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江東美周郎之死,正史中隱晦記載的端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曹操重要幕僚郭嘉於三十八歲去世後,曹操曾對荀攸說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
(《三國志·郭嘉傳》,以下出自此書者只註明傳記篇目)可見雖然當時由於連年戰亂,平均壽命頗低,但對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醫療條件的政治軍事人物來說,36歲遠遠不是一個正常的死亡年紀。
事實上,在整個後漢—三國時代,達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為偏將軍,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紀輕時自然死亡的,寥寥無幾。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歲去世的魏明帝曹叡與30歲去世的吳景帝孫休,這兩位自幼養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了。
而周瑜短暫的一生中長期輾轉於各地征戰,去世時離赤壁之戰相去不到兩年,可謂恰好在自己事業的巔峰時期。
若是故事到此結束,恐怕我們也只能感嘆造化弄人,過早地讓一代名將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了相關史料,我們對於周瑜的死還會有一些其他的疑問。
02
夭亡」和「暴亡」,在史冊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夭亡可以是長期臥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紀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
按照常識,從染病到發展,到最後死亡,一般需要一個過程。
在整部《三國志》的體例里,被記載「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認為是比較平緩地去世的。
在這裡我們以吳國官員駱統為例,他和周瑜一樣,三十六歲就去世,毫無疑問屬於「夭亡」,《駱統傳》中記載道:「年三十六,黃武七年卒。
」而以前對其政治軍事活動的記載停止於黃武初年在濡須帶兵抵抗魏將曹仁的事跡。
對於駱統來說,他的死顯然不在「暴亡」之列。
對於周瑜的死,本傳的記載是"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雖然用的詞是「病卒」,但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
要證明這個結論,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時的背景。
赤壁之戰取得大勝後,周瑜並未就此班師,而是對曹操控制下的荊州展開了趁勝追擊。
經過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東吳集團控制了整個長江北岸的南郡地區。
而同一時期,赤壁之戰時處於周瑜羽翼下的劉備集團趁機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荊南地區,自曹操南征後再次擁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此時,對於東吳未來的長期發展戰略,有兩種不同的思想,第一種是周瑜等人堅持的「伐蜀」,第二種是魯肅等人堅持的「借荊州」。
周瑜從前線返回京口,向孫權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構想,他說道: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
孫權的反應是什麼呢?「權許之」,也就是得到了孫權的首肯。
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
顯然,從當時的背景來看,誰都沒有想到周瑜在這樣一個時間點離開人世,完全可以稱他的死為「暴亡」。
他在去世前寫給孫權的信中寫道:「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說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場「暴疾」,前一天開始治療,第二天就到了已經知道自己必死,開始處理後事的地步,這場「病」的烈度實在令人咋舌。
03
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與一年前攻打南郡時受的箭傷聯繫起來,這種猜想是沒有根據的。
的確,本傳記載道:「瑜親跨馬櫟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但是,這畢竟只是外傷,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傷,沒有任何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內奪走一個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國演義》為解決這個問題,把那支箭渲染為毒箭,又敷衍了諸葛亮三氣周瑜使金瘡復發的情節,但這畢竟是小說家言,不屬於我們考慮的範圍。
「伐蜀」和「借荊州」是江陵之戰後東吳內部的兩種不同的聲音,在赤壁之戰時與周瑜同為鐵桿鷹派的魯肅此時卻堅決地提出「借荊州」的策略。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兩種策略是無法共存的,如果東吳失去了南郡這個關鍵的後勤補給據點,獨自進攻蜀地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周瑜死後,孫權仍然向已借到荊州的劉備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議。
劉備的幕僚當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吳終不能越荊有蜀」,打消了劉備的疑慮。
(《劉備傳》)《魯肅傳》注引《漢晉春秋》里記載道:「呂范勸劉備,肅曰:『不可。
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權即從之。
」
扣留當面請求孫權借荊州的劉備於京口,然後收服其部眾,西取蜀地,這裡雖然只提了呂范,其實這正是周瑜伐蜀計劃的一環。
周瑜本傳記載道: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
劉備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借荊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明確寫道:「(備)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深入吳都,對已經跟赤壁之戰時的老大周瑜翻臉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大膽的冒險。
果然,周瑜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軟禁劉備」的計劃。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想法。
軟禁劉備,不僅可以一舉去掉伐蜀道路上來自側翼的威脅,更可以吸收劉備手下具有陸戰能力的部眾,作為對不擅陸戰的吳兵的補充。
不過,裡面還是有一些想當然的部分,比如說以關羽、張飛和劉備的關係,要周瑜「挾與攻戰」顯然不太現實。
但是總的來說,這應該是周瑜伐蜀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結果,運氣一直很好的劉備這一次又賭贏了,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和呂范的意見。
而對於魯肅提出的借荊州計劃,「權即從之」。
劉備就這樣把周瑜花費一年拼死拼活打下來的南郡攥在了手中。
而這當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
04
從《周瑜傳》的記載來看,孫權同意魯肅借荊州計劃和劉備在京口是同一時間段,此時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啟程去京口,所以才會「上疏」給孫權來闡述軟禁劉備的計劃。
這就讓事情變得很有趣了。
對借荊州計劃,「權即從之」,後來對周瑜當面提出的伐蜀計劃,「權許之」。
而上面已經論證過,這兩個計劃是相互牴觸的。
那麼,難道孫權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孫權心太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如果我們承認孫權不是白痴的話,那麼就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可能:孫權在權衡兩個計劃的時候,事實上已經做好了斬斷另一個計劃的準備。
我們知道,事實上中斷的是伐蜀計劃。
那麼,正如那位大偵探掛在嘴邊的話一樣,剩下的那個可能無論多麼荒謬,都是真相。
周瑜之死,孫權涉案。
赤壁一戰之後,周瑜的名聲急速膨脹,曹操欲蓋彌彰地對孫權寫信說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這從一個側面亦可折射出當時周瑜聲名鵲起的威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對於作為東吳實際統治者的孫權來說,這並不是樂於見到的局面。
空發誅心之論自然不妥,還是讓我們用白紙黑字的史料說話。
周瑜與孫權之兄孫策的關係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兩人升堂拜母,共定江東,按照孫策的說法,兩人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傳》)。
不過,這種關係的背後同樣有陰影的存在。
隨孫策東渡之後,周瑜曾一度返回袁術控制下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
但此時周瑜「觀術終無所成」,於是再次東歸,受到了孫策的親自迎接。
這裡存在一個很少有人去思考的問題,在江東初定,百廢俱興時,周瑜為什麼卻北歸袁術?雖然名義上是跟隨從丹揚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壽春接受新職,但是此年周瑜已經二十四歲,完全具有自己的行為能力,那麼他回到壽春的行為只能解釋為,他還沒有對江東的新政權忠誠到後來死心塌地的地步。
他最後回到吳地的理由是因為認為袁術不會有什麼成就,那麼,後來曹操派蔣干去揚州說服他來投,曹操不能說是沒有成就的君主,為什麼他不北上投奔呢?換言之,如果袁術是個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東,那麼那一段歷史也要重新寫就了。
周瑜在孫策有生之年並未參與中樞要務,而是長期在外地征戰與鎮守。
當時孫策政權的中樞頭腦另有其人,是後來赤壁之戰前主張投降北軍導致威望大減的張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張昭傳》),在孫策被仇人襲擊,傷重未死的時候,他託孤的對象也是張昭,而非在外駐守的周瑜。
《張昭傳》記載道:「策臨亡,以弟權托昭。
05
周瑜在這個時候的反應是什麼呢?本傳記載道:「五年,策薨,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按照時間順序來看,「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張昭傳》),孫權開始行使權力之後,周瑜帶兵返回吳地,這顯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舉動。
一面是年僅十九歲的孫權,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戰的兵將,雖然史書中輕描淡寫地用「赴喪」來概括,但我們不難嗅出後面的凶氣息險。
結果就是,周瑜進入了中樞,分去了一部分張昭的權力。
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孫權當然沒有實力去改變這樣一種權力格局,但是這段經歷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火種。
赤壁之戰之後,周瑜的名氣躥升點燃了引線,終於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種。
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里是怎麼認識撲朔迷離的局勢的呢?讓我們回頭來看周瑜死前寫給孫權的信,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周瑜的政治遺言。
因此我在這裡不嫌煩瑣,將這封信三個版本的原文照錄於下。
《周瑜傳》本傳版本: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江表傳》版本: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
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資治通鑑》版本:修短命矣,誠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儻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
正如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對《江表傳》中周瑜信箋內容的評述,「案此箋與本傳所載,意旨雖同,其辭乖異耳。
」「提醒曹劉威脅」和「推薦魯肅自代」這兩個主旨,在兩封信中都得到了表達。
不過,從語氣上來看,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
《江表傳》版本的信語氣顯得激昂壯烈,至今讀來仍然給人一種建安年間特有的悲壯之氣。
本傳版本的信語氣則顯得異常沉鬱,甚至在最後露出了乞求孫權的意思。
從感性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相信本傳版本出自正當盛年的周瑜之口。
以下,讓我們對書信真偽問題進行一些更為詳細的論證。
《資治通鑑》的版本顯然是由《江表傳》節錄後半部分而來,因此我們研究的核心就放在了前兩封信的區別之上。
正如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對《江表傳》中周瑜信箋內容的評述,「案此箋與本傳所載,意旨雖同,其辭乖異耳。
」「提醒曹劉威脅」和「推薦魯肅自代」這兩個主旨,在兩封信中都得到了表達。
不過,從語氣上來看,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
《江表傳》版本的信語氣顯得激昂壯烈,至今讀來仍然給人一種建安年間特有的悲壯之氣。
本傳版本的信語氣則顯得異常沉鬱,甚至在最後露出了乞求孫權的意思。
從感性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相信本傳版本出自正當盛年的周瑜之口。
以下,讓我們對書信真偽問題進行一些更為詳細的論證。
《江表傳》的作者是西晉人虞溥,輯錄一部分東吳原始史料成書,成書年份不詳,但不會晚於三國末期或晉初,基本可以認為和陳壽的《三國志》處於同一時期。
而眾所周知,陳壽《三國志》的吳書部分主要取材來源是吳國由韋昭編撰的官方史書《吳書》。
韋昭本人即為吳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著官方對這段歷史的態度,這段書信也必有官方底本。
《江表傳》的材料來源雖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見到很多當時材料的司馬光採用,自然也並非偽作。
兩段言辭截然不同的書信同時流傳,又都非偽作,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周瑜的書信在寫入吳國官方檔案時被進行了篡改。
被篡改的版本被寫入《三國志》,而原本則被《江表傳》保存下來,並被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部分採用。
司馬光注意到了本傳中周瑜信箋語氣的詭異,因此選取了《江表傳》版本的信作為基礎文本,並刪去信的前一段,這樣信表達的內容基本和本傳版本保持了一致。
這樣的工作看起來對兩封信進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刪除《江表傳》原文其實是一個自作聰明於是畫蛇添足的舉動,刪除的那幾句話看上去只不過是正題前的客套而已,其實周瑜是將死之人,國事急於星火,哪有寫客套話的心情和精力?這些話里隱藏著的題外之義正是被刪除的關鍵。
06
周瑜為什麼要在死前給孫權寫下這封信?以下分析基於的文本是《江表傳》的版本。
要知道,周瑜是在從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剛剛見過孫權不久,雙方表面上已經在伐蜀計劃上達成了一致。
他在臨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給孫權寫信,一方面再次說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這封信難道真的只是寫給主君孫權一人看的嗎?這封信與其說是一封給孫權的私人信箋,不如說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對於自己政治態度的一次聲明。
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晉人編撰《江表傳》時收錄了此信的全文從側面說明了它當時的流傳度。
不過,來自東吳官方的篡改顯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
對於今天的我們,這種篡改卻可以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出當權者欲隱藏的東西,從而進一步接近真相。
在信的開始,周瑜明確地提出了伐蜀計劃,「規定巴蜀,次取襄陽」,又寫出了「染病」的經過,「至以不謹,道遇暴疾」。
這兩點正是孫權不欲為世人所知的要點,而在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點出,周瑜染病經過的突然會令人懷疑,而取蜀計劃正是矛盾衝突的焦點所在,也是周瑜最後暴死的深層原因,可惜的是,周瑜臨死前才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周瑜對權力的窺視與爭取毋庸諱言,不過這種權力欲與其說像懷抱篡心的司馬懿,不如說像後主時期大權獨攬以便推行自己國策的諸葛亮。
此刻的他已不是那個帶兵回都的桀驁外將,而是真正想為東吳開拓基業,形成天下二分之勢的棟樑。
可是,他的主公孫權也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懂而不諳權術的少年了。
這種角色的前後衝突,最終造成了不可調和的悲劇。
雖然周瑜死後,東吳的取蜀戰略由於群龍無首,很快土崩瓦解。
但在當時,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戰略卻不乏追隨者,從歷史記載來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劃者龐統、執行者甘寧、副手孫瑜。
以下分別進行簡要的介紹。
龐統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國志》本傳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戰略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由一本地方志揭示的。
《太平御覽》引《荊州先德傳》佚文記載:「周瑜領南郡,以龐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兩分天下之謀能否實現?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
周瑜忽然壯年暴亡,有沒有可能是孫權暗中下的毒手?
建安十五年,正值壯年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忽然迅速重病不起,不久去世,年僅三十六歲。在三國這個戰亂不停的時代,雖然人的平均壽命都很短,但是作為常年戎馬征戰的人來說,這個年齡還是太年輕了。連一向身體不好...
臨江水戰有周郎,為何修短命矣,周郎之死另有真相!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
三國周瑜暴死,竟是孫權施的兩大毒計!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並非氣因病去世,竟隱藏著孫權的驚天秘密!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
孫策死時,周瑜為何要將兵奔喪?
孫權與周瑜,在民間一向被認為是君明臣賢、琴瑟和諧之楷模。兩人合力,一主政事,一主軍事,將江東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動如山。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大軍南下,迫降劉琮,收取荊州,直逼江東。孫權與周瑜君臣定議...
東吳四大都督排行榜:誰最有戰略遠見?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公認的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三國志》將前三人並作一傳,將陸遜單立一傳,其餘如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徐盛、丁奉等十多位名將合作一傳,充分表明周魯呂陸的特殊地位。而四大都督...
夢三國周瑜究竟是被誰害死的?孫權涉案?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周瑜並非氣血攻心而死,其中竟隱藏著孫權的驚天陰謀!
周瑜並非氣血攻心而死,其中竟隱藏著孫權的驚天陰謀!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
周瑜之死背後有玄機,劉備一句話讓孫權忐忑,有一事周瑜並不知情
回首三國事,崢嶸歲月英雄風流,逐鹿中原豪情滿天,在那段歷史裡,周瑜的名字熠熠生輝,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儒將之姿定格在時光深處,他一生皆是傳奇,意氣風發破曹操大軍,名揚天下;和孫策總...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三國,很多人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這段歷史的;而《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絕倫的人是誰呢?無疑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了。在諸葛丞相流傳下來的各種畫像,和近些年的螢屏形象中,「羽扇綸巾」似乎是他的標配:
三國中:諸葛亮氣死周瑜是假,那麼周瑜是怎麼死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
三國:劉備自己打下的荊州,東吳為何非得說是借給他的
建安十三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軍,周瑜攜得勝之師攻打南郡,而劉備不僅派張飛去周瑜營中相助,還部署關羽到南郡後方,切斷援軍,史稱「絕北道」。經過周瑜的一番折騰,南郡終於是拿下了,由於此戰吳軍消...
周瑜是怎麼死的 為什麼會有周瑜的死跟孫權有關的說法
三國中若說到文武雙全的統帥級大將,很多人都會推崇周瑜。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性格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般小氣,而是極具個人魅力的一個人。可這樣一個天才級別的人物,竟然只活了35歲就去世了,著實令人可惜!...
考據向——基於《三國志》《江表傳》,周瑜之死背後的陰影
本文的全部資料皆參考自《三國志》(陳壽),《江表傳》(虞溥)和裴松之給《三國志》的注。 說到《三國志》我想大家都不覺得陌生,是由西晉的陳壽所著,但是陳壽作為一個西晉人,要做三國時期的史書,那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