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是否有過桃園三結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

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

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東漢(25-220年)末年,天下大亂。

朝廷發布文告,下令招兵買馬。

榜文到涿縣,引出了三位英雄。

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一天,他邊看榜文邊長嘆,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裡嘆什麼氣?"並自報姓名說:"我叫張飛,靠賣酒殺豬為生。

"劉備說出自己姓名後說:"我想為國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夠,故而長嘆!"張飛說:"這沒什麼可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創建大業。

"劉備聽後非常高興。

二人來到一個小店,邊喝酒邊談,正說得投機,門外突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劉備、張飛請他一同飲酒。

交談中得知,此人名關羽,因仗義除霸有家不能歸,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

他們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

隔日,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

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

並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

"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際就開始流傳了。

在赫經《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

《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

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和張飛都以勇略著稱當世。

魏國謀臣程顯讚譽關張「萬人之敵」,周瑜稱讚關張為「熊虎之將」。

所以,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

以致於後世論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認為:「劉備待關張之信,勝於對諸葛亮之誠。

以上幾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

所以說,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其實關羽比劉備大兩歲,桃園三結義的真相!

 如果說:關羽和張飛雖然不是拜把子兄弟,但「飛兄事之」,說明兩個人是稱兄道弟的哥們兒;而劉備和關羽則只能是君臣關係,除了初起時可以沒大沒小,「恩若兄弟」外,在平生的大部分時間段里,是不能稱兄道弟的。

子虛烏有的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

千古佳話「桃園結義」竟不是真的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樣我們大眾印象中的桃園結義...

三國「桃園三結義」為何偏偏劉備做老大?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傳。其獨有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本身的藝術成就,街頭巷尾,婦孺老幼,大都能了解一二。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主要還是源於人們對忠義思想的崇拜以及中國社...

劉備、關羽、張飛結拜的背後 史書真實記載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桃花正盛的桃園,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人們一直傳送著這個故事...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沒有史實作證的不可全信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

忽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桃園三結義」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一回中,寫漢末張角作亂,幽州太守劉焉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貼出,先引來了劉備。劉備看完榜文嘆了一口氣,不知道嘆氣是什麼意思,可能是替國家擔憂,也可能是讚嘆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