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肉強食的辭世,您相信劉備的荊州是借來的嗎?這其中有何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稍微了解一點三國的人,都會聽說過這樣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

事實上,劉備是否借過荊州,頗值商榷。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荊州的所在位置、管轄區劃,以及原先的土地歸屬權。

從法理上來說,荊州的土地歸屬權歸東漢劉氏皇帝。

但已經到了末年亂世,是強權社會,屬軍閥割據時代,土地歸屬權歸土地的實際控制者。

比如陶謙曾三讓徐州,從法理上說,徐州是東漢劉氏皇帝的私人財產,您陶謙有什麼權利轉讓給別人?

但陶謙當時是徐州牧,是徐州一方土地的實際控制者,所以,他有權利轉讓。

他這一轉讓,也獲得了義名。

回到荊州的話題。

東漢共有司隸、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交州十三州,面積最大為益州,第二就是荊州。

在東漢末年,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劉表任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

與陶謙作為徐州地主的情況相同,荊州的主人即是劉表。

在東漢歷史上,荊州在較長時間段內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但到了東漢末年,荊州屬郡發生了一連串變動。

劉表治荊州期間,從南陽郡多析置出了一個襄陽郡,故稱「荊州八郡」。

值得說明的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有經常提到「荊襄九郡」。

其實,「荊襄九郡」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劉表死後,發生了赤壁大戰,孫劉曹三家分荊州,其中孫權析置出了個漢昌郡,劉備析置出了宜都郡,曹操析置出了南鄉郡,「荊州八郡」就成了十一郡;後來又加東三郡,成十四郡;再後來,魏析置出了義陽郡,吳析置出了衡陽、湘東、建平、臨賀、始興、始安、昭陵,一下子又就了二十二郡。

由於「劉備借荊州」事發生在「荊州八郡」時代,故以八郡論。

荊州八郡地處長江中游,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和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就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坐據荊州,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向北可以進逼中原。

可惜的是,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雖據有八郡,卻無四方之志,沒有什麼作為。

江表英雄孫堅對荊州虎視眈眈,曾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大舉征討荊州,不過,被劉表的部將黃祖射殺。

建安四年(199年),孫堅之子孫策起戰艦千艘直逼夏口(今湖北武昌),討伐時為江夏太守的黃祖。

孫策死後,弟弟孫權從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連續三次討伐黃祖,最終將其擊殺,吞併江夏郡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劉表感慨於亂世守土艱難,想把荊州交給劉備,但未能實行。

劉表死,荊州歸劉表的兒子劉琮支配。

曹操南下,先占據荊州北方四郡;劉琮震懾,舉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

即在這一短暫時間內,荊州八郡基本上都歸曹操。

之所以說「基本上」而不是「全部」,是因為劉琦(和劉備在一起)還占據著荊州八郡中的江夏的夏口一地,而孫吳集團占據著江夏郡江南大部。

為了對抗曹操,孫劉聯結,發起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吃了敗仗,但仍然保有北面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郡及部分江夏郡土地。

孫權認為,只要從曹操手裡搶到這三郡,就可以切斷南方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與曹魏的聯繫,進而傳檄而定該南方四郡。

彼時,將是全據荊州之地,盡得長江之險,不但可拱衛下游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還可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中原;當然也可以向西占據巴蜀、漢中,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為此,周瑜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門戶夷陵),傾全力攻取南郡治所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劉備於是趁著周瑜無暇南顧,率部南下搶占四郡地盤。

曹操北撤,並不甘心南四郡就此丟失,專門派了劉巴去遊說各郡太守抵抗。

但周瑜、孫權軍已經封鎖了江夏郡到華容縣一帶地區,曹操對南四郡有心無力。

由此,劉備輕鬆奪取了四郡(史料記載中,止有金旋與之交戰,其餘太守都是主動投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12月,曹仁棄城北撤,周瑜終於占領了戰略要地江陵。

至此,荊州八郡,曹操占有南陽、襄陽二郡;劉備據有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加江夏郡部分地區(含江夏治所夏口);孫權止得南郡一郡加江夏大部分地區。

赤壁之戰前,劉備兵敗士卒離散,與孫權聯合才得以保全,且在赤壁之戰中出力無多,一下子擁有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孫權無比眼熱。

之前,魯肅又對孫權說過,「夫荊楚與國鄰接•••••,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所以,孫權將荊州視為自己的禁臠之地,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江夏的治所夏口在劉備手裡,孫權遂在沙羡別設治所),進而謀劃取南四郡。

但是,該年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成了荊州名義上的主人。

孫權不方便動武強奪,「進妹固好」,把自己的妹妹給了劉備,想通過「美人計」巧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向劉備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素有雄心壯志的劉備因此對荊州也是志在必得。

當時,劉備雖已得荊州南四郡,但武陵、零陵、桂陽的經濟開發情況遠遠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而且,從戰略上說,南四郡實際上不如一個南郡的意義重要。

南郡的治所是江陵,蒯越曾說過:「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即在

南宋宰相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也說: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江陵堵在北上和西進的出口上,不弄到手,就無法達到諸葛亮《隆中對》的目的。

事實上,張飛為宜都太守,就在江陵西邊;關羽為襄陽太守,駐長江以北;而夏口又在劉備手中,劉備本人也屯兵於公安,已對江陵形成了四面合圍之勢。

但孫權不方便對劉備動武搶奪南四郡,劉備也不能違背道義直接向盟友開戰。

孫權向劉備實施美人計,劉備也充分利用締結成的聯姻著手頻頻動用外交手段,以劉表舊官吏太多,自己所得地界太少,難於安置為由,向孫權索要南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12月,劉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南郡。

周瑜已制訂好了攻蜀方案,建議孫權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

曹魏集團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會殺劉備,曹操五大謀士之一的程昱卻斷言說:「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事實證明,程昱的預測很準。

這年年底,周瑜病死,繼任者魯肅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人,他的目標不是要東吳偏安一隅,而是要「鼎足江東,以觀天下」。

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魯肅主張孫吳和劉備聯合。

面對劉備的請求,《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卷》也記載:魯肅對孫權說:「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

(孫權)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劉)備使撫安之。

注意,這裡的「借」字應該是「借重」的意思,即勸孫權借重劉備抗曹。

曹操原在長江中下游千里戰線上與孫權全面對峙,赤壁之戰後,分別在西線的江漢平原和東線的淮南留下了兩個戰略兵團。

坐鎮淮南的是曹營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

孫權屢戰張遼不利,東西難於兼顧,迫切要縮短戰線。

既然劉備有從孫權這裡得到南郡的訴求,不如聽從魯肅的建議,順水推舟,賣劉備一個人情,轉讓南郡,讓他在西線對付曹操。

這樣,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也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至此,荊州八郡,劉備已有其六。

劉備進入了江陵,就把行政中心設置其內。

劉備占據了江陵,孫權占據夏口,曹操南下取勝的機會渺茫。

所以,《魯肅傳》記:「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由此可見,孫劉雙方達到了一個雙贏的局面:孫權得以收縮兵力,拱衛江浙的核心區域;劉備也得償所願地得到了南郡大部。

不久,曹操改變了南下策略,轉兵西北。

孫權即在這場交易中獲取到的利益迅速達到最大化。

不過,之前周瑜制訂的攻蜀方案卻沒法實施了。

原本,孫瑜的大軍已經從丹陽(原駐防地)開進到了長江中游一帶,卻因為劉備的阻擾,孫瑜軍無法通過。

孫權被迫改變獨家攻蜀的方案,寫信給劉備,建議兩家共同出兵攻蜀。

但劉備的目標就是要「跨拒荊益二州」,斷然拒絕了孫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乾脆利落地消滅了劉璋,從荊州牧轉任益州牧。

孫權無法容忍劉備兼有二州,派出官吏前去接管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毫無意外,這些官吏遭到了關羽的驅逐。

孫權撕破臉皮,派呂蒙、魯肅揮兵搶奪三郡。

劉備不甘示弱,親提大軍五萬要與孫權決戰。

不過,曹操大征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只好咽下一腔怒氣,與孫權講和,重新劃定疆界,將江夏、桂陽、長沙劃給孫權,自己據有南郡、零陵、武陵,雙方重歸於好。

原先,孫權止有南郡一郡,經過這次衝突,已有三郡。

但孫權並不滿足。

因為,劉備據有南郡,就始終象一把利刀懸在自己的頭上,所以,孫權還要尋找著奪回南郡的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重兵屯集漢中,劉備在漢中的軍事壓力很大。

為了調動曹操主力東來,減輕劉備在漢中一線的壓力,駐守荊州的關羽親率主力進攻魏軍占據的樊城和襄陽,大敗曹魏大將曹仁,圍困襄陽、樊城。

曹操再三權衡,最終放棄漢中,扼守秦嶺,主力回師東進,迎戰關羽。

於是劉備得到了漢中,勢力發展到極盛。

關羽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曹操發來的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震惶之下,曹操動了遷都以避關羽鋒芒之念。

司馬懿建議曹操聯合孫權,讓孫權乘機偷襲關羽的大後方荊州。

於是,在孫權的授意下,魯肅後的繼任者呂蒙襲取了關羽的荊州後方。

這一年年底,關羽敗走麥城,父子在撤退途中被孫權擒殺,劉備的勢力被完全從荊州驅逐出去。

諸葛亮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的戰略設想宣告破滅,孫劉聯盟也走到了盡頭。

已經稱帝的劉備頃全蜀之兵東來復仇。

老實說,孫吳集團面臨的形勢真是險過剃頭。

須知,一旦孫吳兵力開到鄂西川東和劉備作戰,曹魏也有樣學樣,學呂蒙偷襲荊州,乘虛攻打大後方,則孫吳集團非亡不可。

孫權為解除後顧之憂,卑詞奉章,貢獻珍寶向曹丕稱臣。

曹魏大臣劉曄力勸曹丕不要接受孫權投降,說:「(吳蜀)相自攻,天亡之也。

宜大興師伐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遺憾的是,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和魄力,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東吳因此渡過了險關。

孫權既向曹丕稱臣,曹丕於是派使者前往東吳冊封。

該使者名叫邢貞,是個小角色,派頭卻極大,高據車上,看孫權出迎,神色洋洋自得,絲毫沒有下車還禮的意思。

東吳文武大臣引以為恥,有人甚至痛哭流涕。

可以說,孫權偷襲荊州,背叛同盟,已站在道義的反面,又招來了幾致滅亡大禍,人心動搖。

為了挽回人心,就只有把罪狀反扣到劉備頭上了。

所以說,所謂借荊州,很可能是孫權為了不授人予撕毀同盟、偷襲荊州的惡名而杜撰出來的。

亂世紛爭,講究的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只存在巧取、或豪奪,是不存在有租或借的。

《三國志》只在吳傳中記載有借南郡一說,在蜀傳中就隻字沒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還原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孫權不攻打荊州的幾個原因:1.荊州的勢力分布,2.「借荊州」過程,3.南郡太守的戰略重要性,4.從東吳三次取荊州分析兩勢力在荊州的實力,5.態度決定命運。孫權不攻打荊州的幾個原因:赤壁之戰後,孫...

千古奇冤:揭劉備借荊州的背後真相

東漢時期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的部分,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當時的荊州分為七個郡,以長江為界,南陽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兩郡的其餘部分和長沙郡、零陵...

東吳為什麼理直氣壯的索要荊州?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又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就是這樣描...

爭奪荊州,引發三場大戰,改變中國歷史走向

赤壁之戰挫敗了曹操統一天下的企圖,夷陵之戰破滅了劉備收復荊州的希望,晉軍水師攻占夏口粉碎了吳國的抵抗意志。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地區像荊州那樣被反覆爭奪,也沒有一個地區像它那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沒有...

年關難過: 老賴劉備「借荊州」始末

沒幾天就要過年了。最愛君在春運春意盎然的滾滾洪流中,已然感受到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山里河裡雲裡霧裡濃得不能再濃的喜慶氣息了!不過根據最愛君多年的人生經歷判斷,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開開心心過...

今天湖北省荊州市,是不是三國時期的荊州?

首先,三國時期荊州不是一座城。天下十三州,各州設刺史,當時的叫法是荊州刺史部。刺史其實官職不高,僅有六百石,主要負責監察考核官員,每年通知各郡官員到治所開會,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就是荊州治所。...

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最後兵戎相見,這結果就是家喻戶曉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這段公案就是劉備借荊州。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和戲劇再度渲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