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用人之道,孫權的性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袞袞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出自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經典詩歌寫出了作者對三國英雄的敬佩,但是他最敬佩的不是曹操劉備而是孫權,上次我們講了孫權的成就,這次我們講一下讓他有如此功績的關鍵"孫權的用人之道"

第一,處事謹慎,懂得時勢。

公元200年十月,孫權即位不久,與魯肅初次見面。

魯肅是周瑜推薦的。

二人合榻對飲。

孫權說:"今漢室傾危,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意思是要學習齊桓公、晉文公,匡扶漢室。

這其實是場面上的話。

主政一方,當為漢家社稷效力。

魯肅非常直截了當地說,您恐怕不夠格啊。

當年漢高祖劉邦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日之曹操,猶昔日之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以我淺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保守江東,割據一方,以觀天下之釁耳。

若因北方地區多務,我們可以伺機剿除黃祖,進伐荊州劉表,完全據有長江天塹,此王霸之業也。

其實,在孫策臨終前,就提出了"保有江東、徐觀天下"的偏霸之策,魯肅只是捅破這層窗戶紙,並且更具體地論及發展路線圖而已。

但孫權新領江東,極力與曹操斡旋,不宜立馬表態,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圖。

他現在的身份還是漢臣,所以他假裝糊塗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這番表態可見其情商智商之高,當時人家孫郎只有18歲哦。

《資治通鑑》記載了孫權剛就任在人事上的一些安排。

"權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併合之。

別部司馬汝南呂蒙,軍容鮮整,士卒練習。

權大悅,增其兵,寵任之。

功曹駱統勸權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

權納用焉。

"這段話說了三件事,一是孫權一上台進行了一次軍隊改革,合併裁剪了一些兵少能力弱的幹部;二是重用提拔了呂蒙,因為呂蒙帶兵出色;三是採納駱統的建議,尊賢納士,聽取其建言,關心其生活,觀察其志向,以便進一步發現人才

第二,善於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


孫權割據江東,除了地理優勢,就是人才的優勢,始終有一批文武人才衷心輔佐他。

治國理政,人才終究是第一位的。

孫權用人最大的特點是,不求全責備,人盡其用。

孫權曾經評論過吳國的三個重要人才,周瑜、魯肅和呂蒙。

對於周瑜,他肯定其膽略過人,赤壁之戰,開拓荊州,建立偉業。

對於魯肅,他肯定其見識超群,並舉二事為證。

一是榻中對,二人初次見面,魯肅論及發展大略,謀求帝王之業,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壓境,張昭、秦松等人都主張投降,只有魯肅力主抗擊,勸孫權召周瑜,總領兵事,最終獲勝,這是二大快事。

但是,孫權說魯肅也有錯失,認為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的事,是其明顯失誤;當劉備不願意歸還荊州之時,魯肅向關羽討要不成,說關羽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魯肅"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但是,孫權說,瑕不掩瑜,我並不苛責於他。

孫權還讚賞魯肅帶兵,軍令嚴肅,路不拾遺,有完美的法令制度。

再舉一個例子。

赤壁之戰後,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合肥一帶有過多次拉鋸戰。

孫權常年屯兵在濡須口。

他讓大將周泰在濡須前線統兵,發現大將朱然、徐盛等輕視周泰,不僅出身寒微,而且也沒有什麼背景,歸周泰統屬,他們心中不服。

前線統兵將帥不和,這是兵家大忌。

怎麼辦呢?孫權沒有採用生硬的手法批評不服的將領,而是動了些心思,用溫和的辦法化解了矛盾。

孫權約會諸將宴飲,酒酣耳熱之際,命周泰解開衣禁,見其身上傷痕累累,故意問道,周將軍啊,你這遍體鱗傷是怎麼回事啊?周泰老老實實地一一作答說,這一處傷疤,是何時何地的哪場戰鬥所致,哪一處傷疤是何時何地的哪場戰鬥所致。

等到周泰說完,穿好衣服,孫權已經淚流滿面。

他緊緊拉住周泰的手臂說:"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宴會結束後,孫權請周泰帥兵馬導從,鳴鼓角作鼓吹而出。

於是,徐盛等乃服。

(見《資治通鑑》卷68)你看,孫權做思想工作,絕不魯莽,而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第三 對外戰略靈活,善於審時度勢。


三國的外交縱橫中,東吳的身段最柔軟,聯劉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劉,端的看國家利益,沒有個人感情。

赤壁之戰前的事情不說。

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操有過多次交手,互有勝負。

但是,如果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孫權從來不吝惜與劉備翻臉。

孫權有多次投降曹魏的舉動,又有多次與蜀漢盟誓的事情。

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當初劉備借荊州,一是因為劉備赤壁之戰確實有功,二是魯肅力主孫劉聯盟,對付北邊的曹操,把劉備當做看家護院的。

其實,劉孫兩家對於荊州的歸屬,有明顯的溫差。

214年,劉備取益州,孫權就嘀咕著荊州的事情。

魯肅死前,由於曹操在漢中的行為威脅到劉備,劉備做出讓步,孫劉兩家分荊州為二,東邊三郡歸孫吳,西邊三郡歸劉備,算是暫時熄滅了爭論。

219年,劉備拿下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地區採取配合行動,猛攻襄、樊,意欲從陸路上打通荊益。

孫權不想劉備在中原得計,更想乘劉備無暇東顧,將其勢力從荊州徹底清除出去。

司馬懿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小九九。

於是,孫曹一拍即合。

孫權與曹操暗通款曲,關羽丟了性命。

不久,曹操去世,220年十月,曹丕禪代稱帝,次年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對此,曹丕欣然接受,封孫權為大魏天下的藩王——吳王。

對於孫權的甘做藩臣,曹魏陣營的人看得很清楚,無非是權宜之計,防止劉備報仇時,"蜀攻其外,我襲其內"。

孫權面對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說是絕對誠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解釋,"為之流涕沾襟,指天為誓。

"可是"多設虛辭",絕不派質子。

(《資治通鑑》卷69) 及至夷陵之戰,蜀漢失敗,孫權馬上不認帳。

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討,孫權"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

孫權還在上書上說:若陛下認為我罪在難除,不能原諒,臣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

"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終其餘生。

同時,孫權又與上過當的魏國使臣浩周寫信:"欲為子登求昏宗室。

"又云:"以登年弱,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登俱來。

"說得跟真的一樣。

你看孫權的這些手段,說謊不眨眼,什麼詞都講得出來。

但是,這次,曹丕不上當了,決計親征東吳。

孫權自知說鬼話不行了,於是一方面發兵臨江拒守,另一方呢,又腆著臉,"使太中大夫鄭泉聘於漢,漢太中大夫宗瑋報之,吳、漢復通。

"蜀漢這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再戰,與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只好接受了東吳的和平使者。

在劉備死前,蜀吳已經實際和解。

223年,劉備崩駕,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實際主持朝政。

諸葛亮主動遣使東吳修好。

於是東吳與蜀漢維持了40年的和平,直到三國局面的結束。

按說孫權本來會大有作為,孫權雖無太大的軍事才但政治才能縱橫之術絕對沒的說,但是因晚年昏庸,沒選好繼承人,最終因人才內耗,為西晉所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號稱東吳四大都督。那麼這四大都督到底誰最厲害呢? 從政治志向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取得領荊州後,想趁蜀中虛弱占領益州,並以此為資本,要與曹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如果其計謀得以...

關羽大意失荊州:受傷的何止是蜀漢!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

三國時代東吳有機會統一中國嗎?

三國時代魏蜀吳,在三國裡面,魏國代表北方中央政府,蜀漢代表漢朝正統,這倆政權存在感都比較高,大家都熱衷於討論他們的勝敗,比如曹操赤壁勝利,關羽北伐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防止司馬氏篡權等問題。而第...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