的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以此來拒絕來自北方曹操假挾天子統一各地的威脅。
但是南方另一個政權孫吳政權卻一直沒有自奉漢臣,要行滅曹報漢仇之事。
其實仔細想一下的話,南方孫吳政權也曾經有機會為自己的正統性正名的,但是孫權在權衡利弊之下放棄了。
吳和蜀之間因為荊州的問題多次產生了衝突,一直到最後孫權用呂蒙拔掉了關羽這個眼中釘,成功掌控了荊州。
斬殺了關羽之後又將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一方面示好曹操,一方面又能將禍水引往北方。
關羽死後,曹操也掛了,曹丕即位迫不及待第一件事就是篡漢。
曹丕登基後,此時的孫權完全有機會自領漢臣,配合劉備為大漢報仇,甚至可以找一個姓劉的稱其為漢室後裔,這樣即使東吳在後面三國後勝出,再行篡位,那麼他的合法性也是很強的。
但是曹丕篡漢,孫權還是選擇了依靠曹魏。
因為此時他已經攻下荊州,殺死關羽,全面的跟劉備的政權撕破臉了。
如果此時不依附曹魏,那麼如果劉備和曹丕聯合攻吳,他的損失是最大的。
所以孫權只能上表曹丕稱臣,曹丕也回報了東吳,因為東吳割據既成事實,索性授其為吳王。
後來劉備稱帝,直接發兵討伐東吳,在夷陵發生大決戰,劉備敗走後身死,孫權政權得以穩固。
外部暫時穩定下來後的孫權,開始內部整頓,發展內在實力。
在多年的安穩後,為了加強內部團結,分封功臣,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稱帝之後的孫權為了替自己找到合法性,派衛溫下海尋找神仙,意外找到了台灣海島,這應該算孫權對後世最大的貢獻了。
沒有找到神仙的孫權也一直心有不甘。
孫權在位二十三年,5個年號就有4個是跟祥瑞有關的,如嘉禾、赤烏和神鳳等,足可見稱帝後的孫權才開始為正統性絞盡腦汁。
不過孫權稱帝後,他的割據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從後面的表現來看,蜀漢雖然孱弱,但是一心北伐以示恢復正統。
唯獨孫吳相對偏安,少有戰事。
一因孫權無統一全國之力,二也因孫權統一全國之心已然在多年割據中消失了。
所以孫權注重發展東南民生農事,為東南地區帶來第一次大發展,也為爭取自己國力穩固,能永鎮東南,割據一方。
有人會說,孫權曾經多次配合劉備北伐,後來諸葛亮時期也承認東吳割據的合法性。
但是要想清楚,東吳配合劉備北伐完全是為了軍事上考慮的,當時他們還在合作期,唇亡齒寒。
劉備死後的蜀漢之所以承認孫權稱帝,也是因為稱帝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另外為了兩個政權之間二度合作而不得不違心承認,因為諸葛亮如果成功北伐,那麼一下步肯定就會是消滅東吳。
所以現在回想完這些,發現孫權的吳國竟然是秦朝開創大一統王朝後第一個致力於割據一方的分裂政權!還好後來司馬炎篡魏,晉軍南下統一了全國。
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晉篡魏後,大軍南下被孫權擊敗,晉軍只能自保,保持割據對峙。
要是給上東吳一兩百年的時間,說不定東南一帶分裂出華夏大地也將要成為既定事實了。
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其中只有一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
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其中哪一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這個問題一問就有好多人疑惑,這幾個人不都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為什麼還有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到底誰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我們來看看三國是如何定義的。
魏蜀二國天天「虎嘯龍吟」,為啥東吳就被忽視,萬年當配角呢?
在影視界也好,在網絡討論中也罷,人們談到三國,要麼就站在蜀漢一方歌頌一群為復興漢朝奮戰的悲劇英雄,要麼就站在曹魏一方歌頌曹家重塑了北方的秩序和革新了漢末以來的種種弊政令國家步上正軌。偏偏就是...
三國到底是哪三國,叫錯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還真沒有搞清楚!
從一些三國題材的影視劇,小說,遊戲等作品看到,一般人都是把三國時期的三國分別叫做蜀國、魏國、吳國。其實這種叫法是錯誤的。歷史上,三國真正的稱呼並不是這樣的。
劉備稱帝是早有預謀還是迫於形勢?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在曹操逝世九個月以後,曹魏繼任者曹丕迫不及待地篡漢自立為帝建立大魏,改元黃初,堅挺了400餘年的漢朝滅亡。但是緊接著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僅僅一年劉備就於成都稱帝...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為啥不討伐實力較弱的東吳?
公元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率軍南下,劉備與孫權的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南下的曹操大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公元221年,劉備...
三國悲劇:同年生同年逝 大漢丞相一生未曾見過最想見的大漢天子
看三國史料而不是《三國演義》,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現象:劉備稱帝前跟不打孫權專打曹操,而諸葛亮掌權後死磕曹魏。認真研讀史料我們會發現,劉備決定打孫權是在關羽被害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三國時曹操死後,曹丕、劉備相繼稱帝,為什麼唯獨孫權等了8年後才稱帝?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治理下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維持了十幾年時間。三國雖然已經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但是名義上還是漢王室統治下的諸侯而已,並沒有實現實際上的獨立和稱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三國中孫吳第一猛將是誰?不是周瑜也不是陸遜,而是這個人
東吳帳下雖然沒有蜀國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卻也有著自己的虎將,那就是江表十二虎臣。這些將軍為孫家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雖然名字並列,但是出現年代卻迥異。年紀最輕的丁奉出現在後三國時代,...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執意伐吳,只因諸葛亮沒明白他的真實意圖
劉備伐吳,在演義中被稱為是為兄弟復仇,不惜傾國之力,最後搭上了性命也要做的一種壯舉。其實,這是劉備謀劃近兩年的策略,只是結局很慘。為什麼這樣說,且看看劉備伐吳時都發生了哪些事情。219年,即建安...
關羽死了,劉備我要當皇帝?
公元220年左右,關羽窮途末路,被東吳逼到無退路,被擒殺。公元221年後期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後就發動夷陵之戰。相差一年多的時間,關羽沒能看到大哥劉備稱帝的那一天,確實挺可惜的。那為什麼關羽活著的...
曹丕篡漢後,為何不敢殺漢獻帝?有一點和劉備有關,但劉備太雞賊
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可以說這皇帝當得太窩囊,沒有任何實權,先後被不同的人控制,以他的名義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慾望。不過,即使像曹操這樣的大梟雄,雖然一再逼迫漢獻帝給自己更大的權力和賞賜,但始...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霸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四)
關羽死後不久,另一件震動了三國的大事件發生了: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一代奸雄曹操去世了,他的死直接改變了三國明面上的勢力格局,曹丕繼承了魏王之位,並很快逼獻帝退位,標誌著統治了天下兩百多年的東漢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