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什麼說諸葛亮從一開始就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之才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

其輔佐劉備,從四處流走的困境,到割據一方,同曹劉三足鼎立,著實不易。

而這一切,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

可見當時候的諸葛亮,對天下大局確實看的恨透。

正是因為這種大局觀,才使得後來能夠幫劉備在東蹦西跑的困局下,得生並壯大。

但我們知道的是,最後蜀漢並沒有成氣候。

隆中對中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宏願最終也未能實現。

毛澤東在點評這一段的時候,觀點直接指向隆中對,指出諸葛亮在這一點上,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

毛澤東認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毛澤東看來,隆中對最大的失誤就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因為在曹、孫、劉三足鼎立的三家中,劉備的實力是最弱的。

曹操自不必說,孫權時代據守江東實力也一定比劉備要強。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分兵兩路出擊,無疑是敗招。

從另一方面來說,分兵兩路的荊、益兩州相距千里,中間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國時期的通訊條件,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

使得原本準備兩軍夾擊形成掎角之勢的想法,成為了自己主動削弱實力的敗棋。

如此一行,分開兩路的軍隊,皆成為了人方刀俎下的魚肉。

當年司馬懿就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毛澤東在看評價的時候,能夠一語切中其要害,言古人之未言,足見其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華。

我們也會發現,八路軍,解放軍在打仗的時候,這一點都做的非常好。

不論雙方兵力懸殊有多大,但是在交兵之處,往往都能夠形成局部優勢。

特別是游擊戰,其本質就是通過不斷的變化轉移,尋找時機而果斷出擊。

而所謂的時機,除卻一些特殊的天時,地形之外,很多時候指的就是局部兵力的優越。

這樣的戰爭實例,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非常之多。

有時候,在某一個交站點上,甚至能夠形成幾倍於敵的兵力優勢,很不可思議。

不過,對於《隆中對》,毛澤東也曾誇過。

當時,皖南事變發生後。

新四軍被無端的迫害,很多人都極其的憤怒。

不少人,因為此時想老蔣再掰扯、掰扯。

但是毛澤東則針對當時的局勢,告誡全黨說:「三國時期,蜀漢所據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和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

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借三國時之形,講當下之勢,令很多人迅速覺醒,走出了皖南事變之後心理上無法接受的困局。

毛澤東有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才能敢於和敵人做鬥爭;才能保持旺盛的鬥志,百折不撓,一往直前;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才是真正克敵制勝的現實保證。

只有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才能不至過低估計敵人而產生麻痹輕敵的思想。

在這一方面,諸葛亮所定之戰略有誤,蜀軍不少人有驕兵之兆,如此之形勢,欲取天下,安能不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隆中對究竟是千古名篇還是錯誤戰略

諸葛亮近些年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相比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神化,到前些年的黑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知識的普遍化,一個更加歷史更加真實的諸葛亮也漸漸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小編和大家談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魯家峰:也談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2016年10月8日的《學習時報》發表了曹猛先生的《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一文。本人在受教之餘,也有一些思考,提出來供大家討論。「觀其大略」之本意 李白曾認為「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說明對...

戰略大師早期是如何評說關羽之過的?

大師1941年的這番話是為了分清主次矛盾,繼續保持、穩固、發展抗日統一戰線說的,他如此說道: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