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孫權,心愛家鄉偏安一方,真的不願統帥三國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各國已經建立政權,都在發展自己的強大實力,而最後一個建立王朝的孫權卻偏安一方,難道是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嗎?其實,非也。

只是自己各方面都在發展之中。

縱觀歷史,還要從在東漢末年說起,那個時期,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各路諸侯憑藉搶占人口地盤發展自己的實力,而長沙太守的孫堅也諸如此類,在吞併會稽太守豫章和被曹操打敗在壽春稱帝的仲家帝袁術,憑藉曹操上表漢獻帝封其為車騎大將軍,總領荊揚軍事的大好時機,在江南逐步鞏固了自己的力量,武有周瑜,太史慈凌統韓當祖茂黃蓋程普等武將,文有魯肅張昭顧壹諸葛瑾出謀劃策,也成為了當時割據一方的霸主,孫堅死後傳位給孫權的哥哥長沙桓王孫策,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力量。

孫策被仇家許貢的門客射傷眼睛後不治身亡,臨死之前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這時候的東吳已初具規模,所以孫權偏安只是因為他的宗族實力和家底都在江南,只有在江南,他才能發揮自己的實力。

在那個時期,東吳的實力遜於曹魏,而強於蜀漢的,所以在貫穿整個三國歷史,因為實力被其他兩國夾在中間也是很少收到襲擊的,蜀漢的諸葛亮繼承劉備的遺志,為了防止因時間的推移而使曹魏慢慢地做大做強,拉開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差距,所以對曹魏進行了多次北伐,當然北伐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蜀國民生凋敝,蜀漢所產糧食除了本國僅供日常維持外,幾乎全被用於軍事和北伐戰爭上面了,所以為了防止蜀漢在北伐期間因戰力在曹魏戰線而被趁虛而入,對東吳就採取安撫和好的政策,所以東吳除了因劉備為關羽報仇而引發的伐吳之戰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戰事。

對於曹魏方面,因為蜀漢不定期的騷擾也是頗為頭疼,雖然不傷根基,但是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把主要注意力和進攻點都放在了蜀漢,當然也是不希望東吳在這個時候插一槓子,而且東吳統治者孫權也是能屈能伸,以時機不同對曹魏多次稱臣,致使曹魏一直對東吳沒有過太大的動作,尤其是經過黃初3年魏文帝曹丕親征東吳無果後就再也沒有東征東吳,自此,北方戰船再次肆虐江南已是西晉時期,王濬樓船進攻東吳,那時曹魏已經滅亡。

關於孫權有沒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我認為還是有的。

對於東吳孫權偏安是無奈之舉,因為他的實力還不足以在全國範圍立足,但是他的志氣卻不小,就連當時的曹操都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是對他的肯定。

孫權在蜀漢皇帝劉備繼位後,也在當時的東吳國都建業稱帝,史稱吳大帝,通過他稱帝的行為,也是對他的志向窺知一二,多次向曹魏稱臣,是為了順應局勢的需要,自己國力衰弱了就稱臣,強大了就翻臉,也是東吳獨樹一幟的外交手段,雖然這有些無賴之舉,但無傷大雅,國與國之間就是如此,東吳子弟兵的吞併天下的骨氣猶在,就連魏國出使東吳的使者邢貞在侮辱完東吳將領後,聽到吳國將領徐盛的一番話後,發出了「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也是對東吳氣概的高度表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孫權為何最後一個稱帝,活的最久?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漢統衰落,諸侯都覬覦帝位,最後三分天下,那麼,為何在曹魏和蜀漢稱帝了之後,孫權第一時間不僅沒有也稱皇帝,反而俯首向曹魏稱臣,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孫權的心理有小算盤。曹丕在和眾大...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