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三國周瑜究竟是被誰害死的?孫權涉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夢三國》周瑜形象
曹操重要幕僚郭嘉於三十八歲去世後,曹操曾對荀攸說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
(《三國志·郭嘉傳》,以下出自此書者只註明傳記篇目)可見雖然當時由於連年戰亂,平均壽命頗低,但對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醫療條件的政治軍事人物來說,36歲遠遠不是一個正常的死亡年紀。
事實上,在整個後漢—三國時代,達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為偏將軍,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紀輕時自然死亡的,寥寥無幾。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歲去世的魏明帝曹睿與30歲去世的吳景帝孫休,這兩位自幼養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了。
而周瑜短暫的一生中長期輾轉於各地征戰,去世時離赤壁之戰相去不到兩年,可謂恰好在自己事業的巔峰時期。
若是故事到此結束,恐怕我們也只能感嘆造化弄人,過早地讓一代名將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了相關史料,我們對於周瑜的死還會有一些其他的疑問。
「夭亡」和「暴亡」,在史冊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夭亡可以是長期臥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紀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
按照常識,從染病到發展,到最後死亡,一般需要一個過程。
在整部《三國志》的體例里,被記載「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認為是比較平緩地去世的。
在這裡我們以吳國官員駱統為例,他和周瑜一樣,三十六歲就去世,毫無疑問屬於「夭亡」,《駱統傳》中記載道:「年三十六,黃武七年卒。
」而以前對其政治軍事活動的記載停止於黃武初年在濡須帶兵抵抗魏將曹仁的事跡。
對於駱統來說,他的死顯然不在「暴亡」之列。
那麼周瑜到底是因何而死呢?我們從《三國演義》就可見端倪。
一、羅貫中筆下周瑜之雅量不在諸葛亮之下
《三國演義》到底講不講情理與邏輯?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周瑜怎麼可能被「村夫」諸葛亮氣死?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窩氣。
非常對不起,問題不在羅貫中,而在讀者你自己,是你的悟性太差了。
《三國演義》之完美和公瑾之雅量均超乎世人想像。
羅貫中認為,人的氣量包括心理之量和思想之量;人的智慧包括智商與情商。
周瑜由於成長道路太順利——少年得志、愛情甜蜜,致使心理承受能力與設謀高度受到限制,一旦遇到不稱心的事就氣急敗壞,遇到聰明的人就妒火中燒,就像一個被嬌慣的孩子。
但是,周瑜的思想和情商並不平庸,他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並加以彌補,如孫權剛上任時向他問計,他就說:「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子布(張昭)賢達之士,足當大任。
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願薦一人(魯肅)以輔將軍。
」從後面的情勢看,周瑜既是為了找一個與自己性格互補的人打配合,也是提前為自己準備接班人。
他的這一做法與孫策神似,孫策臨終前取印綬與孫權曰:「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闡述的是鷹派與鴿派之別,前者適合逆取,後者適合順守。
所以,周瑜僅是外在的心理氣量與智商不如諸葛亮,內在的思想之量和情商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一生找過多個合作者或繼承人,如龐統、馬謖和姜維等,都不及魯肅之於周瑜完整。
二、周瑜明知魯肅是陰謀士,孫權是陰主公,依然引薦、輔佐
難能可貴的是,周瑜明知魯肅是陰謀士,仍傾力舉薦,這就需要更大膽識和肚量了。
因何說看上去忠厚老實的魯肅是陰謀士呢?除了周瑜最初認定的「胸懷韜略,腹隱機謀」之外,還有如下兩件事可以判斷。
第一,周瑜在聘請魯肅前,先告訴孫權說:「其(魯肅)友劉子揚欲約彼往巢湖投鄭寶,肅尚躊躇未往。
今主公可速召之。
」待周瑜登門,魯肅的說法變成了:「近劉子揚約某往巢湖,某將就之。
」周瑜稍一勸說,魯肅隨即又「從其言,遂同周瑜來見孫權。
」這種故作矜持、半推半就的作派為陰人所常用,尤其在《三國演義》中更成定則。
周瑜當然也心中有數。
第二,魯肅第五十三回乘周瑜回柴桑養病之間隙大肆討好孫權。
具體的過程是,赤壁大戰後,孫權長期駐守合淝,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得知周瑜在南郡吃了敗仗,身負箭傷,便「特令都督收回大軍,且撥兵赴合淝相助。
」周瑜便派了程普前往支援。
然而,未等程普趕到合淝,就有「人報魯子敬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
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
眾將見權如此待肅,皆大驚異。
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密謂曰:『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肅曰:『未也。
』權曰:『然則何如而後為顯耶?』肅曰:『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
』權撫掌大笑。
」這裡魯肅突然一改往日的配角形象,迫不及待表露媚態與野心。
為什麼?因為他認為自己比程普乃至周瑜都更具王佐之才,孫策應儘快做人事調整。
在膨脹別人的同時抬高自己,這又是陰人的另一定則。
當然,這裡也反映孫權始終都是有奪天下之心的,只是更加傾向於緩圖,為此他甚至不惜壯士斷腕,清除周瑜這個急圖分子。
既然孫、魯兩人是當眾親密,周瑜當然遲早也能獲知。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明白了,周瑜之所以敢於舉薦魯肅,最根本的原因是相信孫權這位陰主公有能力以陰制陰,駕馭魯肅這個陰謀士,用其長,克其短。
而周瑜本人之所以願意輔佐孫權這位陰主公,則是盡忠孫策並從整個東吳利益考慮的,東吳在曹劉之間地位尷尬,既無爭天下的軟實力——名義、道統,又無爭天下的硬實力——天時、人和,只能在確保地利的情況下,靜觀或挑撥曹劉鷸蚌相爭,之後漁翁得利。
赤壁大戰之前,東吳尚且需要進攻型謀士以攻為守鞏固基業,之後就只需要防守型的和事佬麻痹對手了。
因此他在給孫權的遺書中寫道:「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
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在周瑜看來,魯肅雖心理陰暗,卻能為孫權所用,值得推薦;孫權雖不太陽光,但比孫策更具王霸之相,值得扶持。
一個沒有長遠眼光的人是難以在奸主與奸臣之間遊刃有餘的。
孫權和魯肅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孫策說孫權十倍於自己,周瑜卻不比魯肅差。
周瑜是陽謀士,與徐庶處在同一個等級,魯肅是陰謀士,與程昱同等。
司馬徽弟子的梯級是,司馬懿十倍於龐統,龐統十倍於諸葛亮,諸葛亮十倍於徐庶,徐庶十倍於程昱。
其中三位是陰謀士,司馬懿的陰謀十倍於諸葛亮,諸葛亮的陰謀十倍於程昱。
東吳謀士的梯級是,龐統十倍於諸葛瑾,諸葛瑾十倍於周瑜,周瑜十倍於魯肅。
其中有兩位陰謀士,諸葛瑾十倍於魯肅。
另外,孫權在舉賢任能方面確實很有一套,他不像孫策好逞個人英雄,且長期倚重張昭和周瑜,他會根據局勢的變化及時換人,如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會暗中促成將帥們的愉快合作,如周與魯,呂與陸。
這其間孫權是有獨立思維的,譬如他採納周瑜的意見委任了魯肅,卻沒有按照魯肅的初衷委任諸葛瑾(諸葛瑾是魯肅舉薦而來)。
假如重用諸葛瑾,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諸葛瑾的用意是與諸葛亮於荊州、秦川兩路攻擊曹魏,建立諸葛天下。
孫權提防到這一點,所以只用諸葛瑾激怒關羽,就將其閒置了。
而從魯肅先期表現從容、睿智,後期突然變得愚鈍、庸常還可以判斷,魯肅曾經被諸葛瑾幕後操縱,直至諸葛瑾失意。
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孫權在當眾偏寵魯肅之後,又對周瑜耍了幾次或明或暗的手段。
如,周瑜「二氣」之後,孫權不堪妹妹孫尚香被拐,明言要換都督——「權不勝忿怒,欲拜程普為都督,起兵取荊州。
」再如,周瑜「三氣」之時,正「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卻報吳候孫權遣弟孫瑜到。
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
』遂命催軍前行。
」與其說孫權是催軍,不如說是催周瑜之命。
很快,周瑜就在諸葛亮和孫權的前後夾擊下,命喪巴丘。
事實上,沒有內力與外力的共同作用,誰也不可能將我們英姿勃發、才華橫溢的周郎置於死地!
三、孔明「一氣」就讓公瑾徹底臣服,從此萌生死念那麼,關於東吳的逆取和順守的轉折點在哪裡呢?就在諸葛亮一氣周瑜,周瑜南郡失手之後。
本來,火燒赤壁只是東吳的一場保家衛國的自衛還擊戰,但周瑜見贏得那麼輕鬆,就想趁勢統一天下,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從後來的假道滅虢可以看出),最後決戰曹魏。
沒料想剛到南郡就遭受了雙重打擊,身體被曹仁的毒箭射傷,精神被諸葛亮的奸計羞辱。
戰前,諸葛亮承諾說,讓周瑜先取南郡,若取不下,劉備再取。
周瑜被激將,求勝心切,一不留神就落入了曹操遺計所設的陷坑並中了曹仁的毒箭。
但周瑜還是絕地反擊,通過噴血裝死,讓曹仁中計敗走了。
南郡眼看到手,誰知又被趙子龍搶先坐上了城頭。
接著傳來了張飛襲荊州,雲長取襄陽的消息。
周瑜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大叫一聲,金瘡迸裂」!這裡實在不能怪周瑜氣量小,是諸葛亮太奸狡太無理了,原說要周瑜先攻城,到頭卻耍機巧,讓周瑜賠了箭傷又失城;原說要聯合抗曹,到頭來卻獨吞勝利果實,讓周瑜嘔心瀝血取得的赤壁勝利變成了「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是可忍孰不可忍,周瑜甚至想拼將一死——「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若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
然而,兵不厭詐、事不過三,經過草船借箭、借東風和爭南郡三個回合的較量,所有人都看出了周都督不是諸葛村夫的對手。
先是魯肅阻止周瑜意氣行事,提出外交解決方案,自願前往南郡斡旋,與劉備說理;後是孫權不耐煩,特令周瑜收回大軍,撥兵赴合淝相助。
接著就出現了孫權下馬迎魯肅的一幕——他們要組建反周瑜聯盟。
從表面看,周瑜當時是因傷病纏身、好漢不吃眼前虧而屈從了魯肅與孫權,實際他也徹底賓服了諸葛亮,他甚至還要繼續沒氣找氣,直到被諸葛亮氣死為止。
從周瑜先斬後奏用孫權之妹孫尚香設謀可看出端倪。
這是一條多麼搞笑的計謀呢?不要說計敗後會「賠了夫人又折兵」,計成也會顏面盡失,如吳國太和喬國老所說:「殺了劉備,我女兒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若用此計,便得荊州,也被天下人恥笑。
此事如何行得!」孫權頓時「默然無語」,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正是這次失敗之後,孫權忿怒到「欲拜程普為都督」。
周瑜向來一步三計、追求完美,怎麼會使出如此下策呢?連吳國太都想不通,罵道:「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無條計策去取荊州,卻將我女兒為名,使美人計!」原來,公瑾已經從求生轉為求死了,從這個角度看,他籌劃的仍是一條妙計,追求的仍是完美:一、輕輕警告孫仲謀,我並非不懂你滅親換帥的權謀,我要你先嘗嘗失去妹妹的滋味;二、將自己這個激進派置身於孤獨無援、眾叛親離的境地,保全孫權親和的形象和東吳偏安的地位(周瑜之「二氣」不但得罪了吳國太、喬國公,張昭、顧雍也討厭他了,算計著將周瑜放到南郡太守的位置,與荊州牧劉備直接對立,致其早死);三、通過與諸葛亮死磕,掩蓋自己死因中不光彩的部分,就像當初的孫策一樣。
周瑜在第三氣中的表現也同樣叫人匪夷所思,一是明知孫權派使者前往許都,曹操封他為南郡太守都不懷好意,仍然欣然領受,且「愈思報仇」;二是明知自己沒能取下南郡、荊州,更無力取西川,還在諸葛亮面前設出假途滅虢之計,連魯肅都說:「西川迢迢,取之非易」。
周瑜顯然又是要自取其敗。
事實上,僅有內應外合的力量,沒有周瑜的主觀意願,也是誰都滅不掉這位才華橫溢、英姿勃發的天之驕子的!
諸葛亮,孫策《夢三國2》形象四、周瑜效仿孫策擇死,寧與妖斗也不死於小人之手且看孫策的死亡過程。
孫策原本「自霸江東,兵精糧足」,曹操都嘆曰:「獅兒難與爭鋒也!」並以曹仁之女許配給孫策的幼弟孫匡,但孫策還想求為大司馬,曹操不許,孫策懷恨,常有襲許都之心。
於是吳郡太守許貢向曹操寫密奏,歷陳孫策種種不軌,但被孫策的人截獲,孫策立即命武士絞殺其全家。
三位家客倖存,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不久,孫策就在一次狩獵時中了許貢家客的毒箭,醫者囑咐需靜養百日,不可怒氣衝激,但只過了二十多日,孫策就坐不住了,謀劃與袁紹結盟攻打曹操,正商談著,孫策突然與一位神仙道人于吉糾纏起來,歇斯底里要除妖,直至「金瘡迸裂,昏絕於地」。
之後很快就託孤、瞑目了。
孫策緣何要與世外之人于吉過不去呢?因為他想尋死,而且要死得光彩,不想讓別人認為他是死在向曹操要官不成的報應之下,不想讓別人認為他是死在小人的毒箭之下。
于吉縱然是妖道,也是妖道中的君子、高人,廣受人們尊重,與他爭鬥而死,值!
但孫策又為何要自尋短見呢?他不是還想與曹操一決雌雄嗎?是郭嘉的話開悟了他!一日,有使者從許昌回,孫策問之。
使者曰:「曹操甚懼主公;其帳下謀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郭嘉曾對曹操言主公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之後,孫策立即就像變了一個人,追著趕著要殺于吉。
實際上,孫策不是瘋了,而是理性回歸了,從他臨終前所作的類似於郭嘉的自我批評即可看出。
相對個體生命來說,孫策自殺是反人道的,但相對東吳的命運來說,卻是理智的,順天時的。
孫策懼怕郭嘉,所以他不敢繼續覬覦曹操;孫策討厭郭嘉,所以要找于吉拚命,不願落入郭氏的預料,死於小人之手;孫策敬服郭嘉,所以他要及時讓賢於孫權。
——郭嘉才是孫策心中真正的妖!
孫策,郭嘉形象
現在周瑜也面臨同樣的局面,既不能讓世人認為他是死在曹操的遺計和曹仁的毒箭之下,也不能讓世人認為他是死在魯肅的排擠和孫權的威逼之下,他便想到了效仿孫策兄長,揪住諸葛亮這個神機妙算的妖精不放,哪怕顯得小肚雞腸、英雄氣短也罷。
「既生瑜,何生亮!」——這是上天的過錯,這是我的榮耀。
周瑜在「仰天長嘆」中完成了火燒赤壁之後的又一人生壯舉。
大丈夫從來擇生亦擇死!
五、天妒周郎赤壁之戰太出眾,要他青春早亡諸葛亮的確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對手,周瑜剛死,就來隆重弔孝了,就與東吳握手言和了。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棺材中的周瑜滿意,孫權也滿意,只見他在一陣佯怒之後馬上就原諒了諸葛亮。
當然,孫權內心深處還隱忍著傷心與無奈的,所以他最後並未真正拜程普為都督,而是遵照周瑜的遺囑任命了魯肅。
這既是從全局考慮,也是對周瑜忠烈之心的肯定與尊重。
」但諸葛瑾就不那麼受人關注了,而且逼死他,勢必會激怒諸葛亮,孫劉聯合難以繼續。
後來的呂蒙也是必須賜死,才能保護陸遜,安撫劉備。
綜合上述,我們大概可以形成了這樣一個思想路線:曹操南征,擊敗荊州的劉備。
毫無資本的劉備投奔東吳,被周瑜裹挾參與赤壁之戰。
赤壁一戰大勝後,周瑜名聲躥升,引來孫權的疑慮。
周瑜繼續在荊州作戰,劉備在周瑜的羽翼下慢慢積累資本,最終提出借荊州,意圖搶奪周瑜在荊州的勝利果實。
此時圍繞東吳今後的國策,出現了以周瑜為代表的「取蜀」派與以魯肅為代表的「借荊州」派。
在權力的誘惑下,孫權最終出手暗害了周瑜,周瑜臨死前意識到了背後的陰謀,上書孫權請魯肅接替自己。
魯肅推行借荊州戰略,劉備取得荊州,隨即在參與東吳取蜀計劃的前周瑜機密幕僚龐統輔佐下西進,奠定天下三分。
此人若不早逝,諸葛亮出不了那麼大風頭,不是郭嘉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神了,只要有他的存在,什麼司馬懿孫權的,都統統是陪襯,諸葛亮一出,天下誰與爭鋒!也有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後來人說的,也有巧合,因為郭嘉是207年病逝的,而劉備...
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兩分天下之謀能否實現?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家喻戶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話對於熱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說,絕對是耳熟能詳!但還是有不少朋友並不清楚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話得要從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大敗過後說起了,當年曹操赤壁大敗,讓...
三國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曹操,被誰徹底阻斷了統一之路
東漢桓帝時,有顆黃色的星星出現在楚、宋分野。著名的星相家殷馗說,再過五十年,梁、沛一帶,一定會出現一個天下無敵的人。果然這一年曹操打敗袁紹,無人可以爭鋒,一統江山的時機到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
東吳四次大戰,孫權輸了兩場,原來他的軍事能力真的是這麼差
孫權有個讓他覺得非常恥辱的外號「孫十萬"這個外號來源於一場大戰,那場大戰成就了一個人的威名,卻成為孫權的恥辱,這場大戰就是逍遙津之戰,張遼以800精銳大破統兵10萬的孫權,張遼的張八百和孫權的孫...
魯肅接替周瑜成了統帥全軍的大都督,他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嗎?
數到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其實都是一波換了一波的,但是很多人也說了感覺還是周瑜要厲害很多了,話說周瑜死了之後其實是由魯肅接替了周瑜當大都督的,但是就小編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的話,魯肅好像並不是太厲害...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江東的大都督們為何在位時間都不長?是誰搞的鬼
三國時期的東吳本是幾塊小的根據地在孫堅和孫策的征戰下大致統一下來,在孫權的幾個大都督的征戰下統一完整,後來魏蜀的諸侯稱帝後,孫權也稱帝,讓江東真正成為一個國家!這些離不開三國著名的四位大都督。但...
第二十二章 鎖二喬!
卻說吳國太見吳候孫權疑惑不決,乃對吳候孫權說道:「先姊遺言說過:『你父孫堅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周瑜與你兄長伯符掌管江東軍事,今何不請周公瑾前來問之?」吳候孫權聞聽吳國...
孫策死時,周瑜為何要將兵奔喪?
孫權與周瑜,在民間一向被認為是君明臣賢、琴瑟和諧之楷模。兩人合力,一主政事,一主軍事,將江東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動如山。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大軍南下,迫降劉琮,收取荊州,直逼江東。孫權與周瑜君臣定議...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揭秘歷史上真正的周郎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幼年與孫策相識...
美男人,偉丈夫,真正的周瑜,被文學抹黑的千古一將!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被誤解的人物。東漢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個。 因為一部被章學誠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但實際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在中國家喻戶嘵。但人...
打殺三國:三國時期東吳的人才,諸葛恪,周瑜,諸葛瑾,陸遜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東吳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亦稱孫吳。3世紀時孫權建立的政/權,首都開始建於吳(今蘇州),後來孫權築石頭城建業(今南京)。222年,孫權稱吳王。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國...