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魯肅的早死,決定了「荊州分三國」的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的荊州主要有七個郡(南陽、南郡、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赤壁之戰後,由曹,孫,劉三家瓜分:曹操雖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郡;而劉備占了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和桂陽。

周瑜死後,東吳的魯肅基於戰略考慮,他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占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

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

所以「借荊州」其實是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以及零陵、桂陽兩郡,而孫權則收回了長沙郡。


之後數年,劉備攻占蜀川,孫權就派人再去討還荊州,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

與此同時,曹操擊敗以馬超、韓遂為首的關中聯軍,進而攻占張魯的漢中。

劉備益州吃緊,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不願強攻,於是兩家又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占三郡。

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但實際上依然沒有還出本來的南郡(主要是後期魯肅與諸葛亮談判的結果)。

劉備進取漢中以後,孫權再次想「要回」荊州,因為劉備正日漸強大。

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上中游,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但魯肅又死了,呂蒙代替其職位。

如果說魯肅是聯劉派,那麼他則是堅決的反劉派。

後來,曹劉漢中之戰進入拉鋸,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荊州主力進攻襄樊,擊敗曹魏大將曹仁並乘機圍困襄陽,曹操只得抽調兵力去解襄樊之圍,其中包括于禁所率七軍、徐晃軍團、張遼軍團等。

關羽巧妙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打的曹操差點打算遷都。

最後曹操打敗撤出漢中,但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之下,曹操聯合東吳孫權,讓孫權乘機偷襲關羽,而此時荊州後方空虛,給了呂蒙以可乘之機。

最終關羽敗走麥城,丟掉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所以實際上,並無「借荊州」這一說,一定要說借的話,實際是借南郡。

因為荊州本來是劉表的,曹操來攻打,其子劉琮投降,荊州本來歸了曹操,但是赤壁之戰一把火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北返了。

所以荊州就成了誰有實力誰據之的局面。

那麼荊州又是這樣一個「天下之腹」的水陸要衝,自然誰都想占有。

之所以讓人覺得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還是因為赤壁之戰當中孫權和周瑜是攻堅主力,劉備和諸葛亮只是敲了敲邊鼓,所以戰勝後似乎孫權的回報與劉備的「不勞而獲」不太對等,這才有了劉備的老賴形象。

但是,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史書記載是這樣的:208年12月,周瑜率領的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又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劉備趁江陵大戰,周瑜無暇南顧之機,率部南下搶占了四郡地盤。

209年12月,曹仁放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荊州要塞江陵。

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

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

周瑜將南郡的南岸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口建立了公安城,作為自己的治所。

210年12月,孫權嫁妹後,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借)荊州。

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

同月,周瑜病死。

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

親劉備的魯肅接任,還是勸孫權將荊州繼續「借」給劉備,孫權同意了。

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可以這麼說,作為戰略要地的荊州,其實重點就是江陵地區,荊州名士蒯越曾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因此,占據江陵在當時對於孫吳具有以下戰略意義: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占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游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占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然而,赤壁之戰後又與曹仁拉鋸戰近一年的周瑜,在拿下江陵之後卻病死了!而這時的劉備已經奪了南方四郡。

但是,最終劉備也占據了江陵,也許是以長沙郡作為交換,或者是周瑜死後魯肅力勸孫權的結果,總之劉備據有了荊州大部,後又占了益州、漢中,這就一下做大了。

也日益成為孫權的心腹之患。

我想,如果周瑜不病死,可能根本不會有「借荊州」這種事了,甚至劉備連一個郡也得不到,因為周瑜若能坐穩荊州,鞏固江陵,再攻下襄樊的話,他完全就可以向北繼續攻打曹操,向西自己去圖益州了。

然而,這就是歷史的玄妙,周瑜身死魯肅取而代之,而魯肅並非一名傑出的軍事家,他雖然具有深邃的戰略眼光,但是似乎少了些攻城拔寨的帥才。

當然,他的目標也不是偏安一隅。

在他早年和孫權見面後,就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

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和諸葛亮隆中對異曲同工,且早於隆中對數年。

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魯肅一再主張和劉備聯合。

在那個時候,也許也只有聯劉才可能和曹操對抗,單靠孫吳自己是不行的。

但是他仍主持由劉備手中爭取到了荊州三郡(關羽單刀赴會那點事),爭三郡成功了,而且孫劉聯盟也沒有破裂,這也顯示了他的外交手腕。

但是魯肅沒兩年也死了!之後呂蒙則直截了當的偷襲了荊州,直接造成了孫劉聯盟的破裂。

魯肅如果還活著,他有可能反對偷襲荊州。

因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從長遠利益看,偷襲對東吳也並不真正有利,如果劉備過分削弱,唇亡齒寒,「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所以,一個小小的荊州不是目標,它恰是幾代人為了長遠的戰略而費盡心血的博弈場,從周瑜,魯肅,到戰敗被殺的關羽,以及後來也同樣早死的呂蒙。

乃至於,發動夷陵大戰後也力竭身死的劉備,都是為了荊州啊!但是,細細想來,一城一地的得失果真是這麼關乎生死命運嗎?可能也不是,還是三國那個波雲詭譎的時勢讓這些個英雄在荊州這樣一個古戰場上陸續粉墨登場,前赴後繼吧?但是不管你是能揮斥方遒的大將軍,還是善運籌帷幄的智多星,在歷史的命運軌跡里,其實都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張鋒編撰 2017年1月 於巢湖無為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借荊州的背後其實另有目的

《三國演義》里有個橋段叫「借荊州」,說的是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為什麼孫權說荊州是他借給劉備的?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又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就是這樣描...

魯肅為何將荊州借給劉備,別把他當傻子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而主導借荊州給劉備的正是孫吳陣中的魯肅,在演義中魯肅一直以好騙的老好人形象示人,但是一個能夠接替周瑜成為東吳大都督的人,會只靠德行,卻欠缺頭腦嗎?顯然不會。

爭奪荊州,引發三場大戰,改變中國歷史走向

赤壁之戰挫敗了曹操統一天下的企圖,夷陵之戰破滅了劉備收復荊州的希望,晉軍水師攻占夏口粉碎了吳國的抵抗意志。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地區像荊州那樣被反覆爭奪,也沒有一個地區像它那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沒有...

東吳為什麼理直氣壯的索要荊州?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又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就是這樣描...

劉備借荊州,一借無還,孫權頭都大了:愁吶

赤壁之戰後,周瑜和程普帶領幾萬兵馬前去攻打曹操所占據的南郡治所江陵,與曹操部下曹仁隔江對峙。兩軍兵力相當,一時很難較出高下。後來,為了搶先占領南郡的另一要衝夷陵,周瑜命屬下甘寧率軍向西襲擊,卻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