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高估的名將,夢三國魏延的真實實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後三國時期,蜀漢的魏延,曹魏的張頜,東吳的丁奉都是三國間碩果僅存的百戰宿將,其中丁奉的結局最好,以功高位重之身安享餘年,善終於家中,張頜為司馬懿所忌,中伏而亡,雖死猶榮,唯有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引兵作亂,結果落了個「反賊」的惡名,不但兵敗身死,還被滿門抄斬,夷滅三族,可謂是下場悲慘。

也正是因此,後世的人們,多有為魏延所不平者,甚至有人因魏延的不得意而對諸葛亮有所質疑,加上《三國演義》中的所謂「反骨」之說,更讓有些人認為正是因為諸葛亮的猜忌,掣肘,才讓驍勇過人,暢曉軍機的魏延未能盡現所能,大展宏圖,以致有那樣一個可悲的結局。

實際上「反骨」之說,根本出於杜撰,子虛烏有。

說諸葛亮對魏延的壓制,另一個依據是「子午谷奇謀」,即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獻策,要求與諸葛亮分兵,「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他的計劃是自己率一萬人馬,從子午谷北上,襲取長安,而諸葛亮統領大軍由漢中出箕谷,掃平西路各郡,在二十天內與魏延會兵於長安,如此則關中可定。

但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之計,令他大為鬱悶,:「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子午谷奇謀」可不可行,其實就很難定論,魏延的設想過分理想,一要兩軍都能按期抵達,二要守長安的夏侯懋不戰不守,確實如他所料棄城而去,並且要城中再沒有能出來率領城中軍民抵抗的官員,三要已安於曹魏統治的關中人們起而響應,而不是助魏攻蜀。

戰場上的情勢變幻莫測,難以預料。

很難想像情況會這麼順利,退一萬步,即使蜀軍出奇得手,可是數萬孤軍深入,遠離後方,能夠在司馬懿,張頜,郭淮,曹真這些曹魏名將的重兵圍攻下保持不敗嗎?如果敗,則蜀漢政權的覆滅之時也就不遠了。

不能說諸葛亮的謹慎就沒有道理,相比魏延的理想主義來說,諸葛亮的踏實平穩更靠譜,弱小的蜀漢根本已經不起一點閃失。

但是,同情魏延的人卻一廂情願的認為,假如諸葛亮給了魏延這個機會,那魏延就一定會成為另一個韓信,以他的軍事才能,足以底定關中,劍指天下,在後三國的舞台上,創造出更勝於諸葛亮的輝煌。

這實在是對魏延的高估。

魏延根本無法與韓信相比擬,也不可能超越諸葛亮。

從上面這件事上其實就可以看出魏延性格上的弱點,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既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視實際上人才濟濟的曹魏為無物,總認為只要自己出馬,一切就可迎刃而解,這一點上他與關羽頗為相象,可是魏延好象從來就沒有去總結過關羽的教訓,想當年關羽以區區荊州三郡之兵,就貿然發動了對曹魏的曠日持久的戰爭,起初戰事順利,氣勢如虹,可是情勢一有不利,立即土崩瓦解,一敗塗地,不但輸了戰爭,還輸掉了原有的荊州根據地和自身生命,並直接導致了蜀漢蒸蒸日上的上升勢頭的終結以及差點走向滅亡的彝陵之戰的發生。

如蜀軍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行動,如果在整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變故,可能,當年關羽在荊州的覆敗,便將重現為諸葛亮,魏延在關洛的失敗,只是這一次,蜀漢的滅亡恐怕已難以避免。

不可否認,魏延勇猛善戰,也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但他具有的僅是將才,而非帥才,如作為一個全軍最高指揮者,他的個人性格就決定了他的不稱職。

史稱魏延「善養士卒」,但是從後來他火燒棧道阻擋南歸大軍時,王平陣前一喝便即士卒星散的情況來看,那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這一點也與關羽的情況相似,關羽也以善待士卒而著稱,可是當關羽面臨東吳襲取荊州,重兵相逼的生死存亡時刻,他麾下的將士同樣作鳥獸散,棄他而去。

這一點說明以二人驕矜高傲的個性,他們對部下的關愛其實是很膚淺的,是居高臨下的,並不能真正深入下層,去體會,聆聽部眾所需所求,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部眾的誓死相報之心。

魏延的驕狂,跋扈,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孤立狀態,象他與楊儀不和:「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驕橫之態,令人側目,《三國志》中說他一向與諸將不和,與別人談論時總以諸葛亮的接替者自居。

如此不得眾心,又自命不凡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是一個成功的三軍統帥呢?

劉備奪取漢中後,以魏延為漢中太守,其實劉備的本意也許只是為了提拔年輕將領,並且魏延素來對劉備忠心耿耿,多有戰功,這也是對他的獎掖,再加上漢中前有馬超拱衛於陽平關,後有張飛在閬中為援,可謂安如磐石,但是劉備為了表示對魏延的倚重,還是故意在宴會上當眾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言語可謂豪壯,然而以劉備與曹操漢中之戰的情勢來看,劉備傾全蜀之力,文有法正,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武有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劉封以及魏延本人在內的眾多當時的一流名將,才令曹操知難而退,即使如此,也讓曹操從容遷走漢中大部住戶,得其地而未得其民,即或是之前對曹洪,張頜的戰鬥,蜀軍雖勝,也是屢有敗績,損兵折將。

魏延的豪言壯語,固然顯示出他的氣慨非凡,但是也有言過其實之處,只不過在他坐鎮漢中時期,一直未有戰事發生,不得驗證而已。

有人說魏延只是一直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那麼當年劉備入川,軍師龐統意外陣亡時,當時全軍進退失據,一籌莫展,那個時候劉備所能依靠的只有魏延,黃忠而已,如果魏延真由韓信之才,統帥全軍之智,當時正是他脫穎而出的絕妙時機,可是,當時的魏延,除了在戰場上與黃忠一爭短長之外,並沒有看到他在那個緊要關頭有任何表現,這證明了他,只能是一個出色的戰將而已。

圖片選自於《夢三國2》魏延形象

魏延的悲慘結局確實令人同情,作為三國後期蜀漢最重要的將領,他就這樣毫無價值地死於內訌,殊為可惜。

性格決定命運,作為一個智勇兼資,能征善戰的疆場宿將,他本應大有作為,即使不能成就大業,彪炳青史,也可馬革裹屍,生榮死哀。

可是,他的狷介,狂妄斷送了他。

也許,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寬容,大度,到處樹敵,勢單力薄的魏延才能在蜀營中安然走到五丈原,而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大星隕落,失去了最後的倚護,也失去了唯一的顧忌的他才利令智昏,悍然走上了那條不歸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是魏延,我沒有反骨,我為自己代言!

三國歷史留下了很多疑案,子午谷奇謀就是其中爭議頗大的一個,它是由諸葛亮麾下的魏延提出來的,可惜沒有被採納,成為眾多諸葛粉的遺憾,如果當初諸葛亮採納了這個計謀,指不定諸葛亮就不用六出祁山了,早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