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天下二分計的失敗,是東吳敗亡的開始|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羅海林
東吳的地緣形勢遠不如看上去美好,所謂長江之險並不如想像中牢靠。
東吳爭天下的機會只有一次,就是周瑜奪取荊、益二州的天下二分之計,之後則只能在與劉備的和戰中糾結,直至最終敗亡。
本文分析東吳的國防形勢及其隱患,援引上起秦漢,下迄明清的爭霸形勢加以闡述,允為雄文。
三國史最特別的,不是魏蜀爭霸,而是東吳圍繞自身國防的部署。
此前的秦漢都是建都於腹地,以分化瓦解之術控馭邊疆,魏蜀都繼承這個特點。
東吳建國是在江東這片地區首次嘗試國防部署,但它的問題卻比中原王朝嚴重得多。
天下二分計——東吳的如意算盤
1
一般印象就是荊州乃上游重鎮,東吳若丟了它就等於失去長江天險,但早期東吳的建國策略中,荊州是不太重要的。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扭曲了後人的認識。
東吳的國防隱患,就隱藏在荊州與建業這兩個地區,成為東吳揮之不去的噩夢。
這還要從隆中對說起。
諸葛亮將荊州定義為用武之地,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西通巴蜀。
益州的天險是針對關中地區而言的,漢中、劍閣、陰平成為阻礙魏軍入蜀的要塞,但對於荊州來說,險要程度卻低得多。
魏蜀交戰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讓大家誤以為守住益州北部的漢中,就等於掌握了免死金牌,晉初作為難民進入益州的李特,就曾嘆息蜀漢有此天險卻還亡國。
可光武帝討伐公孫述的戰爭,卻透露出不同尋常的一面,岑彭與來歙從不同路線攻擊益州,前者正是從荊州南部的長江水路,也就是後來劉備走的那條路攻入益州腹地。
劉秀滅公孫述之戰
注意小圖里從荊州入益州路線
從荊州進入益州的地理難度,要比直接走漢中路線低得多,反過來說,從益州東向荊州同樣容易,後來劉備因關羽之死而東伐孫權,陸遜的防禦中看不出多少守險的部署,比起姜維對抗鍾會這種明顯以守險為主的戰術,陸遜面對劉備的處境更加危險。
劉備輕易進入東吳的荊州地界,甚至都看不到陸遜的水軍發揮作用,吳軍最終用火攻的防守反擊戰術,這一幕很像赤壁之戰。
這進一步說明,不僅曹操占了荊州就與東吳共有長江之險,即便東吳占有了荊州,但如果沒有取得對益州的控制權,長江天險也只能與蜀漢共有了。
夷陵之戰實質就是劉備站到了曹操當年的位置上,再給東吳帶來一次順江東下的緊張感。
劉備並不是唯一利用荊州這個隱患之人,八十多年之後,晉軍憑藉占據益州的有利地勢,直接從上游向荊州發動進攻,拉開滅吳戰爭的序幕,實現了當年劉備的宿願。
三百多年之後,隋軍再次複製晉軍的戰術,完成中國的再統一。
一千多年之後,蒙哥親率精兵攻打四川,未嘗不是想借用晉隋兩代的經驗,只要四川失守,南宋的襄樊就面臨著與東吳荊州同樣的困境。
荊州的這個巨大隱患,東吳謀士早已洞若觀火。
周瑜的戰略設計並不以荊州為盡頭,他勸孫權攻下江陵地區之後,越過荊州西取巴蜀,兼并漢中的張魯,再北向結援馬超,完成這一切之後,周瑜再回軍與孫權據荊州以逼曹操。
周瑜的天下二分計
是勝過赤壁之戰的傑作
與周瑜同屬將才的甘寧,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據楚關以漸規巴蜀」是他給孫權的戰略核心,而楚關就在荊州地區。
只有在掌控了巴蜀也就是益州之後,荊州才是安全的,那時荊州只面臨來自北方的威脅,周瑜才可以據襄陽全力應付中原之敵。
對比後世的南宋,岳飛基本上享受到了周瑜戰略的好處,從襄陽北伐給金軍造成巨大創傷。
孫權極為認同周瑜與甘寧對東吳建國戰略的看法,當曹軍撤退之時,孫權派周瑜與程普急速西進,在江陵逼走曹仁之後,隨即打算向西進入益州,即便是在劉備襲占荊州要地之後,孫權仍然想越過劉備的勢力範圍直取益州,後來周瑜就是不幸病死在出征益州的路上。
襲取荊州——看上去很美
2
如果沒有外部因素的干擾,孫權會依照周瑜設計的戰略一路西進,據江東跨荊、益以爭中原。
但劉琮出人意料的投降,以及曹操為追擊劉備而迅速南下,打亂了東吳的早期戰略。
曹操南征給孫權送來了劉備這個不穩定因素,同時也激活了魯肅的早期戰略設計,徹底改變了東吳之後的戰略選擇。
如果習慣於三國並立思維,一定會認為孫劉結盟是對抗曹操的天然之計,但東吳君臣一開始並不是這麼想的。
周瑜曾向孫權建議,將劉備置於三吳地區,同時將關張二將分散,能夠讓他們隨吳軍征戰就夠了,絕對不能讓劉關張三人聚在一起,孫夫人嫁給劉備也只是周瑜「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志」的一部分。
周瑜希望孫權對待劉備的態度,就像劉備對待劉璋那樣,別搞華而不實的聯盟,直接置於麾下聽指揮才是正道。
孫權沒有聽從周瑜的良言,除了自己認為的「以曹操在北,方當廣攬英雄」之外,另一重要原因是此時劉備已經占據了部分荊州地區。
曹操敗退之際,劉備與周瑜合軍追擊,隨後各自搶占地盤,荊州南部被劉備趁勢攻占,這個時侯再軟禁劉備,勢必引發兩軍的直接衝突,那時曹操還沒走遠,萬一趁勢殺回那問題就大了。
既然無法抑制劉備,索性就先這樣擱置著,但周瑜這個時候死亡,卻讓魯肅代替了自己的位置。
岳陽博物館的魯肅銅像
聯劉抗曹是天下二分失敗後的最優選
魯肅之前給孫權設計的戰略中,就只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他對攻取益州的態度比較模糊,據江東跨荊州就是魯肅版隆中對。
在他前往荊州弔喪之時,就已經表示出如果荊州方面願意,就與之和解,讓江東與荊州聯盟共抗曹操。
當曹操威脅尚在,劉備占據荊州要地之時,魯肅的戰略再次影響孫權,這才有了後來導致吳蜀翻臉的「借荊州」之事,魯肅將劉備當作了之前的劉表,落實了他早期的戰略安排。
「借荊州」嚴重打亂了東吳的早期戰略,益州已經不可能攻取了,因為劉備不讓吳軍從他的地盤上越過去,而且劉備早有跨荊據益的打算,這塊肥肉說什麼也不肯讓給孫權。
沒有了奪取益州的可能性,孫權就集中力量奪回荊州,呂蒙不負所望奇襲南郡,讓荊州重回東吳懷抱,但此時的荊州卻出了大問題,關鍵是襄樊已經被曹魏掌握,荊州北部完全丟了。
在只有荊州中部與南部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控制其西邊的益州,那問題不大,如果曹魏從襄樊南下,駐守在江陵與巫峽的軍隊可以合擊魏軍,可如今益州被蜀漢占據,荊州北部又在曹魏手裡,荊州中部就隨時可能遭遇兩線夾擊。
對於東吳來說,丟了荊州中部,等於與敵國共享長江天險,可如果不丟,那防禦就是一個大麻煩,該讓誰來守荊州呢?
孫權肯定不行,就荊州位置來看,孫權建都於此等於是天子守國門,梁元帝就吃了這個虧,西魏軍隊南下後很快到達江陵,南梁各地軍隊還來不及勤王就徹底沒戲了。
那讓大將來守行嗎?風險很大。
只要看一下東晉的歷史,占據荊州的強藩屢次不聽朝廷號令。
孫權初步的解決方法是以武昌(今湖北鄂州)為都,這樣既可以在荊州危難時支援,也可以就近威懾荊州守將。
武昌的地理位置對於軍事防禦而言很不錯,它恰好處在長江兩條水道岔口之間,當初孫劉聯軍也是在此地附近狙擊曹軍,但作為首都就有難於彌補的劣勢,那就是武昌及其附近地區的經濟力量不足於維持首都的長久存在。
定都建業——天子守國門
3
東吳經濟最繁榮的就是三吳地區,占據東吳經濟總量的一半,另一半由荊州地區提供,既然荊州不能作為首都,那就只剩下建業一個選擇,後來就連劉備也勸孫權建都於建業。
水軍從建業到荊州,距離如此遙遠,還是逆流而上,如果荊州遭到攻擊,基本是指望不上有什麼援兵了。
像蜀漢的漢中,曹魏的淮南與關中,這些地區雖說是邊疆要地,但成都與洛陽是完全可以在軍事上鉗制住的,而建業對待江陵就顯得鞭長莫及了。
建業作為東吳首都確定之後,荊州就只剩下派大將駐守這一個方法,而且還必須是全權委託,以便局勢變化時能迅速作出反應,好在陸遜的忠誠淡化了後來東晉強藩似的威脅,東吳的荊州問題可以放一放了。
荊州的問題暫時解決,建業的問題就出現了。
東吳建國後有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作為吳王的孫權,經常是自統強兵迎敵,虞翻為此曾嚴勵批評過孫權,可後者依然故我,往後數次迎戰曹操,以及幾次北伐,孫權都是獨當一面。
這與傳統的中原皇帝很不同,由於顧慮到王朝的安全,皇帝一般是不能冒險到戰場前線去的,萬一遭遇不測很可能導致國內大亂,劉備夷陵戰敗就差點置蜀漢於死地。
像漢光武帝與唐太宗,他們稱帝後也就是命將征伐,親自上陣的情況很少,孫權的做法不像是中原王朝的帝王,倒是很像匈奴單于與蒙古可汗。
孫權熱衷於自統強兵,原因就在於建業的地理位置太靠近長江了。
當初孫策欲攻取江東,作為揚州刺史的劉繇駐守於曲阿,孫策一渡江就將他打到會稽去了。
長江作為建業的天險,其實就一江之隔,敵軍只要一突破,建業立即面臨兵臨城下的緊急狀況。
建業的地理位置有點像明朝長城邊上的北平,同樣是天子守國門的態勢,只要對敵軍的行動反應速度稍慢,戰場局勢就很被動。
親射虎,看孫郎
孫權的個人武藝遠勝指揮能力
南梁的侯景之亂完全證明了這點,當梁武帝慢吞吞地讓指揮系統層層下達命令時,侯景孤軍已經趁機渡江了。
如果寄希望於東吳其它地區能及時派來援軍,那幾乎等於做夢,看看明朝北平吧,滿清軍隊都繞著都城跑幾個圈了,各路勤王大軍都還在路上。
曹魏的淮南戰略同樣加劇了孫權的憂慮感。
袁術敗亡後,曹操就派劉馥駐守在壽春,又是修戰備又是開屯田,赤壁戰後,曹操更是親自到達壽春南邊構建以合肥為主的工事,之後的二征孫權,曹操就從合肥出發,很快就兵臨長江,逼著孫權親自率軍迎戰。
除了長江,孫權無險可守,建業的位置又不像南宋的臨安,它就緊挨著長江南岸,以此作為北伐中原的基地倒是挺不錯的,可用來作為首都,孫權也只能時刻警惕江北態勢,防止突然被滅的危險。
南朝的陳後主就犯了悠閒的毛病,隋軍大將賀若弼與韓擒虎一渡江,陳朝就灰飛煙滅了。
建業與荊州各自的態勢確定後,東吳的國防隱患就徹底明顯了。
若遭遇魏軍南下,兩邊都別指望得到對方的援助,彼此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各自死守自己的防區,長江防線從東到西全面展開,就像長城一樣,說是天險,實際是各自為戰,東西任何一方被敵軍突破,剩下一方都將處於被夾擊的境地,晉滅吳是先攻破了荊州,隋滅陳是先攻破了建業。
當初劉備憤而東伐時,孫權急於向曹魏稱臣,就已經暴露了東吳的國防隱患。
試想一下,若魏文帝接受劉曄的建議,將出兵的時間提前,屆時劉備從巫峽東攻夷陵,曹真從襄樊南下江陵,曹仁從合肥直指濡須口,荊州與建業同時受敵,孫權恐怕就要提前接受陳後主的命運了。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若無此人促成和維護「孫劉聯盟」,曹操早已一統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此人,給我們留下了忠厚老實,甚至有點膽小怕事的印象,尤其是在諸葛亮和周瑜兩位聰明人面前,他又顯得有點傻裡傻氣的,這對他未免有些不公平。那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如果關羽未死,繼續出兵北伐,蜀漢能否一統天下?答案不意外!
公元219年,劉備在與曹軍爭奪漢中時取勝,占據益州咽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同年,關羽率領荊州士兵包圍樊城。此一戰,關羽藉助漢水之威,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逼降于禁,威震華夏。要知道樊城一旦失守,北...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這幾位是三國中連關羽都懼怕人,一人為將,另兩人是東吳名人
歷史上的關羽是一個義薄雲天、英勇無比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剛愎自用的武夫。、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可謂其勇略,爭功五虎、辱罵孫權可謂其驕狂。對於雄烈過人的馬超,他敢叫板「馬超之才可比誰類」,對...
揭秘真實歷史中劉備借荊州,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劉備借荊州,大家都能說出下半句——有借無還。在真實的劉備借荊州中,劉備真的沒有把荊州還回去嗎?今天小編搜集了劉備借荊州的相關史料,和大家一起分享真實的劉備借荊州。在劉備借荊州中,荊州的重要性可是...
三國三大戰役為何兩次發生在荊州這一個地方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不僅耗時長,參戰的人員多,而對三國發展的走勢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兒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後兩次戰役都發生在荊州地區呢?除了這兩次大...
隆中對的三個重大戰略失誤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隆中對》準確預見了漢末天下三分的歷史發展趨勢,為蜀漢立國提...
若周瑜不死,東吳會怎麼樣?劉備無法得西川,孫權可能提前稱帝!
當年劉備在荊州時,徐庶和司馬徽為他推薦了諸葛亮。後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不惜先後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終將諸葛亮打動,願意出山輔佐劉備,也由此有了天下聞名的《隆中對》。事實上,當時知曉天下大勢...
三國時期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能成功嗎?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力挽狂瀾,聯合劉備以五萬大軍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環境。歷史上的周瑜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二分天下,與諸葛亮三分天下...
孫權的用人之道,孫權的性格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袞袞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出自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經典詩歌寫出了作...
要不是周瑜死的早,孫權早就拿下四川,讓劉備雞飛蛋打
劉備兵屯新野的時候,徐庶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天下的方略。諸葛亮認為,當時北方的曹操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尚無法與之爭鋒。東吳已經歷父子三人經營,有長江天險...
看了這才知道,為什麼東吳最不可能統一天下?
蜀國和吳國雖然因為荊州雙方撕破了臉,但唇亡齒寒,兩國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兩國心照不宣,都將矛頭對準曹魏。蜀國不斷北伐,吳國也沒閒著時不時就攻打江淮騷擾曹魏,吳國和蜀國配合的還是比較默契的。...
為什麼東吳最不可能統一三國?
在魏蜀吳三國中,坐擁江南的東吳在地緣形勢遠不如看上去美好,所謂長江之險並不如想像中牢靠。三國史最特別的,不是魏蜀爭霸,而是東吳圍繞自身國防的部署。此前的秦漢都是建都於腹地,以分化瓦解之術控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