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劉備眼中的庸才,諸葛亮眼中的奇才,卻有三個不同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從出山起,便為劉備定下了,先三分天下,再一舉統一的宏偉計劃,只不過計劃比不上變化,令人嘆服的隆中對,最終還是化為了泡影。

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放棄,哪怕蜀漢早已失去了荊襄之地,他依舊嚮往著,讓蜀漢入主中原。

於是公元228年,他兵分三路北上,向曹魏宣戰。

在此戰之初,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天水等三郡,並收服了大將姜維,可謂開門紅。

然而,就在此時,重鎮街亭失守,箕谷的疑兵暴露,他的退路被斬斷。

戰局的突然扭轉,迫得諸葛亮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班師回朝。

導致戰局扭轉的關鍵原因,是街亭失守,那麼街亭又是怎麼丟的呢?

相信熟讀漢末三國史的人,對街亭失守之因並不陌生。

在這次出征之前,諸葛亮力排眾議,將守護街亭的任務,交給了自己非常賞識的馬謖。

馬謖少有才名,卻毫無統兵經驗,為此諸葛亮提前做好了一切安排。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行事,雖然不一定有大功,但是基本上不會有過,畢竟諸葛亮平生不敢犯險,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馬謖並沒有按常理出牌,他棄城不守,將營寨駐紮在了山上。

於是曹魏名將張郃,率兵迅速攻下了街亭,收下了這份「大禮。

說到此處,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馬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庸才,其實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也是這樣認為的,《三國志·董劉馬陳呂傳》記載:「先主臨薨謖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意思就是劉備臨終前,特意囑咐諸葛亮,說馬謖不堪大用,你一定要注意。

劉備為什麼要特意提到馬謖呢?這就要說到諸葛亮的態度了,史料中記載,馬謖參與了入川之戰,先後擔任過綿竹、成都令等職,而且少有才名,好論軍計,諸葛亮非常器重他。

劉備看出了諸葛亮,想將其培養為接班人之意,這才勸諸葛亮三思而後行。

但是諸葛亮不以為然,他在劉備去世之後,依舊重用馬謖,而馬謖也沒有讓他失望,在他平定南蠻的時候,提供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

諸葛亮採納之後,南蠻直到諸葛亮去世,都沒有再次叛亂。

此事之後,諸葛亮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因此在北伐的時候,他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到了馬謖手上。

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馬謖可為軍師,卻無力為帥,第一次出征,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導致了首次北伐的失利。

那麼他的下場是怎樣的呢?說到此處,我們便不得不贊一聲馬謖真乃神人了,正常人一生只會有一個結局,但是他卻有三個不同的結局,而且這三個結局,還記載在了同一部史書中,那就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今天我們拋開陳壽的用意不談,單來了解一下馬謖三個不同的結局。

一、逃之夭夭

《三國志·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意思是說,馬謖被敵軍擊潰之後,並沒有回到蜀漢,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直接選擇了逃亡,從此不知所蹤,為此他的好朋友向朗,還受到了連累,慘遭免官。

二、死於獄中

在《三國志》中,馬謖沒有被單獨列傳,而是附在了其兄長馬良的傳記之後,在這段記載中提到:「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意思是說,馬謖回軍之後,被下獄,但是諸葛亮還沒來得及將其處死,他便死於獄中了。

三、因罪被誅

馬謖被最賞識自己的諸葛亮下令斬殺,是我們最熟悉的結局,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結局。

對於這一結局,陳壽在《三國志》中兩次提到,一次見載於《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回到漢中之後,為了給大家一個交待,斬殺了馬謖;另一次則見載於《王平傳》中,說諸葛亮不但斬殺了馬謖,還斬殺了其副將張休、李盛。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早已無法探知馬謖真實的下場,然而一個人能夠在同一部史書中,被記載出三個不同的結局,而且作者並未提及存疑一說,馬謖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

馬謖真的是諸葛亮揮淚斬殺的嗎?

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情節,雖然在民間也被廣為流傳,但歷史上馬謖真是被諸葛亮揮淚斬殺的嗎?存在諸多爭議。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傾盡蜀國兵力討伐曹魏。魏明帝感覺事態嚴重,便親自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