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窮兵黷武,為什麼還在蜀國官員及百姓中有那麼高的威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對諸葛亮的形象,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大多數人對他的認識都來自《三國演義》,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這是是小說,並不是正史。
如果只是大略翻閱歷史的話會認為諸葛亮在三國里的其實沒什麼存在感,徒有虛名。
甚至認為諸葛亮晚期用兵是窮兵黷武,害慘了蜀國的老百姓了。
覺得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出名,只是因為他非常忠誠於皇帝,所以才被統治者們拿來宣傳的工具。
可就三國時期,比諸葛亮還忠心的臣子多得去了。
如郭嘉、田豐、荀彧、魯肅等他們誰不是十分忠於君主?就說諸葛亮的學生薑維吧,他家無餘財,一心只為了完成諸葛亮生前的夙願一一匡扶漢室。
其執念比諸葛亮還甚,後主劉禪都已降曹魏了,姜維仍然沒有放棄,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後因失敗而雙雙被殺。
但是姜維的名聲卻遠不及於他老師諸葛亮,甚至蜀國的老百姓對他的評價並不很高。
(來源:三國志姜維傳+作者看法)
而諸葛亮死後多年後,蜀漢人士都還在懷念諸葛亮,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歸功與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
(來源:三國志諸葛瞻)那究竟是什麼讓一個在三國里的「戲份並不是很多」,又"窮兵黷武"的丞相這麼受蜀漢老百姓的愛戴嗎?難道老百姓都被洗腦了?諸葛亮在三國的戲份又都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這可不是他隨便說的。
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樂毅是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諸葛亮的志向就是學習管仲、樂毅,匡扶正義,反抗強暴。
這次我就只講講諸葛亮是怎麼治國!
公元214年,劉備取益州後,發現劉焉劉璋父子兩代治理蜀地濫施恩惠,導致蜀人失去對於法律和榮譽的敬畏之心,社會比較混亂。
地方的大地主、大官僚、地主豪強侵奪百姓,搞得益州百姓民不聊生。
命令諸葛亮負責制定法令。
隨後,諸葛亮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共同創製了《蜀科》。
(來源:《三國志劉璋傳)
因諸葛亮在制定法律時考慮到會觸犯到蜀地豪強的利益,所以《蜀科》相對來說比較嚴厲。
諸葛亮以猛糾弘的強硬手段,嚴厲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堅決維護法令律制的權威。
使益州的官風民氣大為改觀,社會秩序迅速穩定,但這同時也招來了一些守舊勢力的非議和責難。
作為蜀地地方勢力的代表者,法正曾建議諸葛亮「緩刑弛禁」,讓法律執行的別那麼苛刻,並且以劉邦入咸陽的「約法三章」為先例來說事。
(三國志法正傳)
對此,諸葛亮對法正所提的「緩刑弛禁」做了批駁:「劉邦的『約法三章』是因為暴秦的律法過於殘酷,因此需要加以緩和。
而蜀地的律法卻是面臨著廢弛的局面,不加以整肅,就無法實現治理的目標。
(來源:《諸葛亮集》中《答法正書》一文)
諸葛亮還認為過去蜀地的治理者不斷給人以官位和賞賜,想以此來實施恩惠、籠絡人心。
但這樣一來,官位和賞賜越多,人們越輕視這些東西。
而進行整肅之後,恩惠實施的比原來少了,但含金量也隨之提高,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官位和賞賜。
同時,嚴苛的律法讓人們違法的成本增加,這樣就使得違法數量下降。
(來源:《諸葛亮集》中《答法正書》一文)
為確保有法可依,諸葛亮與法正、劉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為一國的法度,堅決實行由「人治」過渡到「法治」的方略,通過一系列法律條文來規範社會秩序、約束道德行為,達到震懾人心、勸善規惡的目的。
此外他還反覆對官吏進行教導,「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勵臣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意思就是,要求執法者居官守法、「慎獨」其身、執法尚嚴、除惡務盡,以期實現長治久安。
後來為給後主劉禪增強法制觀念,諸葛亮還特地親自為他抄寫《申子》、《韓非子》、《管子》等法家經典。
並在《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規諫劉禪執法應客觀公允,獎懲須一視同仁,不得循私枉法。
如果「以私為公」、賞罰不均,就會使「人有二心」威脅到國家政權。
諸葛亮處在戰亂紛爭時代,他知道要撥亂反正,由亂到治,必須加強對官吏的法治管理,在執法中堅決主張「賞罰不避怨仇」,「誅罰不避親戚」(《諸葛亮集·賞罰》)案例有:罷免李嚴、向朗,揮淚斬馬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三個案例。
嚴格起來又要把握好分寸,對犯人家屬絕不施行牽連,不帶有任何歧視:
李嚴被罷黜後,他的兒子李豐仍留在丞相府作官,繼續受到信任和重用。
諸葛亮還經常教育他,希望他能夠正確對待他父親的問題,積極進取,努力工作。
對犯過違法的人,諸葛亮也非全加嚴懲,而是結合其認罪態度和悔改表現妥為論處。
如在李嚴的問題上他曾就對李豐說:「若都護思負一意,君可與公琰推心從事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諸葛亮集·與李豐教》載)
諸葛亮免除了被迫投敵黃權的妻子的罪名。
後來曹魏進攻蜀漢時,黃權的兒子跟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起抵禦敵軍,最終都雙雙戰死在綿竹。
賞罰必信,不因位高而不罰,不因位微而不賞:
諸葛亮出軍駐守漢中時,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留府長史,經常稱讚說:「丞相賞賜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關係親近的人,官爵無功不可得,刑罰富貴權勢不得免,這就是聰明能幹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為國的原因。
」(來源:《三國志張裔傳》)
廖立本是諸葛亮十分賞識的人,諸葛亮曾經把龐統、廖立相提並論,認為他們都有匡扶漢室的才能。
但是廖立恃才自傲,除了諸葛亮他誰都不放在眼裡,連劉備他都不滿意,以至於蜀國上下被廖立說得一錢不值。
對此,諸葛亮不得不上表彈劾廖立,把他廢為庶人。
(來源:《三國志廖立傳》)
諸葛亮對違法高級官吏進行嚴罰的同時,沒有忽略對位微有功的人進行賞賜:
如王平出生士卒,「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三國志·蜀書·王平傳》。
),但用兵打仗非常認真,又遵守法制調度,是個很有實戰經驗的將領。
街亭之戰,他堅持諸葛亮的意見,力諫馬謖,並用計退了魏兵,得以從容而歸,表現了出色的指揮才能。
他以特殊軍功,在主將馬謖被處死,相關將領包括趙雲、魏延等都受貶職處分時,被加拜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張嶷出身小吏,但很有見識,屢建功績,被諸葛亮薦為越嶲太守,成為蜀漢後期重要將領。
鄧芝,漢末入蜀,劉備據巴蜀,他才被擢升為郫令,因為為官清廉,治績有聲,為諸葛亮所賞識,被派出使孫吳,在聯吳抗魏方面頗有功勞,屢遷至中監軍、揚武將軍、車騎將軍等要職。
嚴明賞罰,刑教結合
《諸葛亮集·教令》中還記載:諸葛亮對官吏賞罰嚴明,卻嚴而有恩,主張刑教結合,不以懲罰為目的,強調對違反制度的人給予悔過自新的機會,提倡「教令為先,誅罰在後」。
如車騎將軍劉琰在劉備為豫州牧時便被任為從事,在蜀漢朝廷上的名位僅處於李嚴之下。
他自恃資歷高,和劉氏政權關係密切,經常在軍中喝醉,在漢中前線與魏延不和,常常出言不遜,諸葛亮準備處分他,劉琰隨即認錯,並深刻、坦誠檢討,得到諸葛亮的寬恕,官復原職。
輔軍將軍來敏,是東漢光武帝時大臣來歙的後裔,喜歡爭名奪利,與群僚不和,反對諸葛亮選用新人,被罷官閉門思過,後被重新任用。
丞相府長史向朗因馬謖事件被免官,因悔過較好,後也被重新任用。
諸葛亮不僅對官吏嚴明賞罰,而且對自己也不例外。
第一次出兵攻魏,因誤用馬謖敗於街亭,影響整個戰局,於是上疏自責,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並露布天下。
諸葛亮這種勇於自責的精神,在歷代統治者中,實在是不多見的。
諸葛亮以嚴治吏,有罪必罰,不避親疏,開誠布公,所以,不為人嫉恨。
廖立因違法亂紀被罷官流放,當聽到諸葛亮去世的噩耗時,仍然痛哭流涕。
諸葛亮雖然位極人臣、功高如山,仍然堅持自己很正、律已經很嚴格。
他對親屬故舊毫無偏袒衣、一視同仁,知道他的侄兒諸葛恪生性疏漏難擔大任,主動要求將其調離。
到了交馬謖違背反調度,造成街亭之失,他力排眾議,指出「取勝於天下的人,用法律明確了」(《諸葛亮集·論斬馬謖》)
以身作則:
諸葛亮嚴明賞罰和以身作則的做法,在整頓吏治中收到了顯著效果。
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各級官吏勤於政事,認真守法、執法。
例如鄧芝「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卒伍」(《三國志·蜀書·鄧芝傳》。
)
諸葛亮治蜀能夠以身作則,他的品質作風同他的能力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景仰。
首先,工作勤勉,史載「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
如史書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
)
休士勸農
從建興十年(232年)起,諸葛亮暫停北伐的軍事活動,在漢中諸葛亮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漢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男女布野,農谷棲畝」的繁榮景象,由北伐之初「亮每患糧不繼而退軍」,發展到後來「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
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而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所說:「他的攻魏計劃雖失敗了,但他所治理的蜀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
為什麼這麼說?
當時的蜀國在三國時期是治理得最有條理的。
魏、吳中後期大興土木,官吏貪贓枉法,爭權奪利,階級矛盾尖銳,從引發農民起義的次數看,從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建安十九年取蜀)到蜀亡的48年中,魏國發生12起,吳國發生23起,唯獨蜀國僅發生兩起(蔣如銘:《治吏史鑑》)
諸葛亮一生勤勉謹慎,事必躬親的作風,卻帶來不利影響。
特別是受託孤之命後,「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而對他人則不放手使用,往往代替包辦,這也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更不利於開拓型人才的成長,最終自己積勞成疾。
儘管諸葛亮臨終前選擇了蔣琬、費禕等守成派來繼承相位,但缺少了諸葛亮的曠世奇才,蜀漢還是在諸葛亮死後迅速地衰落下去。
陳壽在《諸葛亮傳》反覆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政績。
諸葛亮死後,蜀地「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可見蜀地對諸葛亮的崇拜與感戴。
最後《三國志》作者陳壽曾予諸葛亮以高度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謹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應該說,這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歷朝歷代的人們評價諸葛亮治蜀:西晉史家袁凖稱曰:「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斗也」(《諸葛亮集·附錄·諸葛公論》)
東晉史家習鑿齒云:「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丑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
水鏡無私,猶以免謗,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誅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漢晉春秋》)
唐代名相裴度評曰:「法加於人也,雖從死而無怨;德及於人也,雖奕葉而見思」(《諸葛亮集·附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
清代學者張澍評曰:「稱心無輕重之倚,峻法泯秋毫之怨,此賢愚咸忘其身,仇敵亦仰其治」(《諸葛亮集·編輯諸葛忠武侯文集自序》)而我國當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也稱諸葛亮是「標準的法家學說的實行者」(見《中國通史·第二卷》,下同),而「他所治理的蜀國,在三國中卻是最有條理的一個」。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諸葛亮並不是因為忠於皇帝一個人才會被這麼多年傳頌,而是諸葛亮實實在在地為蜀國的人們做實事,讓蜀漢的官員和百姓從內心深處敬佩他。
這也是其他謀士們沒有的特點。
諸葛亮、李嚴同為託孤大臣,後者被其廢實乃咎由自取!
自劉備白帝託孤之後,蜀漢政權「諸葛亮時代」便來臨了。但實際上,在劉備的遺詔中,與諸葛亮同時受命的還有一位重臣——李嚴。相反,李嚴不僅沒有散發出自己應有的光芒,反而於建元九年(公元231年)被罷黜...
三國悲催的兩對父子,一位54歲病逝,一位36歲自殺,一位19歲陣亡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其中有些家族由強變弱甚至滅族,有些家族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當然也有一些地方豪族,一直混跡於三國和晉。一些家族形成了世代公卿的局面,例如汝南袁氏、...
諸葛神算一生做得最離譜的一件事,讓他終身遺憾
一提起諸葛亮,簡直所有人都是讚譽之詞。千百年來,諸葛亮全心全意死而後已的肉體,感動了多數先人。他成為了奸臣和智者的代表。諸葛亮的老敵手司馬懿,固然是三國最後的勝利者,卻留下了千古罵名。事先諸葛亮...
在三國中風生水起的諸葛家族,為何會全部被滅族
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在亂世中可謂是風生水起,三個國家裡面都有諸葛家族存在的身影,蜀國裡面的代表人物就是丞相諸葛亮,吳國裡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諸葛瑾,魏國裡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諸葛誕,他們都是兄弟血脈,活...
三國之戰,為何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治理的蜀漢是最先滅亡的?
隨著《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兩部大劇的熱播,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刷新了對於三國時期各個名仕的認知,今天我們就重點討論一下為何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治理的...
諸葛亮拿什麼恆久地感動著歷史?不服來辨
擅長寫作史詩的偉大詩人杜甫極贊諸葛亮,頌之為「萬古雲霄一羽毛」,華夏政史第一人。諸葛亮長眠陝西漢中,與武侯墓相輝映的武侯祠中那「天下第一流」的大匾,和杜甫的名句一起,傾訴著國人對這位古聖先賢的無...
劉備擁有頂級配置,為什麼不能統一三國?
諸葛亮已經在《隆中對》已經講明了當時的情況: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劉備只能奪取劉璋張魯劉表之地,也就是益州漢中荊州三地,這就是三足鼎立的局。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能一統三國呢?
三國小人物:護國良將並不平庸的蜀漢將軍王平!
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是個英雄的時代,是個名將輩出的時代,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張頜,徐晃,樂進,于禁。劉備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這些都...
劉備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和官渡之地、赤壁之戰一樣,對於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經此一戰,不僅蜀漢的國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劉備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在臨終前,劉備在白帝城進行了託孤。而...
諸葛亮聰明一世,卻沒防住身邊4個小人,給蜀國惹來了大麻煩
古語有云: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說白了,用人當以品德、品行為首要考慮因素,德才兼備是賢人,無才無德是愚人,有才無德是小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甚至說:與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理由很簡單,愚人雖不能...
馬謖,一個典型的政治博弈下的犧牲品的自白
兵敗街亭,這事可大可小。往小里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往大里說,就要質疑諸葛亮的北伐政策。馬謖就背上了這個黑黝黝的鍋,對上對下有個交代,讓街亭之敗歸咎於馬謖的能力問題,而不是諸葛亮的路線問題。
54歲諸葛亮何以「活」了1700多年?答案感動千萬人
諸葛亮,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其去世後的1700多年裡,被眾人極端美化甚至神化,成為人人崇敬的英雄。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27歲出山、服務蜀漢27年、活了54歲的諸葛亮,在人們心中活了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