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孫權先後稱帝,不被承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丕是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統皇帝,劉備和孫權只是割據政權自立的皇帝。
這是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包括晉朝、南北朝各國、隋朝、唐朝、北宋的君主大臣皆認可的史實。
現代人單看三國鼎立時的地圖,大約會有蜀吳兩國地域廣闊,兩者之和竟可與曹魏抗衡的錯覺。
而事實上,兩漢時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占據中原地區整整九州之地,再加上荊州和揚州的一部分,代表中央政府,是為正統王朝;
蜀國僅占據益州一個州,東吳占據交州加上荊州、揚州的大部分地區,兩國是偏遠割據勢力。
蜀國吳國看似地方不小,但從人口密度和開發度而言,兩國加起來也只相當於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漢朝人口密度圖: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小。
如果類比於近代中國版圖,蜀國相當於占據了東北三省;吳國相當於占據了地廣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而魏國則相當於傳統的中原漢地十八省地盤,還要再加上內蒙古。
那麼這樣的三方勢力,誰為正統,誰為割據,不是一目了然麼?
明清之前的一千年里,原本並沒有「三國」,只有「魏晉時期」。
曹魏正統說之所以在明清之前的各朝,一直是官方主流說法,首先當然是因為曹魏王朝按「禪讓」的合法程序,全盤繼承了東漢王朝的社稷和中樞官僚系統。
之後一統天下的西晉王朝,同樣是依樣葫蘆,全盤繼承了魏朝的社稷和中樞官僚系統。
滅蜀者魏,晉受魏禪,承魏制,這是沒有任何人否認得了的基本史實。
因此《三國志》中尊崇魏朝,以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將曹魏諸帝皆為正統入本紀,而以蜀吳諸帝為割據政權首領,入列傳,這也是任何後世人修三國史都不可免的。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
事實上,《三國志》也是晉朝人陳壽分別寫就的《魏志》《蜀志》《吳志》三本書的合稱,原本並不是一套書,否則,將割據政權蜀漢和東吳,和正統王朝曹魏並列合稱,在晉朝就是政治不正確了。
陳壽原本是蜀人,劉禪是其故君,譙周是其恩師,因此對蜀國相對推重,所以雖然同樣只列入列傳,相比對東吳諸帝直呼其名,陳壽尊稱劉備、劉禪為先主、後主,符合魏晉時期崇尚崇尚的禮法道義,若不如此,反要受時評非議。
卻並非是只有益州區區一州的蜀漢,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過占據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之地的東吳。
(即使如此,《晉書·陳壽傳》尚且認為陳壽對諸葛瞻評價不公,有挾私報復嫌疑,卻遺漏了陳壽曾時任蜀漢衛將軍的姜維或諸葛瞻之主簿,曾任蜀漢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重要官職的記載。
)
《華陽國志陳壽傳》:【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
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
東晉偏安江左後,因為自己丟失了中原地區,若再主張「得中原者為正統」,不免頗有些尷尬。
權臣桓溫的幕僚習鑿齒率先提出否定曹魏的合法性,鼓吹三國皆為割據政權,並無正統。
然而習鑿齒的本意,卻是主張司馬懿祖上為東漢名臣,而且司馬宣王又心存漢室,可謂於漢室有德,故晉朝可直接繼承東漢。
這樣就把司馬氏祖孫三代篡奪曹魏政權的事跡,全都給洗白了。
貶低魏,最終目的是為了洗白晉朝建立的「原罪」,而且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說,從未成為主流,更勿論得到當時晉朝官方認可。
後世論者,頗有以為「習鑿齒首倡蜀漢正統論」,實為一廂情願的誤讀。
唐朝立歷代帝王廟,魏武帝曹操和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北魏道武帝拓拔跬、北周太祖宇文泰、隋文帝楊堅等八位王朝開國皇帝一同入祀。
唐朝對曹操,依舊尊稱為「魏武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寫就《祭魏武帝文》。
李隆基幼年時也以曹操的小字「阿瞞」為名,以示對其英武事跡的效仿。
李世民撰寫《祭魏武帝文》
一直到了南宋,以理學大師朱熹為代表的一些儒生才發明出「蜀漢正統論」。
朱熹在其《通鑑綱目》中,以蜀漢、南朝為正統,以曹魏、北朝為僭偽,其目的無非是因為此時宋朝自己丟失了中原地區,卻還要自居為正統王朝,所以將偏安的南宋類比於歷史上的蜀漢政權和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而把北方的金國類比於歷史上的曹魏和北魏、北周。
【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亦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避而不偽魏。
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國志》
朱熹雖做如此主張,但此說在南宋同樣沒有能夠成為官方主流意見,一直到了明朝時,朱熹學說已經成為了儒家統治學說,科舉必考內容,經過百餘年演進,到明朝中後期,士大夫們才逐漸認可了「蜀漢正統論」。
明朝官方的歷代帝王廟,只祭祀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這幾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來又以種種理由先後罷去楊堅和忽必烈的祭祀,卻已經始終不再有曹操的身影,而將其和南北朝時期的拓跋珪、劉裕等人一樣,視為非大一統王朝的帝王。
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變化。
滿清八旗在關外時以《三國演義》為軍事教科書,以關羽為戰爭守護神,對蜀漢的推崇無以復加,所以他們正式從官方層面確立「蜀漢正統論」,將曹魏當做類似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
滿清的歷代帝王廟中,整個三國時期,僅僅供奉了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一人,並以諸葛亮、趙雲二人陪祀,同時又另外建關帝廟祭祀關羽,可為明證。
從朱熹到滿清的「蜀漢正統論」,最荒謬的地方,是主張晉朝通過滅亡「正統」的東漢繼承者蜀漢,才獲得了政權的合法性;
然而誰都知道攻滅蜀漢的並非是晉朝,而是魏朝,司馬昭當時是魏朝的晉公,鄧艾鍾會當時是魏朝的將軍,劉禪也並非向晉朝投降,而是向魏朝投降。
雖然彼時的魏朝皇帝曹奐,也和曹操執政時的漢獻帝一樣,就剩下個招牌了,但是這就是禮制道統,程序正義,是必須要堅持傳承的。
如果否認司馬氏執政時期的魏朝,那麼漢獻帝之許都政權,甚至完全依賴軍閥曹操而建立,其合法性又何存?
朱熹同時否定了北朝合法性,不承認隋朝繼承北魏-西魏-北周的道統,主張隋朝通過滅亡南陳,來獲得正統王朝合法性,倒還勉強能自圓其說,但是用來解釋魏晉時期,就完全不成立了。
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6年晉立,中間這3年的空窗期,正統王朝又該是誰?沒得鬧出大笑話。
辨析一個王朝是否正統,成敗論確實高於延續論。
所以王莽的新朝政權,明明也是走了完整的禪讓程序,然而統治天下十餘年後,卻被劉秀復辟漢朝後,強行宣布其是僭偽政權,並得到後世二千年歷代史家認可。
然而即使如此,為了避免大空窗的尷尬,史家還是「篡位奸賊」王莽的年號來紀年。
蜀漢政權要是有能力北定中原,攻滅魏晉,和劉秀那樣再興漢室。
那之前呆在四川割據的那些年,當然也可以同樣被洗白成「正統」。
既然蜀漢反而被魏滅了,蜀漢皇帝劉禪變成了魏帝國的安樂縣公,當然就只能永久在歷史上當個割據政權了。
此所謂成王敗寇。
雖然到了滿清時期,基於他們自身的政治目的,不斷抬高蜀漢地位,但即使改書狂人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也終究不會去把陳壽《三國志》里的「蜀主」改成「漢帝」,給劉備劉禪們立本紀,順便把曹操的魏武帝本紀改成「漢賊」曹操傳,就是這個緣故。
——你自己不爭氣,卻讓後人怎麼好意思吹呢?
滿清滅亡後,大文豪魯迅等人掀起新文化運動,破除封建傳統觀念,倡導為曹操翻案,一代偉人開國領袖,更多次稱讚曹操為一代英雄。
曹操和曹魏王朝被強加了數百年的「僭偽」罪名,至此煙消雲散。
時至今日,主張曹魏王朝為承接漢朝和晉朝之中央政權「魏晉派」,和主張魏蜀吳皆為割據政權,三國無正統的「三國派」,成為史學界並行主流說法。
其實蜀漢、東吳之於曹魏,就如同後蜀、南唐之於後周,無論疆域人口都差相仿佛。
要麼就只承認周秦漢晉隋唐宋明這些大一統王朝,余者皆為割據政權,當然可以;
如果一方面認可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正統王朝,南唐、北漢等十國是割據政權,那麼魏朝當然亦為正統王朝,曹丕曹睿為正統帝王,而蜀漢和東吳皆為割據政權,劉備和孫權為割據政權首領,否則就是尚難脫離滿清數百年意識形態影響,赤裸裸雙重標準了。
細思恐極,大家很熟悉的它竟然是自秦一統後第一個分裂政權
曹丕在公元220年篡取了大漢神器,立國號為魏。並且對外宣稱盤踞西南益州一帶的劉備政權為偽政權,以此宣揚自己的合法性。曹丕篡漢後,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自命為大漢正朔,目標...
蜀漢到底叫「蜀」,還是叫「漢」?不用爭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到底叫「蜀」還是叫「漢」的爭論,爭論的原因是:劉備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國號叫「漢」,後來很多人把它叫成了「蜀」,蜀國,已經完全脫離了「漢」,起碼你得叫...
魏蜀吳三國到底誰是正統?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短短的三國時期(220年—280年)為大眾所熟知。有關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爭,民間更是吵得轟轟烈烈。最長見說法是「史學家都認為曹魏是正統」、「史學家對蜀漢的正統地位達成共識...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起碼華夏文明和華夏民族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形成的。所以,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能擁有「天子」合法名位者都要據中原立國。原本是東...
三國中誰的正統性最強?論裝備,劉備還不算最差的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三國中,誰才是正統。在《三國志》里,是將曹魏當成正統的,因為三國志裡面,曹操家是《紀》,劉備孫權都是《傳》。這是可以理解的,三國志作者陳壽是在晉朝滅東吳時開始寫三國志,創作期間...
為何三國的正統政權是曹操的魏國,而不是劉備的蜀漢?
中國古代的政權都講究順應天命,追求正統。早在夏朝建立之前,堯舜禹相繼禪讓,這就是正統政權的一種傳承方式。商滅夏,周滅商,秦漢相繼,直到三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長時間的「三個政權」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