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之戰隱藏一個離奇的歷史謎團,至今仍未探明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

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兩軍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面遭遇,那時陳軍巨艦聯結布陣,展開數十里,"望之如山",氣勢奪人。

朱元璋針對其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戰爭初期,陳友諒占據巨大優勢,不管是兵力還是軍艦武器裝備實力都遠勝朱元璋,那時朱元璋是處於劣勢的,節節敗退,陳軍步步緊逼。

後來,朱元璋軍在俞通海等人率領6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勢如游龍,如入無人之境。

朱軍士氣大振,發起猛烈攻擊。

最後,陳軍不支敗退,遺棄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

陳友諒只得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

當天晚上,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陳友諒亦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

兩軍相持3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漸越不利。

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了朱元璋,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

陳友諒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泄憤。

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瓦解陳軍士氣,從而大得人心。

陳軍內部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

朱元璋判斷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經過1個多月的對峙,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

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陳軍由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

行至江西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復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萬餘人投降。

"友德操輕舟盪其鋒,身被數創,戰益力,手殺數百人,復與諸將遨擊邀於涇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陳友諒敗死。

不難發現,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之戰又是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且還是在長江流域,並且依舊是水戰。

回顧歷史,在東漢末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對峙於長江流域的赤壁,用鐵鏈鎖船,首尾相連,場面十分壯觀,可悲可嘆,被孫劉聯軍以數萬兵力實行火攻,打了曹軍一個措手不及,以絕對的劣勢扭轉戰局,殺得曹軍片甲不留,幾乎全軍覆沒。

再回顧此戰,同樣的是陳軍艦船首尾相連,場面壯觀,大敗落幕。

難道水戰艦船真的不能首尾相連嗎?為什麼在長江流域比其他地方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戰爭那麼多?淝水之戰前秦潰不成軍,東晉才得以時機穩固南方半壁江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經典的戰例。

長江流域為何如此神奇,近代歷史中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之戰更是說明了這一點,除了主帥運籌帷幄,用兵得當,將士用命之外,歷史中有如此多的相似絕不是偶然。

什麼細節經不起統計分析,這場戰爭背後隱藏的歷史謎團也一樣,相信在接下來的某一天歷史學家會給我們一個出乎意料的解釋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鄱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不同勢力的起義軍還需要一決勝負。在這其中,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1363年,在江西鄱陽湖爆發了一場水戰,史稱鄱陽湖大戰,交戰雙方為朱元璋和陳友諒。是雙方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鄱陽湖之戰

古代水戰,以赤壁之戰名氣最大,不僅是借東風一事,諸如草船借箭、苦肉計一等皆深入人心。實際鄱陽湖之戰也是一起以少勝多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同樣,借了一場巧合的東風,並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