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戰略失誤在何處?毛主席評點《隆中對》一語道破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隆中對》是諸葛亮「觀其大略」之結晶,也是他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向其提出的興復漢室、謀取天下的戰略策劃書。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最看重的就是諸葛亮這種運籌帷幄的戰略謀劃才能。
曹操率軍南下的時候,諸葛亮的自然反應是「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後孫劉聯軍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儘管孫劉也存在很多矛盾,但諸葛亮一直主張堅持「聯孫抗曹」,即使在夷陵之戰後,也主動緩和吳蜀關係。
這就是「大略」,大略是管根本的和管長遠的。
諸葛亮的聰明,不是所謂的「機靈」和「精明」,而是戰略上的遠見和定力。
許多「觀其大略」的人,都被《隆中對》這個千古盛傳的妙策點燃了智慧和靈感。
毛主席在汲取它的智慧同時,還發現了其致命的瑕疵,並將二者熔鑄到開創偉業的大略謀劃之中。
當時針對皖南事變發生後的複雜形勢,毛主席借用劉備伐吳戰敗身亡的典故教育全黨。
他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
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當時,黨中央對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全國各派力量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他告誡全黨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統一認識,以避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分裂。
毛主席另一次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主席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
英國學者麥可·愛略特·巴特曼稱毛主席「既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又是最偉大的軍事家」。
毛主席之所以成為毛主席,歷史之所以選擇毛主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毛主席是善於「觀其大略」的人。
魯家峰:也談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2016年10月8日的《學習時報》發表了曹猛先生的《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一文。本人在受教之餘,也有一些思考,提出來供大家討論。「觀其大略」之本意 李白曾認為「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說明對...
諸葛亮不能像劉伯溫那樣一統天下,其中原因,毛主席一語道破!
諸葛亮和劉伯溫,這兩人已經被後人傳頌為無所不能的神,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通曉陰陽,計謀更是無人能出其右。然而,諸葛亮在三國的權勢比劉伯溫在明初的權勢要大得多,只差一個權臣的名頭了,可最終結果,仍舊...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
戰略大師早期是如何評說關羽之過的?
大師1941年的這番話是為了分清主次矛盾,繼續保持、穩固、發展抗日統一戰線說的,他如此說道: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
諸葛亮才能出眾,卻沒能統一天下,毛主席認為他有這三大失誤
大家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國卓有建樹。但是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提出質疑。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多智近妖」,民間將其奉若神...
諸葛亮的隆中對究竟是千古名篇還是錯誤戰略
諸葛亮近些年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相比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神化,到前些年的黑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知識的普遍化,一個更加歷史更加真實的諸葛亮也漸漸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小編和大家談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千年來唯有毛主席看透
《隆中對》太有名了,不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它都是一部重頭戲。創業屢遭失敗的劉備,拜訪茅廬里待價而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聽得劉備陶醉不已。把諸葛亮請出了茅廬...
三國風云: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