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國,真的叫魏國,蜀國,吳國嗎?原來真正的叫法是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提起風雲激盪的三國,我們都知道那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崢嶸歷史。
也都耳熟能詳是魏、蜀、吳三方相掐。
因此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貌似沒有什麼異議。
然而真實的歷史還真不是這樣。
公元220年,曹操的次子曹丕,做了一件他老爹做夢都想做的事情,給大漢王朝正式畫上了句號,踢開了漢帝劉協,新立國號「魏」。
人們為了和之後的北魏做區分,稱之為「曹魏」。
所以三國中的魏是沒有問題的。
公元229年,南國的孫權耐不住寂寞,也稱了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因此三國中的吳也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就出在立國最為坎坷的劉備集團。
劉備畫像
就在曹丕稱帝的次年,公元221年,一心恢復漢室的劉備集團,看到漢朝滅亡,趕快在蜀地高舉漢朝的大旗,因此毫無疑問的以「漢」為號,顯示其政權的正統性,直到公元263年蜀漢亡於阿斗之手。
劉備集團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口號,也在221年之後一直以「漢」為號。
從來沒有以「蜀」為號的情況。
「蜀漢」之稱是因為要區別之前的東漢、西漢。
和東吳與曹魏的稱法相似,表示一種區別。
因此三國應該是魏、漢、吳才對,眾多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中,大大的蜀字大旗,不僅要把歷史學家氣出內傷,更要把劉皇叔氣的拍棺材板。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將錯就錯的情況呢?
這要追溯到三國這段歷史的正史記載者——陳壽,他在《三國志》中,以《蜀書》的名稱記載蜀漢之史事。
而三國其他兩國的史事,則分別歸於《魏書》與《吳書》。
就從這裡開始,魏、蜀、吳的稱呼開始出現併流傳開來。
《三國志》之蜀書示例
這個錯誤並非陳壽之疏忽。
陳壽雖然是劉禪的臣子,但是蜀漢亡後,陳壽就成了繼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臣下,按照修史之才傳統,陳壽在纂修《三國志》之時就須以三國中的曹魏為正統,否則就等於間接否定了司馬家政權的合法性。
如果陳壽堅持記蜀為漢,不但《三國志》這部正史要遭毀棄,陳壽的人頭也會不保。
「蜀」 這一錯誤稱號藉助正史的權威,傳之四海,再加上一些三國類小說和影視作品,甚至非專業歷史地圖的影響,更是將這一錯誤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真正的三國應該是魏、漢、吳三國。
《三國志》陳壽為何煞費苦心作《蜀書》,史書細節牽扯著當時政治
很多有關三國的作品,往往會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什麼錯誤呢?就是時常性的將劉備建立的漢政權說成蜀政權,看過一些穿越小說,回到三國時期,整天說我蜀漢怎麼怎麼,或者說我蜀國如何如何,甚至一些影視作品裡...
三國中誰的正統性最強?論裝備,劉備還不算最差的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三國中,誰才是正統。在《三國志》里,是將曹魏當成正統的,因為三國志裡面,曹操家是《紀》,劉備孫權都是《傳》。這是可以理解的,三國志作者陳壽是在晉朝滅東吳時開始寫三國志,創作期間...
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何為正統?正統一詞出於《春秋》,泛指皇權、王朝、血緣、學派、禮儀等一脈相承,強調傳承有序、合法權威。在皇權正統中特別明確君臣之分、華夷之辨。關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何為正統,曹丕、劉備、孫權誰是大漢...
細思恐極,大家很熟悉的它竟然是自秦一統後第一個分裂政權
曹丕在公元220年篡取了大漢神器,立國號為魏。並且對外宣稱盤踞西南益州一帶的劉備政權為偽政權,以此宣揚自己的合法性。曹丕篡漢後,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自命為大漢正朔,目標...
蜀漢到底叫「蜀」,還是叫「漢」?不用爭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到底叫「蜀」還是叫「漢」的爭論,爭論的原因是:劉備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國號叫「漢」,後來很多人把它叫成了「蜀」,蜀國,已經完全脫離了「漢」,起碼你得叫...
《三國志》為什麼把蜀漢的國號寫成「蜀」而不是「漢」?
三國可以說是古代名氣最大的時代,基本上是個中國人都能說出魏蜀吳三國中某個著名人物的名字。不過很多人都將三國中劉備集團建立的政權稱為「蜀國」,包括很多有關三國題材的改編作品都是這樣。其實劉備政權的...
歷史上的三國,真叫魏國,蜀國,吳國嗎?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叫法
俗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漢朝天下一分為三,一部分歸了曹操,一部分歸劉備,另一部分屬於孫權。千百年來,人們將三國稱為魏蜀吳三國,一直沒有人提出異議。然而當時三國的名稱真的是這三個字嗎?
三國武將戰力比拼,到底魏蜀吳哪一國的戰將能夠力壓群雄?
三國時,魏蜀吳爭霸天下,各自陣營名將輩出!甚至可以不誇張的說,整個三國時代,就是中國古代里最風雲際會,人才輩出的時代。但小縱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到底哪一國的武將,能夠在三國群星閃耀中更勝一籌?...
達說歷史: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是魏蜀吳?這是錯誤的歷史認知
「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這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林俊傑演唱的《曹操》。如果我們就以第一句詞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稱自己是英雄了。的確,當下是全民閱讀時代,似乎誰都讀過《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