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場悟道說起,一起和王陽明找到心學之本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我們繼續一起探討王陽明的心學,在王陽明研究的理學中一個所謂的真理說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最早出於劉邦項羽楚漢之爭,批判了秦的暴政,逼得民反,天下諸雄並起,項羽雖武冠當世,兵之窮極,霸道橫行天下,卻因失了人道最終垓下兵敗,烏江自刎。
隨意屠城,斬殺俘虜是項羽霸道里的部分體現,而破釜沉舟更體現了這個楚霸王絕頂的霸道才能,用各種方法利用人的本性中對死的畏懼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巨鹿以五萬民兵打得秦二十萬鐵騎兵節節敗退,合諸侯之力全殲四十萬秦軍主力,為什麼以死之決心鍛鍊出來的楚國霸軍團被劉邦一流氓小人後來居上,以真王道建立西漢政權並以儒學思想統領漢朝三百年之久,並將儒學一直推行了兩千年,其答案在沒有心學的認知下,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儒家的民為國本作為了萬朝立足之本,而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真諦就使他重新認識了自己遵從的儒學思想,當然那個時候也叫理學,由朱熹與陸九淵心學辯證中發展出來的理學是儒學的新形態,而心學的根本在龍場悟道時被王陽明找到了。
這一節,我想和讀者一起跟隨王陽明龍場悟道,找到使儒學真正得「人心」的原因,以及劉邦以心之用兵術對抗以本性控兵的項羽,他們的差別到底在哪裡,還有儒學何以以仁義的思想將西漢的國家軍事力量達到秦皇之後的新巔峰,最後看到儒學的巔峰思想,成就聖人之功績,如何被王陽明一語道出。
時間從一千幾百年前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劉邦自鴻門宴屈從之後,一步步崛起與霸王垓下一決生死開始流轉,直到三國爭霸,魏晉嵇康竹林七賢玄學之風盛起,宋代陸朱之爭,王陽明深思著那些群雄並起的時代,比起戰國時秦一家獨大,消除戚族聯合,以鐵騎兵吞併六國的雄偉,這個楚漢之爭更加值得思考,如果秦皇靠武力和絕對法制開了千古一帝的先河的話,那麼僅憑口表仁義兩字的既偽君子又真小人的劉邦怎麼做到打敗比秦皇鐵騎兵更厲害的死士兵團的呢?這是王陽明在對滿朝起嘴不離仁義道德的偽君子深惡痛絕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這第二個問題就是自己和這麼多的學士對現實如此寄予厚望,為何就連學遍儒學精髓的父親都達不到聖人之境?
第三個問題就是為何自己無法對儒學有一個確切的理解,或者說自己為何總是在懷疑儒學的正確性呢?
第四個問題就是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和心學(我心即理)兩者的對抗和共通點。
基於從小對道,佛,聖人的嚮往,他陷入了無休止的思考,當然此時肯定是因為無事可做,陷入絕境,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儒學堅決不容許只思不學,以現在的科學,抽象思維是通向偉大發現的捷徑,不過也是禁止通行的,原因是會讓人陷入認知危險,導致極端的情況出現,實踐出真知是現行的最被承認的方法,而王陽明被貶之後,整日無所事事,給了他一個悟道的機會,當然也是天機使然,人陷入困厄,便會深思,王陽明呆坐龍場,常常失眠到深夜,他在思考楚漢之爭,理心之辨,成聖真法,良知本性行為意動這些方面展開了一系列自己和自己的辯論,他的思辨不只是儒學自身的矛盾,而是儒釋道三家理論,心學理學,凡人成聖等等一系列的想法,最終,在一個平凡的夜晚,隨著蒼天一聲雷鳴,天人合一,最後一位聖人王陽明龍場悟道,達到聖人的真正的知識在他腦袋裡萌發了,他當時只說了一句話。
這句話就是: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當然了,秉承老子和王陽明的思想,作者還是不作任何解釋了,只要看得懂的,不論白話文解釋還是一些國學大家的解釋都是錯誤的,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心之體都不同。
來看一看楚漢之爭,劉邦以本心去好惡得不知進退自命不凡的戰神韓信,以本心去偏見和猜疑得蕭何張良一賢一謀,以本心察民情兵怨得萬千兵士和諸天下亂民的心之所向,反觀項羽,驕縱放任鴻門自大放劉邦為第一誤,以一己之冠絕天下之武蔑視而失去兵家大能韓信,這是第二個誤區,巨鹿之戰兵士以意動怒火戰秦軍,四面楚歌兵士同樣以意動悲涼喪戰力,這是項羽以本性驅人善戰,也以本性覆滅的主要論據,項羽起兵靠的是風林火山,龍雎五員絕世將才得項羽霸道真義,以本性帶兵,使得兵士個個勇猛如虎,可是同樣的,在殺人成性之後,他們殺光俘虜,隨意屠城,令天下諸侯怨不敢言,而項羽也以自身不凡戰力和霸道成功推翻了秦帝國,卻以不屑之性屢次忽視亞父的提醒導致盡失了一切良機,最後烏江決然自刎,一生悲壯。
根本原因就在於只控制本性不控制心之體,無法令天下人心平和,天下人心有不平,必有結黨犯亂,有結黨犯亂,必是滅頂大禍之兆,而劉邦正是得到了心之體的啟示,令垓下之戰時韓信敢想不敢立,以保自身免於被屬下犯亂之險,因為韓信的兵士大都信奉劉邦的王道,王道以民心所向為力量,所以他退縮了,不是表面看到的害怕,而是理性分析之後的結論,而王陽明對意動和真知的概念就是從這裡開始了,意動是行為的主要前兆,王陽明說,意動和本性所向不屬於心之體,屬於是知行的一部分,意動和本性是知和行的感知,而知行本為一體,意動感知,本性感行,兩者都是知行合一這個心之體的表象,所以通過對本性的把握可以帶兵,對意動的把握可以成聖人之言。
剩下的問題就是理學和心學了,理學講求去人慾存天理,而天理就是人慾的另一個體現,人慾是本性而來,天理由知識而來,本質都是合乎基本人慾,雖然有人慾和天理的一些所謂的劃分,什麼夫妻為天理,三妻四妾是人慾,根本無法解釋天子和權貴的行為。
王陽明還認為,陸九淵的我心即理是對的,心之體就是要格物,而格物不是為了致知,格物本身就是真知。
最後說一句話:知行合一不是為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自然現象,或者說道在心學這裡的表述,天人合一指的是既得人道,也得天道,聖人之道不是追求得道飛升,而是立言立行立身於天地,其過程如果不源於本性和意動,那麼就是天人合一,格物就是真知。
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致良知,文韜治世安天下 武略策馬定乾坤,大明「完人」王陽明!
文韜治世安天下 武略策馬定乾坤對於偉人的評判標準,本漢學家浜隆一郎在評點中國歷史人物時,曾這樣說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學問和事功,三者兼備才能成為偉人。而歷史上當得了偉人稱號的有...
在他之前,曾有人放狠話:三代以下再無聖人!
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說過一句狠話:三代以下無聖人!意思是夏商西周之後就再也沒出過聖人。一棒子把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全給打死了。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王陽明橫空出世。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為什麼必然會提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三大理念的第二條。如果把心即理看成一把寶劍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那把寶劍的劍鋒。心即理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由心即理,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萬物皆備於我。由心即理,你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