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個國家,三個版本的「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更多歷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歷史(ID: his-tory)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刀鋒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他們憑藉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為當時的一方英雄制定出有遠見的、順應時代的戰略規劃。
諸葛亮、毛玠、魯肅分別提出適合自己政權發展的戰略規劃——不同版本的「隆中對」。
一、諸葛亮版的隆中對:
窮途末路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並向他尋求成就一番偉業的計策。
劉備提出:「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君謂計將安出?(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分析天下局勢:「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割據,搶占地盤,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
)」,他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是實現政治理想的前提。
然而此時的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又怎樣有資本得到一塊底盤呢?
諸葛亮為劉備審時度勢的分析了當時天下局勢。
北邊
現在曹操滅了袁紹擁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豫州、徐州、兗州7州。
諸葛亮指出:(曹操)擁百萬之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曹操有一面當時看來正義的旗幟,兵強馬壯,不可從曹操手裡奪取根據地。
東邊
諸葛亮認為,江東歷經孫權父兄三世的經營,政權穩固,可以跟他聯盟而不能奪取。
荊州地大民富,可謂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
荊州牧劉表不能長期昏庸無能,不能長期守住它,荊州可謂天贈將軍。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易守難攻,益州牧劉璋,漢中張魯都是平庸之輩,不能守住,也可以奪取作為根據地。
由此天下局勢,於是諸葛亮為劉備分析自身優勢以及做出戰略規劃:
政治優勢:
信義聞名於天下
自身又是帝室之胄
自身優勢:
總攬英雄、有號召力
戰略規劃:
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拿下荊州、益州兩地將它打造成一個獨立王國,東邊與孫權聯合,等到天下有變,派遣一位大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取道宛城,進攻洛陽,將軍自己從益州出發,取道秦川,進攻西安。
則王霸之業可成。
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天下有變,易中天先生認為天下有變是指曹魏後方發生大規模叛亂,或孫權與曹操打的難解難分之時。
這個戰略規劃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最高目標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最低目標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二、曹操版的「隆中對」:
公元190到公元200年 十年間曹操的主要乾的三件事是:略地;募兵;屯田。
天下大亂之時,黃巾軍趁著帝國的官僚,將領,諸侯們爭權奪利的時候死灰復燃了,於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進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告,結果被黃巾軍所殺,這個時候鮑信和陳宮請來曹操代理兗州牧,從此曹操便有了根據地。
曹操打敗了黃巾軍,黃巾軍投降曹操。
黃巾軍是個奇怪的軍事組織,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部隊,它還有隨軍的家屬和農民,就是當時的青州的黃巾軍戰鬥員是三十萬,隨軍家屬和農民加起來一共是一百萬,而且還帶著農具和耕牛。
曹操接受了黃巾軍投降以後,就把當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編成「青州兵」。
這是曹操自己建立的第一支軍隊。
為了解決黃巾軍投降部隊以及各地流民大批人的安置問題,曹操採納謀士毛玠提出了一個戰略性建議:「宜奉天予以令不臣」(要用皇帝的名義號令不聽話的諸侯),並「修耕植蓄軍資」(發展農業生產,積蓄軍用物資)。
如此王霸之業可成也。
」。
毛玠的建議包括三個內容:一、奉天子——政治策略,二、修耕植——經濟策略,三、蓄軍資——軍事策略。
毛玠提出要成就王霸之業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正義;二是:實力,實力首先應為經濟實力,戰爭武力比拼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支撐。
所以必須修耕植蓄軍資。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還要比拼政治實力,政治實力則靠正義的旗幟,必須師出有名,所以必須奉天子。
公元196年曹操開始屯田,當時由於連年的戰爭,許多土地失去了業主,曹操將這些無主田畝收歸己有,曹操將土地一分為二,一部分交給部隊耕種——軍屯,一部分招募失去土地的農民耕種——民屯。
曹操從中收取五成的地租。
由此,曹操建設了一個古代生產建設兵團,曹操的軍政府變成了農場主。
曹操屯田的優越性:土地、耕牛、農具等不需要一分錢的投入——無本生意。
五成的地租——牟取暴利。
屯田制度:耕作方式軍事化,居住方式集體化,曹操相當於建設了一支能耕能戰的軍隊。
曹操的屯田證明了他是個當之無愧的偉大政治家——曹操認為:定國之術,需要強兵足食。
反觀其他那些諸侯,他們缺乏曹操的政治魄力,得過且過、畏首畏尾、心懷鬼胎、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一路諸侯有長遠的打算,飢則寇略(餓了就去搶掠百姓),飽則棄余(吃飽就把多餘的糧食扔了),最後不攻自破。
甚至出現大災起,人相食的慘狀。
三、東吳版的「隆中對」:
早在諸葛亮出山前的7年,在建安五年,魯肅為孫權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戰略規劃。
魯肅提出:大漢已經不可復興,曹操兵強馬壯力量太大,將軍應該鞏固江東,三分天下(劉表、孫權、曹操)等待北方有變,將軍可西進消滅黃祖(劉表部將),再消滅劉表,最後奪取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
尋找機會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魯肅認為劉表沒有遠見,兩個兒子也無雄才,荊州可取。
赤壁之戰以後,魯肅迅速調整戰略,對劉表的戰略轉而對劉備。
建安12年時候,孫權依據魯肅的策略,消滅了黃祖。
並打起了奪取荊州的主意。
從而進取益州之地。
這個戰略規劃的最高目標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最低目標鼎立南北朝,成就霸業。
三個版本的「隆中對」,各有側重,但都是那個時代的名士,對於天下大勢的把握,最終哪個版本的藍圖成為現實,就要看諸家八仙過海的手段了。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魏蜀吳早期各有個戰略分析師,你知道都是誰嗎
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戰略為一個集團發展指明方向。魏蜀吳早期各有一個戰略分析師,他們為各自的主公規劃著未來的發展。曹魏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在兗州時,毛玠(字孝先)向他建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
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誰更優秀?
漢末三國時期,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公元197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歷史上偉大的戰略構想——《隆中對》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核心要點有幾個:不要再跟曹操和孫權死磕了。他們家大業大,不可與之爭鋒。要先取荊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這一帶為根據地。再取益州,
假如關羽不丟荊州,會不會出現又一個漢朝?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劉備方面最重大的戰略失誤之一,這直接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方面發展的戰略規劃,即在占有荊州和益州、漢中時,「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
劉備號稱「仁義」為何搶了劉璋地盤?還要娶他兒媳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但是一直有著「仁義之君」的名號,故而一直在政治上可以左右逢源,備受歡迎。然而,自從劉備拿下荊州之後,為什麼搶了劉璋的地盤,還要娶劉璋的兒媳?了解三國歷...
比諸葛亮還早提出天下三分的魯肅,為什麼處處維護劉備集團?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人一直是以一個老好人的形象出現,諸葛亮代表劉備與孫權結盟,再三叮囑諸葛亮如何才能說服孫權;赤壁之戰時多次阻止周瑜謀害諸葛亮;劉備奪取益州後,來回奔走討要荊州,卻一地不得。腦補這樣...
劉備在「隆中對」中暗藏的5大政治陰謀,彰顯梟雄本質
諸葛亮「天下三分」的論斷最初見諸於他和劉備暢談天下大勢的「隆 中對」上。筆者在反覆研讀這段對話後,發現這不過是劉備用障眼法上演 的政治謊言,是老謀深算的劉備親手導演的一場政治陰謀。
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計,卻暗藏一個隱患?結果關羽兵敗身亡!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這是五百年後的唐代詩聖杜甫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時寫下的詩句。由此可見,杜甫堪稱為諸葛亮的...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隆中對的經典決策不只劉備之於諸葛亮,你知道他們的「隆中對」嗎
對諸葛亮的了解,最深刻的應當數《出師表》,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