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峰:也談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10月8日的《學習時報》發表了曹猛先生的《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一文。
本人在受教之餘,也有一些思考,提出來供大家討論。
「觀其大略」之本意
李白曾認為「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說明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誤解,由來已久。
因之,求其真意、返其本真,顯得十分必要。
理解「觀其大略」的本意,關鍵是要準確把握「大略」的含義。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大略不是粗略的意思。
因為大略是被觀的「對象」,而不是觀時的「狀態」。
因此,「觀其大略」並不是粗略地了解。
其次,大略也不等於大意或大概,而是其中大的方略。
正是善於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政治家和大戰略家。
「觀其大略」的本意,應該是尋求、觀察和研究其中(書本中或事實中)深遠的謀略。
這固然可以算作一種讀書方法,但更多的還是體現著一種讀書的旨趣。
「觀其大略」這種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明確而強烈的戰略指向。
「大略」不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寬廣的視野、嚴密的論證和精細的推敲。
因此,既可以是精讀,也可以是泛讀,但更多的是研讀。
「觀其大略」包含三個要點:一是學習選擇的標準是「大略」。
要學的東西很多,如何選擇?諸葛亮側重那些包含大略的書,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層次上的內容。
二是汲取的重點是「大略」。
同樣一本書和一次談話,學習時特別注意吸收其中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智慧。
可以說是「無略則略,有略必觀,有大略必大觀」。
三是研修的重點是「大略」。
包括大略的建構、落實和得失,等等。
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淺顯的,而且正因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謀劃大略都需要大智慧。
這種智慧與華而不實和粗枝大葉的作風,應該是無緣的。
「觀其大略」之地位
《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
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後來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而石廣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級官職。
據此,人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印象:作為一種學習方法,「觀其大略」似乎是比「務於精熟」更優越。
其實,優劣不能概而論之。
誠然,石廣元三人只任至郡守一級官職,但在當時也是飽學之士。
後來,諸葛亮對於石廣元、徐元直等人沒能擔任更高官職也心生感嘆,說:「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也就是說,憑他們幾個人的德才,是完全可以勝任更高級別管理職責的。
這是第一。
第二,人才隊伍的優質,不僅在於單個人物的傑出,更在於結構層次的優化。
頂級的戰略人才終究是極少數,也只能是極少數。
如果很多人都去「觀其大略」,輕視具體事務,鄙薄技術工作,對於團隊來說未必是件好事情。
第三,戰略設計的落實,必須依託權力的中樞結構。
但並不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就都能受到高層的關注。
荊州的劉表素有好才之名,人稱「八駿」之一,但對諸葛亮過人之處卻並未認可,正所謂「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常抱膝長嘯」,大概與他滿腹韜略卻無處施展有關。
如果不是劉備大膽啟用,孔明也可能會終老隆中。
相反,中下層管理卻更多地帶有技術性質,因此也有更多的能動性,務於精熟顯得更加必要。
綜上,是傾向觀其大略,還是選擇務於精熟,既要看個人抱負、才智稟賦,也要看現實的職責和可能的職業機會。
「觀其大略」之實踐
《隆中對》是諸葛亮「觀其大略」之結晶,也是他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向其提出的興復漢室、謀取天下的戰略策劃書。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最看重的就是諸葛亮這種運籌帷幄的戰略謀劃才能。
曹操率軍南下的時候,諸葛亮的自然反應是「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後孫劉聯軍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儘管孫劉也存在很多矛盾,但諸葛亮一直主張堅持「聯孫抗曹」,即使在夷陵之戰後,也主動緩和吳蜀關係。
這就是「大略」,大略是管根本的和管長遠的。
諸葛亮的聰明,不是所謂的「機靈」和「精明」,而是戰略上的遠見和定力。
許多「觀其大略」的人,都被《隆中對》這個千古盛傳的妙策點燃了智慧和靈感。
毛澤東在汲取它的智慧同時,還發現了其致命的瑕疵,並將二者熔鑄到開創偉業的大略謀劃之中。
針對皖南事變發生後的複雜形勢,毛澤東借用劉備伐吳戰敗身亡的典故教育全黨。
他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
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當時,黨中央對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全國各派力量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他告誡全黨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統一認識,以避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分裂。
毛澤東另一次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
英國學者麥可·愛略特·巴特曼稱毛澤東「既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又是最偉大的軍事家」。
毛澤東之所以成為毛澤東,歷史之所以選擇毛澤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毛澤東是善於「觀其大略」的人。
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對我們學習有什麼啟示?
諸葛亮一生,不僅一直在學習,而且學習方法也為後人稱道。在隆中時,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具體的學習訣竅是啥?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
「務於精熟」與「觀其大略」
「務於精熟」與「觀其大略」,指的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法,就好比精讀與泛讀之分。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從毛主席對諸葛亮隆中對的評價能學習到什麼
歷史永遠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事情的發生必然因人物的存在而引起。《隆中對》是《三國志》裡面較為出名的篇章,是劉關張三顧茅廬中最為經典的一段,很多史學家對此有一定的評價,這裡包括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關...
三國里「諸葛亮隆中四友」都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三國演義》里描繪了許許多多的鮮活人物,這其間既有帝王將相,也不乏才子佳人,既有當世名人,也有山野隱居之士。真可謂群英薈萃,正如羅貫中在開篇所列的詞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書中第...
諸葛亮未經實戰,一出山就這麼厲害,難道是因為出身?
諸葛亮在27歲之前,也就是公元207年之前,他一直躬耕於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有了著名的隆中對,才一步步輔佐劉備三分天下,那話說諸葛亮所謂的隆中對不過是紙上談兵,和歷史上的趙括又有何不同呢,趙...
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
徐庶投奔曹操前做了一件什麼事讓諸葛亮很不爽歷史上,司馬徽推薦孔明、龐統之後,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劉備,為孔明探路。劉備欣然重用徐庶。後者立即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