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風雨:生子莫如孫仲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不雨亦瀟瀟 · 主播 |阿成

孫權在《三國演義》中被人斥為「攪渾水之人」

而在歷史上,這個擅長「渾水摸魚的兩頭倒」卻是個「勾踐式人物」。

那麼,

「勾踐式人物」究竟有何特點呢?


孫權自小便長相清奇,不僅形貌奇偉、骨體不衡,而且目有精光。

待到長大之時,又長出了標誌性的紫色須髯,這也許是一種長壽的表征吧,畢竟孫權最終活到了71歲,在古代已經算是高壽了。

建安五年,未滿20歲的孫權被孫策指定為江東基業的繼承人。

從一個無所事事、在父兄庇佑下生長的少年,到統領江東、坐擁六郡的守成之君。

似乎一夜之間,孫權不得不長大,也不得不承擔起這份重任。

在面臨「土地流失」和「人才流失」的雙重危險下,年幼的孫權每日痛哭不止,既是思念父兄,也是一種擔心恐懼。

內憂外患,主幼國疑。

歷史上有許多朝代因此而衰弱。

但東吳卻是個例外,只因孫權身邊有著兩個可以改變江東命運的人物——張昭和周瑜。

張昭、周瑜以及孫氏舊臣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境遇下,苦撐起了江東的大局。

對於人才問題,有張昭、周瑜等具有影響力的名士的籠絡,許多「賓客」願意成為「孫氏之臣」;對於山越問題,則採取了把諸多名將都下放到各地縣城基層去當縣長的方法,既保險又有成效。

經過三年的夙夜憂寐,江東又重新安定下來。

孫權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從而把目光對準了他的鄰居兼仇人黃祖身上。

孫權對黃祖的三次用兵,既是彰顯為孫堅報仇的決心,也是進據荊州的試探。

建安8年,對黃祖進行了第一次進攻,消滅了黃祖的水軍主力;建安12年,第二次討伐黃祖,俘虜了大批人口;建安13年,第三次討伐黃祖,屠城並斬殺黃祖。

至此為止,孫權終於報了殺父之仇、定了內部動盪、滅了近敵黃祖。

然而,時局變化之快是孫權如何也料想不到的。

就在「新造之吳」剛剛解決了內部問題,正準備採取魯肅的「進占荊州,全據長江」戰略時,曹操卻以迅雷之勢搶占了先機,本來懷著「殺劉備、占荊州」目的的曹操,此時是一不做二不休,想要順帶著解決這個毫不起眼的紫髯小子。

孫權本想借著給劉表弔喪的由頭,派魯肅刺探一下荊州的形勢。

沒想到,魯肅還沒到荊州,曹操就已經到了,而且兵不血刃地接受了劉琮的歸降。

劉備則是見機不對,立刻南奔。

荊州形勢的突變完全打亂了江東君臣的原本計劃。

於是魯肅急中生智,迅速做出了最為明智的決定——「聯劉抗曹」。

作為江東真正的戰略家,魯肅面對著席捲而來的曹軍,不退反進。

終於在當陽長坂遇見了南逃的劉備等人,並與劉備、諸葛亮進行了一次緊急會談且達成了聯盟抗曹大計。

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從此拉開了序幕。

周瑜、程普領軍三萬與劉備屯聚在夏口的二萬兵合力迎敵,於赤壁、烏林大破曹軍。

曹操引軍敗退,留下曹仁固守南郡、江陵等荊州重地。

周瑜、劉備自是不會放過乘勝追擊的好機會,聯軍齊頭並進,一直殺到江陵城下。

於此同時,孫權也沒有閒著,他親自領兵攻打曹魏的重鎮合肥,又派張昭攻打當塗、九江一代的親魏勢力,可謂是全線對曹作戰。

曹仁被周瑜打得大敗,棄城跑回了襄陽,而周瑜則順勢攻占了江陵、南郡;劉備趁機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且屯兵於公安,與屯兵夏口的劉琦互為聲勢。

赤壁之戰後的一分荊州格局正式形成:曹操分到了江北的重鎮襄陽、樊城,孫權分到了荊州的中心江陵,而劉備則占據了大半個荊州的土地。

三家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對峙局面,而孫權在其中是最為不利的,因為江陵已經被曹劉完全包圍起來了。

針對這種不利狀況,孫權派了魯肅屯兵陸口,為周瑜聲勢,而自己則到建業建起了石頭城和濡須塢兩大軍事工程設施,以便防禦曹軍。

建安19年,孫權終於攻克了夢寐以求的皖城。

從此,曹魏南方一線最後的屏障只有合肥和襄陽了。

打敗了曹操的孫權,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靜下心來一想,便認識到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自己的江陵還被曹劉包圍著呢。

於是孫權提出了二分荊州的建議: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孫權;南郡、陵零、武陵以西歸劉備。

從表面上看,孫權得了便宜,畢竟土地變大了,不再被包圍了。

實際的最大受益者卻是劉備。

劉備得以占據了隆中對戰略的荊州之軍北伐曹魏的出口——江陵重鎮,且在荊州之地形成了一個極為完整的版圖體系。

與劉備相比,孫權就是得了點偏遠土地,曹操則是眼巴巴看著別人分贓而無能為力。

在分割完荊州後,孫權可能覺得不太划算,於是他準備「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順便領軍攻打了一下合肥,結果於逍遙津慘遭張遼、樂進的痛擊,險些喪命,從此留下了「張遼恐懼症」。


孫權攻打合肥屢次受挫,劉備卻混得風生水起,不僅得了漢中,還稱了「漢中王」。

在強大落差的刺激下,他終於決定有所行動了。

建安22年,孫權主動與曹魏修好和親,而另一方面則對關羽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

建安24年,前方傳來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消息。

關羽的不可一世,不僅使得曹操如坐針氈,也使得孫權坐立不安。

於是一場打著「討關羽自效」的陰謀在關羽的身後悄然開始了。

在呂蒙白衣渡江、進兵江陵與糜芳、士仁的賣國不抵抗的雙重作用下,荊州全線潰敗,關羽身首異處,孫權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他心心念念的荊州。

如果說荊州之戰是鞏固了東吳的疆土,那夷陵之戰的勝利則是正式確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夷陵之戰」打得劉備「僅以身免」,打得孫權信心十足,更打得曹丕坐立不安。

此時的孫權走上了人生巔峰,「天下之雄,一世所憚」的曹操、劉備都曾經敗於己手,更何況是區區的曹丕呢?魏吳「中洲之戰」就在孫權的滿懷信心下開始了。

這次戰鬥規模很大,影響卻很小。

雙方架勢很猛,但卻草草收場。

最終朱桓於中州擊敗了曹仁之子的先鋒部隊,曹仁撤軍,接著魏軍全線撤退。

就這樣,曹丕又來長江邊逛了一圈,而孫權的信心則膨脹到了極點。

魏軍退了、劉備死了、孫權終於可以放心了。

黃武二年,蜀漢派遣鄧芝前來和談。

黃武三年,孫權派遣張溫返聘於蜀漢。

吳蜀兩國再一次建立起「攻守同盟」的邦交。

黃武七年,在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後,孫權做出了正式稱帝的決定。

「東吳大帝」的誕生,標誌著三國的正式開始。


新皇即位三把火。

這對於後期好大喜功的孫權而言,更為顯著。

第一把火,便是遷都。

孫權再一次把都城從武昌遷回到了建業,而武昌舊都則留下了太子孫登和上大將軍陸遜留守。

內部的雜務皆交由二人處理。

那麼身為皇帝的孫權幹什麼呢?

當然是去燒第二把火——開疆擴土。

蜀漢是同盟,不能動;曹魏太強,動不了。

算來算去,能體現東吳大國之威的地方也就只有偏遠地區了。

於是孫權派衛溫和諸葛直乘船浮海去攻打台灣、海南一代的土著居民,順便尋求長生不老之術。

結果二人只帶回了海島上的幾千島民,大帝一怒之下,給二人來了個「辦事不力、下獄誅殺」。

尋求長生一事如果算是孫權的昏庸,那麼接下來這事就是十足的無道了。

異想天開的大帝居然相信公孫淵的一面之詞,派人將兵萬人,攜帶無數珍寶去招降公孫淵,結果寶貝讓人扣了,人頭讓人砍了。

大帝盛怒之下,竟然要發兵跨海攻打遼東,幸好因群臣勸阻而作罷,否則必然損失慘重。

孫權在對外的戰略上多有失策,使得吳國國力收到了巨大打擊,然而真正的危機起於蕭牆之內。

吳國國政向來以用法深刻著稱,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施行仁政,陸遜曾多次上書,然而並沒有得到孫權的認同。

正是由於這種壓迫式的統治,使得孫權後期「盜賊蜂起」,但他仍是不思反省,一面下詔令諸縣城治城郭、起高樓,一方面重用術士王表、紡績諸人,事事問於神道。

而諸多政治上的不當舉措,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吳國的長期動盪不安。

與蜀漢的丞相大權獨攬相比,孫權實行了集君權、壓相權的手段。

他在登基後,力排眾議,棄眾望所歸的張昭於一旁,轉而任用孫邵、顧雍、步陟等默默無為的人來擔任相位。

其中顧雍更是憑藉著「不管事、不多嘴」做了19年的「伴食宰相」。

相對於掛名丞相的不作為,吳國設立了兩個權力極大且十分作為的機構:尚書選曹和校事府。

「校事府」是一種類似於後世東西廠和錦衣衛的監管大臣的機構,其校事呂壹更是個奸險小人,製造了很多冤假錯案,就連諸多國家重臣也不能免,一時之間,人人自危。

尚書選曹,是東吳選舉管理的用人單位,尚書暨艷是個「至清無魚」之人。

他選舉標準就是「惟德是舉」、「沙汰眾官吏,惟留清議」。

對於一切貪污腐敗的官員是毫不留情的,只要有一絲污點,在他面前這輩子都升官無望了。

公正地說,這是一個具有大理想、大正直的清廉之官,可惜他沒能遇到一個好的世道與君主。

群臣與公族的不滿、小人的挑撥,孫權的猜疑,使得這個力圖打造一個清明盛世的理想家冤死於獄中,東吳也從此陷入了混濁腐敗的深淵中。

孫權末年的猜忌無道,直接導致了朝政混亂與正臣流失。

這與其前期的用人方針截然不同,可見孫權是個割據之主,而非治世之主;是個敗家子,而非真正的好兒子。

孔子有言:「雖小道,必有可觀者,致遠恐泥」。

孫權正是如此,在一些小的方面,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例如對著周泰的傷口痛哭流涕,把陳武的小妾殉葬,養育凌統的孤兒,親自查看呂蒙的飲食等。

但我們來看,孫權功臣的後代,又有幾個得到了善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前半生的他勵精圖治、臥薪嘗膽,後半生的他果於殺戮、堪稱無道。

孫權像極了勾踐,能善始不能善終。

其實又何止是勾踐,在這個世間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堅持,有太多的人因半途而廢而前功盡棄。

能咬緊牙關、持之以恆的人方是真的英雄,顯然孫權只能算作亂世中的一個梟雄。

東吳持續的內政動盪並沒有因為孫權的去世而改善,反而權力鬥爭愈演愈烈,而這一切都要從孫氏兄弟的「二宮之爭」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十大名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走馬觀花,最終分屬三國。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階段,(220年-280年)介於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從...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溫酒讀帝王:多謀善斷吳大帝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他承襲兄長之職上位,禮賢下士,從諫如流,處事果斷,精明能幹,最終開創了吳國的霸業,成為三國時期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梟雄,促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

歷史上的帝王 吳太祖孫權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後裔,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